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正在中年危機的你,可曾想過自己可能會老年返貧?

三個月前, 無意間買了本書, 叫做《下游老人》。

上星期讀完, 結合以前常常關注的養老問題, 感到異常堵心。 於是搜集了各路資料,

寫下這篇文。

下游老人是日本去年很流行的一個熱詞, 臺灣翻譯為“下流老人”, 指的是老年返貧、老無所依的現象。 作為社會學家的作者藤田孝典在書中慢慢徐徐、理性又感性地為身為中國讀者的我展開了一幅關於未來的、灰濛濛的圖景。

(↑這張路線圖是我用在B站看過的相關紀錄片拼出來的,

雖然還不是日本的普遍現象, 卻已經看到了惡性循環的趨勢。 )

(臺灣輿論去年也很熱烈的討論了一輪)

雖然制度不同、國體不同, 但是曾經全民中產過的日本, 有諸多傳統與我們類似的日本, 如今所遭遇的老中青年的困境,

確實怎麼看怎麼像我們的未來。 並且在香港、臺灣, 甚至歐洲各國, 世界範圍都在被養老困難所困擾, 很多中年人已經註定了會成為下游老人。

老生常談的人口結構

老年人越來越多, 年輕人越來越少, 是眾所周知的趨勢了。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如今各種鼓勵生育的日本, 曾經在1948年左右也實行過計劃生育, 並於1959年開始控制住了人口增長。

橋本隆則, 《日本計劃生育的教訓》

大約三十年後, 無論國家如何刺激生育, 都然並卵了, 從此被一路滑坡的出生率魔咒籠罩。

1.57ショック, 1.57shock是指1989年日本警覺出生率如此之低了, 開始各種少子化對策

因此我們看到日本的人口結構是這樣的:

聯合國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2015

對比中國是這樣的,差不多就是位移了30年:

藍色線表示14歲以下未成年人口,綠色線表示65歲以上人口,紅色代表15-64歲的人口

而美國和英國這些沒計劃生育過的國家是這樣的:

圖表很直觀的解釋了為什麼日本的老齡化問題最嚴重了。但其實不需要統計資料,我們都可以預想到我們的未來:

當70後80後90後退休時,應該還在贍養著我們80歲90歲的父母,想要老後去放飛自己是有點難度的。反過來,我們的孩子可能越來越不願意生育;年輕人稀缺,他們更忙碌,他們會面對是「拿出時間照顧父母還是去努力賺錢」的選擇難題。我想我們能指望的,不是養老院,就是人工智慧了,機器人能幫我們做更多的事情吧。

(日本Azalee養老院的機器人)

頗為無奈的養老現狀和制度

▶年輕人和老年人誰拖累了誰?

• 年輕人比例減少、老年人增多,另一種意義的僧多粥少;

• 疊加上缺乏對未來養老制度的安全感,會出現交社保的年輕人遠遠小於領退休金的老年人的狀況;

• 再加上我們傳統養老方式是居家養老,由子女照顧,但「人手不夠照顧不過來」與「養老院倫理掙扎」之間的矛盾越發尖銳了;

• 城市化進程不均衡,背井離鄉去闖蕩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獨居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

• 更加無奈的現實是,年輕人早衰現象越來越明顯了,第一批90後開始脫髮開始喝枸杞開始絕經開始出家……無論是經濟上的無力還是健康上的無力。

這些現實,都讓以前不是問題的問題,如今都成了問題,以後會成為更大的問題。以前代際間影響不太大的事情,現在都成了互相拉扯的痛楚。

▶養老困境:相對貧窮和照料困難。

重頭和顯而易見的問題是貧窮,這裡的貧窮是指相對貧窮。要論絕對貧窮,非洲很多國家、我們的西部一些地區,可能都在經歷我們無法想像的貧窮。但能夠簡單的打土豪分田地世界均分財產麼?顯然不現實。並且,相對貧窮的對我們的傷害一點不比絕對貧窮小。特別心理上,因為看得見富人的樣子,被富人的文化生活洗腦,不患多寡患不均是更痛苦的體驗。

而更容易被忽略的是照料困難問題。在《下游老人》裡讀到有些老人,中年時期是殷實的中產階級,卻因為缺乏照料導致健康問題凸顯,慢慢看病耗光了積蓄。還有因為老太受夠了老頭,忍到孩子成年毅然離婚,導致失婚返貧的案例。以及因為子女因病或其他原因無法工作,使得老年人一直照顧子女到老的。這些都無法簡單的歸為年輕時沒有攢夠錢導致的,都是因為互相扶持方面的缺失導致了次生貧窮。

視頻載入中...

