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千年奉國寺為何供奉七佛?

奉國寺七佛。 據遼寧義縣政府網站

再過三年(2020年), 建於遼開泰九年的義縣奉國寺就滿“一千歲”了, 那將是一個值得特別紀念的日子。

如果只是為了滿足簡單的遊娛需求, 來奉國寺一兩次也許就足夠了;但若想貼近、瞭解乃至融入燦爛多姿的中華歷史、宗教、繪畫、建築及光陰的傳承, 那麼, 來奉國寺多少遍, 都是不夠的。 這是被梁思成、杜仙洲等大師級學者盛讚為“罕見的國寶”、“無上的國寶”的遼代傑作, 其大雄殿是倖存於今的遼代最大的木構單體建築, 其宏大體量遠超山西大同華嚴寺的薄伽教藏殿及天津薊縣獨樂寺的觀音閣。 那些技藝卓越、構思超前的遼代工匠, 僅用稀稀幾根平立於地的木柱, 便撐起了一片瑰麗的大遼天空, 便為後人留下了只可模仿、不能超越的“營造法式”, 以致元代那場震駭驚悚的大地震, 都奈何它不得……奉國寺存在的本身,
就是一個令後人歎為觀止的奇跡!

大雄殿內

七佛並列

奉國寺(俗稱大佛寺、七佛寺)為義縣最重要的建築文化遺產, 它坐落於義縣城內的東北區域, 始建於遼開泰九年(西元1020年), 初稱鹹熙寺, 不遲於元大德七年改稱奉國寺。 其主要遺存為國內現存的最古老最龐大的大雄殿, 占地面積達1829平方米, 其面闊九間(49.545米), 進深五間十椽(26.585米), 建築通高為19.93米(外簷柱礎下皮至正吻最高點), 平面之長寬比接近2:1, 殿身矗立於高大的磚砌階基之上。

大雄殿內佛壇之上立彩塑“過去七佛”, 自東向西依次為迦葉、拘留孫、屍棄、毗婆屍、毗舍浮、拘那含牟尼、釋迦牟尼七尊主像, 皆結跏趺坐於蓮台之上, 以中央毗婆屍佛像通高8.6米為最高, 兩側佛像略低。 第七尊釋迦牟尼佛與前六尊略有差異:袒右袈裟、頭略向西轉,

似因其象徵遼聖宗, 而以此區別。 雖經後代彩妝, 此七佛基本保持著唐遼佛造像法相莊嚴的遺風, 這種七佛並列的制式, 國內僅此一例。

每尊佛像前塑有脅侍菩薩二尊分立兩側, 高2.5-2.7米, 造型簡練, 神態自然, 其肌體及服飾衣紋的表現, 堪與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之脅侍菩薩並美;佛壇的東西兩端, 各塑一尊天王像遙相對視, 像高皆3.5米左右, 持杵站立, 以至剛至猛氣勢與諸脅侍菩薩的柔美姿態形成對照;七佛主像前方與佛壇平行陳設7座石雕香爐及14座燭臺;主像背後有明代彩塑倒坐觀音像。

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讚譽奉國寺為“千年國寶、無上國寶、罕有的寶物”;文物專家杜仙洲更是不吝溢美之詞,

盛讚奉國寺大雄殿的木構建築, “千年仍平直挺健, 是我國建築史一項極為光輝的成就”。

定址義縣

意味深長

奉國寺為何供奉七佛?目前有三種說法。 其一是遼聖宗遵其母蕭太后之命, 因大乘佛教的流傳而塑七佛闡釋教義;其二是遼聖宗為緬懷母后蕭綽及六位已故功臣而作;其三是按“人王即法王”的觀念, 以過去七佛分別對應自遼德祖(追諡)以降的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等六位先皇和在位的聖宗本人。 目前看, 第三種猜想的可能性最大。

奉國寺面闊九間, 從邏輯上講, 皇家經營寺廟不一定必須是最高等級的九間殿形式, 但九間殿卻一定是皇家經營的, 而這種最高等級的建築一般會選擇在國都(如上華嚴寺大雄殿寶殿在遼西京),

