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先秦名相——藺相如的故鄉到底在哪裡?

說起藺相如, 大吉都會想起"完璧歸趙"、"澠池會"、"將相和"和"負荊請罪"的故事。 在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中, 藺相如表現出以國家利益為重、機智勇敢、不畏強敵、顧全大局、胸懷寬廣、品德高尚的優秀品質, 一直被人們歌頌。 可是, 藺相如故鄉在哪裡呢?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談到藺相如的籍貫時, 只是說"藺相如者, 趙人也", 既沒說明是祖籍或故里, 也再未提供其其它資訊。 這給後人確定藺相如的故里,

造成了很大困難。

大概各地都認識到以墓地為突破口確定故里, 是一個相對比較可靠的辦法。 所以一些地方都以興奮的心情, 向外界傳遞他們那裡有藺相如墓地的消息。 因此出現很多種說法。 陝西臨潼區、山西臨汾古縣、河南輝縣南沙水村、河北邯鄲磁縣前羌村...

以上發現的各地藺相如墓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這些墓原來大都是無主之墓, 或因本地正好有姓藺的家族, 或因有相關傳說, 再或因有"藺相如墓"的文字標識和文字記載, 便將這些古墓認定為藺相如之墓。 但是, 這種做法有一個明顯的軟肋--這些標識和文字記載, 的出現都比較突兀, 缺乏延續性。 而且出現時間大都太晚, 始作俑者一般多為清朝人所為。 所依據的文字記載, 也多是當地的縣誌, 這些縣誌也大都是清朝以後所修。

這就出現一個問題, 藺相如是距今二千多年前的人物, 墓肯定只有一個, 為何到清朝時各地一下冒出來這麼多?看來這些標識和記載, 不排除清朝及其以後的人有爭歷史名人為本地添彩的動機和目的。

果如此, 清朝人認定的這些墳墓是不是二千多年以前的藺相如的真正墳墓, 就大可值得懷疑了。

對此, 解決遙遠歷史人物的有關問題, 只有再回到漫長的歷史中去, 尋找早期的實物或記載。 而且越早越好, 因為越早越接近歷史原點, 誤差會越小。 比如, 以墓地確定藺相如的故里, 就要尋找有關他的墓地的最早的歷史記載, 以及與此記載相跟隨的實地在哪裡?這是我們解決問題的一個較好路徑。

按照這一路徑, 查各種過去的史料, 尤其正史《二十六史》。 發現最早有藺相如墓地記錄的是《魏書·地形志》, 該書載:"中山郡……領七縣……新市……有藺相如塚。 "查《河北政區沿革志》, 曲陽縣從西漢始名上曲陽縣,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西元446年)改上曲陽縣為新市縣。 《魏書)明確注明在新市縣有三個古跡, 第一個就是藺相如墓(另兩個是義台城、新市城)。 這是一個很重要、很有價值的資訊。

因為這是史料中關於藺相如墓地最早的記載, 是我們確定藺相如故裡這一歷史原點最重要的依據。

《魏書》作者是北齊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人魏收,他曾在北魏和北齊兩朝任史官。他所寫的《魏書》與南北朝時期形成的其他史籍相比,是比較好的一種。後人評其書,時間概念清楚,文筆流暢,敘事生動。據稱,魏收在撰寫《魏書》時,曾與房延佑等多人一起,廣泛收集國家民間已有史料,認真核對遺存記載,多次修改書稿,做得是比較認真的。

