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型降膽固醇藥物研究進展——內源性膽固醇合成抑制劑

新型降膽固醇藥物研究進展

作者:陳露珠 李蓉 趙水準 黃賢聖

1.載脂蛋白B(Apo B)基因反義寡核苷酸:

Apo B是富含膽固醇的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脂蛋白(如LDL和殘粒脂蛋白)顆粒構成的主要骨架蛋白, 因此, 抑制Apo B合成可以有效抑制上述脂蛋白合成, 進而防治動脈粥樣硬化。 Apo B基因反義寡核苷酸正是基於上述理念的一類新型降膽固醇藥物, 該類藥物代表是米泊美生(mipomersen)。

米泊美生是一種小分子的單鏈Apo B反義寡核苷酸, 可與編碼Apo B基因mRNA上的20個堿基特異性結合, 抑制APOB基因mRNA翻譯, 減少肝細胞內Apo B100的蛋白質合成, 進而抑制肝細胞VLDL的組裝和分泌,

最終降低血液LDL-C水準, 發揮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目前, 該藥針對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Ⅲ期臨床試驗, 初步結果顯示,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應用該藥後, 體內LDL-C下降達25%~35%, 同時伴有甘油三酯和脂蛋白(a)的顯著下降, 其相應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顯著下降。

因為降膽固醇療效顯著, 該藥是美國FDA第一個批准用於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新藥。 米泊美生是一種生物製劑, 需要採用皮下注射給藥方式, 常見不良反應為注射部位局部皮疹樣反應, 部分患者還會出現短暫流感樣症狀。

此外, 報導顯示部分患者用藥後可出現轉氨酶升高和脂肪肝, 故需定期監測肝功能, 禁用於合併肝病或肝功能不全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

動物試驗未顯示該藥影響胚胎發育, 提示該藥在孕婦患者具有潛在用藥前景, 但迄今尚無證據證明其不通過人體乳汁影響嬰兒發育。

2.膽固醇酯轉運蛋白(CETP)抑制劑:

CETP在高密度脂蛋白(HDL)介導的膽固醇逆轉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周圍組織中游離型膽固醇與HDL結合後, 酯化成結合型膽固醇(膽固醇酯)並移至HDL核心, 膽固醇酯通過CETP從HDL轉移至LDL和VLDL, 後兩者被肝細胞表面的LDL受體和VLDL受體攝取入肝細胞後, 經代謝合成膽汁最終排出體外, 進而有效降低血液膽固醇水準, 進而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發生。

由此可見, CETP參與下的膽固醇逆轉運是HDL抗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機制。 早期有學者觀察到, 通過抑制CETP能夠顯著升高HDL-C水準, 由此聯想到研發CETP抑制劑以升高HDL-C,

最終達到防治ASCVD的可能。

然而, ILLUMINATE研究卻顯示, 對於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人群, 在阿托他汀治療基礎上, 加用torcetrapib(一種CETP抑制劑), 雖可使HDL-C進一步升高近72%且LDL-C進一步降低約25%, 但並未因此降低心血管事件, 反而意外增加了心血管事件風險和全因死亡率, 由此導致該研究提前終止。

另一種CETP抑制劑dalcetrapib遭受了同樣的命運, 該藥雖可顯著升高HDL-C(高達25%~31%), 但卻不能有效降低LDL-C。 儘管上述2種CETP抑制劑均因臨床試驗未達預期而夭折, 但仍有學者對該類藥物抱有信心。

目前在研的CETP抑制劑還有anacetrapib、evacetrapib以及TA-8995, 其中, anacetrapib和evacetrapib均已進入Ⅲ期臨床試驗, 迄今尚無不利證據報導。

而TA-8995也已進入Ⅱb期臨床試驗, 結果顯示該藥可使HDL-C升高79%而LDL-C降低45.3%, 其調脂療效超越anacetrapib與evacetrapib, 且無嚴重不良事件報導,

