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殺死女孩後,他如行屍走肉般苟活了20年,直至臥軌

生活中, 很多人都在背負著巨大的壓力如蝸牛般向前爬行。 這之中, 有很多人不斷地冒出自殺的想法。 而在這些有自殺想法的人中間, 一部分人選擇了自殺, 當然, 也有部分人選擇繼續與壓力對抗, 與生活尋求和解。

多數人都是後者。

而我們今天電影的主人公金永浩(薛景求飾)比較特殊, 儘管他後來終究選擇自殺。 但他真正的生命早已停留在親手殺死一位手無縛雞的小女孩的那一刻, 此後的20年裡, 他一直如行屍走肉般存活於世。

韓國影片《薄荷糖》(1999)是李滄東導演“綠色系列”的第二部, 連同首部《綠魚》(1997)及之後的《綠洲》(2002)一起, 成為李滄東在國際電影節上打開知名度的試金石。

但他最為年輕觀眾熟知的電影, 我想應該是《密陽》(2007)和《詩》(2010)了吧。

電影這一藝術自誕生之日起, 在電影語言方面經歷了許許多多的發展和創新演變, 諸如《通天塔》《撞車》《羅拉快跑》《低俗小說》一類在敘事結構上石破天驚的電影,

如今也是層出不窮。

當然, 儘管這類電影看起來非常過癮了, 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燒腦的, 最易為觀眾們接受的其實還是線性敘事, 也就是故事從1至2 到3再到4的順序排列。

但《薄荷糖》的結構也比較特殊, 因為它是完完全全的倒敘。

這和許多電影中習慣使用閃回進行補敘的方法又不同, 因為它完全將事件的時間點向過去推進著, 而不是閃回那樣, 即使此刻的敘事畫面在過去, 電影真正的時間點仍然是“現在”。

讓我們來看看李滄東借助倒敘的結構, 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歸根結底, 我們觀眾看的, 其實還是故事。

既然選用倒敘結構, 那麼很容易想到的, 就是段落式地進行推進。 全片共分為7個段落, 時長跨越20年之久, 每一個段落裡都有列車經過的畫面和聲音。 在這7個部分裡, 我們看到了一個男人的一生是如何被毀滅的, 這7個段落也就是他的毀滅之路。

倒敘結構有一個很好的優點, 就是能像懸疑片一樣慢慢為觀眾抹去迷霧, 雖然不是真正的懸疑片, 但也能達到吊人胃口、欲罷不能的效果。

影片的開篇段落即快速地向我們展示了一位落魄的男子急於求死的過程, 他就是金永浩, 一位生意失敗、妻離子散、慘遭朋友背叛的中年男子(在第一個段落中, 這些並未被交代)。

這樣一些形容詞加在任何一個男性的身上, 都能如巨石一般, 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自然, 金永浩也不例外。

在被急速駛來的火車捲入鐵軌前的幾秒鐘, 金永浩歇斯底里, 張開雙臂, 大叫著“我要回去”!當畫面定格在他那張因大聲喊叫而變得猙獰的臉上時, 聰明的觀眾便立即猜到,一個男人的一生從此拉開了序幕。

但隨著敘事的繼續推進,也就是時間一點點地倒回從前,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曾經是個以暴力逼供聞名的刑警;原來,他曾經被妻子背叛也同時背叛著妻子;原來,他狠心拒絕了心愛女孩的示好;原來,他曾經參加過光州事件(1980年發生的一次市民自發的要求民主運動,事件造成大量平民和學生死亡和受傷);原來,他也曾經是個性格靦腆、愛好文藝的大男孩兒。

有這麼一句話,改變你命運的時刻往往是在不經意間發生的。雖說是不經意,但總有一天你能回想到,原來,在那一天的那一刻,我的一生已經被決定了。

《薄荷糖》的基調從頭到尾都是淡淡的,甚至有些不動聲色,情緒豐富的只有諸多事件的親歷者,我們的主人公們。影片對鏡頭的處理非常沉穩冷靜,直到金永浩內心最沉痛的傷疤被揭開,我們才大吃一驚:原來,這才是他最終選擇自殺最重磅的原因,一切都是因此而起——光州事件中,在服兵役的金永浩誤殺了一位女學生,儘管他的本意是開槍掩護女學生逃走,但對槍並不熟悉的他在恐懼中打偏了方向,導致女孩身亡。

被金永浩誤殺的女孩兒生前懷著滿腔的希望,但這一槍,不僅殺滅了女孩兒生的希望,也同時將金永浩的希望撕得粉碎,可以說,這粉碎了他所有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從此,他變得暴力狂躁,也鎖上了對愛情的期許。那象徵著純潔心靈和美好愛情的薄荷糖,也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

難怪他會一直問,你真的覺得生命是美好的嗎?眼裡全是否定。

自然,這種對鏡頭的冷靜處理幫助觀眾和主人公之間拉開了合理的距離,促使我們能客觀地觀察和思考到影片的意義——個人命運和社會歷史的走向其實息息相關,我為魚肉,無力地躺在刀俎之下,等待被剝削。

影片的首段和末段均以郊遊做結構的圍合,顯得很是精妙。表面上,這是一個書寫人生潰敗無力的影片,是一個令人心碎的愛情故事,實則是對韓國當年那段不光鮮歷史的個人式回顧和思考,也是一部個人記憶和社會記憶結合得很好的電影。