他寫《魏書》時約在西元五五0年之後,相距藺相如逝世約800年。從遺址角度說,這個時間還不是太長。

魏收作為一個外縣人,能夠知道並確定曲陽有藺相如墓的資訊,說明該墓在北魏和北齊兩朝已經有相當的名氣。起碼該墓存在時間已經很早,成為北魏和北齊時代眾人皆知得事。這樣看來,藺相如墓在魏收寫《魏書》時怕已經存在很久,離藺相如逝世時間比較重合。另外,晉州離曲陽並不是太遠,魏收曾任兩朝史官,曲陽又屬北齊地面,魏收既然將曲陽的藺相如墓寫入正史,他曾親自到曲陽游離察看過該墓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關於藺相如逝世的情況,沒有完整文字記載。民間有兩種傳說:一說"澠池會"之後,秦意出兵攻趙,趙王便以太子郚作為秦國人質,以求和平。趙王憐太子可憐,派相如赴秦地侍太子。不料太子在秦得急症而亡,相如因此獲罪,被處極刑。一說趙悼襄王時,秦攻趙,廉頗子廉丕應戰慘敗,藺相如聞訊驚叫口吐鮮血而死。這些傳說都不足為憑。倒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有趙孝成王七年"藺相如病篤"的話。看來病死的可能性比較大,而且是死在趙國首都邯鄲任所。按照中國古代的喪葬傳統,藺相如死後,官方或家族將其再由邯鄲回葬家鄉曲陽是符合習俗的。

據《保定地名志》稱,《魏書·地理志》所載的那座"藺相如塚",在今曲陽縣產德鄉相如村,現該村有墓跡一處。有實物相佐,理由就更充分一些。另外,按著資訊理論的觀點:通道越短失真越小,通道越長失真越大。北齊人魏收認定的曲陽這座墓,與藺相如逝世時間的"通道"最短,幾乎重合;而後來的清朝人撇開魏收的結論,另起爐灶認定的其他地方的那眾多的墳墓,比魏收的"通道"一下長了一千多年,真不知他們的根據是什麼。總之,魏收認定的這座墳墓是藺相如的真正墳墓的可能性最大。由此推論,說曲陽是藺相如的真正故里也就具有了較大的可能性。

《魏書》作者是北齊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人魏收,他曾在北魏和北齊兩朝任史官。他所寫的《魏書》與南北朝時期形成的其他史籍相比,是比較好的一種。後人評其書,時間概念清楚,文筆流暢,敘事生動。據稱,魏收在撰寫《魏書》時,曾與房延佑等多人一起,廣泛收集國家民間已有史料,認真核對遺存記載,多次修改書稿,做得是比較認真的。

他寫《魏書》時約在西元五五0年之後,相距藺相如逝世約800年。從遺址角度說,這個時間還不是太長。

魏收作為一個外縣人,能夠知道並確定曲陽有藺相如墓的資訊,說明該墓在北魏和北齊兩朝已經有相當的名氣。起碼該墓存在時間已經很早,成為北魏和北齊時代眾人皆知得事。這樣看來,藺相如墓在魏收寫《魏書》時怕已經存在很久,離藺相如逝世時間比較重合。另外,晉州離曲陽並不是太遠,魏收曾任兩朝史官,曲陽又屬北齊地面,魏收既然將曲陽的藺相如墓寫入正史,他曾親自到曲陽游離察看過該墓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關於藺相如逝世的情況,沒有完整文字記載。民間有兩種傳說:一說"澠池會"之後,秦意出兵攻趙,趙王便以太子郚作為秦國人質,以求和平。趙王憐太子可憐,派相如赴秦地侍太子。不料太子在秦得急症而亡,相如因此獲罪,被處極刑。一說趙悼襄王時,秦攻趙,廉頗子廉丕應戰慘敗,藺相如聞訊驚叫口吐鮮血而死。這些傳說都不足為憑。倒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有趙孝成王七年"藺相如病篤"的話。看來病死的可能性比較大,而且是死在趙國首都邯鄲任所。按照中國古代的喪葬傳統,藺相如死後,官方或家族將其再由邯鄲回葬家鄉曲陽是符合習俗的。

據《保定地名志》稱,《魏書·地理志》所載的那座"藺相如塚",在今曲陽縣產德鄉相如村,現該村有墓跡一處。有實物相佐,理由就更充分一些。另外,按著資訊理論的觀點:通道越短失真越小,通道越長失真越大。北齊人魏收認定的曲陽這座墓,與藺相如逝世時間的"通道"最短,幾乎重合;而後來的清朝人撇開魏收的結論,另起爐灶認定的其他地方的那眾多的墳墓,比魏收的"通道"一下長了一千多年,真不知他們的根據是什麼。總之,魏收認定的這座墳墓是藺相如的真正墳墓的可能性最大。由此推論,說曲陽是藺相如的真正故里也就具有了較大的可能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