故被認為是目前最前景的CETP抑制劑, 其降LDL-C甚至可媲美PCSK-9抑制劑, 但其卓越調脂作用能否最終帶來心血管事件的降低, 還有待將來臨床試驗證實。

3.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劑:

PCSK-9是一種肝細胞合成的絲氨酸蛋白酶, 可與肝細胞表面的LDL受體(LDL-R)結合, 形成PCSK-9/LDL-R複合體後通過內吞作用進入內涵體, 最後被肝細胞內溶酶體降解, 進而阻止了LDL-R迴圈利用, 導致肝細胞表面LDL-R數量下降, 而LDL-R又是肝細胞攝取血液中LDL並代謝的關鍵因數, 因此PCSK-9上述作用最終將升高血液LDL-C。

遺傳學證據顯示, 攜帶PCSK-9功能增益性(gain-of-function)基因突變的人群, 其LDL-C水準顯著增加, 相反, PCSK-9功能喪失性(loss-of-function)突變則可降低體內LDL-C。

值得一提的是, 包括他汀在內的多數降膽固醇藥物, 由於機體代償性機制,

均可間接增加PCSK-9表達, 不同程度上削弱這些藥物的降脂療效, 相反, 也為聯合應用PCSK-9提供了潛在可能。

PCSK-9抑制劑分為2類, 分別是PCSK-9單克隆抗體藥物和非單克隆抗體藥物, 後者(如RNAi製劑或小分子抑制劑)均處早期研發階段, 而前者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充分展現了該藥降低LDL-C的卓越性, 具有良好應用前景。

ODYSSE OPTIONSⅠ研究顯示, 在阿托伐他汀20或40 mg/d基礎上, 聯合PCSK-9抑制劑alirocumab(每2周1次, 每次75 mg, 皮下注射), 受試者LDL-C分別降低44.1%(阿托伐他汀20 mg)或54.0%(阿托伐他汀40 mg)。

相比而言, 另一種聯合用藥方案, 即在阿托伐他汀20或40 mg/d基礎上, 聯合依折麥布10 mg/d, 其LDL-C降幅僅為20.5%(阿托伐他汀20 mg)或22.6%(阿托伐他汀40 mg)。

而來自LAPLACE-2研究結果同樣顯示, 在他汀基礎上加用另一種PCSK-9抑制劑evolocumab(2種給藥方案), 可使高膽固醇血症患者的LDL-C顯著降低63%~75%(聯合evolocumab 420 mg/次, 每月1次)及66%~75%(聯合evolocumab 140 mg/次,每2周1次),而不良事件並未因此增加。

僅有<2%患者在接受evolocumab後出現背痛、關節痛、頭痛、肌肉痙攣和四肢痛等不良反應。同樣,DESCARTES研究也證實了evolocumab卓越的降膽固醇療效,研究者觀察到接受evolocumab(420 mg/次,每4周1次)治療52周後,受試者LDL-C平均降幅達(57.0±2.1)%,同樣,該藥還顯著降低ApoB、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脂蛋白(a)和甘油三酯,顯示該藥降膽固醇療效的全面性。該研究所觀察到的最常見不良不應包括鼻咽炎、上呼吸道感染、流感和背痛。

然而,儘管PCSK-9抑制劑降低膽固醇療效顯著,且尚未有重大不良事件報導,但由於PCSK-9不僅在肝臟表達,也在腸道、胰腺乃至神經系統廣泛表達,因此對於該藥是否存在降膽固醇以外的"脫靶效應",還有待更多大規模、長期臨床試驗明確。

此外,也有學者擔憂PCSK-9抑制劑應用後LDL-C過低(低於正常人群)的潛在風險。全球在研的3種PCSK-9單克隆抗體(alirocumab、bococizumab和evolocumab)均已進入Ⅲ期臨床試驗階段,相信上述對該類藥物長期安全性的疑慮會得到滿意答案。

