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印象中的“年味兒”

印象中的“年味兒”

而現在可能是生活水準大大改善了, 想吃什麼天天都可以吃到, 想穿新衣服也可以隨時買。 偶爾週末或節假日想家了坐個高鐵就到了,

想聽聽家鄉的聲音打個電話就可以了, 還可以視頻。 於是過年變得似乎沒有那麼與眾不同了。 只剩央視和各大衛視的春晚, 飯桌上的臘腸, 路上稀少的行人, 車站裡來往的拉著行李的旅客, 社交軟體裡充斥的“新年好“的祝福還提醒著我們這是在過年。 說起過年, 記憶中就是春運, 兒時的過年, 總是跟隨著爸媽在人山人海的火車站擠車, 下了車還要坐輪渡再轉大巴才能輾轉到達老家。

小時候暈車, 總是累的筋疲力盡才能到家, 但看見爺爺奶奶在門口等我們, 還有奶奶養的小狗總會先跑過來迎接我們, 就會覺得心裡很暖, 暖得可以驅散所有的疲憊。 在所有與過年有關的事物裡, 最想念的還是奶奶做的菜。 記得每次回到老家, 奶奶總會在做了一大桌子菜後, 還怕我們沒有吃好, 又做一些小吃。 因為老家在南方, 過年一般不包餃子, 奶奶會用藕丁、肉和辣蘿蔔剁成餡兒, 包在米粉團子裡, 然後蒸熟, 老家那裡稱之為“團子“。 因為只有老家才能吃到團子,

雖然它只是個其貌不揚的小吃, 可對我來說, 卻是承載了我對”年味兒“的定義。

在如今經濟水準大幅度提高的今天, 雖然“年味兒“變淡了, 但我們還是保持著對過年同等的重視, 還是會用新的形式來增加”年味兒“, 大概是因為只有在過年, 大家才會都在同一個時間段返鄉歸來,

可以見到許久未見的親人和發小。 大家一起吃著年夜飯, 聽著鞭炮聲, 看著煙花, 熱熱鬧鬧地迎來新年, 讓我們有種追憶往昔, 珍惜現在, 不忘本的歸屬感。

我所理解的“年味兒“就是家人親友的陪伴, 奶奶做的年飯, 那只每次奔跑著迎接我的小黃狗,

爺爺搭著板凳貼的春聯, 和爸爸媽媽一起背著大包小包地坐的火車。 每個人對於”年味兒“的回憶和定義都不同, 但相同的是我們都有一顆不忘本的心。 (注:我女兒的原創文章, 授權發頭條獨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