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耶魯畢業生發長文,詳述美國名校申請經驗

為什麼要申請名校?

與很多其他的中國學生不一樣, 我在十年級以前並沒有仔細想過要上哪一個大學。 記得那時我們家也並不特別注重"名牌",

父母的意見甚至是, 如果爭取不到資助, 就上我們所在的美國新澤西州學費便宜、教學品質也不錯的州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 說到底, 師父領進門, 修行在個人。 成不成材, 主要是看自己是否努力。 但後來這種想法一定改變。

許多過來人對我們說, 儘管在課堂內, 名牌大學的教育品質不一定比一般的"非名牌"大學好多少, 但在課堂外, 名校學生和教授的素質卻能比一般大學高出一籌。 在一九九八年五月中國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期間 "世界大學校長論壇"上,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前華人校長田長霖博士說, 未來的大學必須非常關心學生的生活 , 因為學生在生活中學到的東西, 往往比課堂上學到的多。 這番話也指出不能光看課堂上如何。

大學本科四年是人生關鍵階段, 在這個時期你交下什麼朋友、建立什麼社會關係、認識什麼教授、被哪種人影響、被哪種學習環境薰陶、遇到什麼樣的機會, 這都與你去哪所大學至關重要。 這此, 尤其是"機會", 也許就是名牌大學能給你提供的最重要的資源。

另外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就是社會各界--研究院的招生工作人員、公司的人事部負責人、各種基金會的專案審核小組成員--簡而言之, 那些可能決定你的未來命運的人, 都或多或少地對名牌大學有一種固定的印象。 "名牌大學"被社會各界推崇, 這已是既成事實。 它們的一舉一動會比”非名牌大學”產生的社會影響要廣泛, 它們在人的心目中確實佔據了重要的位置,

成為”優秀”與”傑出”的代名詞。 不管你是否贊同這種印象, 它們的確是許多人做出選擇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從這一點看來, 那些望子成龍的中國家長們急切地想要子女們進"名牌大學", 也是不無道理更無可非議的。

還有, 名牌大學的名氣到底從何處而來?名牌大學不是各領風騷三五年, 像哈佛大學建校三百多年, 在高校林立、激烈競爭中穩居美國高等院校的榜首, 靠的是實力, 絕不是浪得虛名。 一個學校的實力由多種因素構成, 取決於財力是否充足, 招生是否嚴格, 教授的教學品質如何, 它在各個學術領域的影響大小, 以及學校本身不斷創新, 隨著社會需變化而調整的彈性。

當然,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

名牌大學不是十全十美, 要不是學生成材的絕對保證。 我想這一點無須我多繞舌。

一、開始要早:對目標與步驟心中有數

於是, 升入十一年級, 我開始為申請大學作準備時, 就更多地注意美國的名校了。 其實, 我這時開始還算晚了一些。 所有的高中學生顧問都會告訴你, 為上大學作準備應該從一進高中(即九年級時)就開始, 越早開始越好。 最好是在上九年級前就有大概的目標, 高中四年上什麼課程, 參加什麼課外活動, 競選什麼學生課外社團的職位, 暑假時幹什麼, 等等, 都要圍繞這一目標來安排。 因為在報考大學時, 審核人員不光要看你在高中的成績、榮譽和課外活動記錄, 也要看你在高中四年是否有計劃、有目標地受教育,

你的課程是否承上啟下, 課外活動參加得是否有連貫性、邏輯性。 最主要的, 也就是看你在這四年中是否有進步, 常常有學生九、十年級時還一團漿糊, 沒有把心思放在學業和功課上,

等到十一年級突然開竅, 意識到進大學對於一生的重要性, 可到這時也晚了。 頭兩年的成績擺在那裡, 教師和同學對自己也有成員, 到這時才想改變局面已很難了。 我有個朋友的情況就是這樣, 非常可惜:儘管他十一、十二年級的成績不錯, 但是最後還是沒有被他最想去的康乃爾大學錄取。

不同于亞洲國家的大學系統, 美國的大學均獨立招生。 美國大學招生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們, 在幾千個報名的學生中挑選錄取誰的時候, 要衡量許多不同的因素--在高中的學習成績、全國統考成績、一技之長、領導才能、義工記錄以及你在填申請表格時所寫的幾篇作文、教師寫的推存信,等等。越是好的大學,越強調它們在錄取學生時沒有統一固定的標準,而是將學生作為一個獨特的個人來評判。

幸運的是,我在高中頭兩年的成績還不錯,門門都在榮譽班得A ,年級排名在前十名之內,與老師的關係也很不錯。在課外活動方面,我一進高中就參加了學校的文藝刊物編輯工作。我業餘酷愛寫詩,在高中第二年當上了校刊的詩歌編輯,看來也很有可能在第四年當上主編,並多次在校內校外發表自己的作品。我對自己進行客觀的估計後,覺得照當時的成績和全美預考(PSAT)分數,即使進不了"三強"--普林斯頓、耶魯和哈佛,進錄取率較高、競爭相對不那麼激烈的康乃爾大學或西北大學還是可以的吧?

二、學習成績

GPA和班級排名儘管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各個學校還是一致同意,最重要還是高中時的成績。大學招生人員要考察的申請者在高中時的成績,主要從三個層面審核:在學校成績單上的成績(用ABCDF字母來表示,連同加減號,可以分出十來個等級)、平均成績(Grade Point Average,簡稱GAP)和年級排名。這些資料對於學校的意義都不一樣:字母成績表明在某門課程的水準,成績平均分數是高中四年總成績的總體表現,而班級排名是與其它班上的同學相比你在班級中的位置。

選修課程難度級別不一

除了這些資料以外,大學還要看你所選課程的難度。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中介紹,美國中學許多制度與國內大相逕庭:國內每個學生屬於一個固定的班集體,而美國這裡則每個學生的課程表都是"獨一份",每個學生按照學校有關規定,在家長與學生顧問的指導下,選不同的課程,於是他便屬於許多"班集體":上英語課跟這一幫同學在這個教室,上數學課卻跟又一幫同學在另一個教室,上社會學課又跟另外一群同學在另外一個教室。上課相聚交談,下課各奔東西。這樣不屬於某個固定班集體,很難培育出班集體的歸屬感和榮譽感,也很難與同學發展出較深的交情。

每個學生所選課程的難度是不一樣的,"含金量"也就有高下之分。像我們高中,課程分為有三種— "普通班"(regular class)、"加速班"(accelerated class)和"榮譽班"(honor class,有的地方叫gifted class),各班進度不一樣,類似國內的慢班、快班。從"普通班"上到"加速班",或是從”加速班”上到”榮譽班”不僅需要在原來班上成績優秀和班上老師推存,還需要獲得學生顧問和系主任的同意,不那麼省事。另外,已經在”榮譽班”的學生們也別以為就可以高枕無憂高了--每學年結束都要審核一次,把在班上成績落到末尾、學得吃力的學生們降到下一級去。自然,大學招生人員會對那些有資格上較難課程,在榮譽班和加速班的學生們給予青睞。

除了榮譽班之外,我們高中還開設”AP課程”。”AP”是”超前定位”(Advanced Placement)的簡稱,是某些有條件的高中所開設的相當於大學程度的課,每年五月份以後,上完AP課程的學生們可以參加美國全國性的AP科目考試。如果在此項考試中得了五分或者四分,不但可拿大學的學分(美國大部分四年制的大學承認AP學分),也顯出學生本人有能力成功完成大學的某些課程。這在申請大學時顯然是一大優勢。AP考試在報考大學中的重要性,我在下面”與大學錄取的有關考試簡介”中還會提起。

我讀高中四年,所有必修課上的都是榮舉班和AP班。還修課中,除了高中二年級上了一個普通的寫作課之外,其它幾年都是上超速級或是榮舉級的選修課,比如西班牙語,或者AP歐洲歷史。平均成績(GPA)換算方法複雜美國各州有很大權力,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標準規格五花八門。高中學生的GPA各地有各地的標準,有的是四點零制,有的是四點三制,還有的是五點零制。

我的高中GPA系統是四點一制,也就是說,A+是四點一,A是四點零,而A-是三點九,B+ 是三點一,以此類推。如果GPA在四點O左右,就相當不錯了。我在高中四年的積累GPA一直保持在四點O上下。但我們高中是否在榮譽班上課並不計算入GPA中。而有的學校如果學生上榮譽班的話,還給他的GPA加分。我有個在全國夏令營認識、後來與我一起考進耶魯的男生,GPA經過種種加分之後,竟是五點六五,真是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由於各州規定不一,當然給大學錄取帶來很大困擾,誰能鬧得清來自哪州的某個高中生的四點零,比來自那州的某個考生的四點五是高些還是低些?現在許多大學要求高中的學生顧問在學生報考大學的申請表人,把學分變換成四點零制,以便比較。

年級排名弊大於利

許多高中因為年級排名引起學生之間惡性競爭而把它廢除了。像我所在的高中,就在我畢業後的一年不再公佈年級排名,而改為用”百分制”--只向大學報告你的成績在全班位列前百分之幾。我得知消息後,只得感歎我沒有趕上好時候。

在我的年級,學生的競爭相當激烈,對年級排名看得也很重,誰是前十名之內,誰是前二十名之內,同學一個個好像都是瞎子吃湯圓,心裡有數。班級排名的演算法十分複雜,給榮譽班、加速班得A,後者的A含金量低(普通班的A往往只相當於榮譽班的C,加速班的A則相當於榮譽班的B)。因此,年級前十名的學生都是榮譽班的佼佼者,而在普通班或超速班的學生,不管你成績多好都別想擠進去。我在高中的成績並不是最好的,對那些門門在榮譽班裡得A的同學,我自歎弗如。畢業時,最後總排名,我在四百二十六名應屆畢業生中是第七名。