此外,PCSK-9單克隆抗體的昂貴費用以及皮下注射給藥的患者依從性,也是將來應用於臨床需要考慮的問題。儘管如此,該類藥物還是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降低膽固醇尤其是LDL-C,是ASCVD防治的基石,這點已為學界所公認。然而,應用何種手段(生活方式改善、藥物以及非藥物干預等)以達到降低LDL-C管控心血管風險這一終極目標,卻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他汀的問世,尤其是該藥在防治ASCVD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媲美甚至超越二戰時最偉大的"救命藥"——青黴素。然而,人類前進的動力和步伐永遠不會止步。儘管他汀的"神奇"仍為臨床所推崇,但認識到該藥神奇的關鍵在於降膽固醇(而不是降膽固醇以外的多效性),就不會捨本逐末,更不會本末倒置。

同樣,我們還要客觀辯證地看待他汀,既要認識到它的神奇,也要認清它的不足,不能一味追求超大劑量他汀,違背基本的用藥常識乃至底線。

對於某些不能耐受他汀的疾病人群,或者應用常規劑量他汀後血脂仍不達標的患者,要想到更換藥物以及聯合用藥的可能。顯然,上述新型降膽固醇藥物的研發,為需要接受降膽固醇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選擇,至於療效和安全性,或許還有待更多臨床觀察和證據支持。

參考文獻【略】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心內空間”吧!

每月1次)及66%~75%(聯合evolocumab 140 mg/次,每2周1次),而不良事件並未因此增加。

僅有<2%患者在接受evolocumab後出現背痛、關節痛、頭痛、肌肉痙攣和四肢痛等不良反應。同樣,DESCARTES研究也證實了evolocumab卓越的降膽固醇療效,研究者觀察到接受evolocumab(420 mg/次,每4周1次)治療52周後,受試者LDL-C平均降幅達(57.0±2.1)%,同樣,該藥還顯著降低ApoB、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脂蛋白(a)和甘油三酯,顯示該藥降膽固醇療效的全面性。該研究所觀察到的最常見不良不應包括鼻咽炎、上呼吸道感染、流感和背痛。

然而,儘管PCSK-9抑制劑降低膽固醇療效顯著,且尚未有重大不良事件報導,但由於PCSK-9不僅在肝臟表達,也在腸道、胰腺乃至神經系統廣泛表達,因此對於該藥是否存在降膽固醇以外的"脫靶效應",還有待更多大規模、長期臨床試驗明確。

此外,也有學者擔憂PCSK-9抑制劑應用後LDL-C過低(低於正常人群)的潛在風險。全球在研的3種PCSK-9單克隆抗體(alirocumab、bococizumab和evolocumab)均已進入Ⅲ期臨床試驗階段,相信上述對該類藥物長期安全性的疑慮會得到滿意答案。

此外,PCSK-9單克隆抗體的昂貴費用以及皮下注射給藥的患者依從性,也是將來應用於臨床需要考慮的問題。儘管如此,該類藥物還是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降低膽固醇尤其是LDL-C,是ASCVD防治的基石,這點已為學界所公認。然而,應用何種手段(生活方式改善、藥物以及非藥物干預等)以達到降低LDL-C管控心血管風險這一終極目標,卻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他汀的問世,尤其是該藥在防治ASCVD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媲美甚至超越二戰時最偉大的"救命藥"——青黴素。然而,人類前進的動力和步伐永遠不會止步。儘管他汀的"神奇"仍為臨床所推崇,但認識到該藥神奇的關鍵在於降膽固醇(而不是降膽固醇以外的多效性),就不會捨本逐末,更不會本末倒置。

同樣,我們還要客觀辯證地看待他汀,既要認識到它的神奇,也要認清它的不足,不能一味追求超大劑量他汀,違背基本的用藥常識乃至底線。

對於某些不能耐受他汀的疾病人群,或者應用常規劑量他汀後血脂仍不達標的患者,要想到更換藥物以及聯合用藥的可能。顯然,上述新型降膽固醇藥物的研發,為需要接受降膽固醇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選擇,至於療效和安全性,或許還有待更多臨床觀察和證據支持。

參考文獻【略】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心內空間”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