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個歷史上身份最具爭議的女人,因為她皇帝竟然寧願放棄江山

能讓清世祖為之放棄江山的 董鄂氏, 是一個歷史上身份最具爭議的女人, 去世後追封為皇后。 成了順治皇帝的第三任皇后。 十八歲入宮嫁給順治帝, 她的容貌傾城, 賢良溫雅, 多才多藝, 寵冠後宮, 可謂是一代名妃。 她的身世, 與順治的曠世奇戀, 以及順治在她去世後的出家之念, 都讓董鄂氏短暫的生命耐人尋味。

那麼董鄂氏究竟是誰, 她的身世是怎樣的, 在歷史上, 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 據《清史稿、後妃傳》中記述, 說董鄂氏是內大臣鄂碩的女兒, 她十八歲入宮, 深得順治帝的寵愛, 先是立為妃, 後又晉封為皇貴妃, 在冊立皇貴妃時還大赦天下。 然而, 在清代官方的記載中, 對董鄂氏入宮前的身世一直是諱莫如深, 沒有詳細的記載。

第二種說法是董鄂妃就是江南的名妓董小宛。 是江南才子冒辟疆的小妾, 是順治帝游江南時搶來的。 這種說法也不能讓人信服,

董小宛死時二十八歲, 此時順治帝剛十四歲, 董鄂妃入宮時十八歲, 順治帝十九歲, 所以, 根據年齡的排比和其他史料的記載, 董小宛不可能是董鄂妃。

第三個說法, 董鄂長是順治弟弟博穆博果爾的妻子。 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在他的回憶錄中記載,

順治皇帝對一位滿籍軍人的夫人, 起了一種火熱的愛戀。 當這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 竟被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其怪異的耳光。 這位軍人於是憤恨至死, 或許竟是自殺而死皇帝遂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 封為貴妃後來, 這位貴妃產下一子, 但是數星期之後, 夭折了。 其母經受不住喪子之痛的打擊, 不久也病故這裡說的“滿籍軍人", 很可能就是順治皇帝的異母弟, 皇太極第十一子, 和碩襄親王博稼博果爾。 他在順治十三年七月突然死去, 一個月後, 董鄂氏進宮, 封為賢妃。

董鄂氏從小在江南長大, 因父親曾在江南為官, 她就跟隨父親身邊生活多年。 江南的風雨不但滋潤了董鄂氏的美貌, 也培養了這位滿族少女的才情她的生活方式和服飾打扮, 和當時一般北國的滿蒙女子大不相同, 看起來風韻萬種, 不僅受到滿族女子的豔慕, 就是漢放女子對其也是十分羡慕。

董鄂氏不僅有著傾國傾城的外貌, 性格溫柔, 對人體貼, 善解人意, 她還是一位有著極深內涵的女子,

不僅飽讀《四書》、《五經》等古書, 而且還多才多藝, 寫得一手漂亮的書法。 另外, 她對禪學的領悟也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很有自己的見解, 這與順治在文化和精神上都志趣相投, 兩個人在一起, 彼此之間總是有說不盡的話題。

對於順治來說, 後宮佳麗雖多,但不是來自蒙古草原就是來自滿洲世家,幾乎個個目不識丁,別說能暢談人生和理想,就連平時普通的交談都是問題,常常話不相投。

熟讀經史子集的少年天子,能夠尋覓到知音,實在是滿心歡喜,順治不由得暗自慶倖,此生無憾啊!平心而論,董鄂氏比起那些漢族才女還相差甚遠,但對於生活在文化荒漠中的順治,卻是難得的紅顏知己。

董鄂氏正式入宮後,對順治的飲食起居照顧得周詳備至,對太后及皇后也十分恭順,尤其對太后,更能承歡膝下。董鄂氏平日裡生活節儉,不喜粉飾,不戴珠翠,雖不參與政事,但她主張寬以待人,垂憐生靈,為人深明大義,常常憂念父兄恃寵而驕橫跋扈。當然,她對順治更是情深意篤,始終如一。

