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曾被德國著名女神學家稱為“生活的香料”,是潮式鹵水定味的法寶

良姜原產印度或印尼, 生於山谷的陰濕林下或灌木叢中。 良姜與薑及薑黃是同科植物, 因此良薑在味道及功用上與薑相似。

在古埃及, 良薑即被用做為消毒和香熏香料使用。 西元9世紀, 良姜被西亞的阿拉伯人所瞭解, 並添加在飼料中作為馬匹興奮劑。

十字軍東征後, 騎士們將良薑帶回歐洲, 廣為流傳。 德國著名的神學家女修道院長希爾德加德•馮•賓根曾稱良薑為“生活的香料”。 在其食譜中多次提到過, 還用良薑治療耳聾和心臟疾病、消化不良等症。 後來, 歐洲人就把良薑用作刺激食欲調味料, 甚至是誘導性亢奮的催情藥。

良薑在中國種植和利用有2000多年歷史, 何時引入中國已無法考證, 但從早期的“蠻姜”、“南薑”及“海良姜”等中文別稱可以看出是舶來品。

13-14世紀時, 生活在我國北方的突厥人用幹良薑泡茶飲用。 17世紀良薑通過中國出口到俄羅斯。 所以在西方被稱為“俄羅斯根”, 當時它被廣泛的應用於俄羅斯烹飪中。 如老式俄羅斯薑餅、樹莓汁飲料、蜂蜜酒、伏特加等都有良薑獨特的香氣。 如今在俄羅斯仍在使用良薑做醋以及利口酒。

老式俄羅斯薑餅

英國都鐸時代, 良薑在香水行業中使用很普遍。 18世紀後, 它卻漸漸失去了歐洲市場。 如今, 良薑在東南亞國家烹飪中被普遍使用。

良姜在中餐裡應用不多, 唯獨粵菜系中的潮汕地區最常用, 在粵菜的行話中甚至稱其為“潮州薑”, 可見是潮汕的代表食材之一了。

新鮮良薑的外表比薑要紅豔, 除了有薑特有的辣, 還有其獨特的清爽香氣。 但與薑相比較其纖維木質化明顯, 且質地較薑堅硬, 所以最適合煮湯及在鹵水中使用。 潮式滷味素以味濃香軟著稱, 關鍵是鹵料中加入了大量的良薑, 因此良薑也是潮式鹵水中定味的法寶, 這是與其他地區鹵水的重要區別。

而潮式滷味最著名的莫過於“鹵水鵝”了。 良薑不僅調製鹵水, 還要與八角、丁香、花椒等香料塞入鵝的腹內, 既可以使其入味, 又能確保鵝的肉質滑嫩, 待熟後才能棄掉。 良薑是潮汕地區常用去除動物性食材的腥氣殺手鐧。 如“生灼牛肉”、“煮牛腩”及“南薑雞”中一定要有良薑。

潮州菜特別重視配醬,每道菜配以不同醬碟來輔助調味,即所謂的“一菜一碟”。潮汕獨有一種“三滲醬”就是用良姜磨成茸或用石臼加鹽錘成細末(潮州方言叫南薑麩),與梅羔醬和白醋調和而成。此醬舊時常用於配蘸魚生食用,如今多用於蘸血蚶和蝦蛄等腥味較重的海鮮或有土腥味的淡水魚。還有一種“橄攬糝”,也是以南薑麩和青橄欖搗碎加鹽醃制而成,南薑麩附在青橄欖上也正好去掉它的澀味。如果將南薑麩加在切成條狀的大芥菜上,則是著名的貢菜,又一種風味獨特的潮汕雜鹹。在上世紀30年代,澄海的歸僑創制的“南姜白貢腐”就是加入南薑麩發酵而成。

南姜白貢腐

將南姜麩加白醋和白糖,稱為南薑醋,是潮州菜常見的醬料,多用於牛羊狗等膻臊味較濃的肉食。 南姜麩可以曬成幹品使用,但鮮食的味道才更濃郁。

良薑也可以切絲,在“潮州牛肉粿條”中撒上南薑絲,香濃盈口,回味無窮。潮州菜還有“南薑香煎茄子”、“南薑豆醬”等。

鹵水鵝

“鹵水鵝”的美味隨早期的潮汕人帶到了南洋。在馬來西亞等地華人與當地人聯姻生下的女兒,叫做“娘惹”,她們有一手天生的好廚藝,因此也形成了一種以中餐與當地混合的新菜系“娘惹菜”。在“娘惹菜”中也傳承了潮汕菜中的重要香料良薑。在麻六甲鹵水鵝叫“鹵鵝”,仍以良薑為主打調味。此外,“鹵肉”、“椰香菠蘿蜜雞”“娘惹仁當雞”、“黃梨蝦”、“黃梨魚”、“烤烏達及“叻沙面”等都離不開良薑的調味功勞。

