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館藏珍品《章丘老字型大小》——複生堂傳記

複生堂藥鋪, 位於章丘白雲湖石珩村。 創建於清朝末年(西元1910年), 自創始人孫國齡先生起, 五代行醫, 濟世活人, 閱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滄桑, 聲譽傳播四方, 至今猶有餘響。

複生堂來歷

孫國齡, 是複生堂創始人, 字錫九, 生於清同治六年(西元1868), 卒於1935年, 享年67歲。 少孤, 家境貧寒, 苦讀詩書, 志在成才, 清光緒末年考中秀才。 旋即科舉廢除, 仕途無望, 遂外出設館教學維持家庭生活。 先是在白雲湖鎮高橋村設館十三載, 後又在濟南城頂街(恒盛樓)教學一年。 教學之餘不忘關心時局, 由於朝廷腐敗, 社會落後, 許多有志之士空讀詩書,

報國無門, 人民群眾饑寒交迫, 缺醫少藥, 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 耳聞目睹人民群眾看病難、取藥難的現狀, 孫國齡心潮澎湃, 決心為民解除病痛, 以醫術報國。

年輕時孫國齡就喜博覽, 猶喜讀岐黃之書, 後來偶爾為人診病, 常有奇效, 於是孫老師會看病的名聲不脛而走, 一時間竟門庭若市。 孫國齡在四鄰朋友的鼓動下, 索性放下課本, 正是掛牌坐堂行醫, 字型大小起名“複生堂”, 寄寓了國齡先生救死扶傷、濟世活人的美好願望。

複生堂的興盛

孫國齡有一朋友, 名叫張啟泰, 白雲湖鎮張家莊人, 早年開過藥鋪, 因年老體衰, 又後繼無人, 於是建議孫國齡創辦複生堂, 不僅答應做技術指導, 而且還慷慨地把自家的藥廚、藥具、藥方等無償轉讓給孫。

就這樣, 孫國齡在張啟泰、同學孫靜增等的幫助下, 在自家的3間房內, 於1910年春掛牌開業了。

複生堂別看店小, 但由於先生醫術高明, 服務周到, 處處急人所急, 所以老百姓有小病小殃都來這裡。 有一年夏天, 濟南五裡溝的恒仁堂藥鋪的主管夥計鄭裕寶出差遇雨,

從棗園火車站往老家白雲湖鎮鄭碼村趕, 為躲雨就敲響了複生堂的大門。 同行見了格外親, 鄭裕寶一坐下, 孫家人即噓寒問暖, 又是換幹衣又是做麵條, 使鄭非常感動。 談話中孫家人談到了本地藥源有限, 藥的品質不高, 鄭裕寶慨然道“不嫌遠的話, 你到我們那兒批發藥材吧, 去了只管找我。 ”自此以後, 複生堂除小批量從章丘東關趙成海的“和源堂”、葛兆紅的“寶生堂”批發外, 大部分都從濟南批發, 價格便宜品質還有保證。 據複生堂傳人孫太春回憶, 那是一次批發都在2000塊錢以上, 足夠裝5大麻袋。

由於與濟南大藥店有了業務聯繫, 藥材進得及時, 價廉質高, 孫家人醫德醫術俱有口皆碑, 因此, 複生堂名聲越來越響,

家境也慢慢地好了起來。

五代行醫

孫國齡在立志行醫、濟世活人的同時, 加強對子女的教育, 希望他們能繼承父志, 把複生堂發揚光大。 近一個世紀來, 自創始人孫國齡起, 至其玄孫孫椒祥, 已是相傳五代, 聞名鄉里, 成為一方佳話。

孫國齡子孫注州, 字震東, 生於1900年。 早年在博山大成煤礦當工人, 後複生堂規模日增, 缺少人手, 便辭職回家給父親幫忙, 開始了半耕、半醫、半讀的生活。 這樣邊學邊幹, 漸漸摸著了門道, 醫術大有長進。 1935年父親孫國齡謝世後, 孫注州苦力支撐, 在風雨飄搖中慘澹經營。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飽經風霜的複生堂迎來了新生。 1953年, 在當地政府推薦下他到張店醫校進修中醫學、西醫學共六十餘天,

開闊了眼界, 提高了修養, 更迸發了為新社會服務的熱情。 1955年, 複生堂加入了公私合營, 孫注州率其子孫太春加入平陵區聯合診所, 任內科中醫。 1959年, 又作為章丘縣唯一的一名學員被縣衛生局選派到省中醫學校進修一年。

孫理合與孫椒祥父子分別是複生堂第四代、第五代行醫人, 他們在新社會俱能繼承祖志, 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複生堂, 誕生於動盪的社會環境, 幾十年救死扶傷, 服務一方百姓, 譽播四方。 孫氏一家五代人, 窮不奪志, 富不改行, 這是很不容易的事。 白雲湖鎮一退休老教師孫澍之曾欣然書贈他們一聯, 以表敬慕之情, 聯曰:“濟世活人四輩仁術, 救死扶傷五代行醫”, 至今仍在孫太春中堂懸掛。

