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關於味精,這些真相你應該早點知道

這是我家老媽經常說的一句話:

別經常出外吃飯,

外面的餐廳只會放味精,

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還有可能致癌啊!

媽啊, 你可真想多了.....

味精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調味品之一,

但卻有很多人都認為味精是化學合成的產物,

認為味精是有毒的。

那麼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今天, 我們就來好好地聊一聊味精。

味精是什麼?

在瞭解味精之前,

我們首先得瞭解一種味道——

人的味覺能夠品嘗到的基本味道中,

不但有苦辣酸甜,

還有一種叫做“鮮”的感官味覺。

亞洲人, 特別是中國人

很早就用各種濃湯作為調味品,

來增加食物的“鮮味”,

比如雞湯、骨頭湯、海帶湯等等,

而這種味覺點的發現要從100多年前說起。

--------這是一條跨越了109年的分割線--------

1908年的一天中午, 日本帝國大學的教授池田菊苗下班回家後用餐, 當他喝著妻子做的一碗菜湯時, 忽然覺得異常鮮美。 他仔細檢查了一下湯裡的菜, 發現僅有一些海帶和黃瓜, 問起做法來, 妻子告訴他除了海帶和黃瓜外並沒有添加別的東西。

“這海帶和黃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

怎麼會產生這樣的鮮味呢?”池田自言自語起來, 他認定這湯裡一定有什麼奧秘, “嗯, 也許海帶裡有奧妙。 ”職業的敏感使池田一離開飯桌, 就又鑽進了實驗室裡。

他取來一些海帶, 細細研究起來, 這一研究, 就是半年。 半年後, 池田菊苗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一種叫做谷氨酸鈉的物質,

如把極少量的谷氨酸鈉加到湯裡去, 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

這個叫“谷氨酸鈉“的物質, 就是後來我們普遍使用的味精。

這樣, 味精就被池田發明了, 很快便風行全世界。 最初的味精, 是水解蛋白質然後純化得到的, 而現代工業生產的味精, 是採用擅長分泌谷氨酸的細菌發酵來得到。 發酵的原料可以用玉米澱粉、甜菜、甘蔗乃至於廢糖蜜, 使得生產成本大為降低。

--------這是一條回到現實的分割線--------

通俗的講,

味精就是用小麥(玉米等糧食)澱粉

經過微生物發酵,

然後經過一系列的提取過程,

最終產生的一種氨基酸——谷氨酸,

並與鈉結合形成谷氨酸鈉。

鮮味廣泛存在於食物當中,

主要來自食物中的氨基酸、有機酸、谷氨酸等元素。

尤其蛋白質多的食物中含量更多,

比如魚湯、海鮮。

而味精的成分就是谷氨酸鈉,

跟食物中的谷氨酸一模一樣。

吃君知道肯定會有人跳出來說:

味精是經過化學反應後,

獲得的一種化學物質啊!

化學物質?!

提取味精的過程,

其實跟酒、醋、醬油的生產是類似的,

生產過程中根本不需要

也用不著使用任何所謂的“化學原料”。

如果你把酒、醋和醬油當作“天然產物”的話,

那麼味精就應該也是天然產物。

假如因為發酵和純化是工業過程,

而把它當作“化工產品”的話,

那麼我們食用的食物中還有哪些是天然產物呢?

味精真的會影響健康嗎?

吃味精會掉頭發?

吃味精會引發過敏性鼻炎、皮膚病?

吃味精會造成高血壓?

吃味精甚至會致癌?

天啊,味精可是有多冤枉多無辜啊!!!

關於味精的種種誤解,

大概要從49年前開始說起。

--------這是一條跨越了49年的分割線--------

1968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吃中餐的奇怪經歷,大致是說開始吃中餐之後15到20分鐘,後頸開始麻木,並開始擴散到雙臂和後背,一般持續兩個小時左右。

這篇文章引發了世界性的對於味精的恐慌,被稱之為“中餐館併發症”,後來有一些針對“中餐館併發症”的研究,但是無法證實它的存在。

不過,基於“沒有證實不代表不存在”的莫須有懷疑精神,這個故事很快廣為流傳,但是針對它的研究也就沒有人關注了,加上複合調味品的發展,市場行銷手段的需要,很快味精就被賦予了這樣或者那樣的危害。

--------這是一條回到現實的分割線--------

事實上針對味精安全性的研究很多,

但並沒有發現過它能產生危害,

中國發酵工業協會曾經委託中國中醫研究院

對味精進行了大鼠毒品實驗,

分別用人類用量的100倍、50倍、25倍,

發現沒有任何不良反應,

這個實驗結論充分表明食用味精是安全的。

那麼在高溫烹飪下,

味精會不會安全?

