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比讀,打開名家名篇教學另一扇窗

陳 波

比讀, 即對比閱讀, 就是指把內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對的兩篇文章或一組文章放在一起, 對比著進行閱讀。 在閱讀過程中將其有關內容進行比照、鑒別, 這樣既可開闊眼界, 活躍思維, 使認識更充分、深刻, 又可看到差別, 把握特點, 提高鑒賞力。 新課程強調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進行閱讀, 比讀無疑是有效的閱讀方法之一。 特別是教材中名家名篇的教學, 比讀更是為之打開了另一扇窗。

實施有效的比讀, 須找到文本間能夠比照的“切合點”, 教師可根據此“切合點”有效整合教材, 引導學生進行比讀,

從而提高閱讀效果。

一、同一名家作品的比讀

1.改編前後作品的比讀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 特別是為了“便教利學”, 編者對名家名篇大多進行了刪減和改寫。 雖然其文本被切割甚至被重組, 但作為一個有文化自覺意識的語文教師, 如能在教學中巧妙而恰當地引入原作, 引導學生去比較觀察發現改編前後作品的不同, 可説明學生領悟名篇中的語文魅力, 從而更好地積累語言。

如嵇鴻的《雪孩子》一課, 其原作相當長, 教師可嘗試著把課文與原作進行對比閱讀教學。 如課文第一段只有兩句話: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 房子上、樹上、地上一片白。 而原作是這樣的:這場雪下得真大。 雪花把樹枝蓋得滿滿的, 壓得彎彎的;地面上粉白粉白,

積雪已經有幾寸厚了;小木屋頂上, 像鋪了一條厚厚的白絨被。 不過, 到晌午時候, 雪就漸漸地停了。

出示雪後的景象, 說說:房子上、樹上、地上蓋滿了雪, 像什麼?然後出示原作第一段讀一讀。 通過對比閱讀, 孩子們自己就能體會到原作修辭手法方面的精妙之處。 當然, 低段的孩子無須像高年級那樣說得那麼明確, 只要老師有意識地去引導對比閱讀, 去捕捉發現, 去思考積累, 相信孩子閱讀的能力會越來越強。

2.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讀

對於一個作家而言, 隨著時代的不同, 個人閱歷的增加, 其創作的心境及風格也會發生變化。 學生在閱讀某一時期的作品時, 老師如果及時出示作家其他時期的作品進行參照比讀,

學生會對作家的創作風格、作品的主旨及感情等把握得更為準確。

如教學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時, 為突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可與其前期的作品《春望》進行整合比讀。 兩首詩一憂一喜, 一首是喜極而狂, 一首是憂極而驚。 請學生默讀後思考:它們之間有何異同?學生會一一講出:兩首詩都與戰爭有關;不同之處是一首表達高興的心情, 一首表達悲傷的心情……此時穿插資料“安史之亂”, 談感受後引導:在連續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中, 詩人飽經流離和淩辱之苦, 因而當他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勝利消息時, 心情怎樣?然後老師話鋒一轉:戰亂初定, 家人團聚, 國家即將迎來和平, 詩人狂喜落淚, 當戰火連綿時, 他的心情又怎樣呢?如此詳教《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略帶《春望》, 一喜一悲, 一詳一略形成鮮明的對比, 給學生以強烈的情感震撼。 此時, 學生的心與詩人相通了, 已經與詩人同歡喜, 共傷悲。

3.不同版本作品的比讀

名家名篇常被編者爭相編入教材, 同時編者也會對文本進行增刪或改寫, 因而不同的版本, 同一名篇往往會有一些差別。 對於此類名篇, 教學中教師可出示其不同版本進行比讀, 以此幫助學生領悟編者的意圖及作家的獨具匠心。

如安徒生的《醜小鴨》同時入選了人教版、北師大版、蘇教版, 以人教版和北師大版為例, 同樣是描寫醜小鴨離家出走後的片段:

醜小鴨來到樹林裡, 小鳥譏笑它, 獵狗追趕它。 它白天只好躲起來, 到了晚上才敢出來找吃的。

(人教版)

醜小鴨來到樹林裡, 小鳥譏笑它, 獵狗追趕它。 他沒有朋友, 只好繼續流浪。 秋風瑟瑟地吹著, 樹葉飄落在醜小鴨身上, 它孤零零地走著, 走著, 淚珠撲噠撲噠往下掉。 (北師大版)

學生比讀後, 馬上就能發現北師大版在描寫醜小鴨離家出走後的境況時非常具體生動, 以“秋風瑟瑟、孤零零、落淚”等的描寫來烘托它的孤單寂寞, 而人教版只是一筆帶過, 意不在此。 可見, 教學一旦不再局限於一個角度、一個文本, 學生就會對文本產生獨特的感悟, 從而可以更深刻、準確地瞭解編者和作家的意圖。

