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尚>正文

陳冠希質疑:現在的限量球鞋還能叫限量嗎?

by- NOWRE

陳冠希在北京 Air Force 1 的 35 周年活動上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在過去對於一雙球鞋限量的定義, 是因為它的數量真的很少, 而現如今隨便一雙球鞋所謂的限量,

其發售數量至少有幾萬雙。 所以在未來的 Sneaker 或者時尚領域應該會有很多人進行一些 DIY 設計, 也許會掀起一個新的浪潮”。

正如他所說, 在球鞋風靡的這麼幾十年裡, 限量款式的發售越來越多、頻率也越來越高, 而 DIY 作為全新興起的熱潮,

正在有著逐漸蔓延的大熱趨勢。 那到底現在的限量鞋還算不算 “限量” 呢?我們也特地前往了正在提供客制 Air Force 1 的 Nike 上海淮海路店對球鞋愛好者們進行了一番訪問。

美好的從前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從前, 應該不難找到一些有意義有價值且非常稀有的球鞋。 早在很多年前, 國內的球鞋文化已經萌芽生根, 雖然不像現在那麼普及, 但回頭看看, 這些鞋子都是非常具有開創意義的, 一些特別的版本甚至到現在都還讓人津津樂道。

提起限量、意義的話, Nike Mag 作為一雙傳奇鞋款肯定是要被提起的。 從 1989 年《回到未來》電影上映, 到現在將近 30 年的時間裡一直都在不斷影響著球鞋圈子。 這雙自動系鞋帶的鞋子可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一雙, 而今年發佈的 Nike Hypeadapt 也正是從 Nike Mag 中獲得的靈感。 不僅從意義上承前啟後, 稀少的貨量和高昂的價格也為它帶來了極高的價值。

2011 年第一次發售 1,500 雙, 2016 年第二次發售 89 雙, 如此稀少的貨量讓價格高居不下, 第一次發售的普通版本現在仍然要至少一萬美元(折合人民幣 66,000 元), 而第二雙自動系鞋帶的版本則更是可怕, 價格在三萬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幣 200,000 元)。

除了這樣的意義以及價值以外, 更讓人感歎的是這雙鞋的所有收入都捐給了研究帕金森綜合症的 Michael J.Fox 基金。

可能你會覺得 Nike Mag 的例子太過於極端,因為這雙鞋實在是太傳奇了。我們可以再看看更早時候的 Nike SB Dunk “Pigeon”,對於當時來講,也是一雙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當時的發售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2005 年,Nike 請到了 Staple Design 以及 Reed Space 老闆 Jeff Ng(也就是我們平時見到的光頭 Jeff Staple)前來助陣,以“White Dunk Show” 最後一站城市紐約為主題,合作推出一款 Nike SB Dunk 。就好像泰晤士河代表著倫敦一樣,Jeff 認為鴿子就是紐約最好的標誌,所以用了“和平鴿”的靈感打造出這雙 Nike SB Dunk “Pigeon”。

球鞋迷們在店門口的寒風中搭帳篷排了整整三天,卻不知道裡面發什麼鞋。就當 Jeff Staple 把鞋公佈出來的時候,整個人群就像炸開了鍋一樣,為這雙鞋子感到驚歎。由於人群的反應幾乎到了能用 “暴亂” 來形容的程度,因此員警也出來了。這件事也被放在了《New York Post》的頭條位置,成為了 Nike SB 史冊上最為轟動的發售事件之一。

而現在,不再是大熱門的 Air Jordan 最為珍貴的都是一些未曾市售的版本,我們就不多提了,極其昂貴而且款式也非常多,都是收藏的極品。我建議大家去看看 Complex 探訪 DJ Khaled 家中 Air Jordan 收藏的視頻,絕對驚呆你的下巴,加起來價值可能得有千萬人民幣吧。

可是,現在的限量鞋正如陳冠希所說,隨便一雙限量款的產量都達到數千甚至上萬。如果說量大是球鞋圈擴展情況下一種不可逆的趨勢的話,那現在大部分聯名缺失了真正的聯名意義,又該怎麼解釋呢?

現在的限量…

現在前往三裡屯或者新天地之類的潮人彙集的地區,你會發現隨便逛個街都能碰到幾雙一樣系列的限量鞋,比如 YEEZY,比如 The Ten 等等。看到兩雙一樣的常規系列球鞋,反而幾率可能更小,有嗎?

