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iPhone降速門背後,人們為何反感計畫報廢行為?

文/王新喜

蘋果“降速門”事件依然在持續發酵, 蘋果關於為“保護舊手機意外關機”而給iPhone處理器降頻, 導致舊iPhone變慢”的回應讓輿論炸開了鍋。

目前關於對於蘋果的質疑在於, 蘋果故意操控舊款手機變慢, 剝奪了用戶的基礎選擇權, 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美國已經有兩起果粉怒告蘋果侵權的案例, 蘋果公司給出的原因是“鋰電池在低溫、低電量、和長久使用後將無法提供極好的性能, 並將可能導致意外關機”。 因此, 蘋果的這種解釋就是, 保證手機續航能力, 犧牲手機的運行速度。 也就是說, 讓舊iPhone變慢是防止老舊機型意外關機, 從而延長舊機器的使用壽命。

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筆者曾經指出, 手機的運行速度是蘋果相對於Android最大的賣點, 也是它的品牌溢價的支撐點。 蘋果名義上是說降速保持電池壽命, 但面對越來越慢的手機, 消費者顯然不會延長一個又慢又卡的手機的使用壽命,

而是直接為蘋果的新品買單。 其實, 蘋果對於這一點自然心知肚明。

但在智慧手機行業, 為什麼人們反感計畫報廢策略?

儘管蘋果公司並不承認給舊手機降頻真實目的就是一種計畫報廢策略。 事情緣起於跑分軟體Geekbench創始人John Poole發表了一篇博客,

揭示了自己用Geekbench使用者上傳分數做的一個統計。 結果發現, 在某個IOS版本發佈後, iPhone 6s使用者上傳的分數, 出現低分的頻率顯著增加, iOS 11.2系統相比10.2.1版本對CPU進行了壓制。 蘋果的解釋是10.2.1版本顯然就是增加了所謂的新功能, 在某種情況下會降低設備的峰值電量需求, 以防止設備突然關閉。 在蘋果看來, 這可能是對電池衰老問題一個比較根本的解決方案。

即便這是蘋果的真實想法, 但這種做法客觀上卻會推動傾向于更新設備。 因為某種程度上, 意外關機是在極端天氣等偶發性情況下才會發生, 如果在一個冬天用戶遭受3~4次意外關機, 人們可能不會考慮更換手機, 但如果手機長期變得很慢, 那麼更換手機就成為必然。

因此, 如果將一個偶發性的概率事件替換成一個手機變慢的常態, 而後者顯然是今天的用戶使用手機過程最無法容忍的痛點, 這種做法明顯是推動用戶去更換新的手機。 因此, 蘋果遭遇計畫報廢的指控, 本質上一點也不冤。

對於智慧手機行業來說, 計畫報廢為何令人反感?一方面, 智慧手機是一種快速反覆運算升級的電子消費品, 而今是人人都離開的電子產品, 甚至可以說是身體延伸的器官。 手機產品的計畫報廢行為嚴重影響人們的如今的移動互聯網普及下的生活品質, 但是, 對於廠商來說, 如今的智慧手機銷量大戰硝煙正濃, 如果手機壽命週期長到了消費者沒有更換需求的情況下, 從資金上或是需求上也將限制廠商的技術更新升級。

事實上, 過去iPad的銷量頹勢就已經證明, 電子產品過於耐用, 而升級又過於緩慢的情況下, 將極大限制消費者對於新品的需求。

甚至在矽谷來說, 計畫報廢也是矽谷巨頭一種心照不宣的默認手段。 國外媒體Fast Company曾發佈文章稱, 矽谷計畫報廢的製造模式讓電子產品變得不耐用, 造成大量的電子垃圾, 部分最大的電子垃圾製造者也無意作出改變。 而美國沒有聯邦法規要求回收利用電子垃圾, 各地的相關規程也往往支離破碎。

但是計畫報廢的實施有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 它最好是在一個競爭不那麼充分的市場甚至是寡頭壟斷的市場。 因為如果在相對充分競爭的市場, 一個公司如果實行計畫報廢,它的報廢週期低於其他廠商,那麼會被視為產品品質低。比如在過去工業時代,燈泡、電風扇等家電或辦公消費品,因為因為產品本身定位為耐用消費品,而且技術升級緩慢,競爭不充分,實施計畫報廢成為許多廠商預設的促銷潛規則。

有業內人士提到,過去噴墨印表機廠商依靠墨水匣的短壽命“優點”故意在技術升級沒有門檻的情況下故意不提高客戶體驗,壓榨消費者而獲取了巨額利潤。這種計畫報廢是產品供應商人為縮短商品生命週期來驅動新的消費需求。

但在智慧手機行業,這種驅動新的消費需求的模式是否可取呢?我們知道,智慧手機行業是一個快速反覆運算的行業,並且用戶換機週期要短於家電、辦公類硬體產品,因為智慧手機的產品屬性與家電類、辦公類產品是有區別的,前者的技術升級更快,後者則緩慢的多,因此這決定了智慧手機需要通過技術升級達成新的產品亮點來引發新的消費需求,而非在技術升級乏力的時候通過計畫報廢的手段來達成新品的銷量。

