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邦承諾不殺韓信,他最終也確實沒殺,韓信死於一致命缺陷!

在中國古代史上, 事業成功之後斬殺功臣的例子太多了, 所以在說起韓信之死時, 一般都認為這是劉邦殺功臣。 但是仔細分析, 發現事情並不是這樣簡單。 所謂結論好下, 但是其中的原委還是需要弄清楚的。

韓信對於劉邦的意義和作用應該是不用懷疑的, 在重用韓信之前, 劉邦雖然也是秦末一支很強的力量, 但是比起他的對手項羽, 他就顯得有點不堪一擊。 在具體的史書記載中, 基本都能看出, 在韓信之前劉邦從來沒有靠自己打敗過項羽哪怕一次。 雖然後來劉邦投機先進了關中, 但卻被項羽趕跑, 趕到道路崎嶇、環境惡劣的川蜀, 項羽還封劉邦了一個漢中王。

劉邦做漢中王的時候, 情況非常糟糕, 將士渙散, 士兵逃跑。 這時候, 在劉邦自己看來, 未來是毫無希望的, 這時候, 蕭何說需要有一個大將軍來統領三軍, 而且推薦了無名之輩韓信。 那麼韓信之前什麼名氣也沒有, 所以劉邦不把他看在眼裡也是正常的, 最後劉邦接受蕭何的建議, 任命韓信做大將軍, 其不過是死馬權當活馬醫。

但是韓信的表現, 讓劉邦刮目相看, 而且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幫助劉邦扭轉敗局, 一次又一次擊敗項羽, 為劉邦打下更多城池。

這時候, 劉邦對韓信的態度已經從瞧不起、刮目相看到心有防備了。 那麼韓信這個人呢, 比較務實, 也很聰明, 他也擔心"兔死狗烹"的命運, 所以給劉邦講了一個條件, 希望能在功成之後, 還保住性命。 於是劉邦在急需韓信之際, 當然也痛快答應了韓信, 就是史上著名的"三不殺", 即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

但是結果是, 韓信死了。 於是一般都把這個責任推到了劉邦身上, 但是仔細看一看有關史料, 發現韓信之死的責任劉邦倒還沒有韓信自己大。 為何這樣說呢?因為韓信有一個致命缺陷, 就是交朋友問題。 那這個朋友就是蕭何, 首先韓信對蕭何的認識不夠, 當年蕭何推薦他當大將軍, 是因為蕭何輔佐劉邦而需要韓信這樣的人才, 但韓信卻把蕭何當做摯友。 其次在劉邦霸業已成後, 劉邦對手下的功臣雖然分封, 但是卻內心很忌憚, 所以此時各位功勞卓著的聰明功臣都在內心祈求自保, 張良直接選擇退出, 而蕭何則深諳政治之道也知道如何自保,

唯獨韓信沒有看出其中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 已經不存在友誼, 但韓信依然對蕭何的信任有增無減。 第三, 既然為了自保, 都想求得劉邦的信任, 所以呂後為了剷除韓信, 以蕭何為引線人騙韓信入宮, 被活活打死。 其實這個過程, 劉邦雖然想除掉韓信, 但是一直沒有下決心殺他, 倒是呂後替老公擺平了此事, 也就是說劉邦至少在表面上還在遵守承諾。

那麼通過這些可以發現,其實韓信是有活路的,至少有三種:第一學習張良功成身退,讓劉邦安心當皇帝;第二學習蕭何使勁巴結呂後和劉邦表示忠誠,徹底打消劉邦對他的忌憚;第三接受謀臣蒯通建議起兵造反,就算不能一統天下,以韓信的用兵如神,至少可以雄踞一方。

那麼通過這些可以發現,其實韓信是有活路的,至少有三種:第一學習張良功成身退,讓劉邦安心當皇帝;第二學習蕭何使勁巴結呂後和劉邦表示忠誠,徹底打消劉邦對他的忌憚;第三接受謀臣蒯通建議起兵造反,就算不能一統天下,以韓信的用兵如神,至少可以雄踞一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