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慘死的六位太子,每位登基都重寫歷史,不至於早早滅亡

歷史慘死的六位太子, 每位登基都重寫歷史, 不至於早早滅亡

衛太子劉據(前128年—前91年), 漢武帝劉徹嫡長子, 漢昭帝劉弗陵異母兄。 母為衛皇后。

劉據生於元朔元年(前128年)春, 于元狩元年(前122年)夏立為皇太子。 劉據成年後, 漢武帝每每巡遊天下, 便以國事交付太子劉據。 太子為政寬厚, 屢屢平反冤案, 深得民心。 征和二年(前91年), 劉據在巫蠱之禍中被江充、韓說等人誣陷, 因不能自明而起兵反抗誅殺江充等人, 漢武帝誤信謊情, 以為太子劉據謀反, 遂發兵鎮壓, 劉據兵敗逃亡, 最終因拒絕被捕受辱而自殺。

冤案平反後,

漢武帝建思子宮, 歸來望思之台以寄哀思。 漢宣帝劉詢繼位後, 為祖父劉據追加諡號曰“戾”, 重修陵寢, 供奉祭祀。

漢武帝晚年常年外出遊幸天下, 每每出宮便將諸事交付給劉據, 宮中事務交付給皇后。 如果有所裁決, 待武帝回宮後就將其中最重要的事向他報告,

漢武帝也沒有不同意的, 有時甚至不過問。

在施政方面, 漢武帝用法嚴厲, 任用的多是嚴苛殘酷的酷吏;而太子性格寬厚, 卻也有固執己見的一面, 經常將一些他認為處罰過重的事進行平反。 劉據這樣做雖然得百姓之心, 但那些執法大臣皆不高興。 皇后害怕長此下去會引來禍事, 每每告誡劉據應注意順從武帝的意思, 不應擅自有所縱容而寬赦罪人。 漢武帝聽說此事之後, 讚賞太子的做法, 而對皇后的說法不以為然。

如果劉據沒有被昏庸的漢武帝給殺害, 恐怕漢朝的歷史要重寫了, 漢武帝之後也是很後悔這樣好的一個兒子就去世了。

楊勇(?-604年), 字睍地伐, 隋文帝楊堅長子, 隋煬帝楊廣的同母兄, 母文獻皇后獨孤伽羅。 原本是隋文帝的太子, 後來被廢為庶人。 楊廣即位後, 立即假擬隋文帝詔書, 賜死楊勇。 死後追封為房陵王。

隋煬帝楊廣很會耍手段, 楊勇就這樣丟掉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隋煬帝在位也做了一些事情, 開通了大運河也算是為百姓做了一些事情,

但是楊廣非常的荒唐使得早早的就滅亡了, 如同是楊勇在位也許會不一樣。

很多大臣都認為楊勇罪不至被廢, 而且廢立太子是大事, 但隋文帝不聽。 楊勇也自認罪不至被廢, 屢屢要求面見隋文帝, 想要告訴隋文帝有關自己的冤屈, 但都被皇太子楊廣給攔下, 無法達成他的心願。 情急之下, 楊勇爬到樹上, 大聲呼喊隋文帝, 希望隋文帝聽見後可以見他一面。 楊素趁機向隋文帝進讒言說:“楊勇已經心神喪失了, 被妖魔附身, 魂都收不回來了。 ”隋文帝也這麼覺得, 因此楊勇終究無法與隋文帝見到面。 楊素誣陷楊勇, 方式與罪名也大都如此。

直到文帝臥病于仁壽宮時, 皇太子與文帝姬妾皆隨侍在側, 《資治通鑒》、《隋書》載宣華夫人被太子楊廣“無禮”之事。

宣華夫人將此事告訴文帝后, 文帝始知冤枉了楊勇, 並大罵獨孤皇后與楊廣, 派人召楊勇進宮, 準備廢楊廣而複立楊勇為太子, 但是此事被楊廣攔截, 隨即文帝便暴崩, 楊廣即位, 立即假擬文帝詔書, 賜死楊勇。 煬帝后來追封楊勇為房陵王, 但是子嗣不得繼承其位元, 全部流放濟南, 後來多數都被楊廣殺死。

李建成(589年-626年),小字毗沙門。唐高祖李淵長子,隴西成紀人。

李淵起兵之前,李建成奉父命在河東招募人才,而後李建成到太原助李淵起兵,隨李淵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關,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後被立為皇太子,協助李淵處理政事。李建成多次率軍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斬與突厥勾結的劉黑闥,平定山東。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親手射殺李建成,時年三十八歲,五子一併遇害。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取得了皇位,雖然把李建成寫的很不堪,但是李建成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人物,不然也不能和李世民競爭這麼久。