如在國都之外, 則必定有其特殊原因。 遼宜州(今義縣)雖雲集皇親國戚, 但畢竟還不是國都, 那麼, 遼聖宗為何將如此重要的皇家寺院建造於此呢?存世說法有三。

第一種說法認為, 奉國寺的前身是大遼皇太子耶律倍所建的宮殿。 此說接近于一種文學化的想像, 難以立足。 一個被母后述律平與二弟耶律德光(遼太宗)聯手剝奪皇權, 連最起碼的人身自由都無法保障的落魄皇子, 竟于宜州興師動眾大建宮殿, 而述律平與耶律德光卻全然不察, 聽之任之, 這怎麼可能?

第二種說法指出, 遼聖宗修建奉國寺與遼代崇佛的習尚及遼宋的“澶淵之盟”有關。 奉國寺遺產保護管理處宣傳科的馬吉祥老師表示, 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的契丹人,建立了輝煌的大遼王朝。遼建國早于宋,一度強于宋,特別是澶淵之盟後,遼宋兩國間維繫了長達119年的和平歲月。“澶淵之盟”訂立前,遼朝重修唐代獨樂寺的觀音閣;定盟後,宜州始建奉國寺;36年後興建應縣木塔。這三座建築,一閣、一殿、一塔,堪稱遼代建築的“三絕”!也就是說,遼聖宗修建奉國寺,可能出自彰顯國力、炫耀勳功之初衷。

第三種說法則暗示,奉國寺的修建與契丹政治中心南移與契丹族漢化加深有關。自遼太祖庚午年(910年)“以後兄蕭敵魯為北府宰相,後族為相自此始”,遼太祖神冊六年(921年)“以皇弟蘇為南府宰相,宗室為南府宰相自此始”。有遼一代,皇后親族皆以遼上京為中心,依契丹舊俗治理本部牧民並處理與其他遊牧民族的關係;而皇族則以中京為中心,使臣民逐漸從事農耕、商貿,加大漢化步伐,並以全面漢化的形象逐鹿中原。遼宜州居中京之東南,其所處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即是南北遊牧與農耕文明的交會地帶,又地處東北亞之要衝,於此建一座皇家佛寺,似乎於偶然中暗含著某種必然。

契丹耶律皇族後裔、雲南保山施甸人蔣啟坤表示,遼代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制定了“尊孔崇儒”的基本國策,於是契丹人紛紛以弘揚儒家文化為己任,使儒學北漸,道統不衰。契丹人強烈地表現出中國人的特有心態,從而構築“漢契一體”之中華觀念。“漢契一體”與古老的“華夷一體”“九州四海一家”等理論,既一脈相承,又有自身特點。遼代的歷史有些類似于距其建國約五百年前的北魏王朝,創造了比自居“正統”“中心”的漢族王朝更有生命力的漢化文明:北魏的石窟藝術優於同期南朝的佛教造像藝術,而遼代建築所取得的成就也絕不遜色于北宋同行。薊縣獨樂寺與義縣奉國寺的建築無疑是由戰爭走向和平的這闋歷史長歌中的華彩篇章,這一長歌在稍後的遼道宗清寧二年(西元1056),又以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的構建,推向了另一個高潮。

古寺堪稱

藝術寶庫

早在1961年,奉國寺就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論遼代的佛堂寺院,義縣奉國寺無論是歷史地位,還是建築藝術價值,均屬國內第一!河北薊縣的獨樂寺與山西大同的華嚴寺雖也是遼代寺院,但其中一座寺院是由普通配殿改造而成的,另一座寺院最初僅為藏經閣。而奉國寺卻是大遼國正宗的皇家寺院,這座寺院的所在地,是大名鼎鼎的蕭太后的家族封地,以此為論,獨樂寺與華嚴寺豈可與奉國寺相提並論?