(上為臺灣The News Lens根據《下游老人》製作的解讀視頻,其中涉及的收入均為新臺幣,除以5為人民幣)

▶制度無法解決麼?

養老問題並不是日本獨有的煩惱,全世界都被困擾,或早或晚,或多或少;並且養老問題也不是單因素的。

感謝醫學昌明,老人長壽,領養老金的年數普遍延長,理論上可以安享老年的日子應該更長。然而即使制度上開始推遲退休年齡(延遲退休我們不討論情感,只討論理性,日本是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國家,退休年齡已經推遲過兩次),依然止不住支出項的不斷增加。而在年輕人那一端,自由職業盛行,交社會養老金的比率降低,收入項減少。反過來又會影響老人領取養老金的金額。

《2017年中國社會保障事業改革發展報告》提到:“至2017年9月底,全國城鄉居民養老金領取人數達到15077萬人,比2016年增加277萬人,高於參保人數的增長率。” 這是養老金方面的制度困擾。

再說照料方面,居家照料的人手肯定是越來越不夠的,但養老院從來都是稀缺的。便宜公立福利院不管照料的好不好,更大的問題是難進,即使在養老院發達的日本也是要排隊入住。而照料較好的貴價養老院(我們說普遍情況,因為便宜又好的養老院需要大量精力去考查尋找,是更加稀缺的資源),依然也是稀缺資源,可能僅夠精英人群哄搶,沒有廣大偽中產什麼事兒。

下面的視頻講述了香港幾位元辭職照顧自家老人的案例,其辛酸和無奈撲滿了螢幕。

回歸到居家養老上,像是進入一種惡性循環——中年人工作生活累、帶娃累、家中老人要照料累,沒時間也不願意多生孩子,下一代看到父母的辛苦更傾向于丁克或者少子;幾代下來,家中可以互相照看的人越來越少,家庭單位越來越小,家中需要中生代去照料的老人越來越多。

缺錢、缺人,會是很多家庭直接面對的窘境。而且不要天真的認為有錢就能迎刃而解,得又不缺錢又不缺人最好還沒啥耽誤自理的慢性病才能大概率安享老年。寫到這裡,又一次感覺機器人或許真是填補我們後代勞動力缺失的一大良藥,我們70歲的時候也許幹不動活了,卻還能進行腦力勞動,體力部分交給機器人,當然前提是雇得起機器人。

有的制度可以送魚,有的制度是在授漁。很多人可能覺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沒有這麼一概而論。有的人確實只是缺魚,屬於周轉問題或者絕對困難。比如父親被撞的趙先生,這時候送魚顯然比授漁要精准;比如有些失能老人,你給漁他們也沒力氣釣了呀。有的人是真的缺漁,比如偏遠地區的老人和孩子,比如教育程度過低的地區,比如那些根本不知道去哪裡瞭解養老政策的老年人等等。

▶中國的養老做的很差麼?

誠然我們的養老制度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執行漏洞也不少。但綜合來看,中國做得對比其他國家並不算很差,或者說,其他國家比我們人口少,卻也沒有做得好很多。我們有各種精准扶貧幫困的項目,但宣傳缺失導致很多該享受的人沒享受到,而有可能被一些政策靈通卻不是最急切的人群享受到。但無論如何,國家都有所考慮了。不管是送魚還是授漁的政策,都有一些的。

比如,去年一個比較重要的政策是,我們試行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説明物件是長期失能的高齡老人。

具體的內容是社保有關部門提供護工、家庭醫療、家政甚至餐食等方面的服務,來保證老人能夠得到長期護理,減輕家庭成員護理難度,費用由社保結算掉70%。這個制度日本也有,效果並不十分滿意,主要還是派出的護工沒有真正的幫助到老人,難以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執行到位問題。但是,無論如何有總比沒有好得多。

比如,我們針對孤寡老人和兒童,有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可能有人說就幾百塊錢一個月啊,可我們可曾體會過特困的時候幾百塊錢的意義?

