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如何評論三家分晉?三家分晉歷史意義

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末年, 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西元前5世紀, 原是晉國卿大夫的趙、魏、韓三個大家族, 架空了國君的權力,

實際上等於瓜分了晉國的大權。 應趙、魏、韓三家的要求, 早已形同虛設的周王朝, 終於在西元前403年, 正式承認並冊封趙、魏、韓三家為諸侯。

趙國國君趙鞅立趙無恤為趙家繼承人後, 趙鞅經常親自教導他。 幾年後晉國四卿中實力最強的智氏, 聯合趙氏攻打鄭國。 攻破了鄭國好幾個城池, 並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宴。 趙無恤隨智伯出征伐鄭回來後, 沒過幾年, 父親趙鞅便應病去世, 無恤繼任為趙氏的族長, 而晉國的正卿職位, 則改由智伯擔任。 繼任族長的無恤, 上任後的第一件事, 便是用巧計佔領了代國。 趙無恤上任後的第四年, 智伯聯合趙、魏、韓三家, 私自瓜分了以被滅掉的範氏和中行氏兩家的封地。 晉國國君大怒, 打算請齊、魯兩國出兵滅掉四卿,

讓自己奪回權力。 但這個計畫很快被智伯知道, 於是他聯合三卿打跑了國君晉出公, 扶立了新的國君。 從此, 智伯掌控了晉國的全部國政。 智伯野心越來越大, 讓三卿都拿出一萬戶封獻給智國。 韓、魏兩國都獻出了一萬戶封, 而趙沒有獻。 智伯大怒, 水淹晉陽, 而韓、魏叛變, 始智軍大亂, 智伯戰亡。

智伯被殺後, 韓、魏、趙共同瓜分了智氏, 逐步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

水淹晉陽50年後, 也就是西元前403年, 晉國由此變成小國, 反倒要去朝拜趙、魏、韓三個新諸侯。 西元前376年三國終於廢了晉靜公, 晉國從此滅亡。 中國進入了天下混戰的戰國時代。

《資治通鑒》的開篇就是三家分晉, 為什麼司馬光會以這一事件作為《資治通鑒》的開篇呢?

因為三家分晉這一事件得到了周天子的認可, 司馬光認為這一事件是真正禮崩樂壞的開端, 是對君臣之禮的徹底破壞, 所以他把這一有著分水嶺意義的事件, 作為了整部巨著的開篇。 後世的史家們, 也把這一事件作為了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分水嶺。

“《周紀一》, 起著雍攝提格, 盡玄默困敦, 凡三十五年。 ”

“威烈王, 二十三年, 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 禮莫大於分, 分莫大於名。 何謂禮?紀綱是也。 何謂分?君臣是也。 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

釋義: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 周天子任命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針對這件事, 司馬光發表看法說:我聽說天子的職事沒有什麼比禮更重大的, 禮沒有什麼比區別職分更重大的, 而職分沒有什麼比名位更重大的。 什麼叫禮?紀綱就是禮。 什麼叫職分?君臣上下就是職分。 什麼叫名位?公、侯、卿、大夫就是名位。 就在這段文字下有面, 司馬光展開了長篇大論。

對於周天子封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司馬光痛心疾首。 他說:痛心啊!因為周幽王、周厲王失德, 而使周朝的政道一天天衰敗, 朝綱政紀散失毀壞, 居下位的侵淩居上位的, 居於上位的人權力衰落, 諸侯專擅征伐大權, 大夫專擅諸侯的國政, 禮制大體十之七八己經喪失。 然而,周文王、周武王的宗廟祭祀仍能綿綿相延而不斷,就是因為周代的子孫們還能恪守其名分的原故。為什麼這樣說呢?昔日晉文公有大功于周王室(以盟主的身份帶頭擁戴尊崇周王室)時,向周襄王請求死後能像王者一樣用隧葬的禮儀,但周襄王沒有允許,說:“這是天子不同于諸侯的禮儀啊!沒有更代周室的德運而有兩個天子,這也是叔父你所反對厭惡的啊。不然的話,叔父你自己有屬地而盡可以隧葬,又何必來請示我呢!”晉文公由是畏懼而不敢違抗。由此可知,從周王室的屬地來看,不比曹國、滕國大;以周王室管轄的民眾來說,不如邾國、莒國多;然而,經歷了數百年,周王室仍為天下宗主,雖晉、楚、齊、秦都很強大,卻不敢侵淩於它,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名分還存在的原故啊!至於季氏在魯國,田常在齊國,白公在楚國,智伯在晉國,他們的勢力足以驅逐國君而自立,然而始終不敢冒然行事者,哪裡是什麼他們的勢力不足或者是什麼於心不忍呢?只不過是他們害怕被安上冒犯名分的奸名,而使天下共誅之的原故啊。如今,晉國大夫侵暴蔑視他們的國君,瓜分了晉國,天子既然不能討伐他們也就罷了,卻還寵護加爵秩給他們,使其列位於諸侯,這就使得人人都知道,現今連區區名分都無法守住了,從而把名分拋棄掉,至此,先王的禮制己經喪失殆盡了。