三、報考大學的各種考試

由於美國高中並無統一教材和教綱,所學課程不同,大學難以掌握,於是通過全美國統一考試來考核學生就有必要。這些統一考試:PSAT、SAT(一),SAP(二),ACT等等,與中國的高考,從時間安排、科目設置、難度、學生挑選自由度,都有很大不同。

四、課外活動:發揮一技之長與領導才能

在課外活動方面,我一度十分發愁,因為我自覺沒有什麼特別了不起的專長。我身邊的許多華人同學從小練習樂器,現在鋼琴、提琴、或是大提琴琴藝精湛,獨奏獲獎捷報頻傳。他們中間有許多在數學和科學方面也有極天分,我爸爸有一段時間,隔幾天就給我拿回一張中文報刊上的報導,告訴我誰誰誰做的研究又在“西屋科學將”中獨佔鰲頭或者進入決賽,或者是誰誰誰榮膺總統青年學者獎、獲州長頒發獎等等。 而我,從小沒有學琴,在數學、科學方面雖然葉門門得A ,也參加了學校的什麼數學隊化學隊外出比賽,但從未得過重要獎項。在學校社會活動的職位也並不多,什麼學生會呀、辯論組呀、校報年鑒呀我全沒參加,也沒有參加任何體育隊,與別的同學相形見絀。

不過,我也有我的特長。我從小酷愛寫作,一進高中就參加了文藝雜誌的編輯,在校報,校刊上屢屢發表散文,詩歌。我從十一年級開始,把我的詩歌習作向各種全國性的學生刊物投稿也積極地參加各種比賽。在十一年級上半年,我得到一筆獎學金,考進了郡裡的藝術學校詩歌班,連續上了兩年詩歌寫作課,對我的寫作有很大幫助。

我的詩作《媽媽在院子裡掃落葉》,一九九六年獲得全美高中生詩歌比賽一等獎,幾首詩這一年和次年又連續獲得新澤西州的兩屆年度高中生詩歌比賽一等獎,小說《門》一九九四年獲得新澤西州的中文《漢新》月刊年度小說比賽三等獎。這些作品今天回過頭來看很稚嫩,但是不管怎樣說,也是顯示自己愛好特長的若干砝碼,都得和別的獲獎記錄一起填在簡歷上。

另外,在十一年級,我覺得我們高中現有的校刊有很多缺陷,和朋友商量之後,決定自己成立一個雜誌,與學校的雜誌分庭抗禮。這自然鬧出了一些人事糾紛和矛盾,但好在經過一番解釋調和之後,事情並沒有越鬧越僵,新雜誌,老雜誌也都逐漸在學校裡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原來的校刊主要仍登學生們的文藝作品,而新辦的刊物《剪影》呢,則登一些文學批評、雜文和語氣調侃幽默的時事議論。我在新老雜誌都任了職,在新雜誌暫任主編,忙著徵稿、組織編輯、聯繫廣告,每期雜誌出版前後總是忙得不可開交。

我所在的高中規模很大,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琳琅滿目,可是,也造成急功近利的風氣,有些同學以為課外活動參加得越多就對進大學越有利,學生組織的領導職位也是掛得越多越好,常常一個學生同時承擔好幾個俱樂部、組織的頭銜,結果時間不夠用,哪個也做不好,甚至僅有空名無力實幹。比如我們高中有個組織叫“科學院”,名字叫得滿好聽,會員三四百人,可是每次開會沒幾個人去,大家的興致都不大。到了申請大學時填”課外活動”一欄時,每人參加活動的記錄都長達兩三頁,可細一考察,大都是敷衍了事當個會員就完了,讓學生顧問哭笑不得。

其實,各大學的招生工作人員反覆強調,在高中時的課外活動不在多,而在精,要與你的真正愛好和專長相吻合,並且要以各方面的輔助材料--你的作文啦,你輔導教師寫的推薦信拉,你得過的榮譽獎狀啦--來證明你對這項活動的態度的確認真。一味認為多就是好,而在哪個課外活動都沒有建樹成就,這在申請大學時不但幫不上忙,還可能壞事,因為這反映該學生浮躁、盲目、計劃性差、缺乏誠意,只知道一窩蜂隨大流而喪失自已個性。領導職位也是同理,讀到你是某個組織的”主席”卻沒有實在的業績,閱讀你的申請表的大學工作人員會懷疑你是否真有能力,真有耐心領導好一個組織。

最後還要補充的是,布朗大學一個在招生辦公室打工的朋友告訴我,學生專長如果獨特,與眾不同,他就在競爭中占了一大優勢。

這個朋友的話我覺得有道理。哪個大學會希望自己校園裡全是一種類型的學生呢?在讀了五百個小提琴手的申請表後,突然發現一個會彈堅琴或是會吹長笛的學生,大學這位學生一定會倍加重視--我的朋友愛瑪就是以會彈堅琴這一特長,不但考進了耶魯,而且在校園裡處處春風得意。去年報考哈佛大學的學生有將近兩萬,他們中間哪個不是門門優異、多才多藝,在高中大出風頭?可是,在不可能錄取這麼多人的情況下,大學怎麼從這麼多優秀的學生中分出高下,決定錄取誰不錄取誰?關鍵還在於你如何顯示出你的與眾不同,如何讓學校覺得你是一個獨特而不可多得的人才。像愛瑪會彈堅琴,她的特長才真是千里挑一。

五、義工:全面鍛煉品德和社會責任心

課外活動除了指在學校參加的學生俱樂部、協會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在校外做義工(志願服務)。美國大學十分欣賞不但學業好,而且富有社會責任心的學生。社會責任心就是從學生所做的社會服務體現出來的。在我的高中,流傳一種說法,說是要想上好大學,“必須做滿三百個小時的義工”。這種說法據查並無根據,大學裡根本沒有任何錄取學生必須做多少義工的規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做義工對於學生成長、對決定錄取與否絕對是有益無害。如果你本來成績就不錯,又在社區裡活動積極,這就顯出你不但在學業方面傑出,而且也樂意在業餘時間熱心幫助他人。許多大學對學生的社區服務活動相當重視。比如哥倫比亞大學,就十分明確地表示,他們要培養的不能只是關在象牙塔里走不出來的書呆子,而是”面向現實的社會棟樑”。做義工最常見的地方是在醫院裡。由於我在高中人人都想上好大學,做義工成了一種風尚,人人都去搞得當地醫院的義工人滿為患,候補表上都排了至少上百個人。許多學生(包括剛開始時的我)都是抱著十分功利的目的去找義工機會,並非真的想服務社區,因此自然喜歡那些輕鬆的、不用接觸病人的工作,像在辦公室裡打打字,接接電話,與朋友聊聊天,也就算做了”義工”。

由於醫院裡沒有義工的空檔,我只好另找出路,在附近的一個老人院做義工,每個星期天去那作七個小時。我的主要任務是給老人鋪床,倒水。但那裡的護士實在緊缺,因此經常也讓我給他們喂早飯和午飯。這些老人許多已經神智不清,偶爾會亂喊亂叫地發洩一番,哀求:”我要回家!員警來帶我回家!”大部份老人都坐在輪椅上歪著頭昏昏欲睡,口水從嘴角滴下來。有的甚至只能躺在床上,開飯時才叫醒他們。不過,也有的老人十分健談,拉住你就說個不停,大都是已經過去數十年的芝麻蒜皮的小事,而且翻來覆去說個不停。一個退體已經有點糊塗的老教師,對我回憶她班上的孩子如何淘氣而她如何懲罰他們有不下二十遍。而且每次一見我,她都必拉著我的手問:”天使,你叫什麼名字?”我也就笑眯眯地回答說:”我叫Greta(我的英文名字)。 “她接下去就會問:”我認識你嗎?”有時一天這一幕要反覆七八次。見了別的護士,她也是這樣,同樣稱人家為“天使”,同樣追在人家後面說個不停。

我在這家老人院做了一年多的義工,當時並不十分喜歡,每次回家都疲憊不堪,渾身發軟。到了十二年級,我功課繁重,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回醫院,後來有一個星期天正好沒事,想回去看看。半年沒有回去有的護士已經轉走了,許多老人也已經去世了,又有新的老人搬走來,我心裡真的有些難過。我想,儘管我一開始做義工時是抱著十分功利的目的,但這次經歷對我也有很多益處,不僅給了我鍛煉,也讓我培養了同情心和樂於助人的品德,再說,這些平常不可能接觸得到的人和事,提醒我生活不應僅僅局限在學校那個小圈

子裡。

其實,義工並不一定非要到醫院才做。我的很多同學也在我們的社區圖書館做義工,説明整理圖書,寫卡片、上架等等。我本人也在我所居住的鎮的公共圖書館裡,作了約五十個小時義工。凡是在社區裡無償地做的對社區有益的事,都可以算是義工。在耶魯,我知道有的同學在高中時免費教小學生們畫畫、拉琴,有的為窮人蓋房子、有的如我的朋友卓世華在社區舉辦了一個相當受歡迎的”哲學講座”,請來名人講課,這些都是十分別出心裁的義工,大學都相當欣賞。建議華人家長和學生們不妨打開思路。

