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秦漢時期藥物與方劑成就②《傷寒雜病論》對方劑學的貢獻

原著:《中國醫學通史簡編》之秦漢時期藥物與方劑成就編輯摘錄:謝侗林

浙貝

秦漢是中國藥物與方劑及其學術體系奠基的時期。

在大量臨床實踐經驗積累的基礎上, 藥物與方劑所涉及的領域大大開拓。 以《神農本草經》和《傷寒雜病論》中的方藥及其理論最有代表性。 它們分別被後世譽為“本草學經典”和“醫方之祖”, 對秦漢以前的方藥及其學術理論是一個階段性總結, 對以後的藥物方劑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傷寒雜病論》對方劑學的貢獻

方劑學的成就是《傷寒雜病論》的主要貢獻之一。 漢代是方劑學大發展的時期,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記有經方11家, 274卷, 但魏晉以後已亡佚。 東漢末年成書的《傷寒雜病論》, 必然對秦漢以來醫家遺方及同時各家的方劑進行了廣泛擇取。 它以六經辨證和臟腑辯證為準則, 靈活地運用於外感傷寒與內傷雜病的治療中。


據統計, 《傷寒論》收載方劑113首(其中禹餘糧丸有名無方, 故實為112首), 《金匱要略》收載方劑262首, 除去二書重複者, 實得269首。 《傷寒論》中的方劑可分為十二類, 如桂枝湯類19方, 麻黃湯類6方, 葛根湯類3方, 柴胡湯類6方, 梔子湯類7方, 承氣湯類12方, 瀉心湯類11方, 白虎湯類3方, 五苓散類4方, 四逆湯類11方, 理中湯類9方, 雜類22方。 《金匱要略》中方劑較《傷寒論》更為豐富, 如其分痰飲為四種:痰飲、懸飲、溢飲、支飲, 分析其病機, 辨別其寒熱:選用方劑達16種, 涉及藥物30種。

從對《傷寒雜病論》中方劑的分析來看, 該書對方劑的配伍關係和加減變化, 已相當嚴格, 達到很高的水準, 用於治療傷寒病太陽經表實證的麻黃湯, 藥只四味, 但配伍法度嚴謹, 選藥精審恰當, 再者,

注意依據不同情況而加減變化, 如用於治療中風表虛證的桂枝湯, 由它加減變化而成的方劑達19種。 方劑的加減變化也極有法度, 體現了有常有變的遣方用藥原則。

浙貝

在方證結合方面, 《傷寒雜病論》充分體現了因證立法、以法系方、據方用藥的準則。

如“以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 目眩, 苓桂術甘湯主之。 ”痰飲為飲邪留於心下, 阻礙虛陽所致, 方中用茯苓健脾淡滲, 桂枝溫陽化氣, 白術運脾燥濕, 甘草調和脾胃, 共奏健脾滲濕、溫化痰飲之效, 而所依之法, 則在於“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理法方藥, 契合得當。

在劑型方面, 《傷寒雜病論》在記述的劑型遠遠超過了前代各類醫書的記載, 有湯劑、丸劑、散劑、酒劑、洗劑、浴劑、熏劑、滴耳劑、灌鼻劑、軟膏劑、肛門栓劑、陰道栓劑等。 針對不同病情採用適當的劑型, 有助於療效的提高。

《傷寒雜病論》中的方劑大多切合臨證, 療效可靠, 如白虎湯治暑溫、茵陳蒿湯治黃疸、白頭翁湯治痢疾等等, 一直為後世醫家所襲用, 並尊為“經方”。

浙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