Kanye 來到 adidas 便猛然發力,一舉將 adidas YEEZY 送上銷量之冠的寶座。現在的 adidas YEEZY 自稱限量鞋,很多人也確實買不到,但街上卻早已佈滿了穿 YEEZY 的人,讓消費者完全感受不到限量的特有感。

街訪中的一位受訪者也提到了 Air Jordan,曾經的 AJ 數量稀少,也是每位球鞋粉絲心中的收藏必備。以前的很多款 Jordan 都是值得收藏的,但前幾年進行了大量且高頻率的複刻,雨露均沾,基本上很多鞋都得到了“重見天日”的機會。現在的 AJ 大家是有目共睹,已經有點被打入冷宮的感覺了(當然這裡不是說那些死忠玩家,你懂)。雖然說每款都是限量發售的,但卻怎麼賣都賣不完。不過據說 Jordan Brand 會在明年開始更改策略,讓 Air Jordan 回到原來那種稀有的狀態,可能也終於認識到 “鞋海策略” 並不好吧。

上文中提到的傳奇聯名款 Nike SB Dunk “Pigeon” 也在最近得到了“複刻”(不是一模一樣)。曾經的傳奇 “Pigeon” 發售量是極其稀少的,且只在紐約進行發售,不管是設計意義、稀有度和價值,都是頂尖級別了。而這次的 “Black Pigeon” 卻以新的配色進行“複刻”,雖然我們並不清楚這雙鞋到底複刻了多少量,但是從價格走勢上來看,大家對於這雙鞋的渴望度,已經遠遠比不上從前。導致這種局面的因素也太多了,或許是這個時代的聯名氾濫,或許不是完全的 OG 複刻等等,都是讓這些昔日話題球鞋在如今隕落的原因…

為了能夠獲得更加專業的看法,關於這個話題,我們也特地請來了 InventoryPool 的主理人 niangdeyo,來聽聽業內人士的意見吧。

niangdeyo

InventoryPool 主理人

「近幾年限量球鞋實際的發售量可能比普通的 Inline 鞋款都會多許多」

一提到以前的經典限量球鞋,你會想到哪幾雙具有代表性的?

niangdeyo:印象裡最深刻的限量球鞋應該是早年的 Air Jordan XX3 “Titanium”,俗稱的灰北卡23 ,美國發售 529 雙 (23 家零售商各 23 雙),以及其他地區總計的 529 雙;另外還有 adidas ZX800 x ACU 和 Air Force 1 HTM 等經典聯名款。

對陳冠希這樣的說法有什麼意見?相較於以前的限量球鞋,你覺得現在所謂的“限量球鞋”有什麼變化?

niangdeyo:其實限量這個概念本身就是相對而言的,因為品牌除了常青的 Carryover 款式會不斷量產,其他款式都會有產量的限定。我更喜歡以 HYPE Product 去稱呼這些產品。由於近幾年球鞋市場的快速擴張,可能是為了刺激更多的現有或潛在消費者,品牌一直在加速 HYPE 鞋款的發售頻率,加大產品宣傳推廣的力度,以及增加發售零售商的數量。無形中讓關注者感覺限量產品越來越多,幾乎每週發售的都是限量款式,而往往過半部分的產品,可能只是噱頭,實際的發售量可能比普通的 Inline 鞋款都會多許多。

自己改造球鞋可能會成為以後的一大趨勢,而這樣的趨勢你覺得會產生怎樣的問題?

niangdeyo: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在追求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不僅僅是盲目追逐潮流。但由於很大一部分的年輕改造者還處於初級審美階段,一味的追求獨特個性,而對顏色、材質等的運用還不夠自如,導致改造產品會顯得”醜”和”怪”。就連品牌開放的普通定制服務,能定制出時髦配色的年輕人也寥寥無幾。回想 5 – 6 年前混跡在巴黎時裝周僅有初級審美的自己,嘖嘖嘖,何嘗不也是這樣。

限量球鞋日後的出路,最終要靠自己動手?

