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哪些經濟信號?專家解讀三大熱點

浙江線上12月29日訊吳越錦繡, 錢塘江畔繁華湧動。 2017年, 浙江經濟再破藩籬, 新技術、新業態改造提升全面展開, 都市經濟、海洋經濟和生態經濟穩健發展, 新舊動能轉換換擋提速, 以八大萬億產業為支柱的產業體系宏偉藍圖正在東海之濱徐徐展開。

關山初度塵未洗, 策馬揚鞭再奮蹄。 12月25日, 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在杭州舉行。 會議指出, 堅持以八八戰略為總綱, 堅定不移, 深化改革開放強化創新驅動打好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推動城鄉區域協同發展保障, 改善民生提高發展品質效益。

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是浙江一年一度來最重要的經濟會議,

對明年經濟工作總基調政策思想和工作重點作出了系統部署。 今年的會議傳遞出哪些信號, 和往年相比又有哪些不一樣?

【會議指出】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全面突破, 撬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

蘭建平:數字經濟賦能浙江經濟升級

在傳統經濟時代, “七山二水一分地”的浙江是資源小省;但在數字經濟時代, 作為全國首個出臺大資料產業發展計畫的省份, 浙江有實力和底氣, 完成資料資源的“彎道超車”。

從2003年啟動“數字浙江”建設, 到2014年舉起資訊經濟發展大旗, 浙江順應科技發展趨勢, 演繹了從資訊技術導入到資訊產業發展、再到以資訊經濟為第一經濟形態的區域發展生動實踐。

圍繞加快資訊經濟發展, 近年來浙江省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資訊經濟的指導意見》《浙江省資訊經濟發展規劃(2014-2020)》《浙江省“互聯網+”行動計畫》《浙江省促進大資料發展實施計畫》等一系列檔, 著力打造全國資訊經濟新高地。

在一系列的政策舉措推動下,

浙江省資訊經濟核心產業總產出已連續三年超萬億, 跨境電商、網約車、共用單車、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療、連接消費等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帶動浙江新經濟呈現蓬勃發展態勢。 2016年11月, 首個國家級資訊經濟示範區在浙江設立。

新時期, 資訊經濟的發展演進到數字經濟的新階段, 步入資料驅動的“裂變”期。 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也把數字經濟作為“一號工程”來抓, 提出要深化數字浙江建設。

浙江省工業和資訊化研究院院長蘭建平對記者表示, 浙江省大力推進資料化、互聯網化發展, 是在向全社會發出一個強烈信號——建設新經濟版圖, 從發展數字經濟開始。

“資訊經濟升級到數位經濟階段, 將進一步賦能浙江經濟升級。 ”蘭建平表示,

“智慧製造、供應鏈集成服務、企業深度上雲, 新技術、新模式將加速製造業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的創新變革, 驅動製造業邁向精益化、智慧化發展。 ”

【會議指出】統籌實施品質提升大行動,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要把數位經濟作為“一號工程”來抓。

金雪軍:“最多跑一次”在三個方面有促進作用

從2016年的“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 努力推動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最多跑一次’”, 到今年的“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全面突破, 撬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 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連續兩年對“最多跑一次”的不同表述, 折射出這一年來浙江在體制機制改革上的不斷創新。

2016年12月, 時任浙江省委副書記、代省長車俊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 要以“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和目標深化政府自身改革。 自此, 作為全國改革創新排頭兵的浙江, 再次先人一步, 開啟了“最多跑一次”從無到有的大膽探索。

“從‘三張清單一張網’到‘四張清單一張網’, 再到現在的‘最多跑一次’, 浙江改革過程循序漸進, 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了體制機制改革帶來的辦事便利。

過去4年多,浙江為政府權力“瘦身”力度空前。僅2014年一年,省級部門行政權力就從1.23萬項精減到4236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面取消;截至2016年底,全省行政許可事項僅保留516項;被喻為“政務淘寶”的浙江政務服務網,更是作為全國第一個構建在雲端、實現了省市縣一體化建設與管理的“互聯網+政府服務”平臺,讓全省40多個部門全部實行一站式網上審批,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後一納米”。

2017年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抓好7個方面的工作,其中第一方面就是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全面突破,撬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營造最佳營商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推動民營經濟新飛躍。

在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金雪軍看來,行政及行政性事項審批的改革,是非常令人糾結的一個難點,“‘最多跑一次’改革突破了部門主義,以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縱向撬動政府職能轉變,橫向撬動經濟社會各領域改革,激發出民間活力。”

“改革最大特點是簡潔明瞭,目標清晰,體現了政府效能的提高,減輕地方、機構和個人負擔,在源頭上提升運行效率的決心。”金雪軍說道:“無論從金融領域還是其他領域,調整這個關係有助於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對思想的認同、規則的更造、技術的推進三方面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會議指出】“四大”建設要扎實起步、高品質推進。建設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是一盤大棋,必須統籌謀劃、重點突破、完善機制,舉全省之力建設好。

