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2017英倫之旅小城故事——象牙雙塔

2017英倫之旅之四:小城故事(下) ---象牙雙塔

2017.04.15

雖然在英國短短三天的小城之旅中,對於倫敦周遭那麼多美麗,優雅的小城,我們曾經在目的地的選擇上有過遲疑和猶豫.但是有2個地方,我們始終把它們列為此行必去之地: 這就是牛津和劍橋.

作為英格蘭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學, 牛津和劍橋彼此間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因為兩者有太多的相似之處, 為此英文中有一個單詞Oxbridge來特指兩者的合稱--牛橋.

兩者都座落在英格蘭的小鎮上, 而且都座落在河畔:牛津懷抱泰晤士河的一部分, 而劍橋則枕著康河(River Cam)。

普遍的印象是,

牛津大學偏重文科, 而劍橋大學則偏重理科, 這種說法雖然過於武斷, 卻也不完全錯誤。 牛津大學培養了更多的英國首相, 自邱吉爾以來只有兩位英國首相不是牛津畢業生, 而劍橋大學卻培養出更多的諾貝爾獎得主和著名科學家, 牛頓、達爾文都來自劍橋。 一種很有趣的說法是:「牛津人認為他們統治世界, 而劍橋人則不在乎誰統治。

牛津,是我們象牙雙塔的第一站.

牛津大學歷史悠久, 但始建於哪一年, 沒有人能確切說得出來, 根據當地人的說法, 牛津大學創始於1167年, 當時英王亨利二世下令禁止英國的神學學生到巴黎大學研究神學或宗教, 因而一幫宗教學者及學生慢慢聚集于此, 逐漸演變成學院的雛形。 也就是說牛津的歷史超過了800年。 它是現存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大學之一。 比我們2個月前去的伊比利亞半島最古老的科英布拉大學還要年長200多歲.

High Street和Broad Street是橫貫牛津城的主幹道, 路旁的一座座建築, 都是牛津大學的各個學院。 也許是因為我們去的那天天氣陰沉, 也許真的是因為800多年時間的沉澱, 牛津街頭建築物的色彩顯得特別的凝重。 。

我們在High Steet上正好遇到一個牛津學生組織的免費徒步之旅,一路跟隨,二小時的濃重牛津音的沿途介紹,讓我們受益匪淺.

謝爾登劇院(Sheldonian Theatre), 由設計倫敦聖保羅教堂的著名建築師克裡斯多佛·雷恩設計, 它建於1664年到1668年。 該建築以該項目的主要財政支持者, 當時的校長吉伯特, 謝爾登命名。 它的天花板長寬各為80英尺和70英尺, 克服了當時建築學上的一大難題。 謝爾登劇院旁邊是科學歷史博物館。

劇場門前有12座古希臘風格的雕像,表情異常嚴肅地注視著來來往往的芸芸學子.

現在的牛津大學共有38所學院以及教會設立的7所永久私人學院, 每一所學院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匆匆而過的旅者來說,怎麼可能在短短的一天裡面全部瞭解清楚?

牛津大學Exeter學院房頂上的雕塑是英國著名當代雕塑家Antony Gormley的作品。這個以雕塑家自己為原型的真人大小雕塑正望著馬路對面的三一學院。因為雕塑做的過於逼真,曾經有遊客誤以為有人要從房頂跳樓自殺而急呼員警。

走在牛津的街頭,眼前巨石如雲的建築在差異中體現著和諧,在和諧中又投射出對比,穿過牛津城,猶如穿越歷史..

湯瑪斯·博多利爵士(Sir Thomas Bodley,1545-1613),牛津大學博多利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創始人,捐助人. 雕像後面牆上的拉丁語大意是 :牛津的學子們!湯瑪斯·博多利為你們建了這座圖書館,希望這份禮物物有所值.

五柱塔(Tower of the Five Orders),博多利圖書館方庭的入口,這也是牛津最著名的地標之一,這個名字的由來是指這個門樓從上到下依次表現了古典建築的五種形式.

博多利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於1602年開放,是歐洲最古老的圖書館。這所古老的建築,曾被用來拍攝《哈利·波特》電影中魔法學校的部分場景。錢鐘書在牛津大學學習時,經常到博多利圖書館讀書。不過,他將博多利圖書館翻譯成“飽蠹樓”。他在那裡邊讀書邊記筆記,這些筆記被稱為“飽蠹樓書記”。

圖書館現有藏書800萬冊,其中很多都是古籍珍本。圖書館的管理,有著從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一些獨特的方式。比如,館內藏書只能閱覽,不能外借,對女王也不例外。比如,成為該館讀者必須宣誓,誓詞大意是:不得偷拿、損毀、玷污書籍,不帶火種進館,嚴守館內各項規定。比如,閱讀珍貴資料、珍貴圖書時,在筆記本上做摘錄,只能使用鉛筆。因為歷史上用鵝毛筆蘸著墨水寫字,墨水很容易滴在圖書上,為避免這種情況,就形成了用鉛筆做摘錄的規範,一直沿用至今。

牛津神學院(School of Divinity)

神學院門楣上的拉丁文,大意是: What you know is you know nothing....這大概是時刻提醒牛津學子無論任何時候,都要在知識面前保持謙卑之心。

圓形的拉德克利夫圓樓(Radcliffe Camera)是牛津大學圖書館的醫學和科學書籍館。這座優美的巴羅克建築建於1749年,是牛津天空下美麗的天際線之一,是明信片上最常被取景做為牛津大學代表的建築之一,也是牛津的地標建築之一。

1860年前後,牛津大學將博多利圖書館與拉德克利夫圖書館整合成大學公共圖書館時,以拉丁文Camera(也就是英文的room)來稱呼它,這就是它的全名Radcliffe Camera的來由。

拉德克利夫圖書館不對遊人開放。遠遠看去,兩個美麗的女生坐在圖書館臺階上輕鬆地聊天,美麗姑娘的青春活力和身後古老圖書館的凝重莊嚴,在那一刻形成了一種大概只有在牛津才有的現代和歷史交匯的獨特韻味。

歎息橋(Bridge of Sighs),由湯瑪斯·格雷厄姆·傑克遜爵士設計,完成於1914年.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橋”,因為橋下沒有河,而是一條街道。

據說之所以在這裡建一座“歎息橋”,是為了學子們考試不佳心情不爽時到橋上歎息用的.