作為一國之君,後宮佳麗三千是件稀鬆平常的事情。但是,令順治帝如癡如醉,愛之瘋狂的董鄂氏出現之後,他的心中再也容不下別人。順治一直想給董鄂氏一個名分,於是決定廢後,改立她為皇后。但董鄂氏並不看重名分和虛榮之物,待人處世都相當低調,所以,她一再懇請順治,廢後不是一件小事,必定會引起朝臣和民眾的非議,有礙政務。同時,孝莊皇太后也堅決抵制,順治的廢後之念才沒有實現。

轉眼間,董鄂氏人宮已四年有餘。在這段時間裡,順治大有“只羨鴛鴦不羨仙"之感,在“江山"與“美人"面前,他寧願選取後者,整日陪在愛妃的身邊。順治帝熾熱而又持久的愛,不僅在後宮,也在董鄂氏的心頭蕩激起了巨濤。

董鄂氏就這樣,一方面品嘗著摯愛,另一方面又要提防著後宮中妒忌的陷阱,對自己的一行都慎之又慎。不久,董鄂氏懷孕了,然而,十月懷胎分娩的喜悅還沒有完全退卻,小皇子就早夭了。經受喪子的打擊,董鄂氏身體極度虛弱,已經難以再承受重負。儘管如此,她每天還要在太后和順治面前 強顏歡笑,沒過多長時間,心力交瘁的董鄂氏再也支撐不住,終於病倒了。1660年,董鄂氏辭世,享年二十二歲。

為了避免失去理智的順治做出過激的舉動,孝莊皇太后被迫同意追封董鄂氏為“端敬皇后"。順治心裡十分明白,董鄂氏既不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也不是母以子貴熬上來的,雖然自己貴為天子,但對森嚴的封建禮數也無可奈何。

正如那首被稱為出自順治手筆的詩中所言:“朕乃河山大地主''“十八年來不自由"!順治失去董鄂妃後情緒變得失控,做事情也開始極端,這都遠遠超過了他的父親皇太極。

董鄂氏去世後,她的堂妹貞妃董鄂氏陷人深深的恐懼中,為了避免引起更多的麻煩,為了避免董鄂氏家族受到牽連,當順治帝死後,以為順治殉葬來換取皇太后的寬恕,才二十出頭的她也從容地走了。

董鄂妃的玉殞香消,讓順治的精神幾乎崩潰,他尋死覓活,不顧一切,人們不得不晝夜看守著,唯恐他想不開自殺。

在董鄂氏死後第三天,順治悲慟欲絕,他以超常的喪禮來表達對愛妃的哀悼,下令全國服喪,官員一月,百姓三日。

董鄂氏的梓宮移到景山以後,順治為她建了大規模的水陸道場,有一百零八名僧人誦經。整天燒紙,香煙繚繞,紙灰飛揚,經聲不斷,還將宮中太監與宮女三十人賜死,讓他們在陰間侍奉自己的愛妃。

董鄂妃病逝後,順治心灰意冷,看破紅塵,無所依戀,便捨棄江山,執意要到五臺山出家為僧,並讓和尚為他剃了發。後來,因為佛法師父玉林誘想法刺激,才逼得順治打消了出家的念頭。

董鄂妃去世後,留給了順治皇帝無盡的哀思,本來就體弱多病的他,身心遭到了極大的傷害。董鄂妃死後僅半年,順治皇帝得了天花,當時的醫術還沒辦法治好這種病。於是當年冬天,便口述遺詔欽定皇三子玄燁(康熙)即位,於正月初七半夜崩於養心殿,追隨愛妃而去,時年二十四歲。從此,這位風流天子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

後宮佳麗雖多,但不是來自蒙古草原就是來自滿洲世家,幾乎個個目不識丁,別說能暢談人生和理想,就連平時普通的交談都是問題,常常話不相投。

熟讀經史子集的少年天子,能夠尋覓到知音,實在是滿心歡喜,順治不由得暗自慶倖,此生無憾啊!平心而論,董鄂氏比起那些漢族才女還相差甚遠,但對於生活在文化荒漠中的順治,卻是難得的紅顏知己。

