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我在泉州都市里過著打漁的生活

2008年, 泉州第一座主塔斜拉橋跨江而立, 命名為晉江大橋。 橋的兩頭, 一頭是泉州正在崛起的東海新區, 通往東遷的泉州市政府,

一頭跨進晉江陳埭鎮仙石村, 一個依然靠討海為生的小漁村。

這座極具現代感的“開”字型斜拉橋, 連著一片荒草恣意生長的江中島, 不遠不近的江邊泊著幾十艘的漁船, 看不見人流, 聽不見江濤聲。 在滾滾的城市進階裡, 這裡, 安靜得猶如一幅楓橋夜泊畫。 以致於讓我誤以為, 這幅畫裡的船, 從未遠行。

丨除了海景國際那片, 江中央未那片荒草地, 村民也叫它中芸洲

其實, 當然不是如此。

這是一個充滿生鮮氣息的小漁港, 稍微一靠近, 就能聞到被江風輕攜而過的魚腥味。 從晉江大橋南岸下來, 往前走幾十米, 三條水泥路, 通往三個不同的停泊口, 幾十艘木板漁船, 或靠著岸, 或泊在水面上, 蕩蕩悠悠。

每次坐車從橋面經過, 就特別喜歡看這些泊在江面上的漁船, 會想, 它們的主人是誰, 他們曾經一起去到哪個無人島嶼。 泉州洛陽橋有張很經典的照片,

是六七隻木漁船, 頭抵著頭, 擁成一圈, 靜候在夜幕下, 與時間同在。 感覺這一幕, 已是地久天長。

泉州向海而生, 臨水而居, 骨子裡應該有水賦予的柔情與浪漫。 1984年泉州大橋建成以前, 泉州還只有兩座宋代古橋, 筍江橋和順濟橋, 位於晉江上游, 古城邊上。 有位黃姓老人曾描述過他們當年劃水而歌的城市生活——

夜幕初降, 幾個年輕人結伴來到順濟橋下, 跳上漁船, 放開纜繩, 船兒就隨著潮水往下游漂去。 他們坐著、躺著, 盡情暢飲, 高興時, 扣舷歌之, 唱上幾曲南音;也不劃槳, 船兒就隨波輕漂, 最遠, 能漂到現在的刺桐大橋, 然後又隨著潮漲漂回順濟橋,再漂到浮橋。這一漂啊,可以漂上兩個小時。

這樣的游江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逐漸消失了。晉江江面後來又多出許多橋,泉州大橋、刺桐大橋、田安大橋、晉江大橋、跨海大橋,以及最近剛敲定的泉州第一條海底隧道。

幾乎5年一新,城市發展的速度,數著這些橋便知曉幾分。也許正是如此,我才愈發覺得晉江大橋下的那個小漁港,安分得很,是城市餘暉下特別美的一個角落。

這個小漁港的漁民基本來自一路之隔的晉江仙石村。比起對江的東海蟳埔大漁港,這兒的船很小,這兒的海鮮也小,小蝦小蟹,小海魚。

“小魚我們不抓的,都要放掉。”一名船長低頭在江水裡,搓洗滿是機油的手。不出海時,漁民都要常常來檢修漁船,上上機油,查查木板會不會漏水。

我比劃著,問是巴掌那麼大嗎?

船長看了我一眼,兩人都有點尷尬:“不是不是啊,那麼大就是我們抓的魚了,小魚是這樣的——”說著,他用黑色機油浸染的皸裂的手指,比出10公分長短。那是指魚苗,是要留種的。

泉州冬日的陽光太好了,天很藍,衣服曬得暖暖的。站在仙石漁港邊,吹著江風,眼前的綠水、木船,還是非常安靜。

只不過,漁民可沒這樣的心情。對於他們,這江就是勞作的田,水是冷的,風是刺骨的,漂泊是艱辛的。

他們告訴我最多的字眼是:“辛苦啊”。我口拙,支吾著該用“打漁人”還是“出海人”的措辭,船長著急地接了話:“你說‘討海’啊,對啊,我們村還有一半人在討海。”

