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如何“是藥三分毒”這句話

為什麼大家都說藥有“三分”毒呢?

“是藥三分毒”這句話究竟起源於何處?

這其中的“毒”指的又是什麼?

既然“是藥三分毒”,

那麼,

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吃藥這件事呢?

為什麼說“是藥三分毒”?

在古代, 人們習慣用“三”來表示多數。 比如三思而後行、三緘其口。 所以, 古人常說“是藥三分毒”, 而不說“是藥四分毒”或者“是藥五分毒”。 “是藥三分毒”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但是追溯其根源卻無從查證, 後人推測其理論出處為兩千年前, 成書于戰國或者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

何謂“毒”

廣義認為, 第一, 古人將藥與毒並列, 認為藥即毒, 毒即藥, 毒藥是一切藥物的總稱。 第二, 古人認為“毒”指藥物的“偏性”, 常用藥物來“以偏糾偏”和“以毒攻毒”。 第三, 古人用“毒性”來表示藥物作用的強弱。

到了現代, 人們對“是藥三分毒”中“毒”的理解逐漸偏於狹義。 現代藥理學理論認為“毒”是指藥物的毒副作用。 放在今天, “是藥三分毒”這句話, 可以理解為凡是藥物都具有毒副作用。 藥物是把雙刃劍, 既能治病, 亦能致病, 都會產生不良反應。 但是, 由於個體差異的原因, 其發生的嚴重程度可能表現不一。

“不隨便”而非“不能”吃藥

源於對“是藥三分毒”產生的恐懼感, 有些人生病後不敢吃藥, 選擇拖延的方法, 讓身體自我調整, 可往往會耽誤治療時機, 小病拖成大病, 最後不得不住院治療。 “是藥三分毒”不是告訴我們, 藥物有“毒”,“不能”吃藥, 而是 “不隨便”吃藥。

溫馨提示

這些方法有助預防藥物不良反應

科學選擇和服用藥物,

不隨便吃藥, 可有效避免或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1

患者就診時, 需要主動告訴醫生自己對哪些藥物成分過敏, 以避免開具含此類藥物成分的藥物。

應合理安排服藥時間, 如有胃腸道不良反應的藥物應儘量在飯後半小時後服用。

2

很多患者患有不止一種疾病,

有些人甚至需要服用七八種以上的藥物。

大多數藥物需經肝藥酶的代謝, 藥物同時服用往往會發生相互作用, 增大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所以, 除非醫生特殊交代需同服的藥物外, 其他藥品應儘量單獨服用, 西藥和中藥間儘量間隔半小時以上。 儘量選擇緩、控釋製劑, 一般每天僅需服用1次, 可大大提高依從率。

3

吃藥前, 必須看藥品說明書, 瞭解藥品發生不良反應的症狀。

對說明書中不良反應較多, 注意事項較多的藥品, 吃藥時應嚴格按照醫生的治療方案服藥, 並注意觀察。 一般來說, 大多數藥物的不良反應, 人體可耐受, 用藥一段時間後, 機體會適應, 症狀會自然減輕。 如身體耐受不了, 應立即停藥, 去醫院尋求醫生或者藥師的指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