比如,對於重大疾病這個老年返貧的最大風險項,我們的醫療救助也越來越精准,直接醫療救助人次在增加。

比如,我們還有針對飛來橫禍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而給予的臨時救助政策。雖然可能只是1到5千的救助金,如果是真的困難,也是個不錯的送魚政策了。

誠然,各種現行制度都是遠遠不夠的,但即使不夠,我們是否曾知道它們的存在呢?大家一定覺得這類扶貧幫困離自己很遙遠,大概會想:我努力生活,努力賺錢,就可以避免。但風險是不可測的,去主動關注政策福利並不是杞人憂天,因為我們被打回需要幫助的那個窮困隊伍裡也許只是分分鐘的事兒,一時困難變成永久困難的步步失策案例也不是沒有。多瞭解下政策,就跟遇上困難知道打110一樣能及時反應。也讓我們瞭解到,中國的養老制度或許做的不是最好,但是在逐年向好,在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老齡化社會到來而努力的路上。

‍難以覺察的文化因素

▶為什麼說努力論是誅心的?

不管是《下游老人》中所述,還是我們社交媒體的輿論,都有類似的言論。——“老來貧困是因為年青的時候不努力。”大意可以理解為怪老人當年棺材本沒存夠吧……

努力只是一種個人手段,努力論是一個微觀的原因;而前面寫過的林林種種社會問題是宏觀客觀的原因同樣是原因。所有努力的人只是個分母,努力了就成功?只是加大了成功的概率而已。防止我們老後滑落到底層的因素,絕不僅僅是努力、“要為自己負責”這一項,還包括了自己所處的關係圈,以及所處的社會的合力。

各種社會問題是會互相影響的,老年貧困有結構性原因,社會各個機能結構沒有配合好,或者社會轉型。我們解決養老問題並不能僅僅解決養老問題,同樣的政府預算,並不是全部投入養老就可以解決了。

比如兒童撫養問題。嬰幼看護機構不足、全職媽媽保障不足,中國老人普遍要幫忙帶孩子,不僅要做無償貢獻,耽誤發展第二事業的機會。更加嚴重的是,不知道幫帶孩子的老人們,因為帶孫輩而累出病的案例有多少呢?雖然沒有統計資料,但料想應該不在少數,這進而導致他們的養老需求提前到來。

養老院本身的經營困難和監管失力,可能使得養老護工待遇低下(即使日本,護工的待遇都算比較底層的),這就又增加了養老風險。

中年人社會保障不足壓力大導致健康問題和婚姻問題以及養老後續問題,這點我們有切身感受。生活都是嚴絲合縫來運行的,一點緩衝空間都沒有,遇上飛來的風險,哪怕只是一個耽誤幾個星期的困難,可能都會讓一個家庭遭受重創。

更甚至有小微貸款、保健品騙局等利用人性弱點導致很多人快速返貧。我想只有最後這一點,才能讓努力論和自我責任論去部分譴責吧。

因此老年返貧也從來不是單因素的,每一個變數都在影響著一個人的際遇。We belong to a bundle of life.

如果只有一小撮群體“不爭氣”得老年返貧了,尚可以怪罪到努力論上。但若是曾經是中產階級過過“好日子”的人群很多都感到老無所依,那社會的責任就變大了。有些人是在不知不覺中滑落的,等發現了再往外爬的時候,已經使勁兒蹬水,頭也浮不到水面以上了,這些都不是努力可以一下子改變的。人生難免走錯幾步,單靠個人去調換步子真的很難,而且如果不換過來,就越來越難換,慢慢成為了一種習慣。

已然都進入貧困了,已然陷入了困境了,卻還被指責不夠努力,這種行為不是誅心是什麼?特別是老年人群體,會更加羞愧於提出求助,陷入自生自滅想要一了百了的境地。

▶寬於待人,歸根結底是為了造福我們自己。

其實努力論、自我責任論之於個人確實很有意義。我們作為個體還是要有做強者的欲望,還是要肉食動物啊。時刻提醒自己可以休息,但不可以沒鬥志。

日本的草食族就是一種鴕鳥心態,開始確實會讓自己佔用很少的資源、費很小的心力就活得不錯,但越到後面越會發現自己可能沒有資源可用了。不僅是物質經濟方面,還有人際社交、認知學識、生活技能,這些人文資本都是未來老了以後需要依仗的。草食的危險還會代際傳播,看看日本就知道了:禦宅族無欲無求,家裡蹲,老人養。有個紀錄片提到,日本的流浪漢中很少有女性,其中有個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男的沒有生活技能,難以做到獨居自理,經濟上有買不起外包服務,只好選擇流浪。所以在自我要求上,努力和自我負責是很好的。