六、暑期活動:找到自己真正特長所在

我相信,我被耶魯錄取,其中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我在十一年級過後的那個夏天參加了一個夏令營。上十一年級那年冬天,我收到一個小冊子和一封信,是一個名叫特路萊德協會(Telluride Association)的組織給我寄來的。信裡說由於PSAT考試成績優異,是參加那一次考試的"全美考生中最好的百分之一",因此有資格申請這個組織舉辦的夏令營。小冊子裡有對夏令營的詳細介紹--夏令營六個星期,有四處不同的地點可以任學生挑選,其中兩個在康乃爾大學,一個在巴爾的摩的聖約翰大學(St. John University),另一個在俄亥俄州的肯寧學院(Kenyon College),每處參加人數十八名,從每年七八百申請人中挑選出來,除了來往交通費外,夏令營的費用包括食宿,全由這個組織負擔。申請手續複雜,要寫三篇作文,題目自選,但要對社會或是哲學問題進行比較深刻的分析和闡述。

我讀了介紹,瞭解到夏令營的內容每年都有變換,而當年對我最有吸引力的是在肯寧學院的項目,名稱叫"現代主義的難題",由兩個肯甯學院的教授來帶領學生們閱讀對近代現代文化起到重大影響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小冊子裡還說,這個夏令營在教育界享有盛名,水準很高,以注重思想,緊張親密的氣氛著稱。

我寄去申請表以及所要求的作文之後約一個多月,接到一位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打來電話,說我的作文被初審通過,與我約個時間去面談。面談是在普林斯頓大學古典文學系一間辦公室進行的,審核我的是那位普林斯頓的教授和一位專程從紐約福特基金會趕來的女士,兩位元都是這個組織的"校友"面談的內容就是讓我對我寫的作文進行更深入的闡述。他們提的問題有的極為犀利,一看就知道對我的作文相當熟悉。後來,與我夏令營其它同學談到各人面談的經歷,大家都打趣地說那時緊張得話都快說不出來,居然還能硬著頭皮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我從那間辦公室出來,人還算鎮靜,但手和腿都直發抖。

算我又一次走運,居然被這個夏令營錄取了。高興勁自然不必說了。 可當時我也同時被本州的"州長藝術學術"的寫作班錄取了。這個寫作班全新澤西州只收十人,機會也非常難得。我猶豫了兩個多星期,問我父母,他們說你自己決定。最後我還是覺得全國性的讀書夏令營對我的幫助可能會更大,六月份就打點行裝去了俄亥俄。直到現在我還為自己這個決定慶倖。毫不誇張地說,這個夏令營是我高中在思想上的轉捩點。六個星期裡,我就與另外十七個來自全美國各州的同學在名著中打滾。每天九點到十二點上課,下午自由活動,每天閱讀三到五個小時,有時一天讀一本學術專著。直到現在,我在耶魯待一年之後,回想起那段時光,還覺得那時的日子好像都是鍍了金邊的。初次接解這麼多我有生以來見過的最聰明的人,他們關心的事每一樣都讓我著迷,每天讀的書,討論的問題,其深度都是我以前想都沒想過的。每一次在飯桌上的談話,每一次深更半夜挑燈苦讀--加繆、波德賴爾、尼采、艾略特、維吉尼亞·沃爾夫、卡夫卡……每天我都面對著一扇扇打開了的窗戶和門。呵,我好像是在那時睜開了雙眼。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打定主意要上耶魯大學。這其中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是因為夏令營中有一位男生伊安跳過了十二年級,提前被耶魯大學錄取,暑假過後就去耶魯報到。夏令營的同學們於是發誓,為了能在大學時還在一起,大家都要去耶魯,爭取一年之後在耶魯會面。而必然的因素,就我因為夏令營的緣故深深地喜愛上了這種人數少、學生之間關係親密的小研究課,而耶魯最著名的新生項目"指導學習"就是以這個形式授課,連內容都差不多。

六個星期後,與夏令營的朋友們揮淚告別,回到新澤西州家裡,感到世界已經不一樣了:我原來的生活多麼狹窄,我原來的見識多麼可憐。

順便說一句,在我夏令營的十八名同學中,最後有六人去了耶魯,有兩人食言,去了哈佛,兩人去了斯沃斯摩爾學院,兩人去了布朗大學,一人去了哥倫比亞大學,一個人去了芝加哥大學,兩個人去了斯坦福大學,剩下兩人與我們失去了聯繫。幾乎人人都進了名校,這到底是因為夏令營聲譽高使各大學對它的學生特別青睞呢,還是因為它的學生素質本來說高?沒有人說得清楚。

七、找到適合你的學校:綜合考慮各種因素

到了十一年級下半年,考完了PSAT和SAT, 就有很多大學的各種各樣印刷精美、圖文並茂的畫冊飛進高中應屆畢業生的信箱裡。從我十一年那的的二月份開始,直到我高中快畢業了為止,整整一年多,我家的信箱裡幾乎每天都有一兩封大學寫來的信或是寄來的大畫冊。有的學校比較"斯文",讓我如果感興趣的話,填張小卡片寄回去它再寄材料來,有的學校可毫不客氣,不由分說就給我寄來一大堆各種各樣的說明書、邀請函,比如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不知是哪個系統出了毛病, 一模一樣的精美大畫冊竟先後給我寄了四本之多,讓我都心疼那些光滑精美的紙張。面對這麼多的選擇,我簡直有些不知所措。我的第一選擇當然是耶魯,但申請耶魯並無把握,如果進不去,怎麼辦?此外不定期得留點"安全學校"做後路、作底線。我到底該選那幾所呢?於是我找來參考書,詳細閱讀關於各個學校的各種資料情況。

斯坦福大學太遠,普林斯頓大學太近(離父母太近!),雖然會申請,但絕不是第一甚至第二選擇。我想要個學習氣氛認真的學校,這就篩去了達特茅斯學院、杜克學院。我更喜歡綜合教育而不是預科教育,因為我還不知道我自己未來想選定什麼職業,這就篩去了霍普金斯斯大學和賓州大學。我喜歡文科,一定要選個文科好的學校,這就篩去了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比過來比過去,斯沃斯摩爾學院和芝加哥大學最讓我滿意,這兩所學院分別成了我的第二和第三選擇。 另外,我對西北大學享有盛名的新聞學院一向很感興趣,所以申請了西北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有非常優秀的寫作項目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托尼·莫里森,所以我申請了普林斯大學;康乃爾大學因為是特路萊德協會的總會據點,該協會又來通知許諾一筆新的獎學金,只要我被康乃爾大學錄取就給我,因此我也申請了康乃爾大學;秀麗精緻的布林茅爾學院我夏天時曾去拜訪,印象不錯,因此也申請了布林茅爾學院;而我們新澤西州立大學--羅格斯大學是萬一哪裡都不要我,留下的別無選擇的最後選擇;而與其他兩萬多個學生一樣,我也不能免俗地決定申請哈佛大學試試運氣。

給以上這些學校的申請材料,我一一作了認真準備,這申請報名費支票都已開好,但後來因為我被耶魯提前錄取而絕大部分都沒有寄出。

八、作文:抓住展現自己獨特個性的良機

大學申請表所需的各種專案中,讓我花時間和心血最多, 最重要的一項大概就是學生作文了。 我知道,對於招生工作人員來說,在申請表的其它欄目,"我"只是一堆乾巴巴的資料,只有在這裡,我有機會鮮活生動地表現自己,向他或她顯示我的性格,顯示我作為一個"人"的特點。我常常聽到一種說法,在美國要推銷自己,而華人由於文化傳統往往過於謙虛,不善於對人展現自己的長處,所以難免吃虧。這種說法或許有一定道理,但我想,即便是美國人,毫不掩飾地大談特談自己的優點,也未必就一定能招人喜歡。要充分展現自己,還是要講究一下技巧。用短短五百到一千個字來妙筆生花地展現自己的個性,這顯然要動一番腦筋。

剛剛開始寫時,沒有任何主意該怎麼寫。所有申請表上所出的題目都非常概括--"一個對你影響最大的人","一件難以忘懷的事"、"最有意義的活動",有的學校更省事,乾脆來一句:"題目任選!"這可苦了我,光是想題目就苦思冥想了好幾天,要挑典型的、生動的、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含而不露、巧妙地顯露出我的特點的……這期間,我在夏令營認識的朋友蒂姆給我寄了幾篇他寫的作文來,寫得幽默生動又有思想深度,更急得我連飯都吃不好,坐在電腦前發愁時連眼淚都掉過。

幸好,最後,靈感還是來了。題目也選好了,就寫自己最關心的幾件事:第一篇寫我在不同年齡階段對詩歌的不同理解,第二篇寫我在學校創辦雜誌遇到困難後,才更理解同樣當編輯的爸爸,第三篇就寫我在夏令營認識的朋友克利斯和他探索真理的信心和勇氣,第四篇寫我的英語老師維威斯苦太太怎樣教我有深度地思考文學問題。在寫了四五篇作文後,我也悟出了幾條寫大學論文的規律和竅門。一是主題要選好,讓你自己心理有數,寫這篇作文到底想反映自己什麼特點,也讓你有發揮和挖掘的餘地。例如,我寫詩歌那篇作文主要是抒發我對詩歌的熱愛,連帶著也介紹我喜歡讀書、喜歡思考,以及我對我自己成長的認識;而我寫創辦雜誌的那篇作文呢,則主要是寫我如何能將理想付諸行動,如何鍥而不捨地追求,如何"有領導才能",如何克服困難,以及我與父親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對他的理解,等等。另外,與寫任何其它的好文章一樣,申請表的作文應該寫得詳細而具體,切忌泛泛而談。每一個論點都應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我幫助改過一些朋友的作文,裡面凡是" 我熱愛學習……""我體育很好……""我在鋼琴方面從小就顯示出了天分……" 這類的話我一律建議他們刪去,而改用具體的例子從側面反映,比如,"我喜歡讀書"這句話,既落俗套又乏味,而且有自誇之嫌。如果能用幾個小故事來說明,比如怎麼因為酷愛簡·澳絲汀,晚上關燈後躲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筒讀書而被父母訓斥一頓;或是每年圖書館的罰款總要交好幾十元,每年買書的錢是零花錢裡最大的開銷;或是屋裡書架有一次因為書放得太多而突然倒塌差點砸斷你的手腕,而你第一個反應不是喊疼而是搶救那些書……等等,都比空泛的敘述要生動有趣得多,可信度也大得多。試想,那些閱讀你的材料的招生人員除了一大疊申請表外一天還要讀上百篇作文。你有什麼妙法讓他們不致昏昏欲睡?

