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讀書,讓城市文化起來

表達欲

“我下午常去城市書房讀報, 這幾年, 環境幽雅的城市書房將揚州這座古城點綴……”揚州退休教師王金華坐在桌子對面, 雖然年過古稀, 但是思維敏捷, 回答問題滔滔不絕, 這讓我很驚訝, 也很欣喜, 因為我從她按捺不住的表達欲中, 看到了“城市書房”給揚州市民帶來的獲得感。

王金華這個名字對於我來說早有耳聞, 今年8月25日下午, 江蘇衛視記者在揚州維揚路的城市書房採訪過她, 20分鐘的時間裡, 王金華提供的信息量很大, 後來央視的一期節目中還給了她3個鏡頭, 這讓她很開心。

我在想, 是什麼原因讓一位老人對城市書房這麼認可?隨著採訪的深入,

我找到了答案。 在揚州採訪那幾天, 我轉了11家城市書房, 從東到西, 由南往北, 從古城到新區, 每個城市書房都是獨一無二的裝飾風格, 每一個城市書房都可以找到家的感覺。

任何圖書館的服務半徑都是有限的, 揚州市圖書館總館位於西區新城, 對於市區其他區域的市民來說, 不太方便。 而揚州的城市書房恰恰打通了圖書館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構築了15分鐘閱讀圈, 讓閱讀空間嵌入城市的各個角落, 相當於把圖書總館辦到市民家門口, 擴大了圖書資源服務覆蓋面。

和王金華一樣, 絕大多數揚州市民為城市書房點贊的理由, 無外乎方便和溫馨。 家門口建了書房後,

讀書的習慣又重新拾起來了。 有時候孩子喜歡城市書房後, 家長也被吸引過來, 也辦了借閱卡。 揚州城市書房24小時“不打烊”, 彌補了圖書館閉館對讀者隨時閱讀的影響。 許多年輕人下班或學生放學放假後來城市書房“充電”已成為常態, 晚上八九點鐘部分城市書房更是“一座難求”。

事實上, 圖書館的本質是人看書的地方, 人是核心, 書是載體。 之所以有這麼多像王金華一樣滿懷熱情的市民成為城市書房的擁躉, 我想這與揚州堅持以人為本、用溫度和情感建設城市書房的理念不無關係。

揚州城市書房提供了賓館式居家式閱讀體驗, 我發現, 除了閱覽桌, 還有吧臺式桌子, 方便讀書交友。 無論外面寒冬酷暑, 空調暖氣設備都保證書房內四季如春。

城市書房還配備了衛生間、電源插座、無線網路、圖書自助消毒機、飲料咖啡零食自動售賣機和免費純淨水。 通過集成資料通信和資料處理技術對室內設備進行自動控制, 可以說揚州的城市書房打造出了人性化和智慧化的溫馨環境, 這也是粘住讀者的重要原因。

採訪中, 王金華說了很多, 其中有幾句話給我的印象最深, 王金華說, 圖書館的模樣就是天堂的模樣。 王金華說, 無論富貴與貧窮, 無論順境還是逆境, 閱讀會給人慰藉, 閱讀會給人希望和力量。 王金華還說, 在閱讀中, 我們的精神會“復活”, 會與小說的主人公進行超越時空的對話, 那裡有快樂和悲傷, 有詩意的善良, 有純潔的友誼和愛情……我想,

如果時間允許, 王金華還會有好多話要講。

“飛”一會兒

在返回北京的高鐵上, 我接到了好友劉雯的電話, 她說剛剛從一家出版機構辭職, 有意加入一個做文化的創業團隊, 問我有沒有一些好點子。 我天馬行空跟她胡侃一通, 最終聊到了我剛完成一個選題——共用書店。

劉雯是較早開始質疑共用書店的, 在操作這個選題時, 我也多次聽過她的意見, 劉雯的觀點很有代表性, 她認為書店的本質是賣書而不是成為公益圖書館, 共用書店這種以借書為主招攬顧客、盈利模式尚不明朗的經營模式不能長久。

最初, 我對劉雯的這種質疑持贊成態度, 但隨著採訪的深入, 卻也覺得她的想法未免有些保守。 我們有一些共同的朋友,

都是做實體書店的, 大家對近些年部分實體書店的經營狀況心中有數, 但我覺得過於保守的態度有時候也成了他們前進的掣肘。 像共用書店這種, 能夠主動進行創新、求變, 是需要一定勇氣和膽量的, 而誰又能說這不是未來的趨勢呢!

