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虎守長安”之戰

1926年1月, 國民黨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進行北伐戰爭, 打倒北洋軍閥, 將革命推向全國的戰略方針。 2月, 中共中央舉行特別會議, 決定全力支持廣東國民政府北伐, 以革命戰爭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

此時, 京津地區馮玉祥的國民軍在南口等地受挫後, 被迫向綏遠、甘肅一帶退卻。 在河南的嶽維峻、李雲龍(字虎臣)等國民第二軍也連連失利, 一部潰散, 一部為吳佩孚收編, 一部退入陝西。 北洋軍閥吳佩孚於4月2日任命豫西鎮嵩軍首領、曾統治陝西8年的劉鎮華為“討賊聯軍陝甘總司令”,

率8個師西入潼關, 準備攻佔西安, 奪取關中。 4月中旬, 劉鎮華在佔領陝西東部各縣後, 進抵西安城下。

當時, 陝西境內的軍隊中, 以楊虎城所部國民軍第三軍第三師最有戰鬥力, 其建制完整, 且與共產黨人魏野疇領導的陝西進步組織有良好的合作關係。 其他陝軍均屬國民軍第二軍系統, 其精銳部隊已在河南被消滅,留在關中的幾乎都是留守部隊, 番號複雜、力量分散。 而西安城內守軍只有李虎臣所部國民軍第二軍第十師的一部分和陝西陸軍第四師衛定一部的兩個團, 兵力共計不到5000人。 李虎臣表示:“楊虎城來, 我守。 楊虎城不來, 我走。 ”

接到守城命令後, 楊虎城立即在駐地三原縣和李虎臣、魏野疇舉行軍事會議, 一致認為:西安是西北革命的根據地,

若再次被劉鎮華佔據, 將不利於廣東革命軍北伐,也會帶給地方與人民以極大災難, 因而制定了“固守西安, 策應北伐”的方針, 安排了全面抵抗劉鎮華的軍事部署, 決定分兵堅守西安、咸陽、三原。 會後, 楊虎城率領三個旅從三原進駐西安。 為便於指揮、團結對敵, 根據楊虎城的建議, 守軍1萬餘人一律取消原有番號, 改稱陝軍, 公推李虎臣為總司令, 楊虎城等為副司令。 守軍還通電全國, 決心“堅守長安, 誓殲嵩匪, 完成國民革命”。

攻城的鎮嵩軍多達7萬, 且有吳佩孚、閻錫山給予的大量補給和支援, 而守城的陝軍不足萬人, 楊虎城、李虎臣率全城軍民堅守;守城期間, 李、楊二人一直住在城西北廣仁寺的前線指揮部,

身先士卒, 多次參與作戰, 保持了軍隊士氣, 因此稱作“二虎守長安”。

楊虎城得知敵人要挖地洞、炸毀城牆的情報後, 立即和李虎臣商量, 派人挖塹壕, 粉碎了鎮嵩軍的陰謀;當他發現守軍口令被敵盜去並準備從城東北角大舉夜襲時, 又和李虎臣商量改了口令, 並親率部隊到城東北增援。 經一夜激戰, 打退敵人的進攻。 當他發現劉鎮華對本軍部下誘降時, 就和李虎臣商量, 將計就計, 命一位連長詐稱獻城。 他率兵埋伏於城西北角, 將偷偷上城的100多名敵軍全部繳械, 接著又和城外伏兵一道殲滅了500餘名敵兵敢死隊。 6月中旬, 鎮嵩軍佔領了南關小雁塔。 李虎臣派張明軒營反攻。 張營戰士浴血奮戰, 營長張明軒帶傷指揮,

手持雙槍猛打猛衝, 苦戰了四天四夜, 拉鋸五次, 終於奪回了小雁塔。

在猛攻失敗後, 劉鎮華將西安四面合圍, 企圖以久困的辦法使西安不攻自破。 李、楊嚴令部隊不准與民爭食, 並採取計口授糧、救濟難民等措施, 克服生活困難。 李虎臣將自己的心愛坐騎“黑老虎”殺掉分餉士卒, 還處決了一名違反軍令的上尉副官。 為克服彈藥不足的困難, 李、楊還號召士兵使用磚、石、弓箭、刺刀。 對於劉鎮華的“議和”, 李、楊嚴辭拒絕, 並下令鎮壓了投降活動, 逮捕、處決了私通敵軍的前洛川縣縣長。

共產黨人為李、楊抗敵提供了巨大支援。 中共西安地委積極幫助守軍籌畫軍需和糧食, 組織學生進行宣傳鼓動和救濟工作, 魏野疇、張含輝等共產黨人還冒險化妝出城,

分別到渭華、華縣等地建立農民武裝, 打擊鎮嵩軍力量, 配合西安守城鬥爭。

8月7日, 渭北陝軍公推姚振乾為援省總指揮, 由咸陽出發解西安之圍。 8月19日, 在援軍的配合下, 省城趁夜出奇兵奪取城西北大白楊村, 不久又被鎮嵩軍奪回。 為了打破封鎖, 李、楊於10月某晚組織小雁塔突圍戰, 因兵力不足被迫退回。 不久, 馮玉祥援陝部隊進抵西安, 李、楊於11月27日組織的大雁塔突圍戰, 由於事前得到劉軍口令, 順利突破敵人封鎖, 與馮玉祥部援軍會合。 11月28日晨, 被圍困8個月的古城得以解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