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當媽後,才是“戲精的誕生”

當媽以前都是少女,

當媽以後都是戲精。

這幾天和閨蜜們聊天, 都覺得自己在哄娃陪娃逗娃的“演戲”路上越走越遠, 何止是“演員的誕生”, 簡直是“戲精的誕生”。

作為有3個孩子的媽媽, 為了給娃更形象地講繪本《毛毛蟲吃什麼》, 我不得不在地上亂扭當毛毛蟲, 然後3個娃也學會了在地板上亂扭, 結果一講故事就有4坨肉肉在地上爬。

那畫面剛好被爸爸撞見, 他一臉驚悚地說, “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這家子都喜歡親地板呢!”

每次被孩子爸爸調侃時, 我都不服氣:為了哄熊孩子, 我這種獻身精神難道不值得被鼓勵嗎?

捨不得偶像包袱, 套不著孩子啊!

1

生娃以後, 都變成了演員

生娃後變成演員的, 我不信只有我一個人, 於是發朋友圈呼喚“戰友”, 媽媽們開始分享自己的“戲路”歷程。

為了配閨女玩“捉怪物”, 我裝成鍾馗頭戴毛巾, 左手拿手電, 右手拿木棍, 鬼鬼祟祟挨屋掂著腳視察……孩子爸爸還以為家裡來小偷了……

拿著專門畫臉的彩筆和兒子對畫, 畫到只看到眼珠子的時候, 老公回來一臉懵逼:救命啊!鬼啊!

為了哄娃, 在床上百變大咖秀。 一會變大馬, 一會變小貓, 一會變老虎, 還學著各種動物的聲音, 最後不過癮, 乾脆變成了旋!轉!木!馬!旋轉跳躍我不停歇~

為了讓娃乖乖穿衣服, 什麼小豬佩琦、汪汪隊、朵拉、《凱叔·三國演義》的人物都演一遍。 反正演啥都不能當媽媽, 當媽媽就全部失靈。

果然, 一開始當媽, 以為自己是當保姆的, 結果才發現是當演員的, 而且在戲精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本來我們也都是端莊賢淑的優雅女神, 可是在娃面前, 必須隨時變身。

說話也得演, 因為好好說話娃根本不聽啊, 必須渾身不正經自帶戲精體質, 隨時準備和娃“演”起來。

要知道, 看似毫不正經的玩耍, 就是孩子最好的學習。

2

玩耍, 是最有效的溝通

如果我們家長有100件需要孩子與我們合作的要求, 那麼孩子也有100種與我們對峙的策略。 哪裡有爹媽, 哪裡就有反抗。

拖延、磨蹭、裝傻、偷懶、耍賴、發脾氣……孩子的聰明才智在對付爹媽這方面, 堪稱開掛, 比肩一眾天才。

大女兒小千在不到2歲的時候因為睡覺問題,也和我們開啟了拉鋸戰。

每次說好了幾點睡覺,定好了鬧鐘,做完了遊戲,講完了故事,依舊有各種各樣的“附加戲碼”:

媽媽,我想喝水

媽媽,我要尿尿

媽媽,我忘記把樂樂(她的洋娃娃)送回家了

媽媽,我還沒給姥姥微信說晚安呢

這麼小的孩子,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我不睡覺”。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特別熟悉?大多數的問題行為,都是孩子在很直接的告訴家長“我不要聽你的!”

有一位媽媽曾向我求助:孩子4歲,在幼稚園表現很好,甚至可以很流暢的唱好幾首英文歌曲,但是一說到刷牙,簡直就像上刑場。

眼看孩子蛀牙已經出現,嚴重影響美觀和口腔健康,可無論爸爸媽媽如何軟硬兼施,就是不刷牙。

詳細瞭解之下,才知道這位媽媽平時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溝通方式也是斥責為主。

我給她的建議是“不要和孩子好好說話,換一種方式。”

這位媽媽很費解的問我:“什麼是不好好說話呀?”