另外一個要注意的是,在作文中最好不要重複你在申請表其它專案已經說過了的資訊,比如你得過什麼獎,擔任過什麼職位等等。要充分利用這一寶貴篇幅寫一些從資料中看不到的你。最後,作文寫完之後,一定要給三個以上有經驗的人徵求意見。這是我得到的教訓。有好幾次,我反覆推敲,以為已經大功告成,拿給英語教師一讀,卻找出一堆堆我自己沒察覺出來的文法和拼字錯誤。如果有把這類錯誤的作文寄到學校去,就顯出你寫作時馬馬虎虎,潦潦草草,要不就是你對語言的掌握根本不熟練。千萬不要給人留下這種印象!

九、推薦信:請真正熟悉自己的老師出馬

申請表另一重要內容,就是要求有老師的推薦信,這有時是成敗的關鍵。推薦信的好壞,主要看兩因素:一是老師本身的水準如何,二是你與老師的熟悉程度如何。老師本身的水準你無法控制,但你能夠選擇該找水準較高的老師來寫。總的來說,文科的老師(比如英語老師)寫的推薦信比理科的老師的要翔實生動。報考耶魯時,我請三個對我相當瞭解的老師寫推薦信,一個是英語老師維威斯太太,一個是化學老師格林先生,一個是我主編的雜誌的顧問,教英語的沃德尼克先生。結果,維威斯基太太和沃德尼克先生洋洋灑灑寫了兩三頁,滿是詳細具體的例子,怎麼與他們談話、怎麼為了辦雜誌嘔心瀝血,說到感人處連我自己都差點哭出來。而格林先生呢,幹幹地只寫了一頁,只說了我在班上的成績和排名,一點潤色也沒有--我當然沒有任何責怪他的意思。與老師是否熟悉,看你在整個高中階段奠定的基礎。我在班上與老師的關係一向不錯,經常在課後找他們請教、談心,甚至成為朋友,有兩個英語老師直到現在還和我保持聯繫,發來電子郵件。關係較密切、對我有較深瞭解的老師當然寫推薦信時容易寫得好。舉一些具體的事例比說一些千篇一律讚揚的話,或是再報一遍我在成績單上的成績,要可信得多。

十、面談:暢所欲言放鬆為佳

有的大學為慎重起見,要求學生必須參加面談,作為考核其申請表的輔助依據。因此,學生將申請表寄出的一個月後,就可能有人打電話來,自稱是某某大學的校友,受校方之委託要來與你見面談話。於是,要過的關又多了一項。不用過於擔心,面談在申請中占的份量並不重。它主要有兩個功能--第一是讓校方能更多、更直觀、更全面地瞭解你,讓你有機會解釋在申請表上無法解釋的情況或表現出從表格中表現不出來的方面。二呢,也是讓你有機會問些問題,更多地瞭解學校的情況。面談的種類方式多種多樣,視面談者、學校和情況而定。有的面談相當正式,有的則極為自然放鬆,有的面談者非常和氣,有的則十分嚴肅。我的朋友參加過幾次面談,後來告訴我說有的與之面談者非常直率,談完後直截了當地告訴她進該校不太可能,有的則滿面笑容,不露聲色地祝願她運氣好。我的幾次面談十分順利,面談者相當友好。耶魯大學給我派來的面談者是位華人,我們談了將近兩個小時,簡直就像在與好朋友聊天一樣。我先說了說我的愛好和抱負,然後起我對詩歌和文學的感覺,談到我想選哪一門專業以及為什麼。這就涉及到我是什麼樣的人,對未來有什麼收穫。我去面談的那天正好是美國大選日,我們順便談起對兩個政黨以及它們政策的看法,我對杜爾大發批評,我的面談者則點頭微笑。後來,我們竟就美國社會保險系統到底該怎麼改革爭論起來,我辦不過他,最後只好服輸。這次面談令人十分愉快,而且後來當我被耶魯錄取,我的面談者是發電子郵件來第一個祝賀我的。我回來後感慨說,我其實真的很喜歡面談。有人專門來聽你談兩個小時的自己,這種機會以後還到那裡去找呢?大概只有等到工作時候的面談了。

十一、申請提前錄取還是正常錄取?

美國大學鼓勵高中畢業生及家長在決定是否報名申請之前先去實地看一看,校方安排“開放日”,安排高年級學生帶領參觀學校主要設施和包括餐廳、寢室在內的學習生活場所,介紹分別學校的典章制度,有時還安排來訪者旁聽幾堂課。當然,”賣瓜的說瓜甜”,哪個學校都是不遺餘力地向”准申請者”宣傳自己的種種優點。在上高中最後一年級(十二年級)之前的那個暑假,我從夏令營回來後,父母就抽出時間帶著我去了美國東北部離我們較近的幾所大學參觀。我們去了康乃爾大學、斯法沃斯摩爾學院、賓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布林茅爾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等七八所的學校。此前,我還去過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後來我們全家到加州去時,又好奇地探訪了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對耶魯大學我自然更為關注,不僅與父母一起參觀了校園,我還在那裡住了一夜,旁聽了幾堂課,確認這裡就是我最想上的學校,然後”義無反顧”報考了耶魯的”提前錄取”。

美國很多大學都為學生提供”提前錄取”計畫。”提前錄取”分為兩種,一種叫”提前決定”(early decision),另一種叫”提前行動”(early action)。”提前決定”就是說學生一旦被學校提前錄取後,就必須上那個學校。學校提供”提前決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加該校被錄取新生的”實到率”(yield,姑且如此翻譯),即被該校錄取的學生中最終決定到這所大學註冊的比例。在美國,每人報考的大學很多(最典型的是我的一位朋友,父母竟讓她申請四十多所大學,所花的報名費就達兩三千美元。我聽到這一消息時簡直目瞪口呆,無論如何這保險係數也留得太大了!)可能同時被幾所大學錄取,既然發身乏術,最後只能確定去一所,別的錄取了你的學校你就去不成。學校錄取人數與最後實際為註冊的人數之比這一”實到率”越高,就證明該校吸引力越大。哈佛的”實到率”在美國最高,是百分之八十多,而一般的學校都是百分之三四十。學生如果選擇”提前錄取”計畫,就比一般學生早遞申請表,通常是每年十月三十一號為限期。學校在十二月中旬就應該通知申請人是否被錄取。這比”一般錄取”一月份交報名表,四月中旬才得到消息早了好幾個月。申請”提前決定”如果被錄取,學生就必須去這所大學,被其它大學錄取了也不得前往。沒錄取的情況有兩種:一是被”拒絕入學”(denied),也就是說,肯定不錄取你;更為常見的是”延遲”也就是說,大學雖然暫時不錄取你,但還會在三四月份時把你的申請表與”一般錄取”的學生們放在一起,再權衡比較一遍--你還有一次機會。選擇”提前決定”計畫的學生一定要慎重考慮,因為一旦被錄取以後就不能反悔了。”

提前行動”在步驟程式上與”提前決定”完全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如果被學校錄取,你不必非得上那個學校,而是可以繼續報考其它的學校,在次年五月份接到其它學校通知後,再做比較和決定。有人說”提前錄取”計畫下的學生被錄取機會比”一般錄取”的學生要大。的確,許多學校”提前錄取”的錄取率很高,像斯沃斯摩爾學院,總錄取率為百分之三十,但提前錄取率則超過百分之五十。這是因為學校對申請該校”提前錄取”、把該校作為第一選擇的學生進行政策傾斜。普林斯頓大學的招生負責人幾年前說過,他們會對真心喜歡他們學校的學生更為優待。不過,招生負責人也指出,由於申請”提前錄取”的學生平均水準比”一般錄取”的學生水準要高,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競爭更為激烈。所以,並不能認為”提前錄取”就會比”正常錄取”占什麼便宜。值得提醒的是,選擇”提前錄取”計畫的學生只能報考一所學校。如果提前報考多於一所學校,被發現的話,屬於欺騙行為,學生所有的申請表都會作廢,學校不予審理,有的甚至會訴諸法律,後果十分嚴重。大學之間時常互通資訊,比較各自的申請人,千萬不要耍小聰明。

結語:錄取通知書!

