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記住霍去病!記住永遠的中華“美少年”

近期, 衛青霍去病回到教材的事, 引發了不少關注。 是的, 中國的青少年怎麼能夠不瞭解衛青、霍去病呢?尤其是霍去病, 在今天的大學生剛剛畢業走上社會的年齡,

已經在長城之外建立了不朽功勳, 他的生命很短暫, 但就像一顆流星, 劃過歷史的天際, 點亮了中華民族一個驕傲自豪的青春時代, 一個血性時代。

 01

“冠軍侯”——這是漢武帝為霍去病量身打造的侯爵之位。 “冠軍”, “功冠全軍”之意。

很長一段時間, “冠軍”就專指霍去病。 南朝詩人吳均在《邊城將》中寫道:“爾時始應募, 來投霍冠軍。 ”

霍去病當之無愧, 他不是冠軍, 誰是?他獲封“冠軍侯”的戰績, 是他對匈奴的首戰。

此役開始前, 他是一個小跟班, 隨舅舅衛青擊匈奴于漠南, 衛青撥給他800勇士。 戰場廣袤, 漢軍人生地不熟, 那時也沒有什麼導航、手機什麼的, 一打起仗來, 部隊就散開了。

霍去病身邊有800勇士拱衛, 遇到敵人不至於太吃虧。

但霍去病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選擇:他讓部隊輕裝出發, 一口氣把大部隊甩開幾百里, 主動去尋找敵人。 他們像饑餓的猛虎, 以驚人的速度掠過大漠、草原、不毛之地, 尋找敵人。

要知道, 800人深入的, 是匈奴的地盤。 這是軍事上很忌諱的“孤軍深入”, 但在霍去病的指揮下, 成了閃電戰。

這是對雙方判斷力、戰鬥力、意志力還有想像力的綜合考驗, 霍去病完勝。 他找到了匈奴的一個大營, 管他黑壓壓一片營帳、烏泱泱一片人馬, 殺過去再說, 敵人大亂, 有的抵抗, 有的潰散。

史書記載, 是役“斬捕首虜過當”, “過當”的意思是, 敵人的損失超過己方損失。 事實上的戰果是:殺敵2028人。 而且幹掉了對方一些大佬, 包括匈奴一把手單于麾下的相國級的高官和祖父輩的親戚,

還俘虜了單于的叔叔。 絕對是驚人的勝利。

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夠取得勝利, 這場戰役, 有人一無所獲, 還有人潰敗而歸。 漢武帝以軍功論英雄, 獎懲分明, 衛青這次沒有得到獎賞, 霍去病則獲封冠軍侯。

這一年, 霍去病17歲。 在今天, 這是一個正掙扎在題海之中的滿臉青春痘的小男生。

接下來, 霍去病繼續帶兵打匈奴, 取得了更加驚人的勝利, 最經典的一次是漠北之戰。

這一年, 霍去病22歲, 率騎兵5萬, 北進兩千多裡, 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 殲敵70400人, 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 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 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舉行了祭天封禮, 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舉行了祭地禪禮,

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 這是一次決定性的勝利, 從此“匈奴遠遁, 而漠南無王庭”。

說霍去病是一代戰神, 絕非恭維。 霍去病打仗, 勇猛果斷, 善於閃擊戰、長途奔襲、以戰養戰和外大縱深外線迂回作戰, 六戰匈奴, 未嘗一敗。

他的特點, 是雷霆般直搗匈奴命門, 重在殺傷敵人頭目和有生力量, 他還重視任用匈奴裔武人。 所以別的將軍或者迷路, 或者糧絕, 霍去病的部隊, 卻能夠在敵人的活動區域解決軍需, 準確捕捉戰機, 精確發出雷霆一擊。

漠北之戰, 也是漢朝進擊匈奴最遠的一次。 南宋辛棄疾的詞中所說“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贏得倉皇北顧”, 用的就是這個典故。 封狼居胥是古代中國軍人的最高榮譽,

只可惜, “元嘉”不是強漢, 世間再無霍去病。

霍去病“封狼居胥”9年後, 漢武帝登泰山封禪, 祭祀天地。 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 而且只有改朝換代、江山易主, 或者在久亂之後, 致使天下太平, 才可以封禪天地, 向天地報告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 同時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史載, 漢武帝身穿黃色衣服, 在莊嚴的音樂聲中跪拜行禮。 為了紀念這次封禪典禮, 武帝還特改年號為元封。

