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臨平老城區這些地方都要變口袋公園!你家被劃進去了嗎?

臨平老城區有機更新一期工程規劃設計方案重磅出爐!接下來, 讓我們一起看看口袋公園一期工程詳細規劃設計方案吧~

7個口袋公園規劃設計方案解讀

廟前社區-九曲營文化園

文化主題——宋·韓世忠駐營—九曲營遺址

元朝方回詩雲:“樓船載甲曉聞鉦, 知是何營將校行?百五十年興廢事, 韓家軍馬戰臨平。 ”宋建炎三年三月, 駐守在蘇州的張浚部和南京的呂頤浩部, 至嘉興匯合韓世忠部向杭州挺近, 以韓世忠為先鋒聯合勤王, 兵抵達臨平, 駐軍九曲營。 苗翊、馬柔吉佔據臨平山頑抗, 韓身先士卒, 躍過沿山河, 力擒苗翊、率部進入杭州, 苗傅、劉正彥敗退逃脫, 叛亂平定。

設計理念:

因整個地塊被居住區環繞, 通過景觀打造, 將區塊建設成為服務於周邊居民區的小型配套公園;設計主要以浮雕景牆結合青石鋪裝, 訴說宋·韓世宗駐營文化, 展現臨平老城古樸、歷史底蘊深厚的城市氣息,

園路結合休憩長廊, 體現林蔭休憩空間, 提供周邊居民宜居的配套街頭公園場所。

西大街社區-勞動大樓

文化主題——商業市集

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臨平並不大, 每當清晨, 四鄰八方農民出市臨平, 這座充滿活力的小鎮開始了新的一天,

處處洋溢著江南水鄉的市井風情。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 使得臨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臨平從一個千年古鎮逐漸融入杭州大都市。 而對先前臨平的深情記憶, 永遠定格在一代人的腦海裡。

設計理念:

在該地塊活動廣場上設置樹池坐凳, 結合文化地雕, 讓市民在休憩的同時感受臨平的歷史文化;在景觀細節上打造市集文化景牆, 展現四五十年代臨平的繁華富裕景象, 同時演繹臨平的發展變遷。

廟東社區-進修弄

文化主題——牛拖船記憶

據有關資料記載, 牛拖船起源於清末民初, 為臨平、喬司一帶所特有。 牛拖的船一般有六七艘, 不過船相對較小且為平底。 一檔牛拖船由兩人操作, 一人在船頭駕牛牽船指引方向, 另一人手拿竹篙前後行走, 防止船在轉彎時碰岸碰橋。 在水淺的地方, 牛拖著船在水中行走;水深時, 牛拖著船游泳而行;遇到擱淺時, 只好將船一隻只分開, 等拖到深水處再並檔前行。 到20世紀70年代, 牛拖船才最終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成為上塘河風情的一個美好回憶。

設計理念:

該地塊主要以市民休閒活動和社區服務為主要功能。 結合場地功能設置旱溪池、旱溪、牛拖船雕塑小品等, 以小見大, 再現場地記憶。 並通過保留和改造進修弄兩邊的部分圍牆, 延續原有弄堂文化。 此外, 林蔭廣場、戲臺及長約300米的健身步道等設計, 充分滿足周邊居民休閒、娛樂、活動、健身需求。

工農新村社區-油車弄

文化主題——榨油廠舊址

臨平歷史上曾廣泛種植油菜,該地塊周邊具有較多的榨油作坊、工廠和售油商市,油車弄也因此得名。此外,該地內有一修車行,已經營數十年,其技術精湛、服務周到,得到周邊居民的一致讚揚。

根據記載,臨平當地的傳統榨油工藝需要6個步驟:風車除塵、炒鍋煸香、上槽碾末、稻草蒸煮、包餅過榨和沉澱瀝油等。

設計理念:

根據周邊現狀條件,梳理人流交通組織,方便居民出行。地塊西側主要以文化展示、歷史記憶為主要功能,通過在林蔭廣場設置文化景牆、地雕、雕塑小品等元素,再現榨油的傳統工藝技術和場景。東側主要為居民服務為主,考慮到周邊居民需求,在其南面和東面分別設置健身和兒童活動設施,為居民提供健身、休閒的活動場所。

桂芳橋社區-大園弄

文化主題——趙家弄商業街

該地塊位於趙家弄以西,美人堂弄以北,大園弄以東,史家埭路以南地塊。民國時期,趙家弄算是臨平最為繁盛的街區:“民信局、鄔家茶店、爆竹店”和趙家弄盡頭的應家大院,無一不顯示出趙家弄的熱鬧和繁華。

設計理念:

該地塊以喧鬧、動感、歡快的弄堂文化為設計背景,結合弄堂市集的歷史典故,整體採用灰色調的古樸風格,融合多元化的鋪裝元素,綠化配置大型喬木,形成林蔭空間,展現臨平水清清、樹成蔭、花滿枝,成為故鄉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桂芳橋社區-洋園春曉園