正如陳冠希所說的一樣,DIY 正在慢慢的成為球鞋圈一種熱潮,不管是 adidas 的 miadidas 以及 New Balance 的 NB1 CUSTOMIZE 等等,品牌也不斷地加入這個陣列。而 Nike 也早在多年之前推出了 NIKEiD 的服務,提供各種鞋型可以更換配色、印製自己特有的字樣等等的服務。可是發展至今,顯然僅僅更換顏色以及加入簽名已經無法滿足一些想要登上球鞋金字塔頂峰的人了,就好像時裝,追求極致個性化的人就會去做高定一樣。當然,現在 Nike 也推出了 Bespoke 的服務,鞋子上的每個細節幾乎都可以自行決定,顏色、材質都可以按照你想要的來,打造真正的“全球僅有”。

說起近年這個 DIY 風潮,可謂越演越烈,如果要談及“始作俑者”的話,或許是之前 ACRONYM® 與 Nike 的合作吧,這個系列中發佈的幾雙鞋子都頗具改造的意味。在之前 Lunar Force 1 以及 Presto 亮相之後,全球各地一些動手能力強的玩家都在模仿這種設計趨勢…

概念圖…你能看出來幾雙鞋子的靈感?

加戰術扣也成為了一種 DIY 趨勢…

而今年的 The Ten 以及 Air Force 35 周年活動則完全把這股風潮推到了極致。Virgil Abloh x NikeLab The Ten 系列延續了 OFF-WHITE 一直以來的解構美學,而這十雙鞋也全部呈現出了一種 “半成品” 的感覺。這讓大家意識到原來球鞋審美可以被“扭成”這樣,在之前的 “OFF CAMPUS” 活動上,Nike 更為大家提供了自己 DIY 球鞋的體驗環節,可以說在這個方向上再次邁出一步。

接著在 Air Force 35 周年活動裡推出了 AF-100 系列,可以說這幾雙鞋子都是一種由名人改造的 DIY 產品,而 Travis Scott 更是提供了讓你自己粘貼 Swoosh 的設計。另一項活動則是在全球不同範圍內開設 Workshop ,給各地的鞋迷提供了平易近人的改鞋服務。

美國改造大廠 The Shoe Surgeon 最為出名的就是以蟒蛇皮重造各大熱門球鞋,不管是 Virgil Abloh x NikeLab Air Jordan I 還是 YEZZY 都逃不出他們的魔掌。而除了更換材質之外,還會推出一些 Hybrid 鞋款,比如能踢足球的 Air Jordan I 等等。前段時間還聯手 Farfetch 舉辦了改鞋的慈善活動,改造了 Raf Simons 以及 Maison Margiela 的經典鞋款。甚至是開設了球鞋的改造課堂,提供各種稀有材料教你打造屬於自己的定制鞋款,這比幫你改還要好,畢竟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嘛。

而來到前段時間, ACG 的上海活動裡也請到了來自中國香港的球鞋定制師 Ziv Lee,他最出名的產品你一定見過,就是這雙頗有 ACRONYM® 即視感的 Nike VaporMax 定制款式。他的特色是以機能風格改造球鞋,如果你感興趣的話還可以去看一下我們之前對他的專訪。

看過這麼多之後,還記得我們今天的話題嗎:現在的限量款到底還是不是限量?

答案是當然的,現在的限量版肯定還是在一個產量範圍內的定值,絕大部分都不會不像常規系列那樣,會因庫存消耗而追加產量。

正如街訪裡的一個觀點一樣,可能十年前只有 10,000 個人去爭奪 1,000 雙鞋子,現在發售 10,000 雙卻有 100,000 人想要拿到其中之一。雖然都是只有 10% 的人能夠穿上,但是入手人群的基數卻差了十倍。再說簡單一點,本來只有 999 人和你撞鞋,現在有 9,999 人了…而且一直以來,所有的限量款式都會優先在大城市上架,說白了來來去去也就那幾個城市,隨著發售量在不斷增加,可是大部分的投放還被壓縮在幾個大城市裡面,這也就導致了我們現在覺得鞋子不再限量的原因吧。

而 DIY 球鞋,可能就是隨著這個現象而來的一種解決辦法。我們也知道 DIY 並非是新鮮事,但對比過往來講,如今的 DIY 也需要變得更為多元化,滿足不同的球鞋玩家追求獨特的心理。畢竟換換配色、畫個圖案、寫點文字等等的 DIY 鞋款,對他們來講也太常見了,操作難度上遠比改造解構要來得簡單。所以,現在才衍生出了越來越多的改變材質或者說是自製的混合鞋款出現,顯得更加萬中無一。在目前的時裝周或者一些品牌的季度型錄上,很多設計師都會為自己的系列打造特別鞋款來襯托,道理是一樣的。