說他寬和敦厚吧,他殺了稽胡俘虜六千人;說他性格暴戾吧,在李元吉完全有可能刺殺李世民成功的情況下,他又顧及兄弟之情果斷阻止元吉。軍事上面可以說是未嘗一敗,除了一次攻打王世充無功而返之外(李世民隨軍),真沒有在軍事上吃過什麼虧(不過因為他是太子身份,一國儲君,本身打硬仗打險仗的可能性也比較小)。在政治上,監國的時候又將國事處理的井井有條,堅持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基本上沒有大的缺點了,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完美的人。

元朝的真金太子從小就非常的優秀,一直很喜歡學習儒家的文化,很有一國之君的風範,但是很年輕的時候就去世了。

孛兒只斤·真金(Jingim,1243年—1285年),元朝第一位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之嫡長子,第二位皇帝元成宗鐵穆耳之父,母察必皇后。1261年被封為燕王,1273年被封為皇太子,1279年參決朝政。真金自幼深受漢文化影響,當政後亦作為漢法派之領袖與阿合馬等理財派對立。1285年因禪讓事件而憂鬱成疾,同年十二月病逝,元世祖賜諡號明孝太子。1294年元成宗登基,追尊其父真金為皇帝,上廟號裕宗,諡號文惠明孝皇帝。以後的元朝皇帝都是真金的後裔。

真金在元初政治中扮演過一個重要的角色,起過不容忽視的作用。忽必烈推行了漢法,而又有很大的局限性。當忽必烈本人在推行漢法道路上止步時,真金漸漸成了漢法派的實際領袖。在他的身上,首次體現了蒙元王朝汗位繼承問題上的重大變革。在反對阿合馬苛斂暴政的鬥爭中,他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忽必烈晚年趨向保守時力圖繼續推進忽必烈本人先前從事的行漢法圖大治的事業,可惜由於他的擁戴者急於勸忽必烈讓位而遭到失敗。

朱標(1355年—1392年5月17日),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明惠宗朱允炆之父,安徽鳳陽人。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生於太平陳迪家。朱元璋稱吳王時,立朱標為王世子,隨宋濂學習經傳。自幼受到悉心教導,明太祖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

朱標天性仁慈,對兄弟十分友愛,秦王朱樉、周王朱橚及晉王朱棡等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護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諸王中威信頗高。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逝,八月附葬孝陵東,即明東陵,諡“懿文”。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燕王朱棣靖難之役稱帝后複稱懿文皇太子。南明弘光元年明安宗朱由崧複稱孝康皇帝,清修《明史》亦稱。

明朝的朱標太子也是非常的讓人傷心,他是朱元璋最喜愛的一個太子,但是年紀輕輕就走了使得朱元璋大開殺戒,把所有的有功之臣都給殺害了。

朱標身為朱元璋的嫡長子,深受其父親的重視。朱標從小就被當做是接班人來培養。朱元璋起兵造反,那是還是吳王的時候,就已經把朱標立為世子。不但自己對朱標手把手輔導,還請了當時學界大V宋濂等為其傳道受業。朱標22歲時,朱元璋命令所有政務都由太子處理,最後再由自己審閱。

自此以後,朱標就漸漸接手了大明王朝的國家政務,所累積的執政經驗,並不是建文帝朱允炆能夠比擬的。

康熙的太子胤礽本身非常的得康熙的寵愛,但是因為得罪了康熙帝只能被廢除,康熙帝是最年輕的帝王,他九歲的時候就已經親政,可以說少年就已經得志了。

愛新覺羅·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聖祖玄燁第二子,母為仁孝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除康熙早殤諸皇子外序齒為皇次子。

因其胞兄、嫡長子承祜幼殤,在胤礽剛滿周歲時即被確立為皇太子。胤礽自幼即聰慧好學,文武兼備,不僅精通諸子百家經典、歷代詩詞,而且熟練滿洲弓馬騎射;長成後代皇帝祭祀,並數次監國,治績不俗,在朝野內外頗具令名,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康熙的負擔。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清聖祖康熙帝北征噶爾丹,特命胤礽監國,後清聖祖北征都讓胤礽監國理政。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胤礽侍駕南巡,以病留德州而止。四十二年正月,仍侍駕南巡。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以罪廢拘系于咸安宮,同年十二月被釋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覆立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廢黜,仍禁錮于咸安宮。此後多次有推薦其複立的建議,但康熙帝始終未再立胤礽。