牛津的課業非常繁重,據說學生們之間流傳著一個笑話: 為什麼牛津大學的一個學期只有8周,因為調查顯示,8周多一天的時候自殺率呈數量級暴漲,因而學期一天也不能多...

上圖是整個牛津大學最難進的萬靈學院(All Souls College),

萬靈學院建於15世紀,在1438年由國王亨利六世創建,它和其他牛津學院不同: 它沒有自己的學生(唯一沒有大學生,只有研究生的學院),每年萬靈學院都會邀請牛津各學院的頂尖學生參加考試,挑出其中最優秀的2位學生成為萬靈學院的新人,因此,能夠成為萬靈學院的學生,在英國被視為最高榮譽。

這個學院有一項非常整人的考試,也被稱為世界上最難的考試,百年來只有極少數人能夠通過測試,往往每年只有一個人能夠成功,這項考試要求考生以一個單字為主題,寫出一篇文章,考生會拿到一個信封,信封裡只有一張卡片, 上面只有一個單字,然後考生必須在3個小時以內,就這個單字發揮,寫出一篇通順、條理分明的文章。

每年應試的都是相當頂尖的考生,但通常只有一個人能夠通過考試.也許因為這個考試太難了,常常招不到學生,所以聽說學院已經取消了這項變態的入學考試.

萬靈學院也是哈利波特的取景地之一.

牛津大學古樸雅致,雖然給人厚重、莊嚴之感,但卻不意味著它缺乏彩虹般輕盈的夢幻感. 三大玄幻小說均和牛津大學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們分別是:

《納尼亞傳奇》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愛麗絲夢遊仙境》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哈利波特》 (Harry Potter).

其中,創作《納尼亞傳奇》的是莫德林學院(Magdalen College)的英文教授C.S,路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1898—1963);

而創作《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則是基督教堂學院(Christ Church College)的數學教授路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

雖然《哈利波特》的作者J K 羅琳和牛津大學沒有什麼淵源,但《哈利波特》的取景地卻有多處是在牛津.

這是名字有些奇怪的基督教堂學院(Christ Church College)

對於遊客來說,基督教堂學院是在牛津必看的一所學院.原因是牛津大學38所學院一天是根本看不完的, 而且很多學院除了特定的開放日,並不對外開放,但基督教堂學院則是牛津大學內唯一規定必須每天開放參觀的學院.

它是牛津最大的學院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時具備主教座堂的學院。這個學院成立於1546年。與姊妹學院劍橋的三一學院一樣,它傳統上被認為是所在大學最貴族化的學院。有13位英國首相畢業于此學院,出產首相的人數與牛津的其他44個學院的總數相等.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路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曾經就住在這棟樓裡.

基督教堂學院的飯廳是哈利波特魔法學院大食堂的拍攝地. 電影裡那個飄滿蠟燭的食堂,是通過電腦特效把這個學院的飯廳變大了好多倍,再使用各類特效而成的。兒子說,身臨其境,感覺這個飯廳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不過規模也已足夠驚人。

一般來說,學期期間學院的晚宴多為正式晚宴,要求師生均著正裝,必須穿Gown(牛津的黑色長袍校服).正式晚宴允許每個學生帶一個客人參加.而學院的一般員工則不得進入飯廳就餐.等級森嚴. 教授和資深教員在全體學生就位之後,依次進入飯廳.他們進入時,全體學生需起立.之後有人敲響小錘,大家再次起立,然後一個學生念一段拉丁文的飯前禱詞,然後晚宴才正式開始..

飯廳牆上掛著學院歷屆偉大畢業生的畫像,兒子看得如癡如醉.

這座扇形拱頂是牛津保守風格的代表,它撐開在飯廳樓梯上方,於1640年竣工。支撐樓梯間整座扇形拱頂的似乎只有中央惟一的一根柱子。但實際上石柱只是裝飾作用而非主要結構部分

這是基督教堂學院內的教堂(Christ Church Cathedral)(怎麼感覺說起來有些繞口呢), 它建於1546年,是牛津地區的主教座堂,也是英格蘭最小的主教座堂.

教堂雖然不大,但是它的雙拱頂結構,卻讓大堂顯得格外高大宏偉.

教堂裡面的座椅扶手,都雕刻的如此細緻精美.

依依惜別地走出學院的大鐵門.

我們走回牛津街頭的時候發覺,一樹櫻花已然在初春時節悄然綻放..

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成立於1555年, 歷史上三一學院共產生了三位英國首相,分別是

第2任 Spencer Compton, 1st Earl of Wilmington

任期:1742-1743年

第11任

William Pitt, 1st Earl of Chatham

任期:1766-1768年

第13任

Frederick North, Lord North

任期:1770-1782年

首相產量方面,三一學院與貝利奧爾學院並列牛津第二位。這個學院是牛津最富有的學院之一,至今還保留著濃厚的宗教氣氛,例如每天晚餐前全體師生都必須一起禱告。

三一學院由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創建,其前身是1324年建立的邁克爾學院(Michaelhouse)以及1317年建立的國王學堂。

既然不能進入三一學院的室內參觀,那就沿著它古樸幽靜的校園走走吧.