討,就是求。跟大海討個生活。討過海的人,討過生活的人,一定最懂得謙卑。

上午10點,兩對夫妻從海上回來了。

這個點回來,大都是半夜三四點出海,為了趕仙石村下午1點最大的魚市。要麼,就下午四五點出海,半夜10點多回來。這樣,就可以趕上午的小魚市。但無論怎麼選,都逃不過海的黑夜。

以前,女人是不允許上船的,更別說出海了。我試圖踏上一艘船時,船長下意識地提醒我:“不要踩船頭,從邊上跨上來。”他笑著善意地解釋:“以前船頭有龍頭還有龍眼,規矩多,現在沒那麼講究了,但,你還是不要踩了吧。”

不能踩的原因,施船長說不太清,大概風俗上認為不吉利。討海的人最怕的就是不吉利。在海上吃飯,碗一定不能倒扣,這是“翻船”的不祥寓意。無邊無涯的海面,即使現在通訊發達了,遇險時手機沒電發不出信號,也只能等路過的船隻將自己拉回來。

我打探了下魚市的價錢。

“請問,這叫什麼魚,多少錢一斤?”

一名婦女著急地把兩個白色塑膠筐搬上摩托車改裝過的運魚車,裡面是她和丈從半夜熬到日出的收穫。她沒告訴我是什麼魚,也沒顧上看我,只說了一句:“這個很多錢很多錢的。”

我繼續問,“那是多少錢?”

“20,要麼?”說著,利索地去拿袋子,準備給我裝上。

我採訪的幾個漁民,都不太會講普通話,說自己沒念過書。所以,我總是問不出那些到底是什麼魚。有見到野生鱸魚,一斤可以賣到100元出頭,網到鰻魚就賺大了,要上好幾百,能捕到很不容易,自己都不太捨得賣。

仙石港的魚之所以又小又少,是因為這個港的漁船不遠洋,只在近海作業,當天去當天回,馬達開船1小時,差不多就是最遠的距離。但正因為如此,魚回港時,都是活的,盛放在塑膠桶裡,當天售賣。

村民說,約有100多艘船在這個漁港進出,約有一半的村民還在靠海為生。前幾年經濟好的時候,有人轉行進工廠、開海鮮樓,經濟不好了,就又回來當漁民。他們說前幾年光景好,“仙石村3000多人,開了20家海鮮樓,很多人慕名去買鮮魚、吃最新鮮的魚蝦。”

站在漁港邊上,看著對面拔地而起的新建築,極具現代化的斜拉橋,有種時光錯亂感。我們擁抱城市,渴望不一樣的人生視野,但我們也總懷念過往,拉著歲月的餘暉想聽古老的故事。

夕陽快落下時,漁港岸邊用來撐電線的竹竿撐起天邊昏黃的一角,有個小女孩跟爸爸來查看漁船是否安好,風大天冷,她的表情卻無一點畏縮。

簡簡單單的生活,潮起潮落的反覆運算。小小漁船,蕩蕩悠悠。

這兒的潮汐,總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中午12點漲滿,在每年的九月迎來大潮。

潮漲時,有人已經出海,等著捕獲。潮退時,有人準備回家,祈求一路平安。

來源微信:花巷

然後又隨著潮漲漂回順濟橋,再漂到浮橋。這一漂啊,可以漂上兩個小時。

這樣的游江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逐漸消失了。晉江江面後來又多出許多橋,泉州大橋、刺桐大橋、田安大橋、晉江大橋、跨海大橋,以及最近剛敲定的泉州第一條海底隧道。

幾乎5年一新,城市發展的速度,數著這些橋便知曉幾分。也許正是如此,我才愈發覺得晉江大橋下的那個小漁港,安分得很,是城市餘暉下特別美的一個角落。

這個小漁港的漁民基本來自一路之隔的晉江仙石村。比起對江的東海蟳埔大漁港,這兒的船很小,這兒的海鮮也小,小蝦小蟹,小海魚。

“小魚我們不抓的,都要放掉。”一名船長低頭在江水裡,搓洗滿是機油的手。不出海時,漁民都要常常來檢修漁船,上上機油,查查木板會不會漏水。

我比劃著,問是巴掌那麼大嗎?