其實,媽媽可以嘗試用假裝遊戲演起來,吸引孩子合作:“我是一隻大蟲子,不刷牙的小朋友,我要把你牙縫裡的糖果都吃掉……”

媽媽將信將疑地回去和孩子試驗,沒有幾天就收到了她的回饋,“晴天媽媽,你的方法太好用啦!好好的話不要好好的說,玩耍式育兒,演戲解決了孩子的很多問題。”

演戲十分鐘,管用一整天。

你看,如果靠傳統的“大人式語言”和孩子好好說話,估計到最後又免不了一場抗爭,但是又玩又演直接解決了孩子刷牙難題這個啃不動的硬骨頭。

3

玩耍,最好的“嬰語翻譯機”

我們平時都是如何和孩子溝通的呢?

最常見的交流方式就是說教、命令、指責,有時候嗓子都喊啞了都沒辦法讓孩子積極主動的配合我們,我們似乎除了打罵再沒有別的選擇。

然而打罵總是容易把親子關係推向更加緊張的局面。

表面上我們靠武力或者權威強迫孩子“服從”,然而孩子的問題並沒有一次性解決,同樣的情境再來一遍還是會故伎重演。

有個媽媽調侃,親子關係一天破裂好幾次,堪稱“塑膠親子花”。

懷孕的時候以為生完就好了,

生完發現噩夢剛開始,

惱人的兩歲過去了,還有崩潰的三歲,

接下來還有狗都嫌煩的四五六四八九十歲,

之後還有青春期......

來自: 少女兔

打了白打,罵了白罵,還很傷感情。所有的育兒理論都在教我們“愛、接納、尊重、傾聽……”

然而真到了那一刻,我們還是會被情緒綁架,變回那個靠獅吼功、九陰白骨爪和打狗棒來解決問題。

嬰童的語言,就是“嬰語”,而孩子就是靠玩耍這種最基礎的“嬰語”來探索和認識世界。

如果我們想告訴孩子什麼,最好的方式是“玩給他看”,而不是“說給他聽”。

即便是說話,我們也可以“玩著說”“說著玩”,而不是一味地說教和命令。

不管是風靡全球的《遊戲力》,還是心理學著名的遊戲治療,都主張用玩耍、遊戲、演戲等輕鬆歡樂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刷牙可以變成“蟲蟲特工隊”“超人大作戰”;

當孩子拒絕穿衣服的時候,是否也可以嘗試“小火車鑽山洞”的遊戲?撐好袖子或者褲管,問孩子“哢噠哢噠,哪輛小火車要鑽山洞呀?”;

當孩子不好好吃飯,小勺子裡的米飯可否變成“湯瑪斯小火車”開到寶寶的嘴裡啊?

有些課程或工作坊裡就有很多家長把“起床”、“穿衣服”、“上幼稚園”甚至是孩子們很害怕的“打針”都變成了好玩的遊戲。

不局限於玩耍的內容、工具和形式,充分調動孩子的“笑點”。

4

演戲套路深,玩出完整的童年

當爸媽就要會演會玩,用有趣的方式説明孩子一邊管理情緒,一邊提高能力。

作為3個娃的老媽子,孩子王屆的杠把子,從文藝女青年到超級女戲精,我總結了一下這3個“戲精必備的玩耍套路”:

1.玩遊戲,在快樂中探索世界

玩遊戲,笑聲中蘊含著治癒的力量。能玩的,千萬不要說。生活中的一切元素都可以是遊戲。

遊戲中孩子的大腦和肢體都可以動起來,各種大小運動和精細動作不僅有助於孩子的體能和健康成長,對於孩子認知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也很有幫助。

追跑打鬧嬉戲玩耍,動起來的演戲才是最生動的。

2.在玩中開啟孩子的記憶宮殿

玩故事,一起“講”出真善美。

親子閱讀更要悅讀,那故事變成情景劇,小朋友來當導演,我們來配合他們的演出。

好多故事都可以一邊聽一邊演,大道理不用講,自然在故事中都體驗到了。

還可以玩詩詞,體驗韻律美,開啟孩子的記憶宮殿。

朗朗上口的詩詞不僅有國學傳統之美,更能幫助孩子通過聽覺記憶建構自己的記憶宮殿,最好自帶搖頭晃腦的節奏,小朋友更有代入感。

3.“玩”出藝術之美

孩子的畫就是孩子的“話”,鼓勵孩子從塗鴉、搗亂、捏麵團等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藝術之美。

