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30年只做一件事,馬鞍山這10家老字型大小已成傳奇!

在馬鞍山高樓大廈的縫隙裡

有這樣的一群人, 他們紮根在城市邊緣

默默的守著一個自己的小天地

做著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

他們被稱作城市最後一批工匠人

今天, 小馬科技黨支部&小馬網

想一起來做這樣一件事

給街邊默默無名的小攤做一個改變

讓這些破舊不堪的小攤, 看起來有不同的新意

【暖冬計畫】公益改造

我們在行動

“我多辛苦點, 也許生活就好一點”

馬鞍山教師新村的站牌後面

這裡有一位師傅, 修了30多年的鞋

竇師傅雖然夫妻兩人都有殘疾

但從來沒有想過不勞而獲

每天早上8點一直到天黑

風雨無阻

靠著每次1-2元的維修費支撐這個家

戶外修鞋的環境很差, 雖然立了一個大傘

依然沒有很大的用處

寒風中凍得瑟瑟發抖

竇師傅是一個全能的手藝人

誰家的鞋壞了, 包斷了, 拉鍊掉了, 傘壞了…

都會去找他

“吹出來的全是冷風, 滴下來的全是冰水”

一人, 一車, 滿城的酒釀香

當清脆的“酒釀, 酒釀, 酒釀”響起

大家就知道他來了

一點不誇張

幾乎大半的馬鞍山人都喜歡這個味道

老爺爺姓黃, 江蘇人, 已經64歲了

已經在馬鞍山賣了30多年的酒釀

30多年前, 騎著一輛永久牌自行車

自行車後綁著兩缸酒釀, 到處走街串巷

想去哪賣酒釀就去哪賣, 特別自由

如今, 他年紀大了, 體力不如從前

所以自己動手把自行車改裝成了一輛電動小“摩托”

“我不做了, 馬鞍山人就吃不到好酒釀了。 ”

為了那麼多人, 喜歡他做的這一口老味道

老人一直在堅持, 還要再賣個10年、8年的

一直到自己實在做不動了, 就回江蘇老家養老

“這人要吃飯啊, 就不能閑著”

鮮香的蘿蔔絲加上香脆的面餅皮

構成了我們多少人的童年記憶

正是這一個個不起眼的蘿蔔餅加一把雨傘

讓一對夫妻走過了20年的風雨

九幾年開始夫妻倆在珍珠園門口

後來2001年開始到碧雲天站牌後面賣

生意非常火爆

最高峰一天能賣1000多個餅

由於平時要帶孫子,等安頓好小傢伙

下午2點多,就急急忙忙的趕緊出攤來

然後一直賣到天黑

由於老夫妻倆不精通手機

攤子上的收款二維碼是他們女兒的

正是這樣有些愛占小便宜人

隨便給他們看一個頁面假裝付過錢了

其實一個餅也就1塊錢

這些人的素質就只值1塊錢嗎

“26年,鹵菜還是那個鹵菜,味道還是那個味道”

八佰伴正對面的巷子裡

有一對年過五旬的夫妻

男老闆負責在清晨煮滷味,烤鴨

女老闆則全天將滷味切成塊,打包給顧客

早上9點開始營業,晚上7點結束營業,日日如此

簡單重複的工作,一干就是26年

一個無為的異鄉人順利的打入了馬鞍山人的味蕾

靠的是對手藝的堅持與辛勤

一天營業10個小時

只有需要方便的時候才會離開店裡

不要小看站在那裡斬鹵菜

正常人一天下來手都抬不起來

在問到:是否想過給自己放一個假

她立即回復了:有啊,可我走了,顧客怎麼辦

有的顧客是從很遠的地方來買東西

若是空跑一趟,心裡會過意不去

“賣了28年餅,已經成為習慣了”

“老闆,2個辣的肉餅!”

縱使有一天吃慣了山珍海味

也不如一個肉餅來得那麼平淡真實

說起肉餅很多人都會想到安工大的

其實花鳥市場的才是第一家

安工大肉餅是她的親妹妹在她家學會的

秦阿姨告訴我們,她祖輩上是炕燒餅的

後來在炕燒餅技藝的基礎上研製出了做肉餅

邊賣邊改才有了現在的味道

零幾年的時候,他們在雨山湖門口擺攤

一天能賣出幾千個大餅

而現在,她和老伴每天早上五點整起床忙活了

6點左右開門,一直到晚上六點收攤

“自己研究學習,一做就是28年了”

“一勺面漿、一按、一卷”