只是味精中的谷氨酸鈉加熱到 120℃ 以上時,

可能產生焦谷氨酸鈉。

這也就是傳說中味精致癌的“罪魁禍首”。

不過,這純屬自尋煩惱。

焦谷氨酸鈉並不致癌,

只是沒有了鮮味。

這也就是為什麼建議出鍋之前,

再放味精的原因。

既然安全,那能隨便吃嗎?

既然吃味精不致癌,

那是不是就代表能隨便吃呢?

呵呵,當然不是!

溫度太高時,不宜放味精

味精溶解的最佳溫度是70℃-90℃,

在150℃時味精會脫水,產生結晶,

如果到了200℃以上,

谷氨酸鈉會變為焦谷氨酸。

上文已經說過了,

焦谷氨酸沒有鮮味,

所以做菜或湯要等臨出鍋時,

再加入味精為最佳。

拌涼菜時,不宜放味精

味精在溫度為70℃-90℃時,

才能充分發揮提鮮的作用。

但是涼菜的溫度偏低,

味精難以發揮作用,

甚至還會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

如果做涼菜時你堅持非要放味精,

也不是不可以,

但你要先用少量熱水把味精溶解後,

再拌入涼菜之中。

炒肉菜時,不用放味精

肉類中本來就含有谷氨酸,

與菜肴中的鹽相遇加熱後,

自然就會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

除了肉類,

其他帶鮮味的食物也沒必要加入味精,

譬如雞蛋、蘑菇、茭白、海鮮等。

放醋的食物,不宜加味精

酸性條件下,

味精的溶解度低,

鮮味效果下降。

所以糖醋裡脊、醋溜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

都不能放味精。

吃君溫馨提示

對於健康的人來說,

食用味精並沒有大問題。

但是味精中含有鈉,

味精的攝入量:

成人以每天每公斤體重不超過0.12克為宜。

而60歲以上的人對鈉的攝入尤為敏感,

所以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壓、腎病、水腫等疾病的人,

尤其應該少吃味精。

另外孕婦、嬰幼兒和正在哺乳期的母親,

應禁食或少食味精。

作為通過玉米等穀物為原料、

經過生物發酵後生產出來的味精,

就如同我們日常常用的鹽、醬油、醋一樣,

只要合理食用,

對人體健康無任何傷害的,

還能讓你更好地享受一頓鮮味濃厚的飯菜。

味精是無辜的是被冤枉的,

更值得擔憂的,

其實還是生產味精的原材料,

其的好壞決定了我們用與不用,

也註定了它到底是不是真的對人體有益或有害。

食品安全令人擔憂不只在於廚師的菜品。

撰文 | 生豪

圖文 | 網路

最有趣的吃喝新鮮事

最有味的達人故事

最有料的食物測評

--------這是一條回到現實的分割線--------

通俗的講,

味精就是用小麥(玉米等糧食)澱粉

經過微生物發酵,

然後經過一系列的提取過程,

最終產生的一種氨基酸——谷氨酸,

並與鈉結合形成谷氨酸鈉。

鮮味廣泛存在於食物當中,

主要來自食物中的氨基酸、有機酸、谷氨酸等元素。

尤其蛋白質多的食物中含量更多,

比如魚湯、海鮮。

而味精的成分就是谷氨酸鈉,

跟食物中的谷氨酸一模一樣。

吃君知道肯定會有人跳出來說:

味精是經過化學反應後,

獲得的一種化學物質啊!

化學物質?!

提取味精的過程,

其實跟酒、醋、醬油的生產是類似的,

生產過程中根本不需要

也用不著使用任何所謂的“化學原料”。

如果你把酒、醋和醬油當作“天然產物”的話,

那麼味精就應該也是天然產物。

假如因為發酵和純化是工業過程,

而把它當作“化工產品”的話,

那麼我們食用的食物中還有哪些是天然產物呢?