董鄂氏正式入宮後,對順治的飲食起居照顧得周詳備至,對太后及皇后也十分恭順,尤其對太后,更能承歡膝下。董鄂氏平日裡生活節儉,不喜粉飾,不戴珠翠,雖不參與政事,但她主張寬以待人,垂憐生靈,為人深明大義,常常憂念父兄恃寵而驕橫跋扈。當然,她對順治更是情深意篤,始終如一。

作為一國之君,後宮佳麗三千是件稀鬆平常的事情。但是,令順治帝如癡如醉,愛之瘋狂的董鄂氏出現之後,他的心中再也容不下別人。順治一直想給董鄂氏一個名分,於是決定廢後,改立她為皇后。但董鄂氏並不看重名分和虛榮之物,待人處世都相當低調,所以,她一再懇請順治,廢後不是一件小事,必定會引起朝臣和民眾的非議,有礙政務。同時,孝莊皇太后也堅決抵制,順治的廢後之念才沒有實現。

轉眼間,董鄂氏人宮已四年有餘。在這段時間裡,順治大有“只羨鴛鴦不羨仙"之感,在“江山"與“美人"面前,他寧願選取後者,整日陪在愛妃的身邊。順治帝熾熱而又持久的愛,不僅在後宮,也在董鄂氏的心頭蕩激起了巨濤。

董鄂氏就這樣,一方面品嘗著摯愛,另一方面又要提防著後宮中妒忌的陷阱,對自己的一行都慎之又慎。不久,董鄂氏懷孕了,然而,十月懷胎分娩的喜悅還沒有完全退卻,小皇子就早夭了。經受喪子的打擊,董鄂氏身體極度虛弱,已經難以再承受重負。儘管如此,她每天還要在太后和順治面前 強顏歡笑,沒過多長時間,心力交瘁的董鄂氏再也支撐不住,終於病倒了。1660年,董鄂氏辭世,享年二十二歲。

為了避免失去理智的順治做出過激的舉動,孝莊皇太后被迫同意追封董鄂氏為“端敬皇后"。順治心裡十分明白,董鄂氏既不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也不是母以子貴熬上來的,雖然自己貴為天子,但對森嚴的封建禮數也無可奈何。

正如那首被稱為出自順治手筆的詩中所言:“朕乃河山大地主''“十八年來不自由"!順治失去董鄂妃後情緒變得失控,做事情也開始極端,這都遠遠超過了他的父親皇太極。

董鄂氏去世後,她的堂妹貞妃董鄂氏陷人深深的恐懼中,為了避免引起更多的麻煩,為了避免董鄂氏家族受到牽連,當順治帝死後,以為順治殉葬來換取皇太后的寬恕,才二十出頭的她也從容地走了。

董鄂妃的玉殞香消,讓順治的精神幾乎崩潰,他尋死覓活,不顧一切,人們不得不晝夜看守著,唯恐他想不開自殺。

在董鄂氏死後第三天,順治悲慟欲絕,他以超常的喪禮來表達對愛妃的哀悼,下令全國服喪,官員一月,百姓三日。

董鄂氏的梓宮移到景山以後,順治為她建了大規模的水陸道場,有一百零八名僧人誦經。整天燒紙,香煙繚繞,紙灰飛揚,經聲不斷,還將宮中太監與宮女三十人賜死,讓他們在陰間侍奉自己的愛妃。

董鄂妃病逝後,順治心灰意冷,看破紅塵,無所依戀,便捨棄江山,執意要到五臺山出家為僧,並讓和尚為他剃了發。後來,因為佛法師父玉林誘想法刺激,才逼得順治打消了出家的念頭。

董鄂妃去世後,留給了順治皇帝無盡的哀思,本來就體弱多病的他,身心遭到了極大的傷害。董鄂妃死後僅半年,順治皇帝得了天花,當時的醫術還沒辦法治好這種病。於是當年冬天,便口述遺詔欽定皇三子玄燁(康熙)即位,於正月初七半夜崩於養心殿,追隨愛妃而去,時年二十四歲。從此,這位風流天子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