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鎮試驗:重塑鄰里關係

不可複製的特色

在聚龍小鎮被啟動的社區關係, 引起了不少專家學者的關注。 車鳳是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一直從事中國傳統文化與家園建設等課題研究,

聚龍小鎮是其深入研究過的樣本之一。

“聚龍小鎮有很多不可複製的特色。 ”車鳳說, 那裡既有“鄉紳”自治的意味, 也有社區內部的文化治理和人情功效。 文化學者余世存覺得聚龍小鎮是一個有典型意義的樣本, 承載了創建者、參與者和無數在其中安居樂業者的夢想。

他們筆下的“鄉紳”“創建者”, 是指聚龍小鎮的創建者郭無爭, 他出身貧寒, 高中畢業後當了一名石匠, 後來在西藏創立南方建設集團, 2007年回鄉開發了聚龍小鎮。

“我一輩子隻開發了這一個房產專案。 ”郭無爭說自己不是一個房產商, 在小鎮強調“挑戰沒有人情味的都市圈”是想找回兒時的鄉愁, 比如記憶中的夜不閉戶, 他在小鎮的別墅就從不鎖門,

鄰居們隨時可以進出。

郭無爭的挑戰目標還包括, 小鎮每個人見面都要微笑, 看到垃圾隨手撿起, 做到“人過地淨”, 但作為公司, 無法對業主下指令, 於是他就先對公司員工提出要求, 讓員工必須做到, 由此帶動業主。

為了兒時的鄉愁, 郭無爭不惜投入鉅資用於社區的公共建設, 公司在社區裡建造電影院讓居民免費看電影, 文體活動中心為喜歡舞文弄墨的業主免費提供筆墨紙硯, 湖邊音樂茶座隨時給休憩的業主提供免費飲品。 郭無爭希望通過這些努力能提升業主的尊崇感和歸屬感。

毫無疑問, 郭無爭本人的情懷和公司的財力投入, 是聚龍小鎮能走到今天的一個關鍵因素, 但不能忽視的另一因素是業主的經濟條件。

聚龍小鎮的業主普遍都有兩套以上房產, 到小鎮購房大多不是剛需, 而是為了追求品質, 甚至為度假而去, 這一群體入住後, 更有“維護環境”的意識, 也更加容易接受已經制定好的規則。

與郭無爭共同開發聚龍小鎮的郭振輝並不否認, 營造友好和睦的鄰里氛圍, 也是房產行銷手段之一。 但在他看來, 這與追求淳樸鄉情並不相悖, 二者可以兼得。

小鎮的做法一度引起當地政府的猜疑, 覺得是為了賣房而製造的噱頭, 一位元市委主要領導還派秘書到小鎮暗訪, 最後肯定了小鎮的做法。

生活在小鎮的業主, 現在最津津樂道的是他們的“業主意識”。 2016年6月, 社區內面積近300畝的聚龍湖受到污染, 藍藻氾濫,

根治的辦法就是抽水清淤。 物業公司本來計畫花錢請工程隊進行湖底清淤, 出人意料的是, 抽水的告示發出後, 小鎮居民竟自發前來清淤, 持續了二十多天, 物業沒花一分錢。

當時正在休假的業主陳紅標, 堅持每天都到湖底清淤8個小時。 現在回想起來, 他覺得“在現代社區中是很難想像的一件事”。

對於發生在聚龍小鎮的一切,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郭于華的評價是, 從社區自我管理的角度來說, 聚龍小鎮自發秩序形成的擴展過程, 為社會管理提供了參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