音樂節奏感也是開智神器。生活中本身就充滿了音樂元素,各種聲音、樂器,不拘一格玩音樂。先讓孩子愛上音樂,再愛上音樂課,慢慢學會品味藝術。

玩法千變萬化,套路有太多,養娃不管怎麼“戲精”,我們都是通過笑聲和玩耍來增進親子關係,幫助親子溝通。

就是在這一場場看似奇葩的互動中,孩子便會養成好習慣、玩出高情商、練出社交力、擁有核心素養,成為幸福快樂、自主自強的自己。

“戲精”媽媽們,還不快操練起來,用“演戲”和孩子玩起來。

你們還有啥好玩的套路?一起來聊聊“戲精的誕生” 吧~

作者:晴天媽媽,凱叔講故事專欄作者,親職幫創始人。3個孩子的媽媽,國家認證親子諮詢師,心理諮詢師。教育世家,北大港大碩士,超過3000萬媽媽喜愛的孩子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需要溝通,請與我們聯繫tougao@ksjgs.com。

大女兒小千在不到2歲的時候因為睡覺問題,也和我們開啟了拉鋸戰。

每次說好了幾點睡覺,定好了鬧鐘,做完了遊戲,講完了故事,依舊有各種各樣的“附加戲碼”:

媽媽,我想喝水

媽媽,我要尿尿

媽媽,我忘記把樂樂(她的洋娃娃)送回家了

媽媽,我還沒給姥姥微信說晚安呢

這麼小的孩子,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我不睡覺”。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特別熟悉?大多數的問題行為,都是孩子在很直接的告訴家長“我不要聽你的!”

有一位媽媽曾向我求助:孩子4歲,在幼稚園表現很好,甚至可以很流暢的唱好幾首英文歌曲,但是一說到刷牙,簡直就像上刑場。

眼看孩子蛀牙已經出現,嚴重影響美觀和口腔健康,可無論爸爸媽媽如何軟硬兼施,就是不刷牙。

詳細瞭解之下,才知道這位媽媽平時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溝通方式也是斥責為主。

我給她的建議是“不要和孩子好好說話,換一種方式。”

這位媽媽很費解的問我:“什麼是不好好說話呀?”

其實,媽媽可以嘗試用假裝遊戲演起來,吸引孩子合作:“我是一隻大蟲子,不刷牙的小朋友,我要把你牙縫裡的糖果都吃掉……”

媽媽將信將疑地回去和孩子試驗,沒有幾天就收到了她的回饋,“晴天媽媽,你的方法太好用啦!好好的話不要好好的說,玩耍式育兒,演戲解決了孩子的很多問題。”

演戲十分鐘,管用一整天。

你看,如果靠傳統的“大人式語言”和孩子好好說話,估計到最後又免不了一場抗爭,但是又玩又演直接解決了孩子刷牙難題這個啃不動的硬骨頭。

3

玩耍,最好的“嬰語翻譯機”

我們平時都是如何和孩子溝通的呢?

最常見的交流方式就是說教、命令、指責,有時候嗓子都喊啞了都沒辦法讓孩子積極主動的配合我們,我們似乎除了打罵再沒有別的選擇。

然而打罵總是容易把親子關係推向更加緊張的局面。

表面上我們靠武力或者權威強迫孩子“服從”,然而孩子的問題並沒有一次性解決,同樣的情境再來一遍還是會故伎重演。

有個媽媽調侃,親子關係一天破裂好幾次,堪稱“塑膠親子花”。

懷孕的時候以為生完就好了,

生完發現噩夢剛開始,

惱人的兩歲過去了,還有崩潰的三歲,

接下來還有狗都嫌煩的四五六四八九十歲,

之後還有青春期......