把申請耶魯”提前決定”的申請材料寄走之後,我也沒閑著。因為我得做好不被耶魯錄取,再申請別的學校的準備。十一月份整月,在上課之餘,都在忙我其它大學的申請表,把各種材料都準備好,繼續潤色我的作文,等等,竟沒怎麼顧得上焦慮擔心。因為每個大學的申請表都不太一樣,都需要費時間和心思去一個一個地仔細地填寫。比如普林斯頓大學的報名表上就有一連串的小問題,費了我幾乎兩個晚上的時間。十二月一開始,申請提前錄取的同學陸續收到學校寄來的通知書。大部份是被”延遲”,有幾個爆了冷門--比如班上一個平時不愛說話、不喜歡出風頭的華裔男生被哥倫比亞大學提前錄取了,另外,我的一對雙胞胎好朋友也同時被加州理工學院錄取了。我於是也天天提心吊擔地檢查信箱,生怕出現”小信封”而盼望”大信封”裡裝的則會是錄取後厚厚的入學材料。可是,眼看十二月中旬過去了,一起申請耶魯的朋友們都收到了回音,耶魯卻還沒有給我雙言片語。我等得真是焦急萬分。而我們的學生顧問也儘快寄出申請其它大學的材料--她是一片好心,怕我這頭沒趕上,那頭又誤了。終於,我打定主意給耶魯大學打個電話問一問。一家人都提心吊膽地守在電話機旁堅著耳朵聽著。我撥了號碼,向電話那邊的女士說了我的情況,聽著她劈里啪啦地查電腦,然後輕快地說:”祝賀你,你被錄取啦!”我傻裡傻氣地回了句:”是嗎?我進了?”自己還沒來得及高興,我媽倒已在一邊歡呼起來。我申請大學的過程,就這樣宣告結束了。而不亞於這個好消息的是,過了幾天又接到耶魯的另一份喜訊:批准對我給予資助,各種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儉學款項加起來,接近全年三萬三千美元學雜費的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說,每年我們自己家裡向耶魯交六千美元就夠了。這個喜訊來得正是時候,不然,儘管我媽媽說了貸款也要讀,但四年加起來那畢竟是個挺大的數字!

全文完!

要衡量許多不同的因素--在高中的學習成績、全國統考成績、一技之長、領導才能、義工記錄以及你在填申請表格時所寫的幾篇作文、教師寫的推存信,等等。越是好的大學,越強調它們在錄取學生時沒有統一固定的標準,而是將學生作為一個獨特的個人來評判。

幸運的是,我在高中頭兩年的成績還不錯,門門都在榮譽班得A ,年級排名在前十名之內,與老師的關係也很不錯。在課外活動方面,我一進高中就參加了學校的文藝刊物編輯工作。我業餘酷愛寫詩,在高中第二年當上了校刊的詩歌編輯,看來也很有可能在第四年當上主編,並多次在校內校外發表自己的作品。我對自己進行客觀的估計後,覺得照當時的成績和全美預考(PSAT)分數,即使進不了"三強"--普林斯頓、耶魯和哈佛,進錄取率較高、競爭相對不那麼激烈的康乃爾大學或西北大學還是可以的吧?

二、學習成績

GPA和班級排名儘管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各個學校還是一致同意,最重要還是高中時的成績。大學招生人員要考察的申請者在高中時的成績,主要從三個層面審核:在學校成績單上的成績(用ABCDF字母來表示,連同加減號,可以分出十來個等級)、平均成績(Grade Point Average,簡稱GAP)和年級排名。這些資料對於學校的意義都不一樣:字母成績表明在某門課程的水準,成績平均分數是高中四年總成績的總體表現,而班級排名是與其它班上的同學相比你在班級中的位置。

選修課程難度級別不一

除了這些資料以外,大學還要看你所選課程的難度。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中介紹,美國中學許多制度與國內大相逕庭:國內每個學生屬於一個固定的班集體,而美國這裡則每個學生的課程表都是"獨一份",每個學生按照學校有關規定,在家長與學生顧問的指導下,選不同的課程,於是他便屬於許多"班集體":上英語課跟這一幫同學在這個教室,上數學課卻跟又一幫同學在另一個教室,上社會學課又跟另外一群同學在另外一個教室。上課相聚交談,下課各奔東西。這樣不屬於某個固定班集體,很難培育出班集體的歸屬感和榮譽感,也很難與同學發展出較深的交情。

每個學生所選課程的難度是不一樣的,"含金量"也就有高下之分。像我們高中,課程分為有三種— "普通班"(regular class)、"加速班"(accelerated class)和"榮譽班"(honor class,有的地方叫gifted class),各班進度不一樣,類似國內的慢班、快班。從"普通班"上到"加速班",或是從”加速班”上到”榮譽班”不僅需要在原來班上成績優秀和班上老師推存,還需要獲得學生顧問和系主任的同意,不那麼省事。另外,已經在”榮譽班”的學生們也別以為就可以高枕無憂高了--每學年結束都要審核一次,把在班上成績落到末尾、學得吃力的學生們降到下一級去。自然,大學招生人員會對那些有資格上較難課程,在榮譽班和加速班的學生們給予青睞。

除了榮譽班之外,我們高中還開設”AP課程”。”AP”是”超前定位”(Advanced Placement)的簡稱,是某些有條件的高中所開設的相當於大學程度的課,每年五月份以後,上完AP課程的學生們可以參加美國全國性的AP科目考試。如果在此項考試中得了五分或者四分,不但可拿大學的學分(美國大部分四年制的大學承認AP學分),也顯出學生本人有能力成功完成大學的某些課程。這在申請大學時顯然是一大優勢。AP考試在報考大學中的重要性,我在下面”與大學錄取的有關考試簡介”中還會提起。

我讀高中四年,所有必修課上的都是榮舉班和AP班。還修課中,除了高中二年級上了一個普通的寫作課之外,其它幾年都是上超速級或是榮舉級的選修課,比如西班牙語,或者AP歐洲歷史。平均成績(GPA)換算方法複雜美國各州有很大權力,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標準規格五花八門。高中學生的GPA各地有各地的標準,有的是四點零制,有的是四點三制,還有的是五點零制。

我的高中GPA系統是四點一制,也就是說,A+是四點一,A是四點零,而A-是三點九,B+ 是三點一,以此類推。如果GPA在四點O左右,就相當不錯了。我在高中四年的積累GPA一直保持在四點O上下。但我們高中是否在榮譽班上課並不計算入GPA中。而有的學校如果學生上榮譽班的話,還給他的GPA加分。我有個在全國夏令營認識、後來與我一起考進耶魯的男生,GPA經過種種加分之後,竟是五點六五,真是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由於各州規定不一,當然給大學錄取帶來很大困擾,誰能鬧得清來自哪州的某個高中生的四點零,比來自那州的某個考生的四點五是高些還是低些?現在許多大學要求高中的學生顧問在學生報考大學的申請表人,把學分變換成四點零制,以便比較。

年級排名弊大於利

許多高中因為年級排名引起學生之間惡性競爭而把它廢除了。像我所在的高中,就在我畢業後的一年不再公佈年級排名,而改為用”百分制”--只向大學報告你的成績在全班位列前百分之幾。我得知消息後,只得感歎我沒有趕上好時候。

在我的年級,學生的競爭相當激烈,對年級排名看得也很重,誰是前十名之內,誰是前二十名之內,同學一個個好像都是瞎子吃湯圓,心裡有數。班級排名的演算法十分複雜,給榮譽班、加速班得A,後者的A含金量低(普通班的A往往只相當於榮譽班的C,加速班的A則相當於榮譽班的B)。因此,年級前十名的學生都是榮譽班的佼佼者,而在普通班或超速班的學生,不管你成績多好都別想擠進去。我在高中的成績並不是最好的,對那些門門在榮譽班裡得A的同學,我自歎弗如。畢業時,最後總排名,我在四百二十六名應屆畢業生中是第七名。

三、報考大學的各種考試

由於美國高中並無統一教材和教綱,所學課程不同,大學難以掌握,於是通過全美國統一考試來考核學生就有必要。這些統一考試:PSAT、SAT(一),SAP(二),ACT等等,與中國的高考,從時間安排、科目設置、難度、學生挑選自由度,都有很大不同。

四、課外活動:發揮一技之長與領導才能

在課外活動方面,我一度十分發愁,因為我自覺沒有什麼特別了不起的專長。我身邊的許多華人同學從小練習樂器,現在鋼琴、提琴、或是大提琴琴藝精湛,獨奏獲獎捷報頻傳。他們中間有許多在數學和科學方面也有極天分,我爸爸有一段時間,隔幾天就給我拿回一張中文報刊上的報導,告訴我誰誰誰做的研究又在“西屋科學將”中獨佔鰲頭或者進入決賽,或者是誰誰誰榮膺總統青年學者獎、獲州長頒發獎等等。 而我,從小沒有學琴,在數學、科學方面雖然葉門門得A ,也參加了學校的什麼數學隊化學隊外出比賽,但從未得過重要獎項。在學校社會活動的職位也並不多,什麼學生會呀、辯論組呀、校報年鑒呀我全沒參加,也沒有參加任何體育隊,與別的同學相形見絀。

不過,我也有我的特長。我從小酷愛寫作,一進高中就參加了文藝雜誌的編輯,在校報,校刊上屢屢發表散文,詩歌。我從十一年級開始,把我的詩歌習作向各種全國性的學生刊物投稿也積極地參加各種比賽。在十一年級上半年,我得到一筆獎學金,考進了郡裡的藝術學校詩歌班,連續上了兩年詩歌寫作課,對我的寫作有很大幫助。

