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十公里半馬、全馬訓練方針

對於職業人士來說, 要抽空跑步已經並非易事, 若是要找到合得來的教練或者是跑團更為困難, 因此不少跑手傾向選擇自行訓練。

然而, 自主訓練許多時卻沒有看似簡單輕鬆, 但不知道如何下手或者是錯誤的訓練很容易導致傷患, 為跑手帶來不少困惑。 其中一樣常見的問題就是如何掌握適當的跑量安排, 而在這考量之前就要區分不同強度的訓練。

(Zone 5為最高強度, Zone 1為最低強度)

01

Zone 5 反復跑 Repetition

最高強度的短距離衝刺, 組間休息時間比較短, 在身體未完全恢復得狀態下反復進行高強度衝刺。 保持身體在高乳酸濃度狀態, 以提升適應性。

02

Zone 4 間歇跑 Interval Run

此強度的距離比較短, 一般於1km內的距離間歇訓練。 組間休息充足, 並以提升無氧能力為目標。

03

Zone 3 閥值跑 (又稱節奏跑) Threshold / Tempo run

強度大約是10km配速, 每組的時間比較長, 10min~70min都有。 跑起來辛苦但不會太累。 集中提升有氧能力, 促進乳酸的再使用及代謝。

04

Zone 2 輕鬆跑 Moderate

長跑的基礎訓練, 以馬拉松配速慢5~10%為界限。 以提升有氧能力的適應性。

05

Zone 1 恢復跑 Recovery Run

速度較輕鬆跑更慢, 以馬拉松配速慢25%為界限。 每次恢復跑的訓練時間不應太長, 以協助身體恢復。 此強度的重點在足夠慢, 一般安排接著高強度訓練之後。

區分訓練的強度後就要視目標賽事的距離來安排訓練課表。 不同距離的長跑賽事有不同比重的訓練安排, 大致分佈如下:

較為常見的自主訓練失誤都是在要完成輕鬆課表時過於辛苦, 使身體累積的疲勞未能夠完成高強度的訓練。 以上的強度比重可作為一個參考,

而按全年週期化的訓練安排也可以按基礎期、建設期、賽時期以及賽後恢復而有所調整。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