徐劍鋒:環杭州灣大灣區建設能有效形成區域內的優勢互補

12月25日,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建設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是一盤大棋,必須統籌謀劃、重點突破、完善機制,舉全省之力建設好。

環杭州灣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這裡聚集了上海、杭州、寧波等多個經濟發達的城市。早在14年前,浙江就已經開始謀劃大灣區建設。200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印發的《浙江省環杭州灣產業帶發展規劃》中,就首次提出了環杭州灣大灣區概念。

2017年6月,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又明確提出,加快建設環杭州灣城市群,謀劃實施“大灣區”建設行動綱要,重點建設杭州灣經濟區,加強全省重點灣區互聯互通,推進沿海大平臺深度開發。

處於沿海開放帶、長江經濟帶、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與“一帶一路”等多重國家戰略的交匯點,環杭州灣區位優勢突出。隨著11月29日浙江省大灣區建設重大專案推介會的成功舉行,這個囊括120個建設項目、總投資約1.5萬億元的大灣區概念,又被頻頻提及。

在浙江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徐劍鋒看來,環杭州灣大灣區建設呼之欲出,可以有效形成區域內的優勢互補。“上海是國際大都市,在科技創新、國際金融、國際貿易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浙江有製造加工的優勢,加之海岸線比較長,更有自身的港口資源優勢。”

今年7月12日,滬嘉杭G60科創走廊戰略合作協定正式簽約,意味著以G60高速為紐帶,沿線的上海市松江區、嘉興和杭州等長三角重要城市將串聯起來,以交通網絡為基礎,推動科創要素自由流動、自由組合。

徐劍鋒表示,滬嘉杭G60科創走廊為對科技要素需求極高的高端產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上海是全國僅次於北京的科研集中地;杭州科研實力這幾年也在逐步增強,商業模式的創新走在全國前列,嘉興的新型製造業發展很快。各種優勢的結合,可以實現兩省(市)三地的共同創新發展。”

過去4年多,浙江為政府權力“瘦身”力度空前。僅2014年一年,省級部門行政權力就從1.23萬項精減到4236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面取消;截至2016年底,全省行政許可事項僅保留516項;被喻為“政務淘寶”的浙江政務服務網,更是作為全國第一個構建在雲端、實現了省市縣一體化建設與管理的“互聯網+政府服務”平臺,讓全省40多個部門全部實行一站式網上審批,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後一納米”。

2017年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抓好7個方面的工作,其中第一方面就是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全面突破,撬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營造最佳營商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推動民營經濟新飛躍。

在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金雪軍看來,行政及行政性事項審批的改革,是非常令人糾結的一個難點,“‘最多跑一次’改革突破了部門主義,以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縱向撬動政府職能轉變,橫向撬動經濟社會各領域改革,激發出民間活力。”

“改革最大特點是簡潔明瞭,目標清晰,體現了政府效能的提高,減輕地方、機構和個人負擔,在源頭上提升運行效率的決心。”金雪軍說道:“無論從金融領域還是其他領域,調整這個關係有助於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對思想的認同、規則的更造、技術的推進三方面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會議指出】“四大”建設要扎實起步、高品質推進。建設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是一盤大棋,必須統籌謀劃、重點突破、完善機制,舉全省之力建設好。

徐劍鋒:環杭州灣大灣區建設能有效形成區域內的優勢互補

12月25日,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建設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是一盤大棋,必須統籌謀劃、重點突破、完善機制,舉全省之力建設好。

環杭州灣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這裡聚集了上海、杭州、寧波等多個經濟發達的城市。早在14年前,浙江就已經開始謀劃大灣區建設。200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印發的《浙江省環杭州灣產業帶發展規劃》中,就首次提出了環杭州灣大灣區概念。

2017年6月,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又明確提出,加快建設環杭州灣城市群,謀劃實施“大灣區”建設行動綱要,重點建設杭州灣經濟區,加強全省重點灣區互聯互通,推進沿海大平臺深度開發。

處於沿海開放帶、長江經濟帶、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與“一帶一路”等多重國家戰略的交匯點,環杭州灣區位優勢突出。隨著11月29日浙江省大灣區建設重大專案推介會的成功舉行,這個囊括120個建設項目、總投資約1.5萬億元的大灣區概念,又被頻頻提及。

在浙江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徐劍鋒看來,環杭州灣大灣區建設呼之欲出,可以有效形成區域內的優勢互補。“上海是國際大都市,在科技創新、國際金融、國際貿易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浙江有製造加工的優勢,加之海岸線比較長,更有自身的港口資源優勢。”

今年7月12日,滬嘉杭G60科創走廊戰略合作協定正式簽約,意味著以G60高速為紐帶,沿線的上海市松江區、嘉興和杭州等長三角重要城市將串聯起來,以交通網絡為基礎,推動科創要素自由流動、自由組合。

徐劍鋒表示,滬嘉杭G60科創走廊為對科技要素需求極高的高端產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上海是全國僅次於北京的科研集中地;杭州科研實力這幾年也在逐步增強,商業模式的創新走在全國前列,嘉興的新型製造業發展很快。各種優勢的結合,可以實現兩省(市)三地的共同創新發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