那一刻似乎整個三一學院的校園就只有我們三人, 靜謐中帶著一點神秘,恍惚間讓我覺得這一切變得夢幻般的不真實.

走回火車站,不知不覺已是黃昏時分. 此生我們都已不可能有緣在牛津做學生了,但願將來我們的後代能有機會吧.

下一站,劍橋...

從倫敦乘火車去劍橋,國王十字車站是始發站.

國王十字車站(King Cross)1852年被啟用. 年代古老的車站大廳造型設計得異常新穎,現代感十足的頂棚讓我想到北京的“鳥巢”。

在大廳的一個角落,擠滿了一群人在排隊,這個地方從早到晚總是聚集著一堆人.這就是此行兒子念茲在茲的地方,也是全世界廣大哈迷心中的聖地---哈利波特電影裡面神秘的九又四分之三月臺.

電影裡霍格華茲特快列車起始站就是這裡---哈利波特沖進九又四分之三月臺進入魔法世界的地方.

因為第九月臺和第十月臺間隔著二條鐵路, 站方特地在大廳旁設置了一個九又四分之三月臺, 還擺了一半嵌入牆壁中的手推車,讓影迷們留影紀念. 這個地方從早到晚都有人排隊,老Paul告訴我,每次他如果有朋友自遠方來,要到這個地方,他都是半夜12點帶他們來,因為只有那個時候,這個地方才沒有人.

看著這些興高采烈的哈迷們,我不得不佩服小說的巨大影響力.

留下這張照片,兒子回去就可以向來過倫敦的同是哈迷的姐姐誇耀,他也去過九又四分之三月臺了.

從國王十字車站乘火車一個小時,就抵達了劍橋小鎮.和緊靠城中心的牛津校園不同,劍橋的校園離開市中心還有一段距離,坐巴士約需15分鐘.

下車第一件事情,父子倆先研究劍橋地圖,這些年我們跑了不少地方,慢慢地也鍛煉了兒子識圖的能力.

劍橋大學的歷史比起牛津大學要晚了60年。1209年,牛津的一位學生在練習射箭的時候將鎮上的一名婦女誤殺,從而激化了早已蘊含在牛津市民與學生、學者之間的矛盾,兩名學者竟然被當眾吊死。

整個牛津人心惶惶,學校停課,有教師和學生以個人或團體的方式逃離牛津。他們來到劍橋,發現這個寧靜的小鎮十分適合學習和研究。

他們在當地教會的幫助下在這兒安營紮寨,潛心文化傳播和學術鑽研,從而開創出一片新的學術天地。

後來,國王亨利三世于1231年向有關機構頒發獻令,賦予其教導機構成員的權利,故正式確立其作為大學的地位. 從此就有了劍橋大學.

劍橋目前共擁有31個學院,其中彼得學院是最古老的學院,始建於1284年。成立最晚的學院是羅賓森學院,建於1977年。

當人們說起這兩所學校的時候,總是會說,藝術的牛津,科學的劍橋.

牛津培養了大批政治家, 在牛津大學就讀過的英國首相,幾乎可以排成一個排。坎甯、麥克米倫、道格拉斯霍姆、威爾遜、希思、柴契爾、布雷爾——唐寧街10號簡直就是牛津大學開的分校!還有許多有影響的政界人物,像巴基斯坦的貝·布托、前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原香港總督彭定康,以及一大批的影視明星、著名作家、製片人,都畢業于牛津大學。

而劍橋則貢獻了很多如雷貫耳的科學家, 達爾文,卡文迪許,牛頓,麥克斯韋,霍金等等,等等.

牛津人會自豪地說,劍橋是牛津身上的一根肋骨,或者,牛津就是誕生劍橋的母親。

可是這些年劍橋在各項學術排名上已經逐漸超越牛津

而劍橋人則又不屑一顧地說,牛津哪有我們好,那段泰晤士河比我們的康河差多了,

這兩尊象牙塔在我眼裡,牛津宛如飽讀詩書的白髮老翁,而劍橋則像風韻尤存的知性美女.流淌在劍橋旁的Cam River,好像給劍橋增添了一雙如水的明眸,讓她也就比牛津多了些柔美和秀麗.

有些中文書籍會依劍橋(Ca mbridge)的譯法,把Cam River譯作劍河,但我更喜歡它的另一個譯名康河.在我的感覺裡面,劍河這個名字太剛硬了,康河更加溫潤些.

來劍橋之前,泛舟康河一直就是我的一個夢,也許,學生時代讀過的<再別康橋>給我內心留下了太深太深的印跡了

這不,順著康河看去,這位小哥迎著微風,撐篙來了...

康河上總共有大大小小20座橋,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到底告別的是其中一座,還是在心裡他只是借著康橋,向那一個他摯愛的女人告別?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一個小時之內,我們不可能泛舟經過所有這20座橋.且讓我們在那個初春的早上,記住曾經掠過的這幾座康橋吧.

第一座---Magdalene Bridge, 建於1823年

第二座--Clare College Bridge, 建於1640年.

由於在中世紀英國議會派別的內戰,許多古老的橋樑都被拆除或遭遇破壞。這是康河上倖存下來的最古老的橋。據說就是這座橋上有一個缺了一塊的石球。因為當時老闆沒給足工錢,工人一氣之下,就將其中的一個石球切掉了一塊。

從Clare 橋洞看過去,後面的那座是第三座---King's College Bridge , 建於1819年

第四座---Trinity College Bridge, 建於1764年

第五座---Kitchen Bridge , 建於1709年,是康河上第二古老的橋. 據說之前學院沒有廚房,烹飪工作都是在這座橋上完成的,所以這個橋叫做廚房橋。不過如果說這條橋因通往學院食堂而得名,似乎更可信.