義縣學者邵恩庫評價說,大雄殿、七佛和建築彩畫三者並稱“奉國寺三絕”,均屬中國古代建築史、美術史的無價珍寶。此外,奉國寺內現在仍保存完好的有鐘亭、無量殿、清代牌樓、西宮禪院等。另有元、明兩代所畫的壁畫十佛(東西兩壁)、八菩薩(北壁兩側各四)、十一面觀音(東西梢間內壁)、十八羅漢和金、元、明、清各代所立碑記十一通,極具歷史研究價值。

從建築藝術角度看,奉國寺堪稱中國木結構建築史上的奇跡,是集考古、繪畫、雕塑等文化價值於一體的皇家寺院,保存了當今世界上最完好、最古老的泥塑彩色大佛。奉國寺採用的減柱法等建築方法代表了11世紀中國建築的最高水準,並為日後北京紫禁城的修造提供了成熟的建構方法。

奉國寺主體建築大雄殿是中國古代遺存的最大佛殿,建築年代比西元1103年成書的北宋《營造法式》早83年,其整體造型厚重,斗拱粗獷碩大,出簷平緩深遠,上承唐代遺風,下啟遼金寺院佈局,是研究和探討遼代寺院佈局和建築風格的唯一例證。

大雄殿內的七尊泥塑彩繪大佛,以其特殊的藝術價值獨步華夏,塑像面部表情莊嚴肅穆,端正慈祥,手印、服飾、動作各不相同,統一中不失變化,其中眼、嘴、耳廓,均按相關儀軌製作而成。

大雄殿梁架上雕繪著蓮花、牡丹花、海石榴、草鳳等圖案,其中飛天彩繪色彩鮮明豔麗、姿態優美、衣紋流暢,是目前國內極為罕見的遼代建築彩畫實例,國內學者評價說:“妙麗無雙,諸天之人,悉無能及,天衣為服,珍寶纏身,兩肘著釧,左手上出,持天花一,右手下向,如摯其衣。”

中國建築藝術史知名學者殷力欣先生感歎道:“就中國建築歷史而言,自中唐至北宋末年約三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所遺存至今的23座木構建築,堪稱為最可珍貴的中古時期的建築文化遺產,而遼代建築顯然佔據著其中大部分的和重要的篇幅——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是建築技術水準的巔峰之作,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及山門兩建築以其設計嚴謹、製作靜麗見長,而遼寧義縣奉國寺大雄殿則以撼人心魄的大體量、大氣勢雄冠一時,它展示著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無窮魅力,代表著中國建築的最高水準!”

古寺避過

五大劫難

自遼代建寺以來,奉國寺的主體建築——大雄殿歷時近千載,卻巍峨如初,雄姿依然。在近千年的漫長歲月中,不乏刀光劍影的戰爭,不乏人力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更不乏改朝換代的血雨腥風,不知多少古代著名的佛寺慘遭無情損毀,而奉國寺卻續舊如新,著實令人稱奇。義縣考古所副所長劉劍介紹說,歷史上,奉國寺曾避過五次滅頂之災,能保留至今,堪稱奇跡。

一是改朝換代的金遼之戰。遼朝末年政治腐敗,遼朝統治集團與女真族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舉兵抗遼。這場戰爭打得異常殘酷,女真軍隊所到之處,遼代的大型建築多被摧毀,連契丹皇陵都慘遭挖掘。

遼天慶八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遣兵攻入顯州,入城後燒殺搶掠,焚毀了普賢寺……後來,金太祖又派兵遍掘遼陵,以便切斷遼國的龍脈。

像奉國寺這樣的遼代皇家寺院,更成為金國的重點毀滅對象,因為這座寺院不但是遼聖宗為緬懷母后蕭綽在其家族封地所建的皇家廟宇,寺廟內的一座金身塑像據說也是依據聖宗的原貌特意塑造的,有著特殊的象徵意義與政治意義。奇怪的是,金軍攻打宜州古城時,見人就殺,見寺就燒,卻唯獨未碰大遼奉國寺分毫。

二是慘烈的元金之戰。在元滅金的殘酷戰爭中,中原人口死傷百萬,城市多被焚毀,金國疆域內被焚毀的寺廟成百上千,奉國寺是在金國境內僅存的四座寺廟之一。古宜州自古為兵家必爭地,于此興建的奉國寺竟能避開戰禍而獨存,實在是不可思議。