味精真的會影響健康嗎?

吃味精會掉頭發?

吃味精會引發過敏性鼻炎、皮膚病?

吃味精會造成高血壓?

吃味精甚至會致癌?

天啊,味精可是有多冤枉多無辜啊!!!

關於味精的種種誤解,

大概要從49年前開始說起。

--------這是一條跨越了49年的分割線--------

1968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吃中餐的奇怪經歷,大致是說開始吃中餐之後15到20分鐘,後頸開始麻木,並開始擴散到雙臂和後背,一般持續兩個小時左右。

這篇文章引發了世界性的對於味精的恐慌,被稱之為“中餐館併發症”,後來有一些針對“中餐館併發症”的研究,但是無法證實它的存在。

不過,基於“沒有證實不代表不存在”的莫須有懷疑精神,這個故事很快廣為流傳,但是針對它的研究也就沒有人關注了,加上複合調味品的發展,市場行銷手段的需要,很快味精就被賦予了這樣或者那樣的危害。

--------這是一條回到現實的分割線--------

事實上針對味精安全性的研究很多,

但並沒有發現過它能產生危害,

中國發酵工業協會曾經委託中國中醫研究院

對味精進行了大鼠毒品實驗,

分別用人類用量的100倍、50倍、25倍,

發現沒有任何不良反應,

這個實驗結論充分表明食用味精是安全的。

那麼在高溫烹飪下,

味精會不會安全?

只是味精中的谷氨酸鈉加熱到 120℃ 以上時,

可能產生焦谷氨酸鈉。

這也就是傳說中味精致癌的“罪魁禍首”。

不過,這純屬自尋煩惱。

焦谷氨酸鈉並不致癌,

只是沒有了鮮味。

這也就是為什麼建議出鍋之前,

再放味精的原因。

既然安全,那能隨便吃嗎?

既然吃味精不致癌,

那是不是就代表能隨便吃呢?

呵呵,當然不是!

溫度太高時,不宜放味精

味精溶解的最佳溫度是70℃-90℃,

在150℃時味精會脫水,產生結晶,

如果到了200℃以上,

谷氨酸鈉會變為焦谷氨酸。

上文已經說過了,

焦谷氨酸沒有鮮味,

所以做菜或湯要等臨出鍋時,

再加入味精為最佳。

拌涼菜時,不宜放味精

味精在溫度為70℃-90℃時,

才能充分發揮提鮮的作用。

但是涼菜的溫度偏低,

味精難以發揮作用,

甚至還會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

如果做涼菜時你堅持非要放味精,

也不是不可以,

但你要先用少量熱水把味精溶解後,

再拌入涼菜之中。

炒肉菜時,不用放味精

肉類中本來就含有谷氨酸,

與菜肴中的鹽相遇加熱後,

自然就會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

除了肉類,

其他帶鮮味的食物也沒必要加入味精,

譬如雞蛋、蘑菇、茭白、海鮮等。

放醋的食物,不宜加味精

酸性條件下,

味精的溶解度低,

鮮味效果下降。

所以糖醋裡脊、醋溜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

都不能放味精。

吃君溫馨提示

對於健康的人來說,

食用味精並沒有大問題。

但是味精中含有鈉,

味精的攝入量:

成人以每天每公斤體重不超過0.12克為宜。

而60歲以上的人對鈉的攝入尤為敏感,

所以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壓、腎病、水腫等疾病的人,

尤其應該少吃味精。

另外孕婦、嬰幼兒和正在哺乳期的母親,

應禁食或少食味精。

作為通過玉米等穀物為原料、

經過生物發酵後生產出來的味精,

就如同我們日常常用的鹽、醬油、醋一樣,

只要合理食用,

對人體健康無任何傷害的,

還能讓你更好地享受一頓鮮味濃厚的飯菜。

味精是無辜的是被冤枉的,

更值得擔憂的,

其實還是生產味精的原材料,

其的好壞決定了我們用與不用,

也註定了它到底是不是真的對人體有益或有害。

食品安全令人擔憂不只在於廚師的菜品。

撰文 | 生豪

圖文 | 網路

最有趣的吃喝新鮮事

最有味的達人故事

最有料的食物測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