但我們不能去要求別人同樣努力,每個人本身能力有高低,境遇有不同,跳遠能跳8米的人要去責備跳2米的人不努力麼? 放在那個境遇中,任誰都難保做得更好,難保有鬥志。

有人可能覺得“沒用的老人和窮人不僅自己不努力還享受國家救助,根本是浪費了國家資源和我們的稅金”。持有這個想法的人做的最極端的事是,曾在日本一個敬老院砍殺45名老人,其中19個老人喪命。

曾經作為養老院護工的植松聖因為感到失能老人們浪費資源,回到供職的養老院揮刀砍殺自稱“替國家解決負擔”

一個人有這樣的心態還是個別悲劇,但如果一群人有這樣的心態的時候,壞事情的概率就高了。等發現不好了,再改就不是原路返回這麼簡單了。就好像如今我們的拜消費社會還容易改變麼?大家對幼稚園的看法還容易改變麼?日常恐婚恐育現象還容易改變麼?這些都是慢慢形成的心態,以為拉人站站隊就能扭轉麼?要想把整個國家的社會心態扭轉成多10%的正向發展,恐怕是1000篇全網爆文都絲毫無法撼動的。因此,如果認為老人無用的年輕人多了,就會不顧及那些曾經做過重大貢獻造福後代而如今變得“無用”的老人,敬老的整體心態變了,好人是否還敢變老?變老之後是否還能做好人?

當然了,不是所有的弱者都是好人,有些確實不那麼可愛,我們也不能要求人人都無私地去關愛所有的弱者。當然可以持有社會達爾文的思想,認為這個世界就該弱肉強食。但是,即使信奉自私也要有另一個層面的考慮——責難看起來沒用的人,之於我們自己也是一點好處都沒有的。因為我們的未來可能就是被責難的那個,我們也會變成弱者,會不會有彼時的“強者”來“替天行道”呢?

最後說回努力論和自我責任論,這個思想之于統治階級、精英階層是非常樂見的,因為這對他們就是一個統治手段,一種他們喜愛的意識形態:你努力創造更多社會財富,還自律,多省心的公民,他們就可以提供更少的福利,更低的保障,讓更多的人投入生產建設而非後勤保障,來使國家效率最高化。玩過模擬城市的人,多少都能體會。

狹縫中的個人對策

針對如此龐大的話題去談對策,總歸有點不夠分量。但我們依然有一些事情可以去做,至少個人層面是有許多可為的。

1. 在客觀層面,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發聲,去提醒大家注意到這些結構性缺陷。比如我們的性教育、防拐、幼稚園、女權等等社會事件這幾年持續的發聲,都在慢慢地在改變我們的意識,進而改善結構性缺陷。要說解決,並不是一朝一夕;要說意識,相信很多人都已經在覺醒中了。

2. 面對我們自身能觸及的關係網,至少去體恤喪失鬥志的人,而不是弱者有罪的責難。溫和包容地去面對別人的困境,能夠用關係網去影響/幫助他們改善,比如做社工、做志願者。這些利他行為,就是在為自己未來所需要的更加寬容友好的社區做貢獻,是在做儲蓄。利他即為利己,為的是未來的我們——未來的老人。在更親老的社會裡生存,才不會內心窘迫。

3. 在我們自己自保的角度,也可以做許多事:

做家庭的養老規劃,無論是金錢上的,物質上的,還是人員上的。

瞭解養老幫困制度,隨時用上或者提供給周圍需要幫助的人。

年輕時用心經營自己的健康、婚姻、子女父母關係,這都是老後的依仗。

不依賴于現今的收入,居安思危,拓展自己技能點。

心態溫和,不苛責別人,不抵觸新事物,擁抱新技術。

如今的中年人,可能只是因為養娃要求高了顯得困難點,只是看大病好像困難點,只是房價太高貌似買起來困難點……而到了更老的時候怕就真的是吃不上飯了……或許可以說,我們擔憂的也不是老年返貧,焦慮的是我們從未曾真正意義的中年脫貧。如今看起來不錯的中等收入,即使算上通脹,到了老年依然可能過的緊巴巴。