良姜也是泰國美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被西方人稱為“暹羅薑”,是“冬蔭功湯”、“良薑雞湯”和“馬薩文咖喱”的不可或缺的。

在印尼烹飪中良薑也比較常用。印尼菜“巴東牛肉”、“良薑炸雞”以及涼拌的“加多加多”的醬汁都有良姜的成分。良薑也是調配三峇醬、沙嗲等醬料的原料之一。

良薑大多用在南部熱帶地區,而在北方則幾乎沒有人識得,但凡事總有例外。在山西太原有一種早點“頭腦”,即明末清初的名醫傅山所創的“八珍益母湯”,是由肥羊肉、山藥、蓮藕片、羊髓、酒糟、煨面(炒過的麵粉)、黃芪和良薑等八種原料相配的一種藥膳,以滋補“頭腦”而流行至今。這裡良薑是重要的香料和藥料。

我國臺灣省南部有一道特色小菜“番茄切盤”的沾醬裡除了醬油膏、糖粉之外,還要加入良薑細末才有最道地的風味。

民間把良姜作為藥膳食材,如小孩子發育不良或是產婦坐月子,家人會先用良薑炒麻油再用來燉雞或鴨滋補。良姜因帶有清爽甘甜味道和白色的肉質根莖,被稱為“地下杏仁”。乾燥的良薑要先在熱水中浸泡30分鐘後使用效果最佳。

臺灣“番茄切盤”

潮州菜特別重視配醬,每道菜配以不同醬碟來輔助調味,即所謂的“一菜一碟”。潮汕獨有一種“三滲醬”就是用良姜磨成茸或用石臼加鹽錘成細末(潮州方言叫南薑麩),與梅羔醬和白醋調和而成。此醬舊時常用於配蘸魚生食用,如今多用於蘸血蚶和蝦蛄等腥味較重的海鮮或有土腥味的淡水魚。還有一種“橄攬糝”,也是以南薑麩和青橄欖搗碎加鹽醃制而成,南薑麩附在青橄欖上也正好去掉它的澀味。如果將南薑麩加在切成條狀的大芥菜上,則是著名的貢菜,又一種風味獨特的潮汕雜鹹。在上世紀30年代,澄海的歸僑創制的“南姜白貢腐”就是加入南薑麩發酵而成。

南姜白貢腐

將南姜麩加白醋和白糖,稱為南薑醋,是潮州菜常見的醬料,多用於牛羊狗等膻臊味較濃的肉食。 南姜麩可以曬成幹品使用,但鮮食的味道才更濃郁。

良薑也可以切絲,在“潮州牛肉粿條”中撒上南薑絲,香濃盈口,回味無窮。潮州菜還有“南薑香煎茄子”、“南薑豆醬”等。

鹵水鵝

“鹵水鵝”的美味隨早期的潮汕人帶到了南洋。在馬來西亞等地華人與當地人聯姻生下的女兒,叫做“娘惹”,她們有一手天生的好廚藝,因此也形成了一種以中餐與當地混合的新菜系“娘惹菜”。在“娘惹菜”中也傳承了潮汕菜中的重要香料良薑。在麻六甲鹵水鵝叫“鹵鵝”,仍以良薑為主打調味。此外,“鹵肉”、“椰香菠蘿蜜雞”“娘惹仁當雞”、“黃梨蝦”、“黃梨魚”、“烤烏達及“叻沙面”等都離不開良薑的調味功勞。

良姜也是泰國美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被西方人稱為“暹羅薑”,是“冬蔭功湯”、“良薑雞湯”和“馬薩文咖喱”的不可或缺的。

在印尼烹飪中良薑也比較常用。印尼菜“巴東牛肉”、“良薑炸雞”以及涼拌的“加多加多”的醬汁都有良姜的成分。良薑也是調配三峇醬、沙嗲等醬料的原料之一。

良薑大多用在南部熱帶地區,而在北方則幾乎沒有人識得,但凡事總有例外。在山西太原有一種早點“頭腦”,即明末清初的名醫傅山所創的“八珍益母湯”,是由肥羊肉、山藥、蓮藕片、羊髓、酒糟、煨面(炒過的麵粉)、黃芪和良薑等八種原料相配的一種藥膳,以滋補“頭腦”而流行至今。這裡良薑是重要的香料和藥料。

我國臺灣省南部有一道特色小菜“番茄切盤”的沾醬裡除了醬油膏、糖粉之外,還要加入良薑細末才有最道地的風味。

民間把良姜作為藥膳食材,如小孩子發育不良或是產婦坐月子,家人會先用良薑炒麻油再用來燉雞或鴨滋補。良姜因帶有清爽甘甜味道和白色的肉質根莖,被稱為“地下杏仁”。乾燥的良薑要先在熱水中浸泡30分鐘後使用效果最佳。

臺灣“番茄切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