我的詩作《媽媽在院子裡掃落葉》,一九九六年獲得全美高中生詩歌比賽一等獎,幾首詩這一年和次年又連續獲得新澤西州的兩屆年度高中生詩歌比賽一等獎,小說《門》一九九四年獲得新澤西州的中文《漢新》月刊年度小說比賽三等獎。這些作品今天回過頭來看很稚嫩,但是不管怎樣說,也是顯示自己愛好特長的若干砝碼,都得和別的獲獎記錄一起填在簡歷上。

另外,在十一年級,我覺得我們高中現有的校刊有很多缺陷,和朋友商量之後,決定自己成立一個雜誌,與學校的雜誌分庭抗禮。這自然鬧出了一些人事糾紛和矛盾,但好在經過一番解釋調和之後,事情並沒有越鬧越僵,新雜誌,老雜誌也都逐漸在學校裡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原來的校刊主要仍登學生們的文藝作品,而新辦的刊物《剪影》呢,則登一些文學批評、雜文和語氣調侃幽默的時事議論。我在新老雜誌都任了職,在新雜誌暫任主編,忙著徵稿、組織編輯、聯繫廣告,每期雜誌出版前後總是忙得不可開交。

我所在的高中規模很大,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琳琅滿目,可是,也造成急功近利的風氣,有些同學以為課外活動參加得越多就對進大學越有利,學生組織的領導職位也是掛得越多越好,常常一個學生同時承擔好幾個俱樂部、組織的頭銜,結果時間不夠用,哪個也做不好,甚至僅有空名無力實幹。比如我們高中有個組織叫“科學院”,名字叫得滿好聽,會員三四百人,可是每次開會沒幾個人去,大家的興致都不大。到了申請大學時填”課外活動”一欄時,每人參加活動的記錄都長達兩三頁,可細一考察,大都是敷衍了事當個會員就完了,讓學生顧問哭笑不得。

其實,各大學的招生工作人員反覆強調,在高中時的課外活動不在多,而在精,要與你的真正愛好和專長相吻合,並且要以各方面的輔助材料--你的作文啦,你輔導教師寫的推薦信拉,你得過的榮譽獎狀啦--來證明你對這項活動的態度的確認真。一味認為多就是好,而在哪個課外活動都沒有建樹成就,這在申請大學時不但幫不上忙,還可能壞事,因為這反映該學生浮躁、盲目、計劃性差、缺乏誠意,只知道一窩蜂隨大流而喪失自已個性。領導職位也是同理,讀到你是某個組織的”主席”卻沒有實在的業績,閱讀你的申請表的大學工作人員會懷疑你是否真有能力,真有耐心領導好一個組織。

最後還要補充的是,布朗大學一個在招生辦公室打工的朋友告訴我,學生專長如果獨特,與眾不同,他就在競爭中占了一大優勢。

這個朋友的話我覺得有道理。哪個大學會希望自己校園裡全是一種類型的學生呢?在讀了五百個小提琴手的申請表後,突然發現一個會彈堅琴或是會吹長笛的學生,大學這位學生一定會倍加重視--我的朋友愛瑪就是以會彈堅琴這一特長,不但考進了耶魯,而且在校園裡處處春風得意。去年報考哈佛大學的學生有將近兩萬,他們中間哪個不是門門優異、多才多藝,在高中大出風頭?可是,在不可能錄取這麼多人的情況下,大學怎麼從這麼多優秀的學生中分出高下,決定錄取誰不錄取誰?關鍵還在於你如何顯示出你的與眾不同,如何讓學校覺得你是一個獨特而不可多得的人才。像愛瑪會彈堅琴,她的特長才真是千里挑一。

五、義工:全面鍛煉品德和社會責任心

課外活動除了指在學校參加的學生俱樂部、協會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在校外做義工(志願服務)。美國大學十分欣賞不但學業好,而且富有社會責任心的學生。社會責任心就是從學生所做的社會服務體現出來的。在我的高中,流傳一種說法,說是要想上好大學,“必須做滿三百個小時的義工”。這種說法據查並無根據,大學裡根本沒有任何錄取學生必須做多少義工的規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做義工對於學生成長、對決定錄取與否絕對是有益無害。如果你本來成績就不錯,又在社區裡活動積極,這就顯出你不但在學業方面傑出,而且也樂意在業餘時間熱心幫助他人。許多大學對學生的社區服務活動相當重視。比如哥倫比亞大學,就十分明確地表示,他們要培養的不能只是關在象牙塔里走不出來的書呆子,而是”面向現實的社會棟樑”。做義工最常見的地方是在醫院裡。由於我在高中人人都想上好大學,做義工成了一種風尚,人人都去搞得當地醫院的義工人滿為患,候補表上都排了至少上百個人。許多學生(包括剛開始時的我)都是抱著十分功利的目的去找義工機會,並非真的想服務社區,因此自然喜歡那些輕鬆的、不用接觸病人的工作,像在辦公室裡打打字,接接電話,與朋友聊聊天,也就算做了”義工”。

由於醫院裡沒有義工的空檔,我只好另找出路,在附近的一個老人院做義工,每個星期天去那作七個小時。我的主要任務是給老人鋪床,倒水。但那裡的護士實在緊缺,因此經常也讓我給他們喂早飯和午飯。這些老人許多已經神智不清,偶爾會亂喊亂叫地發洩一番,哀求:”我要回家!員警來帶我回家!”大部份老人都坐在輪椅上歪著頭昏昏欲睡,口水從嘴角滴下來。有的甚至只能躺在床上,開飯時才叫醒他們。不過,也有的老人十分健談,拉住你就說個不停,大都是已經過去數十年的芝麻蒜皮的小事,而且翻來覆去說個不停。一個退體已經有點糊塗的老教師,對我回憶她班上的孩子如何淘氣而她如何懲罰他們有不下二十遍。而且每次一見我,她都必拉著我的手問:”天使,你叫什麼名字?”我也就笑眯眯地回答說:”我叫Greta(我的英文名字)。 “她接下去就會問:”我認識你嗎?”有時一天這一幕要反覆七八次。見了別的護士,她也是這樣,同樣稱人家為“天使”,同樣追在人家後面說個不停。

我在這家老人院做了一年多的義工,當時並不十分喜歡,每次回家都疲憊不堪,渾身發軟。到了十二年級,我功課繁重,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回醫院,後來有一個星期天正好沒事,想回去看看。半年沒有回去有的護士已經轉走了,許多老人也已經去世了,又有新的老人搬走來,我心裡真的有些難過。我想,儘管我一開始做義工時是抱著十分功利的目的,但這次經歷對我也有很多益處,不僅給了我鍛煉,也讓我培養了同情心和樂於助人的品德,再說,這些平常不可能接觸得到的人和事,提醒我生活不應僅僅局限在學校那個小圈

子裡。

其實,義工並不一定非要到醫院才做。我的很多同學也在我們的社區圖書館做義工,説明整理圖書,寫卡片、上架等等。我本人也在我所居住的鎮的公共圖書館裡,作了約五十個小時義工。凡是在社區裡無償地做的對社區有益的事,都可以算是義工。在耶魯,我知道有的同學在高中時免費教小學生們畫畫、拉琴,有的為窮人蓋房子、有的如我的朋友卓世華在社區舉辦了一個相當受歡迎的”哲學講座”,請來名人講課,這些都是十分別出心裁的義工,大學都相當欣賞。建議華人家長和學生們不妨打開思路。

六、暑期活動:找到自己真正特長所在

我相信,我被耶魯錄取,其中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我在十一年級過後的那個夏天參加了一個夏令營。上十一年級那年冬天,我收到一個小冊子和一封信,是一個名叫特路萊德協會(Telluride Association)的組織給我寄來的。信裡說由於PSAT考試成績優異,是參加那一次考試的"全美考生中最好的百分之一",因此有資格申請這個組織舉辦的夏令營。小冊子裡有對夏令營的詳細介紹--夏令營六個星期,有四處不同的地點可以任學生挑選,其中兩個在康乃爾大學,一個在巴爾的摩的聖約翰大學(St. John University),另一個在俄亥俄州的肯寧學院(Kenyon College),每處參加人數十八名,從每年七八百申請人中挑選出來,除了來往交通費外,夏令營的費用包括食宿,全由這個組織負擔。申請手續複雜,要寫三篇作文,題目自選,但要對社會或是哲學問題進行比較深刻的分析和闡述。

我讀了介紹,瞭解到夏令營的內容每年都有變換,而當年對我最有吸引力的是在肯寧學院的項目,名稱叫"現代主義的難題",由兩個肯甯學院的教授來帶領學生們閱讀對近代現代文化起到重大影響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小冊子裡還說,這個夏令營在教育界享有盛名,水準很高,以注重思想,緊張親密的氣氛著稱。

我寄去申請表以及所要求的作文之後約一個多月,接到一位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打來電話,說我的作文被初審通過,與我約個時間去面談。面談是在普林斯頓大學古典文學系一間辦公室進行的,審核我的是那位普林斯頓的教授和一位專程從紐約福特基金會趕來的女士,兩位元都是這個組織的"校友"面談的內容就是讓我對我寫的作文進行更深入的闡述。他們提的問題有的極為犀利,一看就知道對我的作文相當熟悉。後來,與我夏令營其它同學談到各人面談的經歷,大家都打趣地說那時緊張得話都快說不出來,居然還能硬著頭皮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我從那間辦公室出來,人還算鎮靜,但手和腿都直發抖。