著書立說 澤被後世

孫氏五代行醫,孫注州無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他不僅醫德高尚,醫術高超,而且辛勤筆耕,有醫學專著問世,很值得研究。

孫注州,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多才多藝。不但通醫學,而且對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亦頗有研究。他早年的字畫,至今仍在鄉間流傳,堪稱一時名士。

解放以後,在人民政府的關懷下,孫注州先後兩次被選派到有關學校進修學習,他倍受鼓舞。為把自己多年從醫經驗與研究心得傳于後人,更好地為民服務,他利用業餘時間,開始了艱苦的寫作。前後歷時六年,披刪五次,終於寫成《醫學三字經白話注解》和《傷寒集觀》兩部書稿,共三十多萬字,被章丘縣人民委員會通報嘉獎,並被光榮地授予先進工作者稱號。這兩本書後來經縣衛生局審定,俱翻印出版,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現在把《醫學三字經白話注解》及《傷寒集觀》二書簡要介紹如下。《醫學三字經白話注解》前有孫注州《自序》,曰:“余幼從父學醫,(父)先令讀熟醫學三字經。三字經是清代陳修園先生所著,其目的是便於初學中醫者入門……醫學三字經雖然句短意淺,但簡明扼要,便於記憶。餘乃以淺詞俗言把各篇大致一一敘述到底……”但本書又並非只滿足於將三字經譯成白話文,在敘述經文的同時“把所有的處方集置於此,缺者補之;無《湯頭歌訣》者編之;以及方劑解釋,診斷學說病症的鑒別,雜病治療驗方,陰陽五行的解答,藥物分類的排列等。”傳統中醫學中無肌肉骨骼的詳細分析,他亦采來補充。該書共分兩卷,上卷悉遵醫學三字經、金匱雜病原文變為淺詞,順序而解。下卷包括四診八病,人體內臟形態,骨骼肌肉圖說,經絡穴位,針灸治療等。總之,這是一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頗有獨到見解的中醫學概論。

《傷寒集觀》一書,編寫目的是為初學《傷寒論》者準備些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傷寒論》,為後漢張仲景著,詞

義高古,言簡意賅,為初學中醫之必讀。初學中醫者,往往難以記憶、理會,所以孫注州將《傷寒論》原文集合在一起,加以解釋、闡發,並參以個人行醫經驗及研究心得。該書的出版,為初學中醫者提供了一把打開中醫大門的鑰匙。

至今仍在孫太春中堂懸掛。

著書立說 澤被後世

孫氏五代行醫,孫注州無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他不僅醫德高尚,醫術高超,而且辛勤筆耕,有醫學專著問世,很值得研究。

孫注州,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多才多藝。不但通醫學,而且對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亦頗有研究。他早年的字畫,至今仍在鄉間流傳,堪稱一時名士。

解放以後,在人民政府的關懷下,孫注州先後兩次被選派到有關學校進修學習,他倍受鼓舞。為把自己多年從醫經驗與研究心得傳于後人,更好地為民服務,他利用業餘時間,開始了艱苦的寫作。前後歷時六年,披刪五次,終於寫成《醫學三字經白話注解》和《傷寒集觀》兩部書稿,共三十多萬字,被章丘縣人民委員會通報嘉獎,並被光榮地授予先進工作者稱號。這兩本書後來經縣衛生局審定,俱翻印出版,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現在把《醫學三字經白話注解》及《傷寒集觀》二書簡要介紹如下。《醫學三字經白話注解》前有孫注州《自序》,曰:“余幼從父學醫,(父)先令讀熟醫學三字經。三字經是清代陳修園先生所著,其目的是便於初學中醫者入門……醫學三字經雖然句短意淺,但簡明扼要,便於記憶。餘乃以淺詞俗言把各篇大致一一敘述到底……”但本書又並非只滿足於將三字經譯成白話文,在敘述經文的同時“把所有的處方集置於此,缺者補之;無《湯頭歌訣》者編之;以及方劑解釋,診斷學說病症的鑒別,雜病治療驗方,陰陽五行的解答,藥物分類的排列等。”傳統中醫學中無肌肉骨骼的詳細分析,他亦采來補充。該書共分兩卷,上卷悉遵醫學三字經、金匱雜病原文變為淺詞,順序而解。下卷包括四診八病,人體內臟形態,骨骼肌肉圖說,經絡穴位,針灸治療等。總之,這是一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頗有獨到見解的中醫學概論。

《傷寒集觀》一書,編寫目的是為初學《傷寒論》者準備些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傷寒論》,為後漢張仲景著,詞

義高古,言簡意賅,為初學中醫之必讀。初學中醫者,往往難以記憶、理會,所以孫注州將《傷寒論》原文集合在一起,加以解釋、闡發,並參以個人行醫經驗及研究心得。該書的出版,為初學中醫者提供了一把打開中醫大門的鑰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