如書上說的:“九成以上的民眾認為自己的生活在‘中游’水準上。但是,我敢在這裡斷言,這是一個幻覺。往後的日本社會已經沒有中游了,只會有‘一小撮富裕階層’和‘廣大的貧困階層’的兩極分化。”

文中觀點大部分參考自藤田孝典的《下游老人》一書。

除了文中提到的紀錄片和文本資源,另外還參考了以下文章和視頻:

周怡,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社會情境理論:貧困現象的另一種解釋》;

中國社科院,《2018年社會藍皮書》;

日本內閣府平成19年版 《少子化社會白皮書》:http://www8.cao.go.jp/shoushi/shoushika/whitepaper/measures/w-2007/19webhonpen/index.html;

LWIF紀錄片,日本的流浪者1:為什麼他們與北美差異如此大?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3591354/;

LWIF紀錄片,日本的養老院是什麼樣的?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5081624/

聯合國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2015

對比中國是這樣的,差不多就是位移了30年:

藍色線表示14歲以下未成年人口,綠色線表示65歲以上人口,紅色代表15-64歲的人口

而美國和英國這些沒計劃生育過的國家是這樣的:

圖表很直觀的解釋了為什麼日本的老齡化問題最嚴重了。但其實不需要統計資料,我們都可以預想到我們的未來:

當70後80後90後退休時,應該還在贍養著我們80歲90歲的父母,想要老後去放飛自己是有點難度的。反過來,我們的孩子可能越來越不願意生育;年輕人稀缺,他們更忙碌,他們會面對是「拿出時間照顧父母還是去努力賺錢」的選擇難題。我想我們能指望的,不是養老院,就是人工智慧了,機器人能幫我們做更多的事情吧。

(日本Azalee養老院的機器人)

頗為無奈的養老現狀和制度

▶年輕人和老年人誰拖累了誰?

• 年輕人比例減少、老年人增多,另一種意義的僧多粥少;

• 疊加上缺乏對未來養老制度的安全感,會出現交社保的年輕人遠遠小於領退休金的老年人的狀況;

• 再加上我們傳統養老方式是居家養老,由子女照顧,但「人手不夠照顧不過來」與「養老院倫理掙扎」之間的矛盾越發尖銳了;

• 城市化進程不均衡,背井離鄉去闖蕩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獨居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

• 更加無奈的現實是,年輕人早衰現象越來越明顯了,第一批90後開始脫髮開始喝枸杞開始絕經開始出家……無論是經濟上的無力還是健康上的無力。

這些現實,都讓以前不是問題的問題,如今都成了問題,以後會成為更大的問題。以前代際間影響不太大的事情,現在都成了互相拉扯的痛楚。

▶養老困境:相對貧窮和照料困難。

重頭和顯而易見的問題是貧窮,這裡的貧窮是指相對貧窮。要論絕對貧窮,非洲很多國家、我們的西部一些地區,可能都在經歷我們無法想像的貧窮。但能夠簡單的打土豪分田地世界均分財產麼?顯然不現實。並且,相對貧窮的對我們的傷害一點不比絕對貧窮小。特別心理上,因為看得見富人的樣子,被富人的文化生活洗腦,不患多寡患不均是更痛苦的體驗。

而更容易被忽略的是照料困難問題。在《下游老人》裡讀到有些老人,中年時期是殷實的中產階級,卻因為缺乏照料導致健康問題凸顯,慢慢看病耗光了積蓄。還有因為老太受夠了老頭,忍到孩子成年毅然離婚,導致失婚返貧的案例。以及因為子女因病或其他原因無法工作,使得老年人一直照顧子女到老的。這些都無法簡單的歸為年輕時沒有攢夠錢導致的,都是因為互相扶持方面的缺失導致了次生貧窮。

視頻載入中...

(上為臺灣The News Lens根據《下游老人》製作的解讀視頻,其中涉及的收入均為新臺幣,除以5為人民幣)

▶制度無法解決麼?