在他跪拜行禮的時候, 他肯定想到了霍去病, 他有打敗匈奴的豐功偉績, 怎能少得了霍去病?此刻, 霍去病已去世7年, 漢武帝特地把霍去病的兒子霍嬗, 帶上了泰山。

 02

霍去病的歷史功績,其實被低估了。

他的舅舅衛青,也是一位不世出的大將,在霍去病還沒走上戰場之前,已率兵收復了“河南地”(河套地區),使漢朝的邊界線,恢復到了陰山山脈一線。這是秦朝最盛時的北方邊境。

秦始皇是個多牛多強悍的人啊,但對匈奴,多數時間也只能採取守勢,命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收河套之後,開始築長城。

蒙恬堪稱秦朝的“基建狂魔”,從榆中(今屬甘肅)沿黃河至陰山構築城塞,連接秦、趙、燕5000余裡舊長城,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

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民間傳說中孟姜女的先生萬喜良就死于修建長城的過程中。蒙恬守北防十餘年,匈奴懾其威猛,不敢再犯。

但秦朝滅亡後,天下大亂,匈奴伺機南下,搶奪了大量地盤,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在名著《統一與分裂》中寫道:

“匈奴向西佔據了黃河以西地區,進而趕走了原在河西走廊的月氏,威脅著烏孫,使西域(今新疆和中亞地區)大多數國家不得不服從它的統治。往東併吞了東胡各族,控制了今大興安嶺兩側。向南奪回了‘河南地’,而且一度推進到今陝西、山西的北部。”

從地圖上來看,匈奴已經嚴重威脅到漢朝的安全。於是剛奪取天下的劉邦,率30萬人出擊,結果在今天的山西北部,被匈奴大軍圍困了七天七夜。

受此驚嚇,漢朝此後只得採取屈辱的“和親”政策,將皇族女子冒充公主嫁給單于,但匈奴並不滿足,時時侵擾,燒殺擄掠。

漢朝足足忍了70年。直至漢武帝忍無可忍,出手了,衛青和霍去病是他的兩記鐵拳,先一拳,打得滿臉開花,踉蹌後退,後一拳更狠,雷霆萬鈞。

漠北之戰後,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西域道路奠定了基礎。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如果能夠用快進鍵來看2100多年前亞洲的歷史,我們能夠看到壯麗的一幕:在亞洲的腹地,匈奴潮水般退去,大地如同洪水過後,恢復生機,簇簇花開,汩汩泉湧,商旅開始往來,駝鈴開始悠揚。

“不斷的進貢不僅是經濟上的負擔,也顯出政治上的軟弱。所以漢帝國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與匈奴的糾纏。

首先是奪取河西走廊,控制農業富庶的西域地區,接著經過近十年的多次征戰(結束於西元前119年),將遊牧民族趕回到他們原來的地方。

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爾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中國為一條橫跨大陸的交流通道打開了大門——‘絲綢之路’就此誕生。”

英國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在《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書中如此寫道。

是的,我們今天說起絲綢之路,總會想起張騫,但不能忘了霍去病。

有趣的是,霍去病與張騫還一起打過仗,霍去病與合騎侯公孫敖走一路,張騫與歷史上著名的“飛將軍李廣”走一路。結果,只有霍去病大捷,李廣冒進,被匈奴包圍,死傷慘重,張騫救援來遲,犯下行軍滯留而延誤軍機的罪過,被判為死刑。

張騫當時因出使西域之功,被封為博望侯,交了贖金,爵位被免,成為平民百姓。公孫敖因為迷路,沒能與霍去病會合,結果跟張騫一樣,被判為死刑,交了贖金,削爵為民。

連最熟悉地形的張騫都迷了路,不得不佩服霍去病的精准定位啊。

漢朝對匈奴的戰爭,持續了許多年,漢朝名將輩出,連獲勝利,而匈奴大勢已去,只能一路向西。

西元160年左右,匈奴來到位於中亞的錫爾河流域,古稱“康居”的國家,隨後又離開了,從此消失於歷史記載,直到西元260年左右,他們出現在亞洲的另一端,頓河以東的阿蘭國。