另一方面,計畫報廢並不適合所有的行業,尤其是競爭非常充分而非寡頭壟斷的行業,因為一個廠商在缺乏競爭對手的時候與它面臨著眾多競爭對手的情況截然不同,在競爭非常充分的市場,一般來說,廠商都會儘量確保產品的品質更好讓更多的消費者倒向自身的陣營,圈佔更多的用戶。但如果一個行業被寡頭壟斷,它無需擔心競爭對手攪局,就可以儘量壓縮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最大化的以計畫報廢的方式來推動新品的銷量。

蘋果雖然沒有壟斷智慧手機行業,但在iOS陣營生態內,尤其在高端市場,它具備一定的壟斷地位,但由於其老產品的長期耐用特性,蘋果事實上經常面臨來自於自身老產品的潛在競爭,但蘋果卻沒有意識到它與Android廠商的競爭態勢非常激烈而且不容忽視。

對於Android廠商來說,事實上由於作業系統本身的開放性、碎片化特點,多年來廠商們一直費力解決用久卡頓、變慢的現象,包括從定制系統層面的優化以及與協力廠商安全廠商合作對幕後程式自啟動的限制以及對惡意軟體的監控與把關等等,對於Android廠商來說,如何讓老舊設備變慢的時間延長才是它的賣點,如何讓它的運行速度媲美iPhone是它們追求的目標。也這下好了,iPhone人為操控變慢,靜候Android的追趕。

另一方面,無論是Android還是iOS的應用開發者,都在投入鉅資提升應用產品的性能與產品體驗的流暢度,卻不想蘋果這樣一設置降低用戶體驗,開發者的辛苦就付諸東流,也難怪開發者也站出來稱自身替蘋果背了黑鍋。當所有人都在努力與手機變慢做鬥爭時,蘋果卻在人為降低手機速度,反其道而行之,與智慧手機發展大趨勢相悖,遭遇輿論指責與用戶投訴就不難解釋了。

它對蘋果造成的後續影響會是什麼?筆者認為,其一,人們對其產品與品牌的信任度將大打扣折。這或許是蘋果面臨的一種相對重大的公關危機。甚至它會給用戶造成一種心理暗示,一旦舊iPhone變得緩慢,人們下意識的認為背後是蘋果的“黑手”在操縱,因此可以說,蘋果的公關之路未來還很長。

其二,人們會開始質疑iOS的流暢度以及iOS的友好度,以及它過去相對於Android的穩定性與流暢性的絕對優勢開始打了扣折,蘋果是否濫用作業系統的主導地位為自身謀利的指責或許未來還有下文。其三,要求蘋果免費為用戶更換電池的輿論呼聲非常強勁,蘋果如何回應都不堪承受。如果應承免費更換電池,這將極大打壓其新品的銷量以及蘋果需要付出巨大的電池硬體成本,因此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如當前這樣,不做任何回應,等風過去。

人們之所以反感智慧手機的計畫報廢行為,還在於,這是這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資本家為增加銷量故意製造不耐用商品的一種策略,這是過去物質不充裕下少數寡頭壟斷市場的工業時代的思維,它不符合今天的時代大勢與社會多數主流消費者的利益。計畫報廢本質是廠商單方面加速電子產品的生產銷售來謀取利益最大化,卻也是一種對資源的過度使用,加速了電子垃圾的生產速度,剝奪使用者對產品體驗的合理訴求與產品壽命預期,也是一場轉嫁環保成本的博弈——因為和計畫報廢策略息息相關,那就是環境保護。

計畫報廢策略越盛行,就意味著有更多的工業廢棄物與堆積如山的電子垃圾。從另一個層面來看,蘋果今天遭遇的輿論指責對行業也有積極的一面,因為在智慧手機行業,計畫報廢或許並不是蘋果一家廠商的策略,當然,現在也不會有廠商光明正大地承認自己採用了計畫報廢策略,但蘋果目前的輿論困境與信任危機會讓更多廠商考慮放棄這種策略,因為一旦被公眾知曉,很可能造成致命的打擊。在未來,在市場的強勢競爭下,消費者手上的智慧手機產品的總趨勢是使用壽命越來越長,體驗越來越流暢,降頻降速是用戶無法容忍的,計畫報廢策略或許會逐步淡出人們視野。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我的微信公眾號:redianweiping

一個公司如果實行計畫報廢,它的報廢週期低於其他廠商,那麼會被視為產品品質低。比如在過去工業時代,燈泡、電風扇等家電或辦公消費品,因為因為產品本身定位為耐用消費品,而且技術升級緩慢,競爭不充分,實施計畫報廢成為許多廠商預設的促銷潛規則。