第六座---Mathematical Bridge,這就是非常著名的位於女王學院內的數學橋,始建於1749年,據說當初建造的時候,沒有用一顆釘子,後來劍橋工程系的學生把它拆了研究,卻怎麼也無法把橋體拼裝回去,最後只好用螺絲固定起來,現在這個橋重建於1902年。

數學橋後面的那座是第七座---Silver Street Bridge , 此橋最早可追溯到14世紀,但內戰時被毀壞,現在的這座重建於1958年。

第八座---The Bridge of Sighs, 也就是劍橋著名的歎息橋. 該橋建於1831年,仿照威尼斯的歎息橋。據說每逢學院大批學生經過此橋,就意味著學院要開始考試了,學生們因擔心考試成績而發出感歎之聲,該橋因此得名。也有另一說,那就是該橋建成後,每年都有學生因考試壓力或者失戀而在此投河自盡,當年拜倫就因失寵於勃倫特公爵夫人而從這座橋上跳入河裡,幸虧被一個船工路過救起。還有人說,是此橋建好以後,女王來劍橋的時候,看到此橋的美麗不禁讚歎,於是得名...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讓我們乘船而下,在緩緩流淌的康河裡面,去尋找徐志摩化作的那一條水草...

乘船的小哥是劍橋的學生,他居然也知道徐志摩,知道徐志摩喜歡上一個美麗的女人,而那個美麗的女人最後並沒有成為他的妻子,當他清晰地用英文說出那個女人的名字Lin Hui Yin(林徽因)的時候,我驚呆了...心裡面我對著90年前在此遊逛的徐志摩說,志摩先生,雖然英年早逝,但和我輩相比,這輩子你真的沒有虛度,即使你終究沒有得到她...

這座被LG鏡頭無意間掃到的是我們經過的第九座康橋---Garret Hostel Bridge, 建於1960年

這是劍橋最美麗的聖約翰學院.,從康河望過去,藍天之下的這份感動,只有一句話可以代表我的心情: 君之美兮 不可方物...

小船上除了艄公,只有我們五位乘客,此情此景,真的希望就這麼在康河一直漂流下去,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

兒子感受了一下康河撐篙,我相信,很多很多年過去,他應該會記得此情此景,彼時彼刻...

離開康河,一路向大學城裡走去.

聖墓教堂(Holy Sepulchre)---由當地聖墓兄弟會的一位成員修建于1130年前後,它是英格蘭僅存的四座圓頂教堂之一。教堂有一個獨特的圓形正廳,周圍環繞著粗矮的諾曼第式柱子,與其他十字架形的教堂大相徑庭。

三一小道(Trinity Lane)---劍橋最古老的巷子. 著名的三一學院就坐落在這條小巷的北邊。

劍橋學生的告示欄.

劍橋大學各學院的3D模型.

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Cambridge): 劍橋大學內最有名的學院之一,徐志摩曾經就讀的地方,它成立於1441年,由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六世設立創建,因而得名“國王”學院。

最初創立時只有1名院長和70名學生,全部來自伊頓公學。當時國王學院是專門為亨利六世所創的伊頓公學的畢業生而建立的,不收其他學生。

國王學院入口處的帶有典型哥德風格的雕刻精細的門樓(King's Parade),上面的標誌分別是皇冠和都鐸玫瑰(Crown and Tudor Rose),這是亨利八世時期都鐸王朝的紋章.

國王學院禮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英國哥特式垂直風格的代表作品。禮拜堂為亨利六世在1446年下令建造,耗時80年完成,禮拜堂四面的彩色玻璃窗以聖經故事為主要情景。禮拜堂祭壇後方由魯本斯所繪的「賢士來朝」(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以及分隔禮拜堂前廳與唱詩班的屏隔,其上飾有天使的管風琴,和扇形拱頂天花板都是參觀重點。

兒子在這幅義大利畫家的油畫面前駐足良久.

長方形的禮拜堂被一具宏偉的管風琴分隔成前後兩個部分.

精美的中世紀彩繪玻璃,每一幅都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表現的是新約聖經的故事,下部表現的是舊約聖經的故事.

離開禮拜堂的時候,我不由得舉頭仰望,依稀看到幾百年前都鐸王朝的餘輝.

三一學院門前的這顆蘋果樹,據說是當年牛頓悟出萬有引力定律的那顆蘋果樹的後代.劍橋學院太多了,記得我們吃午飯前走過三一的門口,想著一會兒過來看看.午餐後我們就這麼一路順著康河走去,一直走到黃昏,竟然忘了三一這回事情了,每一次旅行總是滿足伴隨著遺憾,然後等著下一次,新的滿足又伴隨著新的遺憾...

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是劍橋大學中規模最大、財力最雄厚、名聲最響亮的學院之一,擁有約600名大學生,300名研究生和180名教授。據說,它擁有全劍橋大學中最優美的建築與庭院。它是由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於1546年所建.

皇太后瑪格麗特・博福特夫人在劍橋一共建立兩所學院,1511年成立的聖約翰學院 和1503年建立的基督學院(Christ College).

因此兩所學院的門樓上都可以看見非常類似的紋章.

聖約翰學院是劍橋最美麗的學院之一, 倚靠康河,美麗的歎息橋是這個學院的一部分.