我們之前就在《人手一雙 YEEZY 的後果是…?》一文中分析過,對於那些追求 YEEZY 的球鞋玩家,大部分人其實都是想要與更加大眾的球鞋市場區分開來,滿足一種“別人沒有但我有”的心理,但鑒於目前限量版逐漸滿足不了這樣的條件,使得部分人開始走向定制的懷抱,追求更加“獨一無二”的設計。

但高端定制的風氣,並非因為只存在了這樣的人群就能成事的,畢竟拆了一雙鞋子再拼起來不是個簡單的活兒。這樣的趨勢,小規模的改造單位只能在小範圍內引起注意,要真正刮起一波風潮,必須由市場上的那些大品牌來帶動,在這方面上,可以說 Nike 已經捷足先登了,借著幾個審美相同的鞋款熱潮在全球開設這種改造球鞋的 Workshop ,為他們的追隨者帶來不同的 DIY 體驗。現在,你隨便在 Instagram 的一些球鞋資訊戶上看看,這段時間世界各地確實也出現了各種受 The Ten 、 AF-100 啟發的改造球鞋,可以說 Nike 的舉動顯然是一波強勢的助攻。

最終,一旦有了大品牌的領頭,這股熱潮或許也會直接覆蓋到他們的競爭對手上去,最終又形成出一個新的球鞋時代。

可能你會覺得 Nike Mag 的例子太過於極端,因為這雙鞋實在是太傳奇了。我們可以再看看更早時候的 Nike SB Dunk “Pigeon”,對於當時來講,也是一雙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當時的發售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2005 年,Nike 請到了 Staple Design 以及 Reed Space 老闆 Jeff Ng(也就是我們平時見到的光頭 Jeff Staple)前來助陣,以“White Dunk Show” 最後一站城市紐約為主題,合作推出一款 Nike SB Dunk 。就好像泰晤士河代表著倫敦一樣,Jeff 認為鴿子就是紐約最好的標誌,所以用了“和平鴿”的靈感打造出這雙 Nike SB Dunk “Pigeon”。

球鞋迷們在店門口的寒風中搭帳篷排了整整三天,卻不知道裡面發什麼鞋。就當 Jeff Staple 把鞋公佈出來的時候,整個人群就像炸開了鍋一樣,為這雙鞋子感到驚歎。由於人群的反應幾乎到了能用 “暴亂” 來形容的程度,因此員警也出來了。這件事也被放在了《New York Post》的頭條位置,成為了 Nike SB 史冊上最為轟動的發售事件之一。

而現在,不再是大熱門的 Air Jordan 最為珍貴的都是一些未曾市售的版本,我們就不多提了,極其昂貴而且款式也非常多,都是收藏的極品。我建議大家去看看 Complex 探訪 DJ Khaled 家中 Air Jordan 收藏的視頻,絕對驚呆你的下巴,加起來價值可能得有千萬人民幣吧。

可是,現在的限量鞋正如陳冠希所說,隨便一雙限量款的產量都達到數千甚至上萬。如果說量大是球鞋圈擴展情況下一種不可逆的趨勢的話,那現在大部分聯名缺失了真正的聯名意義,又該怎麼解釋呢?

現在的限量…

現在前往三裡屯或者新天地之類的潮人彙集的地區,你會發現隨便逛個街都能碰到幾雙一樣系列的限量鞋,比如 YEEZY,比如 The Ten 等等。看到兩雙一樣的常規系列球鞋,反而幾率可能更小,有嗎?

Kanye 來到 adidas 便猛然發力,一舉將 adidas YEEZY 送上銷量之冠的寶座。現在的 adidas YEEZY 自稱限量鞋,很多人也確實買不到,但街上卻早已佈滿了穿 YEEZY 的人,讓消費者完全感受不到限量的特有感。

街訪中的一位受訪者也提到了 Air Jordan,曾經的 AJ 數量稀少,也是每位球鞋粉絲心中的收藏必備。以前的很多款 Jordan 都是值得收藏的,但前幾年進行了大量且高頻率的複刻,雨露均沾,基本上很多鞋都得到了“重見天日”的機會。現在的 AJ 大家是有目共睹,已經有點被打入冷宮的感覺了(當然這裡不是說那些死忠玩家,你懂)。雖然說每款都是限量發售的,但卻怎麼賣都賣不完。不過據說 Jordan Brand 會在明年開始更改策略,讓 Air Jordan 回到原來那種稀有的狀態,可能也終於認識到 “鞋海策略” 並不好吧。