或者有人認為,當時周王室衰微積弱,韓、趙、魏這三晉卻很強盛,周天子雖然並不想允諾他們為諸侯,但他又怎麼能辦得到呢?這種看法非常不對。韓、趙、魏雖然強盛,如果他們不顧天下人的誅伐而侵犯禮義,那麼,他們就不會向天子請求冊封,而會自立為諸侯了。而不向天子請准就自立為諸侯者,則將成為悖逆之臣。天下假如有像齊恒公、晉文公那樣的國君,就必然會尊奉禮義而討伐他們。可如今是他們向天子請示,天子應允了他們,是受天子的冊封而成為諸侯的,還有誰能夠去討伐他們呢?所以,韓、趙、魏這三晉能夠列為諸侯,不是韓、趙、魏破壞禮制,而是天子自己破壞了禮制。

嗚呼!君臣上下的禮制既然己經敗壞了,由是,天下人便以智謀和實力相爭為英雄強主。這樣下去,就使得聖賢的後代原來列為諸侯的,他們的國家沒有不被消滅的,他們的人民也沒有不被離散除滅而消失殆盡的。這難道不使人感到悲哀嗎?

一聲歎息,說明了司馬光對周天子的失望,並認為周王室的衰微都是禮崩樂壞造成的。司馬光的這一觀點也一直貫穿到他對以後不少歷史事件的評價中。

三家分晉歷史意義

“三家分晉”成為了中國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同時也標誌著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推動了封建制度的確立。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產生了,由此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霸權政治結束了,七雄兼併的戰國序幕揭開了。

然而,周文王、周武王的宗廟祭祀仍能綿綿相延而不斷,就是因為周代的子孫們還能恪守其名分的原故。為什麼這樣說呢?昔日晉文公有大功于周王室(以盟主的身份帶頭擁戴尊崇周王室)時,向周襄王請求死後能像王者一樣用隧葬的禮儀,但周襄王沒有允許,說:“這是天子不同于諸侯的禮儀啊!沒有更代周室的德運而有兩個天子,這也是叔父你所反對厭惡的啊。不然的話,叔父你自己有屬地而盡可以隧葬,又何必來請示我呢!”晉文公由是畏懼而不敢違抗。由此可知,從周王室的屬地來看,不比曹國、滕國大;以周王室管轄的民眾來說,不如邾國、莒國多;然而,經歷了數百年,周王室仍為天下宗主,雖晉、楚、齊、秦都很強大,卻不敢侵淩於它,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名分還存在的原故啊!至於季氏在魯國,田常在齊國,白公在楚國,智伯在晉國,他們的勢力足以驅逐國君而自立,然而始終不敢冒然行事者,哪裡是什麼他們的勢力不足或者是什麼於心不忍呢?只不過是他們害怕被安上冒犯名分的奸名,而使天下共誅之的原故啊。如今,晉國大夫侵暴蔑視他們的國君,瓜分了晉國,天子既然不能討伐他們也就罷了,卻還寵護加爵秩給他們,使其列位於諸侯,這就使得人人都知道,現今連區區名分都無法守住了,從而把名分拋棄掉,至此,先王的禮制己經喪失殆盡了。

或者有人認為,當時周王室衰微積弱,韓、趙、魏這三晉卻很強盛,周天子雖然並不想允諾他們為諸侯,但他又怎麼能辦得到呢?這種看法非常不對。韓、趙、魏雖然強盛,如果他們不顧天下人的誅伐而侵犯禮義,那麼,他們就不會向天子請求冊封,而會自立為諸侯了。而不向天子請准就自立為諸侯者,則將成為悖逆之臣。天下假如有像齊恒公、晉文公那樣的國君,就必然會尊奉禮義而討伐他們。可如今是他們向天子請示,天子應允了他們,是受天子的冊封而成為諸侯的,還有誰能夠去討伐他們呢?所以,韓、趙、魏這三晉能夠列為諸侯,不是韓、趙、魏破壞禮制,而是天子自己破壞了禮制。

嗚呼!君臣上下的禮制既然己經敗壞了,由是,天下人便以智謀和實力相爭為英雄強主。這樣下去,就使得聖賢的後代原來列為諸侯的,他們的國家沒有不被消滅的,他們的人民也沒有不被離散除滅而消失殆盡的。這難道不使人感到悲哀嗎?

一聲歎息,說明了司馬光對周天子的失望,並認為周王室的衰微都是禮崩樂壞造成的。司馬光的這一觀點也一直貫穿到他對以後不少歷史事件的評價中。

三家分晉歷史意義

“三家分晉”成為了中國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同時也標誌著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推動了封建制度的確立。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產生了,由此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霸權政治結束了,七雄兼併的戰國序幕揭開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