元大德七年,《義州重修大奉國寺碑》載:“……義州兵起遼金遺刹,一炬殆盡,獨奉國寺孑然而在,抑神明有以維持耶……”在元滅金的戰爭中,時任義州軍政總管的王珣,一位改易漢姓的契丹將領為保護奉國寺起了重要作用。

三是可怕的庚寅地震。據史料記載,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8月23日夜,武平路(今寧城縣大明鎮)發生了八級的強烈地震,官府民舍倒塌七百餘間、死傷七千餘人,並出現地裂、黑砂噴射地象……這次地震史稱庚寅地震。據大德七年《義州重修大奉國寺碑》載,奉國寺周邊房屋均坍塌,而奉國寺卻牆倒殿未塌,這座遼代皇家寺院的抗震效果令人稱歎!這之後,在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地震中,義縣境內房倒屋塌,但同樣受到劇烈衝擊的奉國寺大殿仍大體無損。

奉國寺遭遇的第四大劫難發生在解放戰爭期間。1948年,解放義縣一仗戰況激烈,當年10月1日,一架標有236字樣的國民黨飛機在奉國寺上空投下幾顆炸彈,一顆炸彈落掉進大雄殿,將屋頂砸了個大窟窿,另一顆炸彈落在大殿外側。令人稱奇的是,這兩顆炸彈“安靜”地嵌在大殿內外,居然沒有爆炸。1997年7月23日,在奉國寺西側的建築工地中,又挖出一顆炸彈,此工地位置恰好在當年奉國寺的藏經閣。如果這些炸彈爆炸,這座木結構的千年古刹勢必毀於一旦。

上世紀60年代,一群人闖入奉國寺,欲砸毀大殿塑像,經文物部門幹部劉謙苦勸,方撤圍,這是奉國寺遭遇的第五大劫難。

古寺躋身

沖遺名單

據義縣文化局副局長王飛透露,2012年11月29日,遼寧省文化廳(省文物局)召開遼寧省《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專案新聞發佈會,為三處入選專案(牛河梁遺址、興城城牆及奉國寺)授牌,其中,奉國寺大雄殿是首次入圍,並且是作為“遼代木構建築”的子項目成功入圍的,這意味著未來遼寧省有三處文化遺跡可“沖遺”。

奉國寺大雄殿形制獨特,向世人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雕塑、彩繪等藝術的輝煌,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它絕對有資格躋身世界瑰寶之林,但需要耐心的等待。這個漫長的等待不僅是現實條件上的,更是人們的文化理念與審美意念層面上的。

遼沈晚報、聊沈用戶端主任記者 張松

學術支援、圖片提供:遼寧省博物館

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的契丹人,建立了輝煌的大遼王朝。遼建國早于宋,一度強于宋,特別是澶淵之盟後,遼宋兩國間維繫了長達119年的和平歲月。“澶淵之盟”訂立前,遼朝重修唐代獨樂寺的觀音閣;定盟後,宜州始建奉國寺;36年後興建應縣木塔。這三座建築,一閣、一殿、一塔,堪稱遼代建築的“三絕”!也就是說,遼聖宗修建奉國寺,可能出自彰顯國力、炫耀勳功之初衷。

第三種說法則暗示,奉國寺的修建與契丹政治中心南移與契丹族漢化加深有關。自遼太祖庚午年(910年)“以後兄蕭敵魯為北府宰相,後族為相自此始”,遼太祖神冊六年(921年)“以皇弟蘇為南府宰相,宗室為南府宰相自此始”。有遼一代,皇后親族皆以遼上京為中心,依契丹舊俗治理本部牧民並處理與其他遊牧民族的關係;而皇族則以中京為中心,使臣民逐漸從事農耕、商貿,加大漢化步伐,並以全面漢化的形象逐鹿中原。遼宜州居中京之東南,其所處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即是南北遊牧與農耕文明的交會地帶,又地處東北亞之要衝,於此建一座皇家佛寺,似乎於偶然中暗含著某種必然。