我在那期的記者手記中寫道:傳統實體書店是一個強調個體精英式讀書的場所, 而新的實體書店會將目光鎖定在那些富有創造力、消費力的人群身上, 因為他們關注閱讀也關注與閱讀相關那些事, 所以多種業態融入書店, 正培養和滿足這部分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實我一直認為, 未來, 隨著人們文化消費的多元化, 也許會有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 朝著文化生活體驗空間的方向邁進。 而目前的我們,為何不給實體書店一點時間,讓這種模式再“飛”一會兒呢!

劉雯後來說,她是看了我發給她的記者手記才對共用書店轉變看法的。而我告訴她,我在寫完那篇記者手記後,觀點更趨向於理性了,劉雯怪我的態度轉變太快!

當然,我們誰都沒有否認“共用書店”是實體書店突圍經營困境的一種嘗試,但嘗試並不意味著沒有邊界。新華書店和公共圖書館終究是不一樣的,作為出版行業鏈條的終端環節,售賣圖書才是最重要的。

沒有觀點的碰撞就沒有談資,劉雯說,書店真正需要解決的是如何降低運營成本、如何提高讀者購書積極性的問題。除此之外,出版產業也要順應文化消費多元化、著作生產與消費網路化等趨勢,推進產業結構、行業機制的改革與調整,適應市場需求的變革。

與此前相比,劉雯上述觀點才是我想要的,我怪她為什麼不早點“開悟”。

一座城市多一些實體書店,能讓城市更有內涵,能讓人們有更多可以安靜讀書與思考的地方,能讓人們的精神財富可以在城市“安家落戶”。實體書店只有主動擁抱讀者,調動公眾的讀書熱情,才能在電子閱讀方興未艾之時、公共閱讀服務越來越完善的當下生存下去,並能活得好。

事實上,無論是公共圖書館還是實體書店,其實質都是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公共圖書館越來越人性化,最後一公里的瓶頸逐漸被打破,那麼實體書店還有什麼理由不奮起直追呢!不可否認,閱讀需求將是未來文化服務的新藍海。

那天,我和劉雯在電話裡聊了半個多小時,又在微信上分享了一些行業趨勢的文章,臨結束時,劉雯說她想去揚州看一看城市書房。

而目前的我們,為何不給實體書店一點時間,讓這種模式再“飛”一會兒呢!

劉雯後來說,她是看了我發給她的記者手記才對共用書店轉變看法的。而我告訴她,我在寫完那篇記者手記後,觀點更趨向於理性了,劉雯怪我的態度轉變太快!

當然,我們誰都沒有否認“共用書店”是實體書店突圍經營困境的一種嘗試,但嘗試並不意味著沒有邊界。新華書店和公共圖書館終究是不一樣的,作為出版行業鏈條的終端環節,售賣圖書才是最重要的。

沒有觀點的碰撞就沒有談資,劉雯說,書店真正需要解決的是如何降低運營成本、如何提高讀者購書積極性的問題。除此之外,出版產業也要順應文化消費多元化、著作生產與消費網路化等趨勢,推進產業結構、行業機制的改革與調整,適應市場需求的變革。

與此前相比,劉雯上述觀點才是我想要的,我怪她為什麼不早點“開悟”。

一座城市多一些實體書店,能讓城市更有內涵,能讓人們有更多可以安靜讀書與思考的地方,能讓人們的精神財富可以在城市“安家落戶”。實體書店只有主動擁抱讀者,調動公眾的讀書熱情,才能在電子閱讀方興未艾之時、公共閱讀服務越來越完善的當下生存下去,並能活得好。

事實上,無論是公共圖書館還是實體書店,其實質都是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公共圖書館越來越人性化,最後一公里的瓶頸逐漸被打破,那麼實體書店還有什麼理由不奮起直追呢!不可否認,閱讀需求將是未來文化服務的新藍海。

那天,我和劉雯在電話裡聊了半個多小時,又在微信上分享了一些行業趨勢的文章,臨結束時,劉雯說她想去揚州看一看城市書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