算我又一次走運,居然被這個夏令營錄取了。高興勁自然不必說了。 可當時我也同時被本州的"州長藝術學術"的寫作班錄取了。這個寫作班全新澤西州只收十人,機會也非常難得。我猶豫了兩個多星期,問我父母,他們說你自己決定。最後我還是覺得全國性的讀書夏令營對我的幫助可能會更大,六月份就打點行裝去了俄亥俄。直到現在我還為自己這個決定慶倖。毫不誇張地說,這個夏令營是我高中在思想上的轉捩點。六個星期裡,我就與另外十七個來自全美國各州的同學在名著中打滾。每天九點到十二點上課,下午自由活動,每天閱讀三到五個小時,有時一天讀一本學術專著。直到現在,我在耶魯待一年之後,回想起那段時光,還覺得那時的日子好像都是鍍了金邊的。初次接解這麼多我有生以來見過的最聰明的人,他們關心的事每一樣都讓我著迷,每天讀的書,討論的問題,其深度都是我以前想都沒想過的。每一次在飯桌上的談話,每一次深更半夜挑燈苦讀--加繆、波德賴爾、尼采、艾略特、維吉尼亞·沃爾夫、卡夫卡……每天我都面對著一扇扇打開了的窗戶和門。呵,我好像是在那時睜開了雙眼。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打定主意要上耶魯大學。這其中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是因為夏令營中有一位男生伊安跳過了十二年級,提前被耶魯大學錄取,暑假過後就去耶魯報到。夏令營的同學們於是發誓,為了能在大學時還在一起,大家都要去耶魯,爭取一年之後在耶魯會面。而必然的因素,就我因為夏令營的緣故深深地喜愛上了這種人數少、學生之間關係親密的小研究課,而耶魯最著名的新生項目"指導學習"就是以這個形式授課,連內容都差不多。

六個星期後,與夏令營的朋友們揮淚告別,回到新澤西州家裡,感到世界已經不一樣了:我原來的生活多麼狹窄,我原來的見識多麼可憐。

順便說一句,在我夏令營的十八名同學中,最後有六人去了耶魯,有兩人食言,去了哈佛,兩人去了斯沃斯摩爾學院,兩人去了布朗大學,一人去了哥倫比亞大學,一個人去了芝加哥大學,兩個人去了斯坦福大學,剩下兩人與我們失去了聯繫。幾乎人人都進了名校,這到底是因為夏令營聲譽高使各大學對它的學生特別青睞呢,還是因為它的學生素質本來說高?沒有人說得清楚。

七、找到適合你的學校:綜合考慮各種因素

到了十一年級下半年,考完了PSAT和SAT, 就有很多大學的各種各樣印刷精美、圖文並茂的畫冊飛進高中應屆畢業生的信箱裡。從我十一年那的的二月份開始,直到我高中快畢業了為止,整整一年多,我家的信箱裡幾乎每天都有一兩封大學寫來的信或是寄來的大畫冊。有的學校比較"斯文",讓我如果感興趣的話,填張小卡片寄回去它再寄材料來,有的學校可毫不客氣,不由分說就給我寄來一大堆各種各樣的說明書、邀請函,比如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不知是哪個系統出了毛病, 一模一樣的精美大畫冊竟先後給我寄了四本之多,讓我都心疼那些光滑精美的紙張。面對這麼多的選擇,我簡直有些不知所措。我的第一選擇當然是耶魯,但申請耶魯並無把握,如果進不去,怎麼辦?此外不定期得留點"安全學校"做後路、作底線。我到底該選那幾所呢?於是我找來參考書,詳細閱讀關於各個學校的各種資料情況。

斯坦福大學太遠,普林斯頓大學太近(離父母太近!),雖然會申請,但絕不是第一甚至第二選擇。我想要個學習氣氛認真的學校,這就篩去了達特茅斯學院、杜克學院。我更喜歡綜合教育而不是預科教育,因為我還不知道我自己未來想選定什麼職業,這就篩去了霍普金斯斯大學和賓州大學。我喜歡文科,一定要選個文科好的學校,這就篩去了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比過來比過去,斯沃斯摩爾學院和芝加哥大學最讓我滿意,這兩所學院分別成了我的第二和第三選擇。 另外,我對西北大學享有盛名的新聞學院一向很感興趣,所以申請了西北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有非常優秀的寫作項目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托尼·莫里森,所以我申請了普林斯大學;康乃爾大學因為是特路萊德協會的總會據點,該協會又來通知許諾一筆新的獎學金,只要我被康乃爾大學錄取就給我,因此我也申請了康乃爾大學;秀麗精緻的布林茅爾學院我夏天時曾去拜訪,印象不錯,因此也申請了布林茅爾學院;而我們新澤西州立大學--羅格斯大學是萬一哪裡都不要我,留下的別無選擇的最後選擇;而與其他兩萬多個學生一樣,我也不能免俗地決定申請哈佛大學試試運氣。

給以上這些學校的申請材料,我一一作了認真準備,這申請報名費支票都已開好,但後來因為我被耶魯提前錄取而絕大部分都沒有寄出。

八、作文:抓住展現自己獨特個性的良機

大學申請表所需的各種專案中,讓我花時間和心血最多, 最重要的一項大概就是學生作文了。 我知道,對於招生工作人員來說,在申請表的其它欄目,"我"只是一堆乾巴巴的資料,只有在這裡,我有機會鮮活生動地表現自己,向他或她顯示我的性格,顯示我作為一個"人"的特點。我常常聽到一種說法,在美國要推銷自己,而華人由於文化傳統往往過於謙虛,不善於對人展現自己的長處,所以難免吃虧。這種說法或許有一定道理,但我想,即便是美國人,毫不掩飾地大談特談自己的優點,也未必就一定能招人喜歡。要充分展現自己,還是要講究一下技巧。用短短五百到一千個字來妙筆生花地展現自己的個性,這顯然要動一番腦筋。

剛剛開始寫時,沒有任何主意該怎麼寫。所有申請表上所出的題目都非常概括--"一個對你影響最大的人","一件難以忘懷的事"、"最有意義的活動",有的學校更省事,乾脆來一句:"題目任選!"這可苦了我,光是想題目就苦思冥想了好幾天,要挑典型的、生動的、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含而不露、巧妙地顯露出我的特點的……這期間,我在夏令營認識的朋友蒂姆給我寄了幾篇他寫的作文來,寫得幽默生動又有思想深度,更急得我連飯都吃不好,坐在電腦前發愁時連眼淚都掉過。

幸好,最後,靈感還是來了。題目也選好了,就寫自己最關心的幾件事:第一篇寫我在不同年齡階段對詩歌的不同理解,第二篇寫我在學校創辦雜誌遇到困難後,才更理解同樣當編輯的爸爸,第三篇就寫我在夏令營認識的朋友克利斯和他探索真理的信心和勇氣,第四篇寫我的英語老師維威斯苦太太怎樣教我有深度地思考文學問題。在寫了四五篇作文後,我也悟出了幾條寫大學論文的規律和竅門。一是主題要選好,讓你自己心理有數,寫這篇作文到底想反映自己什麼特點,也讓你有發揮和挖掘的餘地。例如,我寫詩歌那篇作文主要是抒發我對詩歌的熱愛,連帶著也介紹我喜歡讀書、喜歡思考,以及我對我自己成長的認識;而我寫創辦雜誌的那篇作文呢,則主要是寫我如何能將理想付諸行動,如何鍥而不捨地追求,如何"有領導才能",如何克服困難,以及我與父親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對他的理解,等等。另外,與寫任何其它的好文章一樣,申請表的作文應該寫得詳細而具體,切忌泛泛而談。每一個論點都應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我幫助改過一些朋友的作文,裡面凡是" 我熱愛學習……""我體育很好……""我在鋼琴方面從小就顯示出了天分……" 這類的話我一律建議他們刪去,而改用具體的例子從側面反映,比如,"我喜歡讀書"這句話,既落俗套又乏味,而且有自誇之嫌。如果能用幾個小故事來說明,比如怎麼因為酷愛簡·澳絲汀,晚上關燈後躲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筒讀書而被父母訓斥一頓;或是每年圖書館的罰款總要交好幾十元,每年買書的錢是零花錢裡最大的開銷;或是屋裡書架有一次因為書放得太多而突然倒塌差點砸斷你的手腕,而你第一個反應不是喊疼而是搶救那些書……等等,都比空泛的敘述要生動有趣得多,可信度也大得多。試想,那些閱讀你的材料的招生人員除了一大疊申請表外一天還要讀上百篇作文。你有什麼妙法讓他們不致昏昏欲睡?

另外一個要注意的是,在作文中最好不要重複你在申請表其它專案已經說過了的資訊,比如你得過什麼獎,擔任過什麼職位等等。要充分利用這一寶貴篇幅寫一些從資料中看不到的你。最後,作文寫完之後,一定要給三個以上有經驗的人徵求意見。這是我得到的教訓。有好幾次,我反覆推敲,以為已經大功告成,拿給英語教師一讀,卻找出一堆堆我自己沒察覺出來的文法和拼字錯誤。如果有把這類錯誤的作文寄到學校去,就顯出你寫作時馬馬虎虎,潦潦草草,要不就是你對語言的掌握根本不熟練。千萬不要給人留下這種印象!