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 聖約翰學院是劍橋大學第二大學院,在學生人數上僅次於三一學院,學院的創辦人是亨利七世的母親王太后瑪格麗特·博福特(Margaret Beaufort).

由於聖約翰的學生大多來自英國的私立公學,因此她的學生被認為是劍橋所有學院中最驕傲的一群

學院擁有11個庭院,其中以1589年始建的第二庭院最為聞名,被譽為是“英格蘭最漂亮的都鐸式庭院”。

聖約翰學院禮拜堂

聖瑪麗大教堂(the Great St. Mary's church): 1478年後在一座老教堂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教堂氣勢恢宏,拱廊極高. 這座大學教堂很早就是劍橋的市教堂了。大學規定大學官員必須居住在距離聖瑪麗大教堂20英里路程之內,本科生必須居住在距離該堂3英里路程之內,由此可見這個教堂在劍橋的重要性.

時間就在我們不經意的漫步當中很快過去,臨別之時,我們登上聖瑪麗大教堂的塔頂,再一次俯瞰這座美麗的大學城.

相對于遊人如織,略顯喧嘩的牛津,我更喜歡寧靜的劍橋.

臨走的時候,我問兒子,他覺得劍橋和牛津的最大區別是什麼?兒子想了想告訴我:

牛津,是城裡有一所大學;

劍橋,是大學裡有一座城...

圖文:陸曉倩 (Lynda)

Everything is a story!

劇場門前有12座古希臘風格的雕像,表情異常嚴肅地注視著來來往往的芸芸學子.

現在的牛津大學共有38所學院以及教會設立的7所永久私人學院, 每一所學院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匆匆而過的旅者來說,怎麼可能在短短的一天裡面全部瞭解清楚?

牛津大學Exeter學院房頂上的雕塑是英國著名當代雕塑家Antony Gormley的作品。這個以雕塑家自己為原型的真人大小雕塑正望著馬路對面的三一學院。因為雕塑做的過於逼真,曾經有遊客誤以為有人要從房頂跳樓自殺而急呼員警。

走在牛津的街頭,眼前巨石如雲的建築在差異中體現著和諧,在和諧中又投射出對比,穿過牛津城,猶如穿越歷史..

湯瑪斯·博多利爵士(Sir Thomas Bodley,1545-1613),牛津大學博多利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創始人,捐助人. 雕像後面牆上的拉丁語大意是 :牛津的學子們!湯瑪斯·博多利為你們建了這座圖書館,希望這份禮物物有所值.

五柱塔(Tower of the Five Orders),博多利圖書館方庭的入口,這也是牛津最著名的地標之一,這個名字的由來是指這個門樓從上到下依次表現了古典建築的五種形式.

博多利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於1602年開放,是歐洲最古老的圖書館。這所古老的建築,曾被用來拍攝《哈利·波特》電影中魔法學校的部分場景。錢鐘書在牛津大學學習時,經常到博多利圖書館讀書。不過,他將博多利圖書館翻譯成“飽蠹樓”。他在那裡邊讀書邊記筆記,這些筆記被稱為“飽蠹樓書記”。

圖書館現有藏書800萬冊,其中很多都是古籍珍本。圖書館的管理,有著從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一些獨特的方式。比如,館內藏書只能閱覽,不能外借,對女王也不例外。比如,成為該館讀者必須宣誓,誓詞大意是:不得偷拿、損毀、玷污書籍,不帶火種進館,嚴守館內各項規定。比如,閱讀珍貴資料、珍貴圖書時,在筆記本上做摘錄,只能使用鉛筆。因為歷史上用鵝毛筆蘸著墨水寫字,墨水很容易滴在圖書上,為避免這種情況,就形成了用鉛筆做摘錄的規範,一直沿用至今。

牛津神學院(School of Divinity)

神學院門楣上的拉丁文,大意是: What you know is you know nothing....這大概是時刻提醒牛津學子無論任何時候,都要在知識面前保持謙卑之心。

圓形的拉德克利夫圓樓(Radcliffe Camera)是牛津大學圖書館的醫學和科學書籍館。這座優美的巴羅克建築建於1749年,是牛津天空下美麗的天際線之一,是明信片上最常被取景做為牛津大學代表的建築之一,也是牛津的地標建築之一。

1860年前後,牛津大學將博多利圖書館與拉德克利夫圖書館整合成大學公共圖書館時,以拉丁文Camera(也就是英文的room)來稱呼它,這就是它的全名Radcliffe Camera的來由。

拉德克利夫圖書館不對遊人開放。遠遠看去,兩個美麗的女生坐在圖書館臺階上輕鬆地聊天,美麗姑娘的青春活力和身後古老圖書館的凝重莊嚴,在那一刻形成了一種大概只有在牛津才有的現代和歷史交匯的獨特韻味。

歎息橋(Bridge of Sighs),由湯瑪斯·格雷厄姆·傑克遜爵士設計,完成於1914年.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橋”,因為橋下沒有河,而是一條街道。

據說之所以在這裡建一座“歎息橋”,是為了學子們考試不佳心情不爽時到橋上歎息用的.

牛津的課業非常繁重,據說學生們之間流傳著一個笑話: 為什麼牛津大學的一個學期只有8周,因為調查顯示,8周多一天的時候自殺率呈數量級暴漲,因而學期一天也不能多...