來自: 少女兔

打了白打,罵了白罵,還很傷感情。所有的育兒理論都在教我們“愛、接納、尊重、傾聽……”

然而真到了那一刻,我們還是會被情緒綁架,變回那個靠獅吼功、九陰白骨爪和打狗棒來解決問題。

嬰童的語言,就是“嬰語”,而孩子就是靠玩耍這種最基礎的“嬰語”來探索和認識世界。

如果我們想告訴孩子什麼,最好的方式是“玩給他看”,而不是“說給他聽”。

即便是說話,我們也可以“玩著說”“說著玩”,而不是一味地說教和命令。

不管是風靡全球的《遊戲力》,還是心理學著名的遊戲治療,都主張用玩耍、遊戲、演戲等輕鬆歡樂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刷牙可以變成“蟲蟲特工隊”“超人大作戰”;

當孩子拒絕穿衣服的時候,是否也可以嘗試“小火車鑽山洞”的遊戲?撐好袖子或者褲管,問孩子“哢噠哢噠,哪輛小火車要鑽山洞呀?”;

當孩子不好好吃飯,小勺子裡的米飯可否變成“湯瑪斯小火車”開到寶寶的嘴裡啊?

有些課程或工作坊裡就有很多家長把“起床”、“穿衣服”、“上幼稚園”甚至是孩子們很害怕的“打針”都變成了好玩的遊戲。

不局限於玩耍的內容、工具和形式,充分調動孩子的“笑點”。

4

演戲套路深,玩出完整的童年

當爸媽就要會演會玩,用有趣的方式説明孩子一邊管理情緒,一邊提高能力。

作為3個娃的老媽子,孩子王屆的杠把子,從文藝女青年到超級女戲精,我總結了一下這3個“戲精必備的玩耍套路”:

1.玩遊戲,在快樂中探索世界

玩遊戲,笑聲中蘊含著治癒的力量。能玩的,千萬不要說。生活中的一切元素都可以是遊戲。

遊戲中孩子的大腦和肢體都可以動起來,各種大小運動和精細動作不僅有助於孩子的體能和健康成長,對於孩子認知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也很有幫助。

追跑打鬧嬉戲玩耍,動起來的演戲才是最生動的。

2.在玩中開啟孩子的記憶宮殿

玩故事,一起“講”出真善美。

親子閱讀更要悅讀,那故事變成情景劇,小朋友來當導演,我們來配合他們的演出。

好多故事都可以一邊聽一邊演,大道理不用講,自然在故事中都體驗到了。

還可以玩詩詞,體驗韻律美,開啟孩子的記憶宮殿。

朗朗上口的詩詞不僅有國學傳統之美,更能幫助孩子通過聽覺記憶建構自己的記憶宮殿,最好自帶搖頭晃腦的節奏,小朋友更有代入感。

3.“玩”出藝術之美

孩子的畫就是孩子的“話”,鼓勵孩子從塗鴉、搗亂、捏麵團等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藝術之美。

音樂節奏感也是開智神器。生活中本身就充滿了音樂元素,各種聲音、樂器,不拘一格玩音樂。先讓孩子愛上音樂,再愛上音樂課,慢慢學會品味藝術。

玩法千變萬化,套路有太多,養娃不管怎麼“戲精”,我們都是通過笑聲和玩耍來增進親子關係,幫助親子溝通。

就是在這一場場看似奇葩的互動中,孩子便會養成好習慣、玩出高情商、練出社交力、擁有核心素養,成為幸福快樂、自主自強的自己。

“戲精”媽媽們,還不快操練起來,用“演戲”和孩子玩起來。

你們還有啥好玩的套路?一起來聊聊“戲精的誕生” 吧~

作者:晴天媽媽,凱叔講故事專欄作者,親職幫創始人。3個孩子的媽媽,國家認證親子諮詢師,心理諮詢師。教育世家,北大港大碩士,超過3000萬媽媽喜愛的孩子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需要溝通,請與我們聯繫tougao@ksjgs.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