船長看了我一眼,兩人都有點尷尬:“不是不是啊,那麼大就是我們抓的魚了,小魚是這樣的——”說著,他用黑色機油浸染的皸裂的手指,比出10公分長短。那是指魚苗,是要留種的。

泉州冬日的陽光太好了,天很藍,衣服曬得暖暖的。站在仙石漁港邊,吹著江風,眼前的綠水、木船,還是非常安靜。

只不過,漁民可沒這樣的心情。對於他們,這江就是勞作的田,水是冷的,風是刺骨的,漂泊是艱辛的。

他們告訴我最多的字眼是:“辛苦啊”。我口拙,支吾著該用“打漁人”還是“出海人”的措辭,船長著急地接了話:“你說‘討海’啊,對啊,我們村還有一半人在討海。”

討,就是求。跟大海討個生活。討過海的人,討過生活的人,一定最懂得謙卑。

上午10點,兩對夫妻從海上回來了。

這個點回來,大都是半夜三四點出海,為了趕仙石村下午1點最大的魚市。要麼,就下午四五點出海,半夜10點多回來。這樣,就可以趕上午的小魚市。但無論怎麼選,都逃不過海的黑夜。

以前,女人是不允許上船的,更別說出海了。我試圖踏上一艘船時,船長下意識地提醒我:“不要踩船頭,從邊上跨上來。”他笑著善意地解釋:“以前船頭有龍頭還有龍眼,規矩多,現在沒那麼講究了,但,你還是不要踩了吧。”

不能踩的原因,施船長說不太清,大概風俗上認為不吉利。討海的人最怕的就是不吉利。在海上吃飯,碗一定不能倒扣,這是“翻船”的不祥寓意。無邊無涯的海面,即使現在通訊發達了,遇險時手機沒電發不出信號,也只能等路過的船隻將自己拉回來。

我打探了下魚市的價錢。

“請問,這叫什麼魚,多少錢一斤?”

一名婦女著急地把兩個白色塑膠筐搬上摩托車改裝過的運魚車,裡面是她和丈從半夜熬到日出的收穫。她沒告訴我是什麼魚,也沒顧上看我,只說了一句:“這個很多錢很多錢的。”

我繼續問,“那是多少錢?”

“20,要麼?”說著,利索地去拿袋子,準備給我裝上。

我採訪的幾個漁民,都不太會講普通話,說自己沒念過書。所以,我總是問不出那些到底是什麼魚。有見到野生鱸魚,一斤可以賣到100元出頭,網到鰻魚就賺大了,要上好幾百,能捕到很不容易,自己都不太捨得賣。

仙石港的魚之所以又小又少,是因為這個港的漁船不遠洋,只在近海作業,當天去當天回,馬達開船1小時,差不多就是最遠的距離。但正因為如此,魚回港時,都是活的,盛放在塑膠桶裡,當天售賣。

村民說,約有100多艘船在這個漁港進出,約有一半的村民還在靠海為生。前幾年經濟好的時候,有人轉行進工廠、開海鮮樓,經濟不好了,就又回來當漁民。他們說前幾年光景好,“仙石村3000多人,開了20家海鮮樓,很多人慕名去買鮮魚、吃最新鮮的魚蝦。”

站在漁港邊上,看著對面拔地而起的新建築,極具現代化的斜拉橋,有種時光錯亂感。我們擁抱城市,渴望不一樣的人生視野,但我們也總懷念過往,拉著歲月的餘暉想聽古老的故事。

夕陽快落下時,漁港岸邊用來撐電線的竹竿撐起天邊昏黃的一角,有個小女孩跟爸爸來查看漁船是否安好,風大天冷,她的表情卻無一點畏縮。

簡簡單單的生活,潮起潮落的反覆運算。小小漁船,蕩蕩悠悠。

這兒的潮汐,總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中午12點漲滿,在每年的九月迎來大潮。

潮漲時,有人已經出海,等著捕獲。潮退時,有人準備回家,祈求一路平安。

來源微信:花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