養老問題並不是日本獨有的煩惱,全世界都被困擾,或早或晚,或多或少;並且養老問題也不是單因素的。

感謝醫學昌明,老人長壽,領養老金的年數普遍延長,理論上可以安享老年的日子應該更長。然而即使制度上開始推遲退休年齡(延遲退休我們不討論情感,只討論理性,日本是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國家,退休年齡已經推遲過兩次),依然止不住支出項的不斷增加。而在年輕人那一端,自由職業盛行,交社會養老金的比率降低,收入項減少。反過來又會影響老人領取養老金的金額。

《2017年中國社會保障事業改革發展報告》提到:“至2017年9月底,全國城鄉居民養老金領取人數達到15077萬人,比2016年增加277萬人,高於參保人數的增長率。” 這是養老金方面的制度困擾。

再說照料方面,居家照料的人手肯定是越來越不夠的,但養老院從來都是稀缺的。便宜公立福利院不管照料的好不好,更大的問題是難進,即使在養老院發達的日本也是要排隊入住。而照料較好的貴價養老院(我們說普遍情況,因為便宜又好的養老院需要大量精力去考查尋找,是更加稀缺的資源),依然也是稀缺資源,可能僅夠精英人群哄搶,沒有廣大偽中產什麼事兒。

下面的視頻講述了香港幾位元辭職照顧自家老人的案例,其辛酸和無奈撲滿了螢幕。

回歸到居家養老上,像是進入一種惡性循環——中年人工作生活累、帶娃累、家中老人要照料累,沒時間也不願意多生孩子,下一代看到父母的辛苦更傾向于丁克或者少子;幾代下來,家中可以互相照看的人越來越少,家庭單位越來越小,家中需要中生代去照料的老人越來越多。

缺錢、缺人,會是很多家庭直接面對的窘境。而且不要天真的認為有錢就能迎刃而解,得又不缺錢又不缺人最好還沒啥耽誤自理的慢性病才能大概率安享老年。寫到這裡,又一次感覺機器人或許真是填補我們後代勞動力缺失的一大良藥,我們70歲的時候也許幹不動活了,卻還能進行腦力勞動,體力部分交給機器人,當然前提是雇得起機器人。

有的制度可以送魚,有的制度是在授漁。很多人可能覺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沒有這麼一概而論。有的人確實只是缺魚,屬於周轉問題或者絕對困難。比如父親被撞的趙先生,這時候送魚顯然比授漁要精准;比如有些失能老人,你給漁他們也沒力氣釣了呀。有的人是真的缺漁,比如偏遠地區的老人和孩子,比如教育程度過低的地區,比如那些根本不知道去哪裡瞭解養老政策的老年人等等。

▶中國的養老做的很差麼?

誠然我們的養老制度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執行漏洞也不少。但綜合來看,中國做得對比其他國家並不算很差,或者說,其他國家比我們人口少,卻也沒有做得好很多。我們有各種精准扶貧幫困的項目,但宣傳缺失導致很多該享受的人沒享受到,而有可能被一些政策靈通卻不是最急切的人群享受到。但無論如何,國家都有所考慮了。不管是送魚還是授漁的政策,都有一些的。

比如,去年一個比較重要的政策是,我們試行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説明物件是長期失能的高齡老人。

具體的內容是社保有關部門提供護工、家庭醫療、家政甚至餐食等方面的服務,來保證老人能夠得到長期護理,減輕家庭成員護理難度,費用由社保結算掉70%。這個制度日本也有,效果並不十分滿意,主要還是派出的護工沒有真正的幫助到老人,難以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執行到位問題。但是,無論如何有總比沒有好得多。

比如,我們針對孤寡老人和兒童,有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可能有人說就幾百塊錢一個月啊,可我們可曾體會過特困的時候幾百塊錢的意義?

比如,對於重大疾病這個老年返貧的最大風險項,我們的醫療救助也越來越精准,直接醫療救助人次在增加。

比如,我們還有針對飛來橫禍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而給予的臨時救助政策。雖然可能只是1到5千的救助金,如果是真的困難,也是個不錯的送魚政策了。

誠然,各種現行制度都是遠遠不夠的,但即使不夠,我們是否曾知道它們的存在呢?大家一定覺得這類扶貧幫困離自己很遙遠,大概會想:我努力生活,努力賺錢,就可以避免。但風險是不可測的,去主動關注政策福利並不是杞人憂天,因為我們被打回需要幫助的那個窮困隊伍裡也許只是分分鐘的事兒,一時困難變成永久困難的步步失策案例也不是沒有。多瞭解下政策,就跟遇上困難知道打110一樣能及時反應。也讓我們瞭解到,中國的養老制度或許做的不是最好,但是在逐年向好,在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老齡化社會到來而努力的路上。

‍難以覺察的文化因素

▶為什麼說努力論是誅心的?