有業內人士提到,過去噴墨印表機廠商依靠墨水匣的短壽命“優點”故意在技術升級沒有門檻的情況下故意不提高客戶體驗,壓榨消費者而獲取了巨額利潤。這種計畫報廢是產品供應商人為縮短商品生命週期來驅動新的消費需求。

但在智慧手機行業,這種驅動新的消費需求的模式是否可取呢?我們知道,智慧手機行業是一個快速反覆運算的行業,並且用戶換機週期要短於家電、辦公類硬體產品,因為智慧手機的產品屬性與家電類、辦公類產品是有區別的,前者的技術升級更快,後者則緩慢的多,因此這決定了智慧手機需要通過技術升級達成新的產品亮點來引發新的消費需求,而非在技術升級乏力的時候通過計畫報廢的手段來達成新品的銷量。

另一方面,計畫報廢並不適合所有的行業,尤其是競爭非常充分而非寡頭壟斷的行業,因為一個廠商在缺乏競爭對手的時候與它面臨著眾多競爭對手的情況截然不同,在競爭非常充分的市場,一般來說,廠商都會儘量確保產品的品質更好讓更多的消費者倒向自身的陣營,圈佔更多的用戶。但如果一個行業被寡頭壟斷,它無需擔心競爭對手攪局,就可以儘量壓縮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最大化的以計畫報廢的方式來推動新品的銷量。

蘋果雖然沒有壟斷智慧手機行業,但在iOS陣營生態內,尤其在高端市場,它具備一定的壟斷地位,但由於其老產品的長期耐用特性,蘋果事實上經常面臨來自於自身老產品的潛在競爭,但蘋果卻沒有意識到它與Android廠商的競爭態勢非常激烈而且不容忽視。

對於Android廠商來說,事實上由於作業系統本身的開放性、碎片化特點,多年來廠商們一直費力解決用久卡頓、變慢的現象,包括從定制系統層面的優化以及與協力廠商安全廠商合作對幕後程式自啟動的限制以及對惡意軟體的監控與把關等等,對於Android廠商來說,如何讓老舊設備變慢的時間延長才是它的賣點,如何讓它的運行速度媲美iPhone是它們追求的目標。也這下好了,iPhone人為操控變慢,靜候Android的追趕。

另一方面,無論是Android還是iOS的應用開發者,都在投入鉅資提升應用產品的性能與產品體驗的流暢度,卻不想蘋果這樣一設置降低用戶體驗,開發者的辛苦就付諸東流,也難怪開發者也站出來稱自身替蘋果背了黑鍋。當所有人都在努力與手機變慢做鬥爭時,蘋果卻在人為降低手機速度,反其道而行之,與智慧手機發展大趨勢相悖,遭遇輿論指責與用戶投訴就不難解釋了。

它對蘋果造成的後續影響會是什麼?筆者認為,其一,人們對其產品與品牌的信任度將大打扣折。這或許是蘋果面臨的一種相對重大的公關危機。甚至它會給用戶造成一種心理暗示,一旦舊iPhone變得緩慢,人們下意識的認為背後是蘋果的“黑手”在操縱,因此可以說,蘋果的公關之路未來還很長。

其二,人們會開始質疑iOS的流暢度以及iOS的友好度,以及它過去相對於Android的穩定性與流暢性的絕對優勢開始打了扣折,蘋果是否濫用作業系統的主導地位為自身謀利的指責或許未來還有下文。其三,要求蘋果免費為用戶更換電池的輿論呼聲非常強勁,蘋果如何回應都不堪承受。如果應承免費更換電池,這將極大打壓其新品的銷量以及蘋果需要付出巨大的電池硬體成本,因此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如當前這樣,不做任何回應,等風過去。

人們之所以反感智慧手機的計畫報廢行為,還在於,這是這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資本家為增加銷量故意製造不耐用商品的一種策略,這是過去物質不充裕下少數寡頭壟斷市場的工業時代的思維,它不符合今天的時代大勢與社會多數主流消費者的利益。計畫報廢本質是廠商單方面加速電子產品的生產銷售來謀取利益最大化,卻也是一種對資源的過度使用,加速了電子垃圾的生產速度,剝奪使用者對產品體驗的合理訴求與產品壽命預期,也是一場轉嫁環保成本的博弈——因為和計畫報廢策略息息相關,那就是環境保護。

計畫報廢策略越盛行,就意味著有更多的工業廢棄物與堆積如山的電子垃圾。從另一個層面來看,蘋果今天遭遇的輿論指責對行業也有積極的一面,因為在智慧手機行業,計畫報廢或許並不是蘋果一家廠商的策略,當然,現在也不會有廠商光明正大地承認自己採用了計畫報廢策略,但蘋果目前的輿論困境與信任危機會讓更多廠商考慮放棄這種策略,因為一旦被公眾知曉,很可能造成致命的打擊。在未來,在市場的強勢競爭下,消費者手上的智慧手機產品的總趨勢是使用壽命越來越長,體驗越來越流暢,降頻降速是用戶無法容忍的,計畫報廢策略或許會逐步淡出人們視野。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我的微信公眾號:redianweiping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