他們在此恢復雄風,開始西征歐洲,“一種以前沒有聽說過的人,不知道從地球的何處,如高山上的暴風雪般驟然來臨”(阿密阿那斯·瑪西裡那斯《歷史》),引發了改變歐洲歷史命運的多米諾式的族群遷徙,“蠻族”被更野蠻的匈奴人驅趕,把羅馬帝國攪得支離破碎。

《走向陌生的地方——內陸歐亞移民史話》一書中寫道:

“從某種角度來說,匈奴人促成了歐洲歷史發展的轉折。他們把叢林裡的日爾曼人推上了歷史舞臺,並與他們一起如摧枯拉朽般地結束了羅馬人的時代。帝國歷史的消失,帶來了由各個封建國家組成的西歐多元政治格局的開始。”

這就是歷史的“蝴蝶效應”。西元476年,最後一位羅馬皇帝羅慕洛被廢黜,如果能夠穿越,他會不會哀怨地跟霍去病抱怨:“600年前,你幹嘛把匈奴打得那麼狠?”

 03

一個偉大的民族,大多是在與強敵的殊死搏鬥中誕生或崛起的。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朝代,奠定了“漢人”這個詞。也正是在漢代,中國人第一次有了強烈的國家意識,有了強烈的國家認同感與國家責任感。“漢人”“漢族”“漢語”“漢字”……一直延續至今,流淌著無窮的自信與自豪。

今天回溯歷史,可以說,是漢匈之戰,影響了漢朝人的集體性格與氣質,而漢朝人的集體性格與氣質,又幫助漢朝取得了對匈奴輝煌的勝利。

輝煌,來自於艱難。要知道,這是歷史上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少有的壓倒性的勝利,而且是打出長城去,以遊牧民族最擅長的騎兵作戰方式,在遊牧民族最熟悉的草原地帶,打敗了遊牧民族。

匈奴是個馬背民族,騎兵極其剽悍。西漢初年,晁錯曾說:如果下馬以劍相搏,強悍的匈奴人絕非漢人對手。但霍去病華麗麗地以騎兵對騎兵,最終打敗了匈奴人,打敗、打垮、打服。說起“驃騎將軍霍去病”,匈奴人也是服氣的。

在衛青霍去病之前,匈奴還是一個可怕的強國,勢力東至遼河,西越蔥嶺,南抵長城,北達貝加爾湖,乃歐亞大陸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草原遊牧帝國。漢朝人從衛青霍去病開始,在與匈奴的一次次死磕中,磨礪了堅不可摧的民族性格。

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漢朝人的性格,那就是——血性。

長達七十餘年的匈奴淩辱,再加上延續百年的漢匈戰爭,煉就了漢朝人的血性,這是他們能夠有尊嚴活著的依託。他們尚武,每年秋後,各地要進行訓練、比武、考核。

無論是貴族子弟還是平民百姓,都愛好習武,虎虎有生氣,霍去病自然是武林高手,擅長騎射,連生活在深宮中的漢武帝,也有一身好功夫,史載他“好自擊熊豕”,能“手格熊羆”。

東漢時期,先後被封為“冠軍侯”的,還有賈複和竇憲。消滅北匈奴主力、留下“燕然勒石”典故的竇憲之神威,自不必說。

另一位賈複,出身文士,但是臨陣果敢、身先士卒,在東漢中興功臣中以勇武見稱。在民間評書中,賈複甚至留下了“拖腸大戰”的傳說,在某次戰鬥中,他被強敵挑出腸子,殺出重圍後,發現小夥伴不見了,於是殺回去,拖腸大戰,救出小夥伴。雖是演義,也可見其之威猛。

漢朝人尚武有血性,絕不是窩裡鬥,他們以報效國家、沙場殺敵為榮,在遠離家鄉的邊塞,用血性寫下男兒戰鬥史詩。

比如,霍去病的姑姑是皇后,他完全可以在富貴鄉中過紈絝少年的日子,卻選擇了到危險的前線建功立業。用伏波將軍馬援的話來說,就是“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這是漢朝人的主流價值觀。

馬援本人即如此,他是東漢開國功臣之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後於討伐五溪蠻時身染重病,不幸去世,身體力行了“馬革裹屍”的氣概。