其實每一個動作都是在歲月的流逝中

經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

28年來的堅持

成就了現在花鳥市場的蛋捲

28年前還是個20多歲的小夥子的李師傅

從事這水果生意,奈何市場不好

就自己默默的在家鑽研蛋捲的配料

沒人知道他當初吃了多少失敗品

才有今天的蛋香四溢

“用30年的時間,見證時間的流逝”

30年,老闆的稱呼已經從“阿姨”變成了“奶奶”

食客也從小學生變成了家長

不變的是雞汁豆腦的那一抹熟悉的味道

開始為了維持生計,擺了這個豆花攤

如今雖然日子好了,但跟顧客都有了感情

也就不願收攤回家享清福了

許多老食客,她都是看著長大的

從小學就開始來吃,如今已為人父母,又帶著孩子來吃

這家雞汁豆腦已經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了

每天三點半就起床,準備上午的豆花和雞汁

上午10點收攤後,再準備下午要賣的食材

從打豆子洗麵筋再到熬雞汁、磨辣椒

都是她們親自動手

任何看起來簡單的美味,都花費了許多心血

“手裡的剃頭推子,一拿就是一輩子”

從曾經的6個人,到現在只有她

王大媽現在還在

北湖公園汽車站的那條巷子剃頭

手裡的剃頭推子,一拿就是一輩子

她可能是馬鞍山最後的剃頭匠了

王大媽這裡的剃頭工具都很有年代感

看上去破舊的椅子,腳一抬一勾,還能靈活的平鋪下來

這些工具跟了她20年

換不起新的,也沒想過換新的

刮臉的時候,先敷上燙手的毛巾,再就著刀片慢慢的刮

加上理髮,一整套做下來,也就5塊錢

別的理髮店地上都是堆滿的黑髮

只有這裡,吹起的卻是一地白髮

再過幾年,可能她也沒有那樣的氣力出攤了

這裡就真的成為“最後的馬鞍山一絕了”

“我這輩子只會做縫縫補補的事兒”

聶大姐的縫補攤在四村社區的西門口

縫補攤十分簡陋,只有一台縫紉機,一個微波爐

在陽光穿過樹蔭投下點點斑駁的小巷中

聶大姐在木椅上坐著

放學後的小孩在一旁玩耍

一邊踩著縫紉機,一邊與客人聊著家長里短

時間在這一瞬間變得安靜而緩慢

午後的陽光也逐漸溫暖

聶大姐23歲就開始踩縫紉機

按照她的話來說

“這一輩子除了縫縫補補,什麼也不會。”

就這樣她用一台縫紉機在四小這裡擺攤子

將孩子送上了大學

像縫紉機這樣的老物件兒

幾乎都快在時代的洪流中淹沒消失

聶大姐特別愛惜縫紉機

壞了真的沒有地方可以修了

“陪伴我們童年最樸實的味道”

“老闆唉!甜的鹹的各來一個!”

轉眼間,這句話他已經聽了二十幾年

在六中的四岔路口

送走了一批批的學生

巴掌大小的推車分為前後倆部分

老闆負責揉面做餅、炕餅

老闆娘負責打下手

看似揉作簡單輕鬆實在需要出很多悶勁

對體力也是一大考究

老闆依次貼酥、撒上香蔥...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心酸

在炎熱的夏季在鐵爐中來回穿梭

20多年的經驗早就練就一副火眼金睛

老闆能夠迅速判斷出那個燒餅已經能夠新鮮出爐

再過幾年,這些手藝或許就消失了

工匠的手藝隨著時代的發展被淘汰

工匠的精神卻應該好好地繼承發揚

正是這一個個不起眼的蘿蔔餅加一把雨傘

讓一對夫妻走過了20年的風雨

九幾年開始夫妻倆在珍珠園門口

後來2001年開始到碧雲天站牌後面賣

生意非常火爆

最高峰一天能賣1000多個餅

由於平時要帶孫子,等安頓好小傢伙

下午2點多,就急急忙忙的趕緊出攤來

然後一直賣到天黑

由於老夫妻倆不精通手機

攤子上的收款二維碼是他們女兒的

正是這樣有些愛占小便宜人

隨便給他們看一個頁面假裝付過錢了

其實一個餅也就1塊錢

這些人的素質就只值1塊錢嗎

“26年,鹵菜還是那個鹵菜,味道還是那個味道”

八佰伴正對面的巷子裡

有一對年過五旬的夫妻

男老闆負責在清晨煮滷味,烤鴨

女老闆則全天將滷味切成塊,打包給顧客

早上9點開始營業,晚上7點結束營業,日日如此

簡單重複的工作,一干就是26年

一個無為的異鄉人順利的打入了馬鞍山人的味蕾

靠的是對手藝的堅持與辛勤

一天營業10個小時

只有需要方便的時候才會離開店裡

不要小看站在那裡斬鹵菜

正常人一天下來手都抬不起來

在問到:是否想過給自己放一個假

她立即回復了:有啊,可我走了,顧客怎麼辦

有的顧客是從很遠的地方來買東西

若是空跑一趟,心裡會過意不去

“賣了28年餅,已經成為習慣了”

“老闆,2個辣的肉餅!”