二、不同名家作品的比讀

1.同一事物描寫的比讀

不同作家在同一事物中所寄託的情感是不盡相同的, 不同作家描寫同一事物的方式也是不盡相同的。 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屬於此類情況,如能在教學中把描寫同一事物的文章片段進行整合比讀,相信學生更能領悟作家寫作時的心境,同時對其不同的表現手法留下深刻的記憶,並能學以致用。

如教學馮驥才的《花的勇氣》時,學生對作家說的“綠色到處氾濫”是無法理解的,為讓學生深深體會當時作家的心境,出示老舍《草原》中的綠色片段進行比讀: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雲際。同樣描寫草,同樣描寫綠色,一個是“綠色到處氾濫”,說不出的厭惡,一個是“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說不出的喜悅。一“惡”一“喜”兩相對比,作家當時的心境不言而喻。

2.同類題材作品的比讀

細細研讀教材,題材相似的名家名篇很多,有同樣寫景的,有寫動物的……從對比的視角來解讀它們極其有趣,你不但可以發現某些規律,説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可具體感悟其個性魅力,真可謂“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如林清玄《和時間賽跑》一文中爸爸說了一段話:“所有時間裡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你的昨天過去了,它就永遠變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樣小,現在再也不能回到你這麼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會長大,你也會像外祖母一樣老,有一天你度過了你的所有時間,也會像外祖母一樣永遠不能回來了。”這段話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比較難理解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領悟“日月如梭,光陰似箭”,老師可及時出示朱自清的《匆匆》片段進行比讀: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然後請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紛紛說道:講空話的時候,時間從我嘴裡過去;走神的時候,時間從我眼前溜過;做小動作的時候,時間從我手裡匆匆而過……此時,無須老師多言,學生已經理解了“時間一去不復返”。這樣的比讀,不但拓展了閱讀,積累了語言,更使學生受到了深刻的啟迪。

三、同一單元名篇的比讀

一般來說,同一單元的一組課文都有一定的“共性”,又有相對的“個性”,而且每篇課文相對獨立又互為關聯。整合同一單元中的文本,或著眼於同一題材的比讀,享受人文滋養;或著力於同一體裁、同一表達方式的比讀,習得表達方法。通過比較瞭解它們的異同,使學生能在同一專題的一組課文中“舉三”再“反一”。

1.同一文體作品的比讀

文體,即文學體裁,是指文學作品的具體樣式,它是文學形式的因素之一。常見的有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寓言等。如果對同一單元的作品按文體進行比讀,不僅對學生學語言、學表達大有裨益,而且能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實踐的機會,進而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

如豐子愷的《白鵝》與葉・諾索夫的《白公鵝》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文,同樣是寫鵝,由於作家不同,雖然同為散文,但作品各方面也呈現諸多不同。可把這兩個作品進行比讀:這兩隻鵝分別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它們有什麼異同點?兩位作家在寫法上又有什麼相似之處和區別呢?學生通過討論得出:兩篇課文都是先介紹白鵝的特點,再具體描寫;《白鵝》先以過渡段統領全文,再從叫聲、步態和吃相上敘述白鵝的高傲;《白公鵝》先以“海軍上將”突出鵝的派頭,接著寫它走路“慢條細理”和爭搶淺水灘的趣事;兩者在描寫時都用了擬人、反語等修辭手法;《白鵝》的語言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白公鵝》的語言則具有別樣的異域風情……

2.同一表現手法的比讀

名家名篇往往有異于常人的表達,且這種表達往往滲透著作家對生活的獨特思考及敏銳感受,承載著其個性化的語言風格。如果我們常用“對比”的眼光和文本交流,與作家對話,或許就能從一個簡簡單單的字,一個反復出現的詞句中捕捉到文本潛在的資訊,從而發掘出文本的核心價值。

巴金的《鳥的天堂》和蕭紅的《火燒雲》同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此單元以感受大自然為專題。《鳥的天堂》給讀者展示了兩幅美麗的畫面:一幅是安寧幽靜的鄉村黃昏風景畫;一幅是色彩斑斕、鶯歌燕舞的鄉村清晨速寫圖。而《火燒雲》卻是天地一色、景致多端,靜態美和動態美共存的“農村夕照圖”。在理解和訓練“靜態和動態描寫”時,不妨進行比讀。《鳥的天堂》的靜態畫面主要是樹,動態畫面主要是活動的鳥;《火燒雲》的靜態畫面主要是顏色,動態畫面主要是火燒雲形色的變化。從聯想上比較,兩者都是觸物生情。通過這樣的比讀,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可學習兩位名家的描寫特色,更能突破課文難點,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比讀,讓我們的眼光更深邃,思考更深刻,見解更獨特;比讀,引導學生將厚書讀薄,將薄書讀厚;比讀,將學生的視野從課內引向課外,從一個文本引向一本書。教學中,恰當運用比讀的方法,必能發展學生的閱讀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和深刻性。