今天讀漢朝故事,常常感慨於有那麼多傳奇——或孤軍堅守,任狂風暴雨也不屈服,或數人遠征,雖九死一生亦不放棄;有殺出重圍的悍勇,有戰勝孤獨的堅韌,有千里奔襲的自信,有以硬碰硬的豪邁……

兩漢400年,人性樸拙,精神強健,重視榮譽,極具血性,元氣淋漓,以英雄為榮,以愛國為榮,民族因此有超級的向心力,也因此爆發了極強的戰鬥力。

這般氣度,如同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石像,一點都不花哨雕琢,跟繁瑣俗豔無關,但其中的血性與力量,雖已凝固靜默千年,仍能感覺噴薄而出。

 04

霍去病與衛青並稱,但後人更喜歡霍去病。

這是人們對悲劇英雄的感慨與同情。

西元前117年,霍去病猝然去世。距離他立下不世功勳,僅僅一年多時間。他給予國家的敵人致命一擊,完成了歷史使命,然後就飄然而去,沒有給自己留下一點私人的時間。

霍去病離開人世的時候,年僅23歲。這是何等的悲劇?

就像一塊完美無瑕的玉石,剛剛雕琢完畢,就摔得粉碎;就像一部慷慨激昂的大戲,剛剛開場,就戛然而止;就像嚴冬剛剛過去,春天滿眼熱烈,時間卻突然停止了,一切絢爛美好,像張名畫一樣被撕掉,只剩下死亡的底色。

漢武帝異常悲傷,在霍去病的葬禮上,他調來鐵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東的霍去病墓。他還下令將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霍去病死因,歷史沒有記載,一代戰神,為何在人生最好年華剛剛開始的時候就突然凋謝,已是千古之謎。

或許,從他的名字,“去病”,就能看出,他從小身體並不好,母親希望他能健康成長,無病無痛。或許他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莫測,因此能夠抓住一切屬於自己的時間,把生命力張揚到極致,不浪費一分一秒。因此他能夠專注於疆場殺敵,留下千古名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史書上沒有關於他的相貌的記載,但他應該是當時的偶像級人物,孔武有力,又極具浪漫主義情懷,否則怎麼解釋,他在征戰途中,能夠把皇帝贈予的美酒,傾倒泉中,與諸將士共飲?

霍去病戰功顯赫,也懂政治,從不結黨,更不養士(門客)。

他的人品也很好,他是私生子,從小沒有見過生父霍仲孺,等他已經名滿天下時,途經霍仲孺的家鄉時,能夠邀請相見,並行跪拜禮:“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您的兒子。”

沒有盡過一天父親的職責的霍仲孺,愧不敢應,匍匐叩頭說:“老臣得托將軍,此天力也。”霍去病為霍仲孺置辦田宅奴婢,並在領軍歸來後,將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帶到長安栽培成材。這個霍光,後來位極人臣,成為西漢末年一個極具影響力的重磅人物。

他也有衝動的時候。“飛將軍”李廣,因為在一次出征中迷路(打仗迷路,簡直成了漢代將軍們的噩夢,為什麼不學習霍去病重用匈奴人的做法呢),延誤戰機,被衛青斥責,羞愧自殺。

他的兒子李敢非常憤怒,認為是衛青害死自己的父親,於是一箭射傷了衛青。衛青涵養很好,為人沉穩,或許對李廣之死也有內疚,總之沒有追究此事,還想隱瞞下來。

但霍去病知道後,在一次打獵中,一箭射死了李敢。漢武帝沒有給霍去病治罪,對外說:李敢被一頭鹿撞死了。

這固然是漢武帝對霍去病的袒護,但也是當時的社會風氣使然:寬容和肯定復仇。

當時有個叫趙娥的女子,父親被仇人殺害,她的三個兄弟都先後病亡,這個弱女子,苦等十幾年,找到機會,殺死仇人,然後坦然自首,縣令居然“解印綬欲與俱亡”,我不當官了,一起跑路吧。那是一個把情義看得比天還重的年代。

霍去病是個有情有義有血性的青年,雖然很遺憾在23歲就猝然離世,但他沒有經歷壯年的欲求、中年的油膩、老年的悲鳴,他沒有時間去談養生,沒有時間去追求歲月靜好,沒有時間去研究厚黑學,也沒有時間去經歷政治的複雜與嚴酷,載沉載浮。他留給歷史的背影,就是一個青年英雄。

