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釀酒與治病的最初淵源,酒方怎麼配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 酒在很多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世人皆知“小飲怡情, 豪飲傷身”, 卻往往忽略了酒的另一個重要功用——治病。

在傳統中醫學的發展史上, 有“醫源於酒”之說。 “醫”字繁體字為“醫”, 下半部分的“酉”在古漢語中即代表酒。 班固在《前漢書·食貨志》中稱酒為“百藥之長”, 充分肯定了酒的治病效果。

釀酒與治病的最初淵源

“人們釀酒最早就與治病密不可分。 ”曙光醫院傳統中醫科主任醫師余安勝對《瞭望東方週刊》說。

酒問世之前, 人們生了病往往尋求“巫”的幫助, 而隨著酒的出現, 我們的祖先發現這種用穀類和酒麴釀制而成的液體, 味甘辛而性熱, 無毒, 可以進入病人的心、肝二經, 具有一些神奇的功效。

正如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的:“酒, 升陽發散, 其氣燥熱, 勝濕祛寒, 故能開拂鬱而消沉積, 通隔噎而散痰飲,

治泄痢而止冷痛”。

商代甲骨文中有“鬯其酒”的記載。 “鬯”意為“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釀之”, 這可能是我國目前最早的用中藥制酒的記載。

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 人們就意識到, 酒還可以讓藥力更迅速地到達全身的經脈, 有助於藥效更好地發揮, 而以酒送服中藥, 可以借助酒的辛熱之性, 緩和藥物的寒性, 以調整中藥的性味。

古人不僅常用酒來服藥, 更是將各種中藥與酒一起經過浸泡或煎煮製成酒劑, 藥與酒結合, 既可治療又可預防疾病, 由此發展出我國中藥獨特的一個重要劑型――藥酒。

用現代醫學的觀點解釋, 中藥的多種有效成分, 如生物鹼及其鹽類、甙類、鞣質、有機酸、揮發油等皆易溶於酒中, 如果中藥用酒送服或經酒浸泡後有效成分更容易析出,

可提高療效。

我國是研究酒與健康最早的國家之一, 酒的治病和保健兩種功效在傳統中醫學中都得到了充分發掘。

酒方怎麼配

傳統藥酒的配製一般選用釀制精良的白酒、黃酒或南方人喜愛的米酒做酒基。 其中, 又以高粱釀制的白酒和糯米釀制的黃酒為最佳。 一般認為酒的度數越高, 浸出藥材的效果越好。 通常以40~60度的高度酒為宜。

而民間用以浸泡藥酒的藥材也是五花八門, 比如虎骨、海馬、蛇、人參、紅花等都可在酒中浸泡, 從而發揮其不同的功效。

採用煎煮法和浸漬法製備藥酒約始於漢代。 東漢醫家張仲景的名著《金匱要略》中, 就有多個浸漬法和煎煮法的實例。 如“鱉甲煎丸方”, 就是以鱉甲等二十多味藥為末,

取煆灶下灰一鬥, 清酒一斛五鬥, 浸灰, 候酒盡一半, 著鱉甲於中, 煮令泛爛如膠漆, 絞取汁, 內諸藥, 煎為丸。

“傳統的藥酒配製存在濃度劑量等不好掌握, 耗時過長等缺點。 ”余安勝說。

有人習慣在家中自製藥酒, 但在醫生看來, 這需要慎之又慎。 因為自選的藥材不一定適合個人的體質, 而市面上為數不少的勾兌酒, 則不能保證泡在其中的中藥成分的穩定性, 存在飲用的風險。 此外, 自製藥酒大多度數較高, 控制不好用量反而會傷身。

余安勝介紹, 隨著釀酒技術的提高, 現在的酒方採用不同于傳統藥酒泡制的一體化工藝, 選用純糧清香型白酒配製酒方, 分度取酒、分級儲存, 經過前置加工——浸泡滲漉——調和三道工序,

高度浸泡、中度萃取、低度調味。

醫生開出酒方後, 相關酒廠會有職業藥師查看藥材和醫生處方是否一致, 藥材是否合格等。 再對藥材進行前置加工, 使其適合酒方。

“比如蛇酒, 我們現在就不再是將整條蛇泡進酒裡, 而是將蛇打成粉再加入酒中, 這樣就大大縮短了浸泡時間。”余安勝說。

浸泡時,採用高度白酒,根據不同藥材,用特殊的國家專利工藝進行浸泡滲漉,這個過程僅耗時24~48小時。

最後一步是調和,由專業的調酒師對酒的口感再進行24~48小時的調和。

最終,醫院配出的酒方不再是以前很多人不能接受的高度酒,而是降為以35度酒為主。

這樣就大大縮短了浸泡時間。”余安勝說。

浸泡時,採用高度白酒,根據不同藥材,用特殊的國家專利工藝進行浸泡滲漉,這個過程僅耗時24~48小時。

最後一步是調和,由專業的調酒師對酒的口感再進行24~48小時的調和。

最終,醫院配出的酒方不再是以前很多人不能接受的高度酒,而是降為以35度酒為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