契丹耶律皇族後裔、雲南保山施甸人蔣啟坤表示,遼代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制定了“尊孔崇儒”的基本國策,於是契丹人紛紛以弘揚儒家文化為己任,使儒學北漸,道統不衰。契丹人強烈地表現出中國人的特有心態,從而構築“漢契一體”之中華觀念。“漢契一體”與古老的“華夷一體”“九州四海一家”等理論,既一脈相承,又有自身特點。遼代的歷史有些類似于距其建國約五百年前的北魏王朝,創造了比自居“正統”“中心”的漢族王朝更有生命力的漢化文明:北魏的石窟藝術優於同期南朝的佛教造像藝術,而遼代建築所取得的成就也絕不遜色于北宋同行。薊縣獨樂寺與義縣奉國寺的建築無疑是由戰爭走向和平的這闋歷史長歌中的華彩篇章,這一長歌在稍後的遼道宗清寧二年(西元1056),又以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的構建,推向了另一個高潮。

古寺堪稱

藝術寶庫

早在1961年,奉國寺就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論遼代的佛堂寺院,義縣奉國寺無論是歷史地位,還是建築藝術價值,均屬國內第一!河北薊縣的獨樂寺與山西大同的華嚴寺雖也是遼代寺院,但其中一座寺院是由普通配殿改造而成的,另一座寺院最初僅為藏經閣。而奉國寺卻是大遼國正宗的皇家寺院,這座寺院的所在地,是大名鼎鼎的蕭太后的家族封地,以此為論,獨樂寺與華嚴寺豈可與奉國寺相提並論?

義縣學者邵恩庫評價說,大雄殿、七佛和建築彩畫三者並稱“奉國寺三絕”,均屬中國古代建築史、美術史的無價珍寶。此外,奉國寺內現在仍保存完好的有鐘亭、無量殿、清代牌樓、西宮禪院等。另有元、明兩代所畫的壁畫十佛(東西兩壁)、八菩薩(北壁兩側各四)、十一面觀音(東西梢間內壁)、十八羅漢和金、元、明、清各代所立碑記十一通,極具歷史研究價值。

從建築藝術角度看,奉國寺堪稱中國木結構建築史上的奇跡,是集考古、繪畫、雕塑等文化價值於一體的皇家寺院,保存了當今世界上最完好、最古老的泥塑彩色大佛。奉國寺採用的減柱法等建築方法代表了11世紀中國建築的最高水準,並為日後北京紫禁城的修造提供了成熟的建構方法。

奉國寺主體建築大雄殿是中國古代遺存的最大佛殿,建築年代比西元1103年成書的北宋《營造法式》早83年,其整體造型厚重,斗拱粗獷碩大,出簷平緩深遠,上承唐代遺風,下啟遼金寺院佈局,是研究和探討遼代寺院佈局和建築風格的唯一例證。

大雄殿內的七尊泥塑彩繪大佛,以其特殊的藝術價值獨步華夏,塑像面部表情莊嚴肅穆,端正慈祥,手印、服飾、動作各不相同,統一中不失變化,其中眼、嘴、耳廓,均按相關儀軌製作而成。

大雄殿梁架上雕繪著蓮花、牡丹花、海石榴、草鳳等圖案,其中飛天彩繪色彩鮮明豔麗、姿態優美、衣紋流暢,是目前國內極為罕見的遼代建築彩畫實例,國內學者評價說:“妙麗無雙,諸天之人,悉無能及,天衣為服,珍寶纏身,兩肘著釧,左手上出,持天花一,右手下向,如摯其衣。”

中國建築藝術史知名學者殷力欣先生感歎道:“就中國建築歷史而言,自中唐至北宋末年約三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所遺存至今的23座木構建築,堪稱為最可珍貴的中古時期的建築文化遺產,而遼代建築顯然佔據著其中大部分的和重要的篇幅——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是建築技術水準的巔峰之作,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及山門兩建築以其設計嚴謹、製作靜麗見長,而遼寧義縣奉國寺大雄殿則以撼人心魄的大體量、大氣勢雄冠一時,它展示著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無窮魅力,代表著中國建築的最高水準!”