他的名字,永遠與青春、熱血聯繫在一起,永遠與中華民族的那個青春年代聯繫在一起。

 02

霍去病的歷史功績,其實被低估了。

他的舅舅衛青,也是一位不世出的大將,在霍去病還沒走上戰場之前,已率兵收復了“河南地”(河套地區),使漢朝的邊界線,恢復到了陰山山脈一線。這是秦朝最盛時的北方邊境。

秦始皇是個多牛多強悍的人啊,但對匈奴,多數時間也只能採取守勢,命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收河套之後,開始築長城。

蒙恬堪稱秦朝的“基建狂魔”,從榆中(今屬甘肅)沿黃河至陰山構築城塞,連接秦、趙、燕5000余裡舊長城,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

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民間傳說中孟姜女的先生萬喜良就死于修建長城的過程中。蒙恬守北防十餘年,匈奴懾其威猛,不敢再犯。

但秦朝滅亡後,天下大亂,匈奴伺機南下,搶奪了大量地盤,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在名著《統一與分裂》中寫道:

“匈奴向西佔據了黃河以西地區,進而趕走了原在河西走廊的月氏,威脅著烏孫,使西域(今新疆和中亞地區)大多數國家不得不服從它的統治。往東併吞了東胡各族,控制了今大興安嶺兩側。向南奪回了‘河南地’,而且一度推進到今陝西、山西的北部。”

從地圖上來看,匈奴已經嚴重威脅到漢朝的安全。於是剛奪取天下的劉邦,率30萬人出擊,結果在今天的山西北部,被匈奴大軍圍困了七天七夜。

受此驚嚇,漢朝此後只得採取屈辱的“和親”政策,將皇族女子冒充公主嫁給單于,但匈奴並不滿足,時時侵擾,燒殺擄掠。

漢朝足足忍了70年。直至漢武帝忍無可忍,出手了,衛青和霍去病是他的兩記鐵拳,先一拳,打得滿臉開花,踉蹌後退,後一拳更狠,雷霆萬鈞。

漠北之戰後,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西域道路奠定了基礎。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如果能夠用快進鍵來看2100多年前亞洲的歷史,我們能夠看到壯麗的一幕:在亞洲的腹地,匈奴潮水般退去,大地如同洪水過後,恢復生機,簇簇花開,汩汩泉湧,商旅開始往來,駝鈴開始悠揚。

“不斷的進貢不僅是經濟上的負擔,也顯出政治上的軟弱。所以漢帝國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與匈奴的糾纏。

首先是奪取河西走廊,控制農業富庶的西域地區,接著經過近十年的多次征戰(結束於西元前119年),將遊牧民族趕回到他們原來的地方。

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爾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中國為一條橫跨大陸的交流通道打開了大門——‘絲綢之路’就此誕生。”

英國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在《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書中如此寫道。

是的,我們今天說起絲綢之路,總會想起張騫,但不能忘了霍去病。

有趣的是,霍去病與張騫還一起打過仗,霍去病與合騎侯公孫敖走一路,張騫與歷史上著名的“飛將軍李廣”走一路。結果,只有霍去病大捷,李廣冒進,被匈奴包圍,死傷慘重,張騫救援來遲,犯下行軍滯留而延誤軍機的罪過,被判為死刑。

張騫當時因出使西域之功,被封為博望侯,交了贖金,爵位被免,成為平民百姓。公孫敖因為迷路,沒能與霍去病會合,結果跟張騫一樣,被判為死刑,交了贖金,削爵為民。

連最熟悉地形的張騫都迷了路,不得不佩服霍去病的精准定位啊。

漢朝對匈奴的戰爭,持續了許多年,漢朝名將輩出,連獲勝利,而匈奴大勢已去,只能一路向西。

西元160年左右,匈奴來到位於中亞的錫爾河流域,古稱“康居”的國家,隨後又離開了,從此消失於歷史記載,直到西元260年左右,他們出現在亞洲的另一端,頓河以東的阿蘭國。

他們在此恢復雄風,開始西征歐洲,“一種以前沒有聽說過的人,不知道從地球的何處,如高山上的暴風雪般驟然來臨”(阿密阿那斯·瑪西裡那斯《歷史》),引發了改變歐洲歷史命運的多米諾式的族群遷徙,“蠻族”被更野蠻的匈奴人驅趕,把羅馬帝國攪得支離破碎。