文化主題——洋園春曉

孫士毅(1720年—1796年),字智冶,一字補山,浙江仁和人,清朝大臣。乾隆進士,原為文官,歷任內閣中書、侍讀、編修、太常少卿等職。後出任山東布政使、廣西巡撫,旋署兩廣總督。“洋園春曉”,為民國年間的“臨平十景”之一。洋園系清乾隆時,大學士孫士毅的私家花園,位於今東湖路東側,臨平環衛站大院周圍。內亭台樓榭,假山水池,花木扶蘇。每逢春季,花開滿院,花香四季。

設計理念:

該地塊主要還原私家園林“洋園春曉”風光。園內曲徑探幽,風光秀美,巧妙地將自然美和人工美結合為一體,在展現園林風光同時提供市民休憩的亭廊坐凳、花街鋪地、太湖石景等,與江南古典園林特有的風情構成一致,融合為一體。

河南埭路社區-河裡河公園

文化主題——河裡河文化

“河裡河”是臨平古代一項極有價值的水利工程。這一凝聚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水利工程,如今依然造福一方百姓。隨著臨平水利設施的不斷完善和城市建設的需要,“河裡河”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2015年12月,在“五水共治”中,再一次將這條暗渠進行全面疏浚。流淌了千百年的這條河渠,如今又煥發青春,繼續服務桑梓,造福百姓。

設計理念:

通過發掘與提煉,藕花洲大街節點凸顯了上塘河古運河文化、藕花特色文化以及河裡河治水文化等三個重要的文化主題,而本節點主要表現和詮釋的主題為河裡河文化。

文化主題——榨油廠舊址

臨平歷史上曾廣泛種植油菜,該地塊周邊具有較多的榨油作坊、工廠和售油商市,油車弄也因此得名。此外,該地內有一修車行,已經營數十年,其技術精湛、服務周到,得到周邊居民的一致讚揚。

根據記載,臨平當地的傳統榨油工藝需要6個步驟:風車除塵、炒鍋煸香、上槽碾末、稻草蒸煮、包餅過榨和沉澱瀝油等。

設計理念:

根據周邊現狀條件,梳理人流交通組織,方便居民出行。地塊西側主要以文化展示、歷史記憶為主要功能,通過在林蔭廣場設置文化景牆、地雕、雕塑小品等元素,再現榨油的傳統工藝技術和場景。東側主要為居民服務為主,考慮到周邊居民需求,在其南面和東面分別設置健身和兒童活動設施,為居民提供健身、休閒的活動場所。

桂芳橋社區-大園弄

文化主題——趙家弄商業街

該地塊位於趙家弄以西,美人堂弄以北,大園弄以東,史家埭路以南地塊。民國時期,趙家弄算是臨平最為繁盛的街區:“民信局、鄔家茶店、爆竹店”和趙家弄盡頭的應家大院,無一不顯示出趙家弄的熱鬧和繁華。

設計理念:

該地塊以喧鬧、動感、歡快的弄堂文化為設計背景,結合弄堂市集的歷史典故,整體採用灰色調的古樸風格,融合多元化的鋪裝元素,綠化配置大型喬木,形成林蔭空間,展現臨平水清清、樹成蔭、花滿枝,成為故鄉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桂芳橋社區-洋園春曉園

文化主題——洋園春曉

孫士毅(1720年—1796年),字智冶,一字補山,浙江仁和人,清朝大臣。乾隆進士,原為文官,歷任內閣中書、侍讀、編修、太常少卿等職。後出任山東布政使、廣西巡撫,旋署兩廣總督。“洋園春曉”,為民國年間的“臨平十景”之一。洋園系清乾隆時,大學士孫士毅的私家花園,位於今東湖路東側,臨平環衛站大院周圍。內亭台樓榭,假山水池,花木扶蘇。每逢春季,花開滿院,花香四季。

設計理念:

該地塊主要還原私家園林“洋園春曉”風光。園內曲徑探幽,風光秀美,巧妙地將自然美和人工美結合為一體,在展現園林風光同時提供市民休憩的亭廊坐凳、花街鋪地、太湖石景等,與江南古典園林特有的風情構成一致,融合為一體。

河南埭路社區-河裡河公園

文化主題——河裡河文化

“河裡河”是臨平古代一項極有價值的水利工程。這一凝聚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水利工程,如今依然造福一方百姓。隨著臨平水利設施的不斷完善和城市建設的需要,“河裡河”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2015年12月,在“五水共治”中,再一次將這條暗渠進行全面疏浚。流淌了千百年的這條河渠,如今又煥發青春,繼續服務桑梓,造福百姓。

設計理念:

通過發掘與提煉,藕花洲大街節點凸顯了上塘河古運河文化、藕花特色文化以及河裡河治水文化等三個重要的文化主題,而本節點主要表現和詮釋的主題為河裡河文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