上文中提到的傳奇聯名款 Nike SB Dunk “Pigeon” 也在最近得到了“複刻”(不是一模一樣)。曾經的傳奇 “Pigeon” 發售量是極其稀少的,且只在紐約進行發售,不管是設計意義、稀有度和價值,都是頂尖級別了。而這次的 “Black Pigeon” 卻以新的配色進行“複刻”,雖然我們並不清楚這雙鞋到底複刻了多少量,但是從價格走勢上來看,大家對於這雙鞋的渴望度,已經遠遠比不上從前。導致這種局面的因素也太多了,或許是這個時代的聯名氾濫,或許不是完全的 OG 複刻等等,都是讓這些昔日話題球鞋在如今隕落的原因…

為了能夠獲得更加專業的看法,關於這個話題,我們也特地請來了 InventoryPool 的主理人 niangdeyo,來聽聽業內人士的意見吧。

niangdeyo

InventoryPool 主理人

「近幾年限量球鞋實際的發售量可能比普通的 Inline 鞋款都會多許多」

一提到以前的經典限量球鞋,你會想到哪幾雙具有代表性的?

niangdeyo:印象裡最深刻的限量球鞋應該是早年的 Air Jordan XX3 “Titanium”,俗稱的灰北卡23 ,美國發售 529 雙 (23 家零售商各 23 雙),以及其他地區總計的 529 雙;另外還有 adidas ZX800 x ACU 和 Air Force 1 HTM 等經典聯名款。

對陳冠希這樣的說法有什麼意見?相較於以前的限量球鞋,你覺得現在所謂的“限量球鞋”有什麼變化?

niangdeyo:其實限量這個概念本身就是相對而言的,因為品牌除了常青的 Carryover 款式會不斷量產,其他款式都會有產量的限定。我更喜歡以 HYPE Product 去稱呼這些產品。由於近幾年球鞋市場的快速擴張,可能是為了刺激更多的現有或潛在消費者,品牌一直在加速 HYPE 鞋款的發售頻率,加大產品宣傳推廣的力度,以及增加發售零售商的數量。無形中讓關注者感覺限量產品越來越多,幾乎每週發售的都是限量款式,而往往過半部分的產品,可能只是噱頭,實際的發售量可能比普通的 Inline 鞋款都會多許多。

自己改造球鞋可能會成為以後的一大趨勢,而這樣的趨勢你覺得會產生怎樣的問題?

niangdeyo: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在追求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不僅僅是盲目追逐潮流。但由於很大一部分的年輕改造者還處於初級審美階段,一味的追求獨特個性,而對顏色、材質等的運用還不夠自如,導致改造產品會顯得”醜”和”怪”。就連品牌開放的普通定制服務,能定制出時髦配色的年輕人也寥寥無幾。回想 5 – 6 年前混跡在巴黎時裝周僅有初級審美的自己,嘖嘖嘖,何嘗不也是這樣。

限量球鞋日後的出路,最終要靠自己動手?

正如陳冠希所說的一樣,DIY 正在慢慢的成為球鞋圈一種熱潮,不管是 adidas 的 miadidas 以及 New Balance 的 NB1 CUSTOMIZE 等等,品牌也不斷地加入這個陣列。而 Nike 也早在多年之前推出了 NIKEiD 的服務,提供各種鞋型可以更換配色、印製自己特有的字樣等等的服務。可是發展至今,顯然僅僅更換顏色以及加入簽名已經無法滿足一些想要登上球鞋金字塔頂峰的人了,就好像時裝,追求極致個性化的人就會去做高定一樣。當然,現在 Nike 也推出了 Bespoke 的服務,鞋子上的每個細節幾乎都可以自行決定,顏色、材質都可以按照你想要的來,打造真正的“全球僅有”。

說起近年這個 DIY 風潮,可謂越演越烈,如果要談及“始作俑者”的話,或許是之前 ACRONYM® 與 Nike 的合作吧,這個系列中發佈的幾雙鞋子都頗具改造的意味。在之前 Lunar Force 1 以及 Presto 亮相之後,全球各地一些動手能力強的玩家都在模仿這種設計趨勢…

概念圖…你能看出來幾雙鞋子的靈感?