《走向陌生的地方——內陸歐亞移民史話》一書中寫道:

“從某種角度來說,匈奴人促成了歐洲歷史發展的轉折。他們把叢林裡的日爾曼人推上了歷史舞臺,並與他們一起如摧枯拉朽般地結束了羅馬人的時代。帝國歷史的消失,帶來了由各個封建國家組成的西歐多元政治格局的開始。”

這就是歷史的“蝴蝶效應”。西元476年,最後一位羅馬皇帝羅慕洛被廢黜,如果能夠穿越,他會不會哀怨地跟霍去病抱怨:“600年前,你幹嘛把匈奴打得那麼狠?”

 03

一個偉大的民族,大多是在與強敵的殊死搏鬥中誕生或崛起的。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朝代,奠定了“漢人”這個詞。也正是在漢代,中國人第一次有了強烈的國家意識,有了強烈的國家認同感與國家責任感。“漢人”“漢族”“漢語”“漢字”……一直延續至今,流淌著無窮的自信與自豪。

今天回溯歷史,可以說,是漢匈之戰,影響了漢朝人的集體性格與氣質,而漢朝人的集體性格與氣質,又幫助漢朝取得了對匈奴輝煌的勝利。

輝煌,來自於艱難。要知道,這是歷史上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少有的壓倒性的勝利,而且是打出長城去,以遊牧民族最擅長的騎兵作戰方式,在遊牧民族最熟悉的草原地帶,打敗了遊牧民族。

匈奴是個馬背民族,騎兵極其剽悍。西漢初年,晁錯曾說:如果下馬以劍相搏,強悍的匈奴人絕非漢人對手。但霍去病華麗麗地以騎兵對騎兵,最終打敗了匈奴人,打敗、打垮、打服。說起“驃騎將軍霍去病”,匈奴人也是服氣的。

在衛青霍去病之前,匈奴還是一個可怕的強國,勢力東至遼河,西越蔥嶺,南抵長城,北達貝加爾湖,乃歐亞大陸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草原遊牧帝國。漢朝人從衛青霍去病開始,在與匈奴的一次次死磕中,磨礪了堅不可摧的民族性格。

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漢朝人的性格,那就是——血性。

長達七十餘年的匈奴淩辱,再加上延續百年的漢匈戰爭,煉就了漢朝人的血性,這是他們能夠有尊嚴活著的依託。他們尚武,每年秋後,各地要進行訓練、比武、考核。

無論是貴族子弟還是平民百姓,都愛好習武,虎虎有生氣,霍去病自然是武林高手,擅長騎射,連生活在深宮中的漢武帝,也有一身好功夫,史載他“好自擊熊豕”,能“手格熊羆”。

東漢時期,先後被封為“冠軍侯”的,還有賈複和竇憲。消滅北匈奴主力、留下“燕然勒石”典故的竇憲之神威,自不必說。

另一位賈複,出身文士,但是臨陣果敢、身先士卒,在東漢中興功臣中以勇武見稱。在民間評書中,賈複甚至留下了“拖腸大戰”的傳說,在某次戰鬥中,他被強敵挑出腸子,殺出重圍後,發現小夥伴不見了,於是殺回去,拖腸大戰,救出小夥伴。雖是演義,也可見其之威猛。

漢朝人尚武有血性,絕不是窩裡鬥,他們以報效國家、沙場殺敵為榮,在遠離家鄉的邊塞,用血性寫下男兒戰鬥史詩。

比如,霍去病的姑姑是皇后,他完全可以在富貴鄉中過紈絝少年的日子,卻選擇了到危險的前線建功立業。用伏波將軍馬援的話來說,就是“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這是漢朝人的主流價值觀。

馬援本人即如此,他是東漢開國功臣之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後於討伐五溪蠻時身染重病,不幸去世,身體力行了“馬革裹屍”的氣概。

今天讀漢朝故事,常常感慨於有那麼多傳奇——或孤軍堅守,任狂風暴雨也不屈服,或數人遠征,雖九死一生亦不放棄;有殺出重圍的悍勇,有戰勝孤獨的堅韌,有千里奔襲的自信,有以硬碰硬的豪邁……