不管是《下游老人》中所述,還是我們社交媒體的輿論,都有類似的言論。——“老來貧困是因為年青的時候不努力。”大意可以理解為怪老人當年棺材本沒存夠吧……

努力只是一種個人手段,努力論是一個微觀的原因;而前面寫過的林林種種社會問題是宏觀客觀的原因同樣是原因。所有努力的人只是個分母,努力了就成功?只是加大了成功的概率而已。防止我們老後滑落到底層的因素,絕不僅僅是努力、“要為自己負責”這一項,還包括了自己所處的關係圈,以及所處的社會的合力。

各種社會問題是會互相影響的,老年貧困有結構性原因,社會各個機能結構沒有配合好,或者社會轉型。我們解決養老問題並不能僅僅解決養老問題,同樣的政府預算,並不是全部投入養老就可以解決了。

比如兒童撫養問題。嬰幼看護機構不足、全職媽媽保障不足,中國老人普遍要幫忙帶孩子,不僅要做無償貢獻,耽誤發展第二事業的機會。更加嚴重的是,不知道幫帶孩子的老人們,因為帶孫輩而累出病的案例有多少呢?雖然沒有統計資料,但料想應該不在少數,這進而導致他們的養老需求提前到來。

養老院本身的經營困難和監管失力,可能使得養老護工待遇低下(即使日本,護工的待遇都算比較底層的),這就又增加了養老風險。

中年人社會保障不足壓力大導致健康問題和婚姻問題以及養老後續問題,這點我們有切身感受。生活都是嚴絲合縫來運行的,一點緩衝空間都沒有,遇上飛來的風險,哪怕只是一個耽誤幾個星期的困難,可能都會讓一個家庭遭受重創。

更甚至有小微貸款、保健品騙局等利用人性弱點導致很多人快速返貧。我想只有最後這一點,才能讓努力論和自我責任論去部分譴責吧。

因此老年返貧也從來不是單因素的,每一個變數都在影響著一個人的際遇。We belong to a bundle of life.

如果只有一小撮群體“不爭氣”得老年返貧了,尚可以怪罪到努力論上。但若是曾經是中產階級過過“好日子”的人群很多都感到老無所依,那社會的責任就變大了。有些人是在不知不覺中滑落的,等發現了再往外爬的時候,已經使勁兒蹬水,頭也浮不到水面以上了,這些都不是努力可以一下子改變的。人生難免走錯幾步,單靠個人去調換步子真的很難,而且如果不換過來,就越來越難換,慢慢成為了一種習慣。

已然都進入貧困了,已然陷入了困境了,卻還被指責不夠努力,這種行為不是誅心是什麼?特別是老年人群體,會更加羞愧於提出求助,陷入自生自滅想要一了百了的境地。

▶寬於待人,歸根結底是為了造福我們自己。

其實努力論、自我責任論之於個人確實很有意義。我們作為個體還是要有做強者的欲望,還是要肉食動物啊。時刻提醒自己可以休息,但不可以沒鬥志。

日本的草食族就是一種鴕鳥心態,開始確實會讓自己佔用很少的資源、費很小的心力就活得不錯,但越到後面越會發現自己可能沒有資源可用了。不僅是物質經濟方面,還有人際社交、認知學識、生活技能,這些人文資本都是未來老了以後需要依仗的。草食的危險還會代際傳播,看看日本就知道了:禦宅族無欲無求,家裡蹲,老人養。有個紀錄片提到,日本的流浪漢中很少有女性,其中有個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男的沒有生活技能,難以做到獨居自理,經濟上有買不起外包服務,只好選擇流浪。所以在自我要求上,努力和自我負責是很好的。

但我們不能去要求別人同樣努力,每個人本身能力有高低,境遇有不同,跳遠能跳8米的人要去責備跳2米的人不努力麼? 放在那個境遇中,任誰都難保做得更好,難保有鬥志。

有人可能覺得“沒用的老人和窮人不僅自己不努力還享受國家救助,根本是浪費了國家資源和我們的稅金”。持有這個想法的人做的最極端的事是,曾在日本一個敬老院砍殺45名老人,其中19個老人喪命。

曾經作為養老院護工的植松聖因為感到失能老人們浪費資源,回到供職的養老院揮刀砍殺自稱“替國家解決負擔”