加戰術扣也成為了一種 DIY 趨勢…

而今年的 The Ten 以及 Air Force 35 周年活動則完全把這股風潮推到了極致。Virgil Abloh x NikeLab The Ten 系列延續了 OFF-WHITE 一直以來的解構美學,而這十雙鞋也全部呈現出了一種 “半成品” 的感覺。這讓大家意識到原來球鞋審美可以被“扭成”這樣,在之前的 “OFF CAMPUS” 活動上,Nike 更為大家提供了自己 DIY 球鞋的體驗環節,可以說在這個方向上再次邁出一步。

接著在 Air Force 35 周年活動裡推出了 AF-100 系列,可以說這幾雙鞋子都是一種由名人改造的 DIY 產品,而 Travis Scott 更是提供了讓你自己粘貼 Swoosh 的設計。另一項活動則是在全球不同範圍內開設 Workshop ,給各地的鞋迷提供了平易近人的改鞋服務。

美國改造大廠 The Shoe Surgeon 最為出名的就是以蟒蛇皮重造各大熱門球鞋,不管是 Virgil Abloh x NikeLab Air Jordan I 還是 YEZZY 都逃不出他們的魔掌。而除了更換材質之外,還會推出一些 Hybrid 鞋款,比如能踢足球的 Air Jordan I 等等。前段時間還聯手 Farfetch 舉辦了改鞋的慈善活動,改造了 Raf Simons 以及 Maison Margiela 的經典鞋款。甚至是開設了球鞋的改造課堂,提供各種稀有材料教你打造屬於自己的定制鞋款,這比幫你改還要好,畢竟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嘛。

而來到前段時間, ACG 的上海活動裡也請到了來自中國香港的球鞋定制師 Ziv Lee,他最出名的產品你一定見過,就是這雙頗有 ACRONYM® 即視感的 Nike VaporMax 定制款式。他的特色是以機能風格改造球鞋,如果你感興趣的話還可以去看一下我們之前對他的專訪。

看過這麼多之後,還記得我們今天的話題嗎:現在的限量款到底還是不是限量?

答案是當然的,現在的限量版肯定還是在一個產量範圍內的定值,絕大部分都不會不像常規系列那樣,會因庫存消耗而追加產量。

正如街訪裡的一個觀點一樣,可能十年前只有 10,000 個人去爭奪 1,000 雙鞋子,現在發售 10,000 雙卻有 100,000 人想要拿到其中之一。雖然都是只有 10% 的人能夠穿上,但是入手人群的基數卻差了十倍。再說簡單一點,本來只有 999 人和你撞鞋,現在有 9,999 人了…而且一直以來,所有的限量款式都會優先在大城市上架,說白了來來去去也就那幾個城市,隨著發售量在不斷增加,可是大部分的投放還被壓縮在幾個大城市裡面,這也就導致了我們現在覺得鞋子不再限量的原因吧。

而 DIY 球鞋,可能就是隨著這個現象而來的一種解決辦法。我們也知道 DIY 並非是新鮮事,但對比過往來講,如今的 DIY 也需要變得更為多元化,滿足不同的球鞋玩家追求獨特的心理。畢竟換換配色、畫個圖案、寫點文字等等的 DIY 鞋款,對他們來講也太常見了,操作難度上遠比改造解構要來得簡單。所以,現在才衍生出了越來越多的改變材質或者說是自製的混合鞋款出現,顯得更加萬中無一。在目前的時裝周或者一些品牌的季度型錄上,很多設計師都會為自己的系列打造特別鞋款來襯托,道理是一樣的。

我們之前就在《人手一雙 YEEZY 的後果是…?》一文中分析過,對於那些追求 YEEZY 的球鞋玩家,大部分人其實都是想要與更加大眾的球鞋市場區分開來,滿足一種“別人沒有但我有”的心理,但鑒於目前限量版逐漸滿足不了這樣的條件,使得部分人開始走向定制的懷抱,追求更加“獨一無二”的設計。

但高端定制的風氣,並非因為只存在了這樣的人群就能成事的,畢竟拆了一雙鞋子再拼起來不是個簡單的活兒。這樣的趨勢,小規模的改造單位只能在小範圍內引起注意,要真正刮起一波風潮,必須由市場上的那些大品牌來帶動,在這方面上,可以說 Nike 已經捷足先登了,借著幾個審美相同的鞋款熱潮在全球開設這種改造球鞋的 Workshop ,為他們的追隨者帶來不同的 DIY 體驗。現在,你隨便在 Instagram 的一些球鞋資訊戶上看看,這段時間世界各地確實也出現了各種受 The Ten 、 AF-100 啟發的改造球鞋,可以說 Nike 的舉動顯然是一波強勢的助攻。

最終,一旦有了大品牌的領頭,這股熱潮或許也會直接覆蓋到他們的競爭對手上去,最終又形成出一個新的球鞋時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