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兩手冰涼、關節疼痛,中醫怎麼看的

有些人會有這樣的體驗, 總覺著全身有風冷感、兩手冰涼、關節疼痛, 但檢查卻查不是什麼病。 面對這種情況, 風濕免疫專家張鳴鶴教授建議可歸納為“風濕症候群”, 屬中醫“痹病”範疇。 據此, 可以辨證制定治療方案。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起去看看吧~~

我們在臨床診療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風濕症狀, 如全身有風冷感、關節肌肉不固定疼痛或兩手冰冷, 出現蒼白、發紺、潮紅三相顏色反應體征, 但實驗室或其他特殊檢查均無陽性發現的患者。 這會使我們感到十分尷尬, 因為我們無法告訴這些患者得的是什麼病,

但是又不能告訴他們沒有病而不給他們治療。 為此作者建議將此類患者統統歸納為“風濕症候群”。 其實在中醫學領域裡對此類患者早就有所認識, 而且把它統一歸納為“寒痹”“痛痹”或“熱痹”等範疇。 作者認為其具體辨證論治如下。

1腎虛寒凝型

主症:病者多為女性, 整日形寒怕冷, 汗出尤甚, 雖炎夏酷暑亦需穿著厚實, 居室不敢開啟門窗, 足不出戶, 腰膝酸軟, 形疲乏力, 關節不痛, 舌質淡, 苔白, 脈象沉遲。

病機:素體氣血虧虛, 陰盛陽衰, 腎陽衰微, 腠理空疏, 感受寒邪, 寒凝益甚。

治則:補益氣血, 散寒固表, 溫補命門。

處方:黃芪20g, 黨參20g, 熟地黃20g, 當歸15g, 熟附子10g(先煎), 肉桂6g, 白術20g, 防風10g, 仙茅12g, 仙靈脾12g, 炙甘草10g。

方解:黃芪、黨參、熟地黃、當歸補益氣血為君藥;黃芪、白術、防風散寒固表為臣藥;附子、仙茅、仙靈脾溫補命門為佐藥;炙甘草補中益氣為使藥。 如汗出頻繁加白芍20g、生牡蠣30g以斂汗固表。 共奏溫腎散寒之功效。

2風寒濕痹型

主症:全身關節肌肉遊走性疼痛, 汗出益甚, 形寒怕冷, 下肢酸軟, 易抽筋, 舌質淡,

苔白, 脈象沉緩。

病機:病者素體虧虛, 腠理空疏, 感受風寒濕邪, 痹阻經絡而發病。

治則:祛風勝濕, 溫經散寒, 益氣固表。

處方:黃芪15g, 白術20g, 防風10g, 羌活15g, 獨活20g, 川芎12g, 制川烏6g, 桂枝10g, 肉桂6g, 桑寄生20g。

方解:羌活、獨活、川芎祛風勝濕為君藥;制川烏、肉桂、桂枝溫經散寒為臣藥;黃芪、白術、防風益氣固表為佐藥;桑寄生疏通經絡為使藥。 如汗出頻甚者去桂枝, 加白芍20g、五味子10g以斂汗柔筋。 共奏溫散除痹之功效。

3寒阻血脈型

主症:兩手發涼, 出現蒼白、發紺、潮紅三相顏色反應, 遇情緒激動、緊張, 或遇寒冷、涼水浸漬更甚, 關節不痛, 舌質淡, 苔白, 脈象沉遲。

病機:病者素體虧虛, 腠理空疏, 感受寒邪, 痹阻肌膚血脈而發病。

治則:溫經散寒, 活血化瘀, 益氣通絡, 緩急柔筋。

處方:制川烏6g,

桂枝10g, 鬼箭羽15g, 土鼈蟲10g, 紅花10g, 葛根20g, 白芍20g, 黃芪15g, 桑寄生20g。

方解:制川烏、桂枝溫經散寒為君藥;土鼈蟲、紅花、鬼箭羽活血化瘀為臣藥;葛根、白芍緩急柔筋為佐藥;黃芪、桑寄生益氣通絡為使藥。 共奏溫通散瘀之功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