九、推薦信:請真正熟悉自己的老師出馬

申請表另一重要內容,就是要求有老師的推薦信,這有時是成敗的關鍵。推薦信的好壞,主要看兩因素:一是老師本身的水準如何,二是你與老師的熟悉程度如何。老師本身的水準你無法控制,但你能夠選擇該找水準較高的老師來寫。總的來說,文科的老師(比如英語老師)寫的推薦信比理科的老師的要翔實生動。報考耶魯時,我請三個對我相當瞭解的老師寫推薦信,一個是英語老師維威斯太太,一個是化學老師格林先生,一個是我主編的雜誌的顧問,教英語的沃德尼克先生。結果,維威斯基太太和沃德尼克先生洋洋灑灑寫了兩三頁,滿是詳細具體的例子,怎麼與他們談話、怎麼為了辦雜誌嘔心瀝血,說到感人處連我自己都差點哭出來。而格林先生呢,幹幹地只寫了一頁,只說了我在班上的成績和排名,一點潤色也沒有--我當然沒有任何責怪他的意思。與老師是否熟悉,看你在整個高中階段奠定的基礎。我在班上與老師的關係一向不錯,經常在課後找他們請教、談心,甚至成為朋友,有兩個英語老師直到現在還和我保持聯繫,發來電子郵件。關係較密切、對我有較深瞭解的老師當然寫推薦信時容易寫得好。舉一些具體的事例比說一些千篇一律讚揚的話,或是再報一遍我在成績單上的成績,要可信得多。

十、面談:暢所欲言放鬆為佳

有的大學為慎重起見,要求學生必須參加面談,作為考核其申請表的輔助依據。因此,學生將申請表寄出的一個月後,就可能有人打電話來,自稱是某某大學的校友,受校方之委託要來與你見面談話。於是,要過的關又多了一項。不用過於擔心,面談在申請中占的份量並不重。它主要有兩個功能--第一是讓校方能更多、更直觀、更全面地瞭解你,讓你有機會解釋在申請表上無法解釋的情況或表現出從表格中表現不出來的方面。二呢,也是讓你有機會問些問題,更多地瞭解學校的情況。面談的種類方式多種多樣,視面談者、學校和情況而定。有的面談相當正式,有的則極為自然放鬆,有的面談者非常和氣,有的則十分嚴肅。我的朋友參加過幾次面談,後來告訴我說有的與之面談者非常直率,談完後直截了當地告訴她進該校不太可能,有的則滿面笑容,不露聲色地祝願她運氣好。我的幾次面談十分順利,面談者相當友好。耶魯大學給我派來的面談者是位華人,我們談了將近兩個小時,簡直就像在與好朋友聊天一樣。我先說了說我的愛好和抱負,然後起我對詩歌和文學的感覺,談到我想選哪一門專業以及為什麼。這就涉及到我是什麼樣的人,對未來有什麼收穫。我去面談的那天正好是美國大選日,我們順便談起對兩個政黨以及它們政策的看法,我對杜爾大發批評,我的面談者則點頭微笑。後來,我們竟就美國社會保險系統到底該怎麼改革爭論起來,我辦不過他,最後只好服輸。這次面談令人十分愉快,而且後來當我被耶魯錄取,我的面談者是發電子郵件來第一個祝賀我的。我回來後感慨說,我其實真的很喜歡面談。有人專門來聽你談兩個小時的自己,這種機會以後還到那裡去找呢?大概只有等到工作時候的面談了。

十一、申請提前錄取還是正常錄取?

美國大學鼓勵高中畢業生及家長在決定是否報名申請之前先去實地看一看,校方安排“開放日”,安排高年級學生帶領參觀學校主要設施和包括餐廳、寢室在內的學習生活場所,介紹分別學校的典章制度,有時還安排來訪者旁聽幾堂課。當然,”賣瓜的說瓜甜”,哪個學校都是不遺餘力地向”准申請者”宣傳自己的種種優點。在上高中最後一年級(十二年級)之前的那個暑假,我從夏令營回來後,父母就抽出時間帶著我去了美國東北部離我們較近的幾所大學參觀。我們去了康乃爾大學、斯法沃斯摩爾學院、賓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布林茅爾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等七八所的學校。此前,我還去過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後來我們全家到加州去時,又好奇地探訪了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對耶魯大學我自然更為關注,不僅與父母一起參觀了校園,我還在那裡住了一夜,旁聽了幾堂課,確認這裡就是我最想上的學校,然後”義無反顧”報考了耶魯的”提前錄取”。

美國很多大學都為學生提供”提前錄取”計畫。”提前錄取”分為兩種,一種叫”提前決定”(early decision),另一種叫”提前行動”(early action)。”提前決定”就是說學生一旦被學校提前錄取後,就必須上那個學校。學校提供”提前決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加該校被錄取新生的”實到率”(yield,姑且如此翻譯),即被該校錄取的學生中最終決定到這所大學註冊的比例。在美國,每人報考的大學很多(最典型的是我的一位朋友,父母竟讓她申請四十多所大學,所花的報名費就達兩三千美元。我聽到這一消息時簡直目瞪口呆,無論如何這保險係數也留得太大了!)可能同時被幾所大學錄取,既然發身乏術,最後只能確定去一所,別的錄取了你的學校你就去不成。學校錄取人數與最後實際為註冊的人數之比這一”實到率”越高,就證明該校吸引力越大。哈佛的”實到率”在美國最高,是百分之八十多,而一般的學校都是百分之三四十。學生如果選擇”提前錄取”計畫,就比一般學生早遞申請表,通常是每年十月三十一號為限期。學校在十二月中旬就應該通知申請人是否被錄取。這比”一般錄取”一月份交報名表,四月中旬才得到消息早了好幾個月。申請”提前決定”如果被錄取,學生就必須去這所大學,被其它大學錄取了也不得前往。沒錄取的情況有兩種:一是被”拒絕入學”(denied),也就是說,肯定不錄取你;更為常見的是”延遲”也就是說,大學雖然暫時不錄取你,但還會在三四月份時把你的申請表與”一般錄取”的學生們放在一起,再權衡比較一遍--你還有一次機會。選擇”提前決定”計畫的學生一定要慎重考慮,因為一旦被錄取以後就不能反悔了。”

提前行動”在步驟程式上與”提前決定”完全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如果被學校錄取,你不必非得上那個學校,而是可以繼續報考其它的學校,在次年五月份接到其它學校通知後,再做比較和決定。有人說”提前錄取”計畫下的學生被錄取機會比”一般錄取”的學生要大。的確,許多學校”提前錄取”的錄取率很高,像斯沃斯摩爾學院,總錄取率為百分之三十,但提前錄取率則超過百分之五十。這是因為學校對申請該校”提前錄取”、把該校作為第一選擇的學生進行政策傾斜。普林斯頓大學的招生負責人幾年前說過,他們會對真心喜歡他們學校的學生更為優待。不過,招生負責人也指出,由於申請”提前錄取”的學生平均水準比”一般錄取”的學生水準要高,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競爭更為激烈。所以,並不能認為”提前錄取”就會比”正常錄取”占什麼便宜。值得提醒的是,選擇”提前錄取”計畫的學生只能報考一所學校。如果提前報考多於一所學校,被發現的話,屬於欺騙行為,學生所有的申請表都會作廢,學校不予審理,有的甚至會訴諸法律,後果十分嚴重。大學之間時常互通資訊,比較各自的申請人,千萬不要耍小聰明。

結語:錄取通知書!

把申請耶魯”提前決定”的申請材料寄走之後,我也沒閑著。因為我得做好不被耶魯錄取,再申請別的學校的準備。十一月份整月,在上課之餘,都在忙我其它大學的申請表,把各種材料都準備好,繼續潤色我的作文,等等,竟沒怎麼顧得上焦慮擔心。因為每個大學的申請表都不太一樣,都需要費時間和心思去一個一個地仔細地填寫。比如普林斯頓大學的報名表上就有一連串的小問題,費了我幾乎兩個晚上的時間。十二月一開始,申請提前錄取的同學陸續收到學校寄來的通知書。大部份是被”延遲”,有幾個爆了冷門--比如班上一個平時不愛說話、不喜歡出風頭的華裔男生被哥倫比亞大學提前錄取了,另外,我的一對雙胞胎好朋友也同時被加州理工學院錄取了。我於是也天天提心吊擔地檢查信箱,生怕出現”小信封”而盼望”大信封”裡裝的則會是錄取後厚厚的入學材料。可是,眼看十二月中旬過去了,一起申請耶魯的朋友們都收到了回音,耶魯卻還沒有給我雙言片語。我等得真是焦急萬分。而我們的學生顧問也儘快寄出申請其它大學的材料--她是一片好心,怕我這頭沒趕上,那頭又誤了。終於,我打定主意給耶魯大學打個電話問一問。一家人都提心吊膽地守在電話機旁堅著耳朵聽著。我撥了號碼,向電話那邊的女士說了我的情況,聽著她劈里啪啦地查電腦,然後輕快地說:”祝賀你,你被錄取啦!”我傻裡傻氣地回了句:”是嗎?我進了?”自己還沒來得及高興,我媽倒已在一邊歡呼起來。我申請大學的過程,就這樣宣告結束了。而不亞於這個好消息的是,過了幾天又接到耶魯的另一份喜訊:批准對我給予資助,各種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儉學款項加起來,接近全年三萬三千美元學雜費的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說,每年我們自己家裡向耶魯交六千美元就夠了。這個喜訊來得正是時候,不然,儘管我媽媽說了貸款也要讀,但四年加起來那畢竟是個挺大的數字!

全文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