上圖是整個牛津大學最難進的萬靈學院(All Souls College),

萬靈學院建於15世紀,在1438年由國王亨利六世創建,它和其他牛津學院不同: 它沒有自己的學生(唯一沒有大學生,只有研究生的學院),每年萬靈學院都會邀請牛津各學院的頂尖學生參加考試,挑出其中最優秀的2位學生成為萬靈學院的新人,因此,能夠成為萬靈學院的學生,在英國被視為最高榮譽。

這個學院有一項非常整人的考試,也被稱為世界上最難的考試,百年來只有極少數人能夠通過測試,往往每年只有一個人能夠成功,這項考試要求考生以一個單字為主題,寫出一篇文章,考生會拿到一個信封,信封裡只有一張卡片, 上面只有一個單字,然後考生必須在3個小時以內,就這個單字發揮,寫出一篇通順、條理分明的文章。

每年應試的都是相當頂尖的考生,但通常只有一個人能夠通過考試.也許因為這個考試太難了,常常招不到學生,所以聽說學院已經取消了這項變態的入學考試.

萬靈學院也是哈利波特的取景地之一.

牛津大學古樸雅致,雖然給人厚重、莊嚴之感,但卻不意味著它缺乏彩虹般輕盈的夢幻感. 三大玄幻小說均和牛津大學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們分別是:

《納尼亞傳奇》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愛麗絲夢遊仙境》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哈利波特》 (Harry Potter).

其中,創作《納尼亞傳奇》的是莫德林學院(Magdalen College)的英文教授C.S,路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1898—1963);

而創作《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則是基督教堂學院(Christ Church College)的數學教授路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

雖然《哈利波特》的作者J K 羅琳和牛津大學沒有什麼淵源,但《哈利波特》的取景地卻有多處是在牛津.

這是名字有些奇怪的基督教堂學院(Christ Church College)

對於遊客來說,基督教堂學院是在牛津必看的一所學院.原因是牛津大學38所學院一天是根本看不完的, 而且很多學院除了特定的開放日,並不對外開放,但基督教堂學院則是牛津大學內唯一規定必須每天開放參觀的學院.

它是牛津最大的學院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時具備主教座堂的學院。這個學院成立於1546年。與姊妹學院劍橋的三一學院一樣,它傳統上被認為是所在大學最貴族化的學院。有13位英國首相畢業于此學院,出產首相的人數與牛津的其他44個學院的總數相等.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路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曾經就住在這棟樓裡.

基督教堂學院的飯廳是哈利波特魔法學院大食堂的拍攝地. 電影裡那個飄滿蠟燭的食堂,是通過電腦特效把這個學院的飯廳變大了好多倍,再使用各類特效而成的。兒子說,身臨其境,感覺這個飯廳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不過規模也已足夠驚人。

一般來說,學期期間學院的晚宴多為正式晚宴,要求師生均著正裝,必須穿Gown(牛津的黑色長袍校服).正式晚宴允許每個學生帶一個客人參加.而學院的一般員工則不得進入飯廳就餐.等級森嚴. 教授和資深教員在全體學生就位之後,依次進入飯廳.他們進入時,全體學生需起立.之後有人敲響小錘,大家再次起立,然後一個學生念一段拉丁文的飯前禱詞,然後晚宴才正式開始..

飯廳牆上掛著學院歷屆偉大畢業生的畫像,兒子看得如癡如醉.

這座扇形拱頂是牛津保守風格的代表,它撐開在飯廳樓梯上方,於1640年竣工。支撐樓梯間整座扇形拱頂的似乎只有中央惟一的一根柱子。但實際上石柱只是裝飾作用而非主要結構部分

這是基督教堂學院內的教堂(Christ Church Cathedral)(怎麼感覺說起來有些繞口呢), 它建於1546年,是牛津地區的主教座堂,也是英格蘭最小的主教座堂.

教堂雖然不大,但是它的雙拱頂結構,卻讓大堂顯得格外高大宏偉.

教堂裡面的座椅扶手,都雕刻的如此細緻精美.

依依惜別地走出學院的大鐵門.

我們走回牛津街頭的時候發覺,一樹櫻花已然在初春時節悄然綻放..

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成立於1555年, 歷史上三一學院共產生了三位英國首相,分別是

第2任 Spencer Compton, 1st Earl of Wilmington

任期:1742-1743年

第11任

William Pitt, 1st Earl of Chatham

任期:1766-1768年

第13任

Frederick North, Lord North

任期:1770-1782年

首相產量方面,三一學院與貝利奧爾學院並列牛津第二位。這個學院是牛津最富有的學院之一,至今還保留著濃厚的宗教氣氛,例如每天晚餐前全體師生都必須一起禱告。

三一學院由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創建,其前身是1324年建立的邁克爾學院(Michaelhouse)以及1317年建立的國王學堂。

既然不能進入三一學院的室內參觀,那就沿著它古樸幽靜的校園走走吧.

那一刻似乎整個三一學院的校園就只有我們三人, 靜謐中帶著一點神秘,恍惚間讓我覺得這一切變得夢幻般的不真實.

走回火車站,不知不覺已是黃昏時分. 此生我們都已不可能有緣在牛津做學生了,但願將來我們的後代能有機會吧.

下一站,劍橋...

從倫敦乘火車去劍橋,國王十字車站是始發站.

國王十字車站(King Cross)1852年被啟用. 年代古老的車站大廳造型設計得異常新穎,現代感十足的頂棚讓我想到北京的“鳥巢”。

在大廳的一個角落,擠滿了一群人在排隊,這個地方從早到晚總是聚集著一堆人.這就是此行兒子念茲在茲的地方,也是全世界廣大哈迷心中的聖地---哈利波特電影裡面神秘的九又四分之三月臺.

電影裡霍格華茲特快列車起始站就是這裡---哈利波特沖進九又四分之三月臺進入魔法世界的地方.