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屬於此類情況,如能在教學中把描寫同一事物的文章片段進行整合比讀,相信學生更能領悟作家寫作時的心境,同時對其不同的表現手法留下深刻的記憶,並能學以致用。

如教學馮驥才的《花的勇氣》時,學生對作家說的“綠色到處氾濫”是無法理解的,為讓學生深深體會當時作家的心境,出示老舍《草原》中的綠色片段進行比讀: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雲際。同樣描寫草,同樣描寫綠色,一個是“綠色到處氾濫”,說不出的厭惡,一個是“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說不出的喜悅。一“惡”一“喜”兩相對比,作家當時的心境不言而喻。

2.同類題材作品的比讀

細細研讀教材,題材相似的名家名篇很多,有同樣寫景的,有寫動物的……從對比的視角來解讀它們極其有趣,你不但可以發現某些規律,説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可具體感悟其個性魅力,真可謂“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如林清玄《和時間賽跑》一文中爸爸說了一段話:“所有時間裡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你的昨天過去了,它就永遠變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樣小,現在再也不能回到你這麼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會長大,你也會像外祖母一樣老,有一天你度過了你的所有時間,也會像外祖母一樣永遠不能回來了。”這段話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比較難理解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領悟“日月如梭,光陰似箭”,老師可及時出示朱自清的《匆匆》片段進行比讀: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然後請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紛紛說道:講空話的時候,時間從我嘴裡過去;走神的時候,時間從我眼前溜過;做小動作的時候,時間從我手裡匆匆而過……此時,無須老師多言,學生已經理解了“時間一去不復返”。這樣的比讀,不但拓展了閱讀,積累了語言,更使學生受到了深刻的啟迪。

三、同一單元名篇的比讀

一般來說,同一單元的一組課文都有一定的“共性”,又有相對的“個性”,而且每篇課文相對獨立又互為關聯。整合同一單元中的文本,或著眼於同一題材的比讀,享受人文滋養;或著力於同一體裁、同一表達方式的比讀,習得表達方法。通過比較瞭解它們的異同,使學生能在同一專題的一組課文中“舉三”再“反一”。

1.同一文體作品的比讀

文體,即文學體裁,是指文學作品的具體樣式,它是文學形式的因素之一。常見的有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寓言等。如果對同一單元的作品按文體進行比讀,不僅對學生學語言、學表達大有裨益,而且能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實踐的機會,進而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

如豐子愷的《白鵝》與葉・諾索夫的《白公鵝》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文,同樣是寫鵝,由於作家不同,雖然同為散文,但作品各方面也呈現諸多不同。可把這兩個作品進行比讀:這兩隻鵝分別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它們有什麼異同點?兩位作家在寫法上又有什麼相似之處和區別呢?學生通過討論得出:兩篇課文都是先介紹白鵝的特點,再具體描寫;《白鵝》先以過渡段統領全文,再從叫聲、步態和吃相上敘述白鵝的高傲;《白公鵝》先以“海軍上將”突出鵝的派頭,接著寫它走路“慢條細理”和爭搶淺水灘的趣事;兩者在描寫時都用了擬人、反語等修辭手法;《白鵝》的語言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白公鵝》的語言則具有別樣的異域風情……

2.同一表現手法的比讀

名家名篇往往有異于常人的表達,且這種表達往往滲透著作家對生活的獨特思考及敏銳感受,承載著其個性化的語言風格。如果我們常用“對比”的眼光和文本交流,與作家對話,或許就能從一個簡簡單單的字,一個反復出現的詞句中捕捉到文本潛在的資訊,從而發掘出文本的核心價值。

巴金的《鳥的天堂》和蕭紅的《火燒雲》同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此單元以感受大自然為專題。《鳥的天堂》給讀者展示了兩幅美麗的畫面:一幅是安寧幽靜的鄉村黃昏風景畫;一幅是色彩斑斕、鶯歌燕舞的鄉村清晨速寫圖。而《火燒雲》卻是天地一色、景致多端,靜態美和動態美共存的“農村夕照圖”。在理解和訓練“靜態和動態描寫”時,不妨進行比讀。《鳥的天堂》的靜態畫面主要是樹,動態畫面主要是活動的鳥;《火燒雲》的靜態畫面主要是顏色,動態畫面主要是火燒雲形色的變化。從聯想上比較,兩者都是觸物生情。通過這樣的比讀,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可學習兩位名家的描寫特色,更能突破課文難點,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比讀,讓我們的眼光更深邃,思考更深刻,見解更獨特;比讀,引導學生將厚書讀薄,將薄書讀厚;比讀,將學生的視野從課內引向課外,從一個文本引向一本書。教學中,恰當運用比讀的方法,必能發展學生的閱讀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和深刻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