古寺避過

五大劫難

自遼代建寺以來,奉國寺的主體建築——大雄殿歷時近千載,卻巍峨如初,雄姿依然。在近千年的漫長歲月中,不乏刀光劍影的戰爭,不乏人力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更不乏改朝換代的血雨腥風,不知多少古代著名的佛寺慘遭無情損毀,而奉國寺卻續舊如新,著實令人稱奇。義縣考古所副所長劉劍介紹說,歷史上,奉國寺曾避過五次滅頂之災,能保留至今,堪稱奇跡。

一是改朝換代的金遼之戰。遼朝末年政治腐敗,遼朝統治集團與女真族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舉兵抗遼。這場戰爭打得異常殘酷,女真軍隊所到之處,遼代的大型建築多被摧毀,連契丹皇陵都慘遭挖掘。

遼天慶八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遣兵攻入顯州,入城後燒殺搶掠,焚毀了普賢寺……後來,金太祖又派兵遍掘遼陵,以便切斷遼國的龍脈。

像奉國寺這樣的遼代皇家寺院,更成為金國的重點毀滅對象,因為這座寺院不但是遼聖宗為緬懷母后蕭綽在其家族封地所建的皇家廟宇,寺廟內的一座金身塑像據說也是依據聖宗的原貌特意塑造的,有著特殊的象徵意義與政治意義。奇怪的是,金軍攻打宜州古城時,見人就殺,見寺就燒,卻唯獨未碰大遼奉國寺分毫。

二是慘烈的元金之戰。在元滅金的殘酷戰爭中,中原人口死傷百萬,城市多被焚毀,金國疆域內被焚毀的寺廟成百上千,奉國寺是在金國境內僅存的四座寺廟之一。古宜州自古為兵家必爭地,于此興建的奉國寺竟能避開戰禍而獨存,實在是不可思議。

元大德七年,《義州重修大奉國寺碑》載:“……義州兵起遼金遺刹,一炬殆盡,獨奉國寺孑然而在,抑神明有以維持耶……”在元滅金的戰爭中,時任義州軍政總管的王珣,一位改易漢姓的契丹將領為保護奉國寺起了重要作用。

三是可怕的庚寅地震。據史料記載,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8月23日夜,武平路(今寧城縣大明鎮)發生了八級的強烈地震,官府民舍倒塌七百餘間、死傷七千餘人,並出現地裂、黑砂噴射地象……這次地震史稱庚寅地震。據大德七年《義州重修大奉國寺碑》載,奉國寺周邊房屋均坍塌,而奉國寺卻牆倒殿未塌,這座遼代皇家寺院的抗震效果令人稱歎!這之後,在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地震中,義縣境內房倒屋塌,但同樣受到劇烈衝擊的奉國寺大殿仍大體無損。

奉國寺遭遇的第四大劫難發生在解放戰爭期間。1948年,解放義縣一仗戰況激烈,當年10月1日,一架標有236字樣的國民黨飛機在奉國寺上空投下幾顆炸彈,一顆炸彈落掉進大雄殿,將屋頂砸了個大窟窿,另一顆炸彈落在大殿外側。令人稱奇的是,這兩顆炸彈“安靜”地嵌在大殿內外,居然沒有爆炸。1997年7月23日,在奉國寺西側的建築工地中,又挖出一顆炸彈,此工地位置恰好在當年奉國寺的藏經閣。如果這些炸彈爆炸,這座木結構的千年古刹勢必毀於一旦。

上世紀60年代,一群人闖入奉國寺,欲砸毀大殿塑像,經文物部門幹部劉謙苦勸,方撤圍,這是奉國寺遭遇的第五大劫難。

古寺躋身

沖遺名單

據義縣文化局副局長王飛透露,2012年11月29日,遼寧省文化廳(省文物局)召開遼寧省《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專案新聞發佈會,為三處入選專案(牛河梁遺址、興城城牆及奉國寺)授牌,其中,奉國寺大雄殿是首次入圍,並且是作為“遼代木構建築”的子項目成功入圍的,這意味著未來遼寧省有三處文化遺跡可“沖遺”。

奉國寺大雄殿形制獨特,向世人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雕塑、彩繪等藝術的輝煌,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它絕對有資格躋身世界瑰寶之林,但需要耐心的等待。這個漫長的等待不僅是現實條件上的,更是人們的文化理念與審美意念層面上的。

遼沈晚報、聊沈用戶端主任記者 張松

學術支援、圖片提供:遼寧省博物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