一個人有這樣的心態還是個別悲劇,但如果一群人有這樣的心態的時候,壞事情的概率就高了。等發現不好了,再改就不是原路返回這麼簡單了。就好像如今我們的拜消費社會還容易改變麼?大家對幼稚園的看法還容易改變麼?日常恐婚恐育現象還容易改變麼?這些都是慢慢形成的心態,以為拉人站站隊就能扭轉麼?要想把整個國家的社會心態扭轉成多10%的正向發展,恐怕是1000篇全網爆文都絲毫無法撼動的。因此,如果認為老人無用的年輕人多了,就會不顧及那些曾經做過重大貢獻造福後代而如今變得“無用”的老人,敬老的整體心態變了,好人是否還敢變老?變老之後是否還能做好人?

當然了,不是所有的弱者都是好人,有些確實不那麼可愛,我們也不能要求人人都無私地去關愛所有的弱者。當然可以持有社會達爾文的思想,認為這個世界就該弱肉強食。但是,即使信奉自私也要有另一個層面的考慮——責難看起來沒用的人,之於我們自己也是一點好處都沒有的。因為我們的未來可能就是被責難的那個,我們也會變成弱者,會不會有彼時的“強者”來“替天行道”呢?

最後說回努力論和自我責任論,這個思想之于統治階級、精英階層是非常樂見的,因為這對他們就是一個統治手段,一種他們喜愛的意識形態:你努力創造更多社會財富,還自律,多省心的公民,他們就可以提供更少的福利,更低的保障,讓更多的人投入生產建設而非後勤保障,來使國家效率最高化。玩過模擬城市的人,多少都能體會。

狹縫中的個人對策

針對如此龐大的話題去談對策,總歸有點不夠分量。但我們依然有一些事情可以去做,至少個人層面是有許多可為的。

1. 在客觀層面,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發聲,去提醒大家注意到這些結構性缺陷。比如我們的性教育、防拐、幼稚園、女權等等社會事件這幾年持續的發聲,都在慢慢地在改變我們的意識,進而改善結構性缺陷。要說解決,並不是一朝一夕;要說意識,相信很多人都已經在覺醒中了。

2. 面對我們自身能觸及的關係網,至少去體恤喪失鬥志的人,而不是弱者有罪的責難。溫和包容地去面對別人的困境,能夠用關係網去影響/幫助他們改善,比如做社工、做志願者。這些利他行為,就是在為自己未來所需要的更加寬容友好的社區做貢獻,是在做儲蓄。利他即為利己,為的是未來的我們——未來的老人。在更親老的社會裡生存,才不會內心窘迫。

3. 在我們自己自保的角度,也可以做許多事:

做家庭的養老規劃,無論是金錢上的,物質上的,還是人員上的。

瞭解養老幫困制度,隨時用上或者提供給周圍需要幫助的人。

年輕時用心經營自己的健康、婚姻、子女父母關係,這都是老後的依仗。

不依賴于現今的收入,居安思危,拓展自己技能點。

心態溫和,不苛責別人,不抵觸新事物,擁抱新技術。

如今的中年人,可能只是因為養娃要求高了顯得困難點,只是看大病好像困難點,只是房價太高貌似買起來困難點……而到了更老的時候怕就真的是吃不上飯了……或許可以說,我們擔憂的也不是老年返貧,焦慮的是我們從未曾真正意義的中年脫貧。如今看起來不錯的中等收入,即使算上通脹,到了老年依然可能過的緊巴巴。

如書上說的:“九成以上的民眾認為自己的生活在‘中游’水準上。但是,我敢在這裡斷言,這是一個幻覺。往後的日本社會已經沒有中游了,只會有‘一小撮富裕階層’和‘廣大的貧困階層’的兩極分化。”

文中觀點大部分參考自藤田孝典的《下游老人》一書。

除了文中提到的紀錄片和文本資源,另外還參考了以下文章和視頻:

周怡,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社會情境理論:貧困現象的另一種解釋》;

中國社科院,《2018年社會藍皮書》;

日本內閣府平成19年版 《少子化社會白皮書》:http://www8.cao.go.jp/shoushi/shoushika/whitepaper/measures/w-2007/19webhonpen/index.html;

LWIF紀錄片,日本的流浪者1:為什麼他們與北美差異如此大?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3591354/;

LWIF紀錄片,日本的養老院是什麼樣的?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5081624/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