李建成(589年-626年),小字毗沙門。唐高祖李淵長子,隴西成紀人。

李淵起兵之前,李建成奉父命在河東招募人才,而後李建成到太原助李淵起兵,隨李淵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關,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後被立為皇太子,協助李淵處理政事。李建成多次率軍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斬與突厥勾結的劉黑闥,平定山東。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親手射殺李建成,時年三十八歲,五子一併遇害。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取得了皇位,雖然把李建成寫的很不堪,但是李建成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人物,不然也不能和李世民競爭這麼久。

說他寬和敦厚吧,他殺了稽胡俘虜六千人;說他性格暴戾吧,在李元吉完全有可能刺殺李世民成功的情況下,他又顧及兄弟之情果斷阻止元吉。軍事上面可以說是未嘗一敗,除了一次攻打王世充無功而返之外(李世民隨軍),真沒有在軍事上吃過什麼虧(不過因為他是太子身份,一國儲君,本身打硬仗打險仗的可能性也比較小)。在政治上,監國的時候又將國事處理的井井有條,堅持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基本上沒有大的缺點了,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完美的人。

元朝的真金太子從小就非常的優秀,一直很喜歡學習儒家的文化,很有一國之君的風範,但是很年輕的時候就去世了。

孛兒只斤·真金(Jingim,1243年—1285年),元朝第一位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之嫡長子,第二位皇帝元成宗鐵穆耳之父,母察必皇后。1261年被封為燕王,1273年被封為皇太子,1279年參決朝政。真金自幼深受漢文化影響,當政後亦作為漢法派之領袖與阿合馬等理財派對立。1285年因禪讓事件而憂鬱成疾,同年十二月病逝,元世祖賜諡號明孝太子。1294年元成宗登基,追尊其父真金為皇帝,上廟號裕宗,諡號文惠明孝皇帝。以後的元朝皇帝都是真金的後裔。

真金在元初政治中扮演過一個重要的角色,起過不容忽視的作用。忽必烈推行了漢法,而又有很大的局限性。當忽必烈本人在推行漢法道路上止步時,真金漸漸成了漢法派的實際領袖。在他的身上,首次體現了蒙元王朝汗位繼承問題上的重大變革。在反對阿合馬苛斂暴政的鬥爭中,他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忽必烈晚年趨向保守時力圖繼續推進忽必烈本人先前從事的行漢法圖大治的事業,可惜由於他的擁戴者急於勸忽必烈讓位而遭到失敗。

朱標(1355年—1392年5月17日),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明惠宗朱允炆之父,安徽鳳陽人。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生於太平陳迪家。朱元璋稱吳王時,立朱標為王世子,隨宋濂學習經傳。自幼受到悉心教導,明太祖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

朱標天性仁慈,對兄弟十分友愛,秦王朱樉、周王朱橚及晉王朱棡等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護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諸王中威信頗高。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逝,八月附葬孝陵東,即明東陵,諡“懿文”。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燕王朱棣靖難之役稱帝后複稱懿文皇太子。南明弘光元年明安宗朱由崧複稱孝康皇帝,清修《明史》亦稱。

明朝的朱標太子也是非常的讓人傷心,他是朱元璋最喜愛的一個太子,但是年紀輕輕就走了使得朱元璋大開殺戒,把所有的有功之臣都給殺害了。

朱標身為朱元璋的嫡長子,深受其父親的重視。朱標從小就被當做是接班人來培養。朱元璋起兵造反,那是還是吳王的時候,就已經把朱標立為世子。不但自己對朱標手把手輔導,還請了當時學界大V宋濂等為其傳道受業。朱標22歲時,朱元璋命令所有政務都由太子處理,最後再由自己審閱。

自此以後,朱標就漸漸接手了大明王朝的國家政務,所累積的執政經驗,並不是建文帝朱允炆能夠比擬的。

康熙的太子胤礽本身非常的得康熙的寵愛,但是因為得罪了康熙帝只能被廢除,康熙帝是最年輕的帝王,他九歲的時候就已經親政,可以說少年就已經得志了。

愛新覺羅·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聖祖玄燁第二子,母為仁孝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除康熙早殤諸皇子外序齒為皇次子。

因其胞兄、嫡長子承祜幼殤,在胤礽剛滿周歲時即被確立為皇太子。胤礽自幼即聰慧好學,文武兼備,不僅精通諸子百家經典、歷代詩詞,而且熟練滿洲弓馬騎射;長成後代皇帝祭祀,並數次監國,治績不俗,在朝野內外頗具令名,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康熙的負擔。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清聖祖康熙帝北征噶爾丹,特命胤礽監國,後清聖祖北征都讓胤礽監國理政。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胤礽侍駕南巡,以病留德州而止。四十二年正月,仍侍駕南巡。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以罪廢拘系于咸安宮,同年十二月被釋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覆立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廢黜,仍禁錮于咸安宮。此後多次有推薦其複立的建議,但康熙帝始終未再立胤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