因為第九月臺和第十月臺間隔著二條鐵路, 站方特地在大廳旁設置了一個九又四分之三月臺, 還擺了一半嵌入牆壁中的手推車,讓影迷們留影紀念. 這個地方從早到晚都有人排隊,老Paul告訴我,每次他如果有朋友自遠方來,要到這個地方,他都是半夜12點帶他們來,因為只有那個時候,這個地方才沒有人.

看著這些興高采烈的哈迷們,我不得不佩服小說的巨大影響力.

留下這張照片,兒子回去就可以向來過倫敦的同是哈迷的姐姐誇耀,他也去過九又四分之三月臺了.

從國王十字車站乘火車一個小時,就抵達了劍橋小鎮.和緊靠城中心的牛津校園不同,劍橋的校園離開市中心還有一段距離,坐巴士約需15分鐘.

下車第一件事情,父子倆先研究劍橋地圖,這些年我們跑了不少地方,慢慢地也鍛煉了兒子識圖的能力.

劍橋大學的歷史比起牛津大學要晚了60年。1209年,牛津的一位學生在練習射箭的時候將鎮上的一名婦女誤殺,從而激化了早已蘊含在牛津市民與學生、學者之間的矛盾,兩名學者竟然被當眾吊死。

整個牛津人心惶惶,學校停課,有教師和學生以個人或團體的方式逃離牛津。他們來到劍橋,發現這個寧靜的小鎮十分適合學習和研究。

他們在當地教會的幫助下在這兒安營紮寨,潛心文化傳播和學術鑽研,從而開創出一片新的學術天地。

後來,國王亨利三世于1231年向有關機構頒發獻令,賦予其教導機構成員的權利,故正式確立其作為大學的地位. 從此就有了劍橋大學.

劍橋目前共擁有31個學院,其中彼得學院是最古老的學院,始建於1284年。成立最晚的學院是羅賓森學院,建於1977年。

當人們說起這兩所學校的時候,總是會說,藝術的牛津,科學的劍橋.

牛津培養了大批政治家, 在牛津大學就讀過的英國首相,幾乎可以排成一個排。坎甯、麥克米倫、道格拉斯霍姆、威爾遜、希思、柴契爾、布雷爾——唐寧街10號簡直就是牛津大學開的分校!還有許多有影響的政界人物,像巴基斯坦的貝·布托、前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原香港總督彭定康,以及一大批的影視明星、著名作家、製片人,都畢業于牛津大學。

而劍橋則貢獻了很多如雷貫耳的科學家, 達爾文,卡文迪許,牛頓,麥克斯韋,霍金等等,等等.

牛津人會自豪地說,劍橋是牛津身上的一根肋骨,或者,牛津就是誕生劍橋的母親。

可是這些年劍橋在各項學術排名上已經逐漸超越牛津

而劍橋人則又不屑一顧地說,牛津哪有我們好,那段泰晤士河比我們的康河差多了,

這兩尊象牙塔在我眼裡,牛津宛如飽讀詩書的白髮老翁,而劍橋則像風韻尤存的知性美女.流淌在劍橋旁的Cam River,好像給劍橋增添了一雙如水的明眸,讓她也就比牛津多了些柔美和秀麗.

有些中文書籍會依劍橋(Ca mbridge)的譯法,把Cam River譯作劍河,但我更喜歡它的另一個譯名康河.在我的感覺裡面,劍河這個名字太剛硬了,康河更加溫潤些.

來劍橋之前,泛舟康河一直就是我的一個夢,也許,學生時代讀過的<再別康橋>給我內心留下了太深太深的印跡了

這不,順著康河看去,這位小哥迎著微風,撐篙來了...

康河上總共有大大小小20座橋,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到底告別的是其中一座,還是在心裡他只是借著康橋,向那一個他摯愛的女人告別?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一個小時之內,我們不可能泛舟經過所有這20座橋.且讓我們在那個初春的早上,記住曾經掠過的這幾座康橋吧.

第一座---Magdalene Bridge, 建於1823年

第二座--Clare College Bridge, 建於1640年.

由於在中世紀英國議會派別的內戰,許多古老的橋樑都被拆除或遭遇破壞。這是康河上倖存下來的最古老的橋。據說就是這座橋上有一個缺了一塊的石球。因為當時老闆沒給足工錢,工人一氣之下,就將其中的一個石球切掉了一塊。

從Clare 橋洞看過去,後面的那座是第三座---King's College Bridge , 建於1819年

第四座---Trinity College Bridge, 建於1764年

第五座---Kitchen Bridge , 建於1709年,是康河上第二古老的橋. 據說之前學院沒有廚房,烹飪工作都是在這座橋上完成的,所以這個橋叫做廚房橋。不過如果說這條橋因通往學院食堂而得名,似乎更可信.

第六座---Mathematical Bridge,這就是非常著名的位於女王學院內的數學橋,始建於1749年,據說當初建造的時候,沒有用一顆釘子,後來劍橋工程系的學生把它拆了研究,卻怎麼也無法把橋體拼裝回去,最後只好用螺絲固定起來,現在這個橋重建於1902年。

數學橋後面的那座是第七座---Silver Street Bridge , 此橋最早可追溯到14世紀,但內戰時被毀壞,現在的這座重建於1958年。

第八座---The Bridge of Sighs, 也就是劍橋著名的歎息橋. 該橋建於1831年,仿照威尼斯的歎息橋。據說每逢學院大批學生經過此橋,就意味著學院要開始考試了,學生們因擔心考試成績而發出感歎之聲,該橋因此得名。也有另一說,那就是該橋建成後,每年都有學生因考試壓力或者失戀而在此投河自盡,當年拜倫就因失寵於勃倫特公爵夫人而從這座橋上跳入河裡,幸虧被一個船工路過救起。還有人說,是此橋建好以後,女王來劍橋的時候,看到此橋的美麗不禁讚歎,於是得名...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讓我們乘船而下,在緩緩流淌的康河裡面,去尋找徐志摩化作的那一條水草...