兩漢400年,人性樸拙,精神強健,重視榮譽,極具血性,元氣淋漓,以英雄為榮,以愛國為榮,民族因此有超級的向心力,也因此爆發了極強的戰鬥力。

這般氣度,如同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石像,一點都不花哨雕琢,跟繁瑣俗豔無關,但其中的血性與力量,雖已凝固靜默千年,仍能感覺噴薄而出。

 04

霍去病與衛青並稱,但後人更喜歡霍去病。

這是人們對悲劇英雄的感慨與同情。

西元前117年,霍去病猝然去世。距離他立下不世功勳,僅僅一年多時間。他給予國家的敵人致命一擊,完成了歷史使命,然後就飄然而去,沒有給自己留下一點私人的時間。

霍去病離開人世的時候,年僅23歲。這是何等的悲劇?

就像一塊完美無瑕的玉石,剛剛雕琢完畢,就摔得粉碎;就像一部慷慨激昂的大戲,剛剛開場,就戛然而止;就像嚴冬剛剛過去,春天滿眼熱烈,時間卻突然停止了,一切絢爛美好,像張名畫一樣被撕掉,只剩下死亡的底色。

漢武帝異常悲傷,在霍去病的葬禮上,他調來鐵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東的霍去病墓。他還下令將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霍去病死因,歷史沒有記載,一代戰神,為何在人生最好年華剛剛開始的時候就突然凋謝,已是千古之謎。

或許,從他的名字,“去病”,就能看出,他從小身體並不好,母親希望他能健康成長,無病無痛。或許他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莫測,因此能夠抓住一切屬於自己的時間,把生命力張揚到極致,不浪費一分一秒。因此他能夠專注於疆場殺敵,留下千古名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史書上沒有關於他的相貌的記載,但他應該是當時的偶像級人物,孔武有力,又極具浪漫主義情懷,否則怎麼解釋,他在征戰途中,能夠把皇帝贈予的美酒,傾倒泉中,與諸將士共飲?

霍去病戰功顯赫,也懂政治,從不結黨,更不養士(門客)。

他的人品也很好,他是私生子,從小沒有見過生父霍仲孺,等他已經名滿天下時,途經霍仲孺的家鄉時,能夠邀請相見,並行跪拜禮:“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您的兒子。”

沒有盡過一天父親的職責的霍仲孺,愧不敢應,匍匐叩頭說:“老臣得托將軍,此天力也。”霍去病為霍仲孺置辦田宅奴婢,並在領軍歸來後,將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帶到長安栽培成材。這個霍光,後來位極人臣,成為西漢末年一個極具影響力的重磅人物。

他也有衝動的時候。“飛將軍”李廣,因為在一次出征中迷路(打仗迷路,簡直成了漢代將軍們的噩夢,為什麼不學習霍去病重用匈奴人的做法呢),延誤戰機,被衛青斥責,羞愧自殺。

他的兒子李敢非常憤怒,認為是衛青害死自己的父親,於是一箭射傷了衛青。衛青涵養很好,為人沉穩,或許對李廣之死也有內疚,總之沒有追究此事,還想隱瞞下來。

但霍去病知道後,在一次打獵中,一箭射死了李敢。漢武帝沒有給霍去病治罪,對外說:李敢被一頭鹿撞死了。

這固然是漢武帝對霍去病的袒護,但也是當時的社會風氣使然:寬容和肯定復仇。

當時有個叫趙娥的女子,父親被仇人殺害,她的三個兄弟都先後病亡,這個弱女子,苦等十幾年,找到機會,殺死仇人,然後坦然自首,縣令居然“解印綬欲與俱亡”,我不當官了,一起跑路吧。那是一個把情義看得比天還重的年代。

霍去病是個有情有義有血性的青年,雖然很遺憾在23歲就猝然離世,但他沒有經歷壯年的欲求、中年的油膩、老年的悲鳴,他沒有時間去談養生,沒有時間去追求歲月靜好,沒有時間去研究厚黑學,也沒有時間去經歷政治的複雜與嚴酷,載沉載浮。他留給歷史的背影,就是一個青年英雄。

他的名字,永遠與青春、熱血聯繫在一起,永遠與中華民族的那個青春年代聯繫在一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