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人是皇帝生父,卻怒斥兒子賣國可恥,最愛說兩字讓人聽完無奈

清末國家政治真的是一片混亂, 清政府在內憂外患中幾次尋求出路, 不過封建帝制顯然已經是窮途末路。 慈禧太后去世前, 急急忙忙安排一個三歲的孩子繼位, 基本上大清就已經註定亡國, 三歲孩子能幹嘛是個人都清楚, 所以慈禧還命令新皇帝的生父作為攝政王。

溥儀連夜被人抬進宮裡, 他的生父愛新覺羅·載灃也是毫無辦法, 在登基大典上年幼的溥儀哭個不停, 作為父親載灃也只能不停說著:“快完了, 快完了。 ”果然幾年之後大清就亡了, 其實在清朝最後的三年, 大清的實權者就是載灃, 安排年幼的溥儀做皇帝只是慈禧最後希望留住大清的皇室是愛新覺羅而已。 大清的政治幾乎都放在了這個在外人眼中毫無作為、沒有膽識、只是一個懦弱書生、不配做攝政王的載灃身上。 的確, 載灃的一生可以說是不幸, 也可以說是幸運的, 他的不幸是沒有太多的治國之才,

卻只能硬著頭皮做攝政王。 他的幸運就是年紀不大就世襲醇親王, 年幼受到慈禧的關照, 一路上都是平平, 就連出國認錯, 也能受到好評。

載灃在清朝最後三年的執政中, 幾乎都是在煎熬, 清朝皇室的倒臺不可能依靠這麼一位攝政王就能挽回,

大清國的未來本就是一片黑暗。 載灃幾次都想改革, 可是永遠走不出希望愛新覺羅氏的籠罩, 他也只能照著他最常說的兩個字去做“照例”。 “照例”兩個字載灃是一直掛在嘴邊, 其實他很多時候都是不善於言表, 他更多的是選擇聽, 所以在外人眼中他就是木訥的, 這種性格怎麼能當好攝政王呢?

不過他的聰明遠不是那些人能看透的, 在清朝不可避免的被歷史淘汰, 載灃選擇了辭去攝政王的身份, 他選擇了平平淡淡的生活, 他回到醇親王府後, 對福晉說“以後可以過每天抱兒子的生活了”。 他就連對於後面清朝復辟的事他都不參與, 因為他知道這件事已經是南柯一夢。 後面他的兒子宣統帝溥儀去偽滿洲國當傀儡, 載灃知道後也是痛斥溥儀投靠日本。 載灃雖然最愛說的是“照例”二字, 但是他的心不都是一直都是照例, 他是清朝親王裡面看的最開的, 對於民主革命他並沒有過多阻擋, 就連孫文拜訪他都是坦然接見, 在新中國成立後他也是一直關心新中國的政治,

這位喜歡“照例”的攝政王, 照例“照”的是清朝的舊制, 等到清朝不可能有, 那麼他再也不用照例辦事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