乘船的小哥是劍橋的學生,他居然也知道徐志摩,知道徐志摩喜歡上一個美麗的女人,而那個美麗的女人最後並沒有成為他的妻子,當他清晰地用英文說出那個女人的名字Lin Hui Yin(林徽因)的時候,我驚呆了...心裡面我對著90年前在此遊逛的徐志摩說,志摩先生,雖然英年早逝,但和我輩相比,這輩子你真的沒有虛度,即使你終究沒有得到她...

這座被LG鏡頭無意間掃到的是我們經過的第九座康橋---Garret Hostel Bridge, 建於1960年

這是劍橋最美麗的聖約翰學院.,從康河望過去,藍天之下的這份感動,只有一句話可以代表我的心情: 君之美兮 不可方物...

小船上除了艄公,只有我們五位乘客,此情此景,真的希望就這麼在康河一直漂流下去,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

兒子感受了一下康河撐篙,我相信,很多很多年過去,他應該會記得此情此景,彼時彼刻...

離開康河,一路向大學城裡走去.

聖墓教堂(Holy Sepulchre)---由當地聖墓兄弟會的一位成員修建于1130年前後,它是英格蘭僅存的四座圓頂教堂之一。教堂有一個獨特的圓形正廳,周圍環繞著粗矮的諾曼第式柱子,與其他十字架形的教堂大相徑庭。

三一小道(Trinity Lane)---劍橋最古老的巷子. 著名的三一學院就坐落在這條小巷的北邊。

劍橋學生的告示欄.

劍橋大學各學院的3D模型.

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Cambridge): 劍橋大學內最有名的學院之一,徐志摩曾經就讀的地方,它成立於1441年,由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六世設立創建,因而得名“國王”學院。

最初創立時只有1名院長和70名學生,全部來自伊頓公學。當時國王學院是專門為亨利六世所創的伊頓公學的畢業生而建立的,不收其他學生。

國王學院入口處的帶有典型哥德風格的雕刻精細的門樓(King's Parade),上面的標誌分別是皇冠和都鐸玫瑰(Crown and Tudor Rose),這是亨利八世時期都鐸王朝的紋章.

國王學院禮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英國哥特式垂直風格的代表作品。禮拜堂為亨利六世在1446年下令建造,耗時80年完成,禮拜堂四面的彩色玻璃窗以聖經故事為主要情景。禮拜堂祭壇後方由魯本斯所繪的「賢士來朝」(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以及分隔禮拜堂前廳與唱詩班的屏隔,其上飾有天使的管風琴,和扇形拱頂天花板都是參觀重點。

兒子在這幅義大利畫家的油畫面前駐足良久.

長方形的禮拜堂被一具宏偉的管風琴分隔成前後兩個部分.

精美的中世紀彩繪玻璃,每一幅都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表現的是新約聖經的故事,下部表現的是舊約聖經的故事.

離開禮拜堂的時候,我不由得舉頭仰望,依稀看到幾百年前都鐸王朝的餘輝.

三一學院門前的這顆蘋果樹,據說是當年牛頓悟出萬有引力定律的那顆蘋果樹的後代.劍橋學院太多了,記得我們吃午飯前走過三一的門口,想著一會兒過來看看.午餐後我們就這麼一路順著康河走去,一直走到黃昏,竟然忘了三一這回事情了,每一次旅行總是滿足伴隨著遺憾,然後等著下一次,新的滿足又伴隨著新的遺憾...

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是劍橋大學中規模最大、財力最雄厚、名聲最響亮的學院之一,擁有約600名大學生,300名研究生和180名教授。據說,它擁有全劍橋大學中最優美的建築與庭院。它是由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於1546年所建.

皇太后瑪格麗特・博福特夫人在劍橋一共建立兩所學院,1511年成立的聖約翰學院 和1503年建立的基督學院(Christ College).

因此兩所學院的門樓上都可以看見非常類似的紋章.

聖約翰學院是劍橋最美麗的學院之一, 倚靠康河,美麗的歎息橋是這個學院的一部分.

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 聖約翰學院是劍橋大學第二大學院,在學生人數上僅次於三一學院,學院的創辦人是亨利七世的母親王太后瑪格麗特·博福特(Margaret Beaufort).

由於聖約翰的學生大多來自英國的私立公學,因此她的學生被認為是劍橋所有學院中最驕傲的一群

學院擁有11個庭院,其中以1589年始建的第二庭院最為聞名,被譽為是“英格蘭最漂亮的都鐸式庭院”。

聖約翰學院禮拜堂

聖瑪麗大教堂(the Great St. Mary's church): 1478年後在一座老教堂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教堂氣勢恢宏,拱廊極高. 這座大學教堂很早就是劍橋的市教堂了。大學規定大學官員必須居住在距離聖瑪麗大教堂20英里路程之內,本科生必須居住在距離該堂3英里路程之內,由此可見這個教堂在劍橋的重要性.

時間就在我們不經意的漫步當中很快過去,臨別之時,我們登上聖瑪麗大教堂的塔頂,再一次俯瞰這座美麗的大學城.

相對于遊人如織,略顯喧嘩的牛津,我更喜歡寧靜的劍橋.

臨走的時候,我問兒子,他覺得劍橋和牛津的最大區別是什麼?兒子想了想告訴我:

牛津,是城裡有一所大學;

劍橋,是大學裡有一座城...

圖文:陸曉倩 (Lynda)

Everything is a story!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