個人是群體的個人,更是社會的個人,被時代所裹挾幾乎是不可抗拒的命運。這讓我想到文革時期紅了眼的紅衛兵,以及馮小剛《芳華》裡的文藝兵們。

風起時,樹葉的命運已經被決定。

男主薛景求的演技十分了得,7個段落就是7個不同的人生階段,層次豐富,等於一人分飾多角,自然對演員的表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他完成得很好。

我最愛他在最後一個段落裡對著太陽微笑流淚的畫面。那時他還年輕稚嫩,愛好攝影,喜歡薄荷糖。當他來到20年後自殺的地方時,口裡卻說,雖然第一次來這裡,卻像是來過很多次,周圍的一切都很熟悉。

如果這句話放在影片的開頭,則絲毫不會令人覺得唏噓,反而覺得做作矯情。但被導演這麼處理,一種宿命感油然而生。

我傾向認為他是為生命的美好留下的淚。此時此刻,他滿懷著愛情的甜蜜和對未來的希望,也還在為生命感恩。

誰也沒想到,悲劇式的命運將在不久後形成,並且完完全全摧毀了他的一生。這麼看來,人對自己的命運似乎也有某種遙遠的感應——最後,金永浩在這片土地上臥軌自殺。

關於《薄荷糖》,李滄東說他想提醒年輕人思考“時間意味著什麼”。時間究竟意味著什麼,我想,每個人心裡都有些或模糊或清晰的答案,但請別說出來。

時間意味著什麼,它自己會揭開。

聰明的觀眾便立即猜到,一個男人的一生從此拉開了序幕。

但隨著敘事的繼續推進,也就是時間一點點地倒回從前,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曾經是個以暴力逼供聞名的刑警;原來,他曾經被妻子背叛也同時背叛著妻子;原來,他狠心拒絕了心愛女孩的示好;原來,他曾經參加過光州事件(1980年發生的一次市民自發的要求民主運動,事件造成大量平民和學生死亡和受傷);原來,他也曾經是個性格靦腆、愛好文藝的大男孩兒。

有這麼一句話,改變你命運的時刻往往是在不經意間發生的。雖說是不經意,但總有一天你能回想到,原來,在那一天的那一刻,我的一生已經被決定了。

《薄荷糖》的基調從頭到尾都是淡淡的,甚至有些不動聲色,情緒豐富的只有諸多事件的親歷者,我們的主人公們。影片對鏡頭的處理非常沉穩冷靜,直到金永浩內心最沉痛的傷疤被揭開,我們才大吃一驚:原來,這才是他最終選擇自殺最重磅的原因,一切都是因此而起——光州事件中,在服兵役的金永浩誤殺了一位女學生,儘管他的本意是開槍掩護女學生逃走,但對槍並不熟悉的他在恐懼中打偏了方向,導致女孩身亡。

被金永浩誤殺的女孩兒生前懷著滿腔的希望,但這一槍,不僅殺滅了女孩兒生的希望,也同時將金永浩的希望撕得粉碎,可以說,這粉碎了他所有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從此,他變得暴力狂躁,也鎖上了對愛情的期許。那象徵著純潔心靈和美好愛情的薄荷糖,也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

難怪他會一直問,你真的覺得生命是美好的嗎?眼裡全是否定。

自然,這種對鏡頭的冷靜處理幫助觀眾和主人公之間拉開了合理的距離,促使我們能客觀地觀察和思考到影片的意義——個人命運和社會歷史的走向其實息息相關,我為魚肉,無力地躺在刀俎之下,等待被剝削。

影片的首段和末段均以郊遊做結構的圍合,顯得很是精妙。表面上,這是一個書寫人生潰敗無力的影片,是一個令人心碎的愛情故事,實則是對韓國當年那段不光鮮歷史的個人式回顧和思考,也是一部個人記憶和社會記憶結合得很好的電影。

個人是群體的個人,更是社會的個人,被時代所裹挾幾乎是不可抗拒的命運。這讓我想到文革時期紅了眼的紅衛兵,以及馮小剛《芳華》裡的文藝兵們。

風起時,樹葉的命運已經被決定。

男主薛景求的演技十分了得,7個段落就是7個不同的人生階段,層次豐富,等於一人分飾多角,自然對演員的表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他完成得很好。

我最愛他在最後一個段落裡對著太陽微笑流淚的畫面。那時他還年輕稚嫩,愛好攝影,喜歡薄荷糖。當他來到20年後自殺的地方時,口裡卻說,雖然第一次來這裡,卻像是來過很多次,周圍的一切都很熟悉。

如果這句話放在影片的開頭,則絲毫不會令人覺得唏噓,反而覺得做作矯情。但被導演這麼處理,一種宿命感油然而生。

我傾向認為他是為生命的美好留下的淚。此時此刻,他滿懷著愛情的甜蜜和對未來的希望,也還在為生命感恩。

誰也沒想到,悲劇式的命運將在不久後形成,並且完完全全摧毀了他的一生。這麼看來,人對自己的命運似乎也有某種遙遠的感應——最後,金永浩在這片土地上臥軌自殺。

關於《薄荷糖》,李滄東說他想提醒年輕人思考“時間意味著什麼”。時間究竟意味著什麼,我想,每個人心裡都有些或模糊或清晰的答案,但請別說出來。

時間意味著什麼,它自己會揭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