縱使有一天吃慣了山珍海味

也不如一個肉餅來得那麼平淡真實

說起肉餅很多人都會想到安工大的

其實花鳥市場的才是第一家

安工大肉餅是她的親妹妹在她家學會的

秦阿姨告訴我們,她祖輩上是炕燒餅的

後來在炕燒餅技藝的基礎上研製出了做肉餅

邊賣邊改才有了現在的味道

零幾年的時候,他們在雨山湖門口擺攤

一天能賣出幾千個大餅

而現在,她和老伴每天早上五點整起床忙活了

6點左右開門,一直到晚上六點收攤

“自己研究學習,一做就是28年了”

“一勺面漿、一按、一卷”

其實每一個動作都是在歲月的流逝中

經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

28年來的堅持

成就了現在花鳥市場的蛋捲

28年前還是個20多歲的小夥子的李師傅

從事這水果生意,奈何市場不好

就自己默默的在家鑽研蛋捲的配料

沒人知道他當初吃了多少失敗品

才有今天的蛋香四溢

“用30年的時間,見證時間的流逝”

30年,老闆的稱呼已經從“阿姨”變成了“奶奶”

食客也從小學生變成了家長

不變的是雞汁豆腦的那一抹熟悉的味道

開始為了維持生計,擺了這個豆花攤

如今雖然日子好了,但跟顧客都有了感情

也就不願收攤回家享清福了

許多老食客,她都是看著長大的

從小學就開始來吃,如今已為人父母,又帶著孩子來吃

這家雞汁豆腦已經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了

每天三點半就起床,準備上午的豆花和雞汁

上午10點收攤後,再準備下午要賣的食材

從打豆子洗麵筋再到熬雞汁、磨辣椒

都是她們親自動手

任何看起來簡單的美味,都花費了許多心血

“手裡的剃頭推子,一拿就是一輩子”

從曾經的6個人,到現在只有她

王大媽現在還在

北湖公園汽車站的那條巷子剃頭

手裡的剃頭推子,一拿就是一輩子

她可能是馬鞍山最後的剃頭匠了

王大媽這裡的剃頭工具都很有年代感

看上去破舊的椅子,腳一抬一勾,還能靈活的平鋪下來

這些工具跟了她20年

換不起新的,也沒想過換新的

刮臉的時候,先敷上燙手的毛巾,再就著刀片慢慢的刮

加上理髮,一整套做下來,也就5塊錢

別的理髮店地上都是堆滿的黑髮

只有這裡,吹起的卻是一地白髮

再過幾年,可能她也沒有那樣的氣力出攤了

這裡就真的成為“最後的馬鞍山一絕了”

“我這輩子只會做縫縫補補的事兒”

聶大姐的縫補攤在四村社區的西門口

縫補攤十分簡陋,只有一台縫紉機,一個微波爐

在陽光穿過樹蔭投下點點斑駁的小巷中

聶大姐在木椅上坐著

放學後的小孩在一旁玩耍

一邊踩著縫紉機,一邊與客人聊著家長里短

時間在這一瞬間變得安靜而緩慢

午後的陽光也逐漸溫暖

聶大姐23歲就開始踩縫紉機

按照她的話來說

“這一輩子除了縫縫補補,什麼也不會。”

就這樣她用一台縫紉機在四小這裡擺攤子

將孩子送上了大學

像縫紉機這樣的老物件兒

幾乎都快在時代的洪流中淹沒消失

聶大姐特別愛惜縫紉機

壞了真的沒有地方可以修了

“陪伴我們童年最樸實的味道”

“老闆唉!甜的鹹的各來一個!”

轉眼間,這句話他已經聽了二十幾年

在六中的四岔路口

送走了一批批的學生

巴掌大小的推車分為前後倆部分

老闆負責揉面做餅、炕餅

老闆娘負責打下手

看似揉作簡單輕鬆實在需要出很多悶勁

對體力也是一大考究

老闆依次貼酥、撒上香蔥...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心酸

在炎熱的夏季在鐵爐中來回穿梭

20多年的經驗早就練就一副火眼金睛

老闆能夠迅速判斷出那個燒餅已經能夠新鮮出爐

再過幾年,這些手藝或許就消失了

工匠的手藝隨著時代的發展被淘汰

工匠的精神卻應該好好地繼承發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