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從私人項目成長為知名公司,Winnie如何獲得前10萬個種子用戶?

編者按:本文作者Anne K. Halsall是知名育兒社交網路應用Winnie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產品官。  

我們將Winnie公司的父母社交網路發展壯大, 從一個小小的私人測試專案變為一個客戶遍佈全美的應用在Winnie公司的成長過程中,

我們有哪些心得體會。

贏得眾多客戶, 讓活躍使用者突破10萬, 這是一種技巧, 但也是棘手的挑戰, 尤其是在沒有多少資金用來做市場推廣和獲取使用者的情況下。 今年早些時候, Winne公司的活躍用戶突破了這一重大的關口, 所以我想在此分享一些有關我們如何成功贏得客戶的心得, 會特別側重那種不花分毫(或成本很低)又幾乎適用於任何一種產品的策略。

我們做什麼產品

簡單來說, Winnie是一款移動應用, 它能幫助父母尋找成功育兒所需的資訊。 這類資訊可以是本地的資訊(比如附近哪些日托機構有戶外開放的活動空間), 也可以是典型的育兒經驗(比如幫助母親母乳餵養)。

幾乎所有這類資訊都是網友們貢獻的, 這讓Winnie公司成為一種利用網路發揮效力的產品, 我們贏得的每位用戶都為讓這款產品給其他使用者帶來更多價值, 這些價值主要是通過他們貢獻的內容來體現, 此外還有他們與其他用戶的互動。 在自身發展方面, 像這類產品當然有與生俱來的優勢。 可是, 在產品問世之初也要歷經艱難的攀升階段, 因為那段時間它們可能因為陷入人氣低迷的惡性循環, 或者缺少早期使用者尋求的資料。 所以, 在用戶極少的時候, 要怎樣開始進行重要的初期用戶累積, 啟動實現長期有機增長的開關?

哪些做法奏效

一、在正式成立公司以前就開始發展用戶。

在正式掛牌成立以前, 初創公司通常會在創始團隊的親朋好友之中試運行一個測試版產品。 這種做法無疑很有幫助。 但重要的是, 無論是通過內部邀請, 還是公開發佈簡單的測試版, 作為創始人, 你要保證試行產品能帶來一定的使用者增長。 這話不妨這樣理解:你推出測試版的目標是測試產品的效果, 那麼, 增加用戶的能力不也應該是最重要的一個測試項目嗎?

在三個月內, 內部測試版Winnie應用的用戶從10人增長到400多人, 增長手段主要是內部邀請和個人推薦。 這不僅是因為早期用戶的核心群體對我們特別有幫助, 也是因為他們讓我們相信, 這是一款滿足大眾需求的產品, 會憑藉自身實力發展壯大。

二、要麼不做, 做就要放眼天下。

讓產品一直局限於本地, 一開始只專注於一兩個市場, 這是每個創業者都很容易犯的毛病, 我們做Winnie移動應用也面臨這樣的誘惑。 但這樣的方式會切斷你獲得使用者的廣大管道(對我們來說最大的一個是蘋果應用商店), 那些管道都不是面向本地小圈子的。

而且, 當Winnie公司這類產品做得越好, 用戶就會越多, 那種時候, 偏安本地就會帶來限制產品發展的問題。

因此, 儘管在首次試行產品的時候獲得了使用者增長, 我們還是做了艱難的決定, 面向各地推出Winnie移動應用, 即使是一些我們幾乎沒有任何資料的地區。 我們吸納不同來源登陸註冊的用戶, 只要貢獻評論, 用戶就能解鎖我們的產品。 這是個好法子, 因為在我們推出Winnie移動應用後不久, 蘋果就把這款APP作為熱門應用列入蘋果應用商店的首頁。 沒有早期測試的推廣, 我們就會把這些用戶拒之門外, 我們利用這個機會自行提升了內容, 讓它更有價值。

三、可以打廣告, 但要用它測試產品的價值定位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有效定位自己的產品, 就很難把產品發展起來。幸運的是,一些自助式廣告平臺、特別是Facebook和穀歌可以提供幫助。這些平臺能幫你很有效地在不同的人群中測試自己的創意,以及創新程度。哪怕只投入少許資金,你也可以測試大量創意,看哪種表現最佳。這種測試也可以讓你獲得優質的資料,從中可以很好地把握消費者的需求。我們在一個測試中發現,對於“尋找孩子可以自由吃飯的地方”這個需求,受試者的反應非常積極。於是,我們對這方面內容投入心血,現在它是我們最受歡迎的一大特色。

四、包裝產品,贏得蘋果和穀歌的推薦。

要獲得有如神助的迅猛增長,應用商店的熱門推薦是你最觸手可及的工具。它可以讓你獲得大批新用戶,可你幾乎無法控制事態發展。Winnie公司曾經多次成為蘋果和谷歌應用商店的熱門應用。這主要源於我們做了一些工作,設法讓我們的應用具備成為這類熱門推薦的資格,有成為熱門的吸引力。

我可以用一整篇博客文章探討如何獲得應用商店的青睞,但這裡我覺得應該列出更有價值的幾點建議:

1、別信那種“一次做好產品就能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鬼話,要把本地應用做成回應式的穩定應用,要能展示平臺的力量。

2、蘋果和穀歌都極其詳細的設計和使用者介面指導,尊重他們的要求。

3、投資做一個獨特又美觀的應用圖示,同時它還得是一筆很有推廣價值的藝術財富。

4、盡可能融入平臺,與平臺一體化,比如在蘋果應用商店大力推廣蘋果支付服務Apple Pay時,讓你的應用支援Apple Pay。

五、別忘了,分享也是一種溝通。

你應該讓分享內容或產品的功能顯眼可見,這當然很重要。可事實證明,對接受服務或產品的使用者來說,你設計這種分享行為的方式會產生很大的差別。起初,我們在每個帖子上設置了一個分享按鈕,後來注意到,沒有多少用戶使用它。不但如此,還有一些用戶請我們提供保存帖子的方法,以便他們今後重新來看相關的帖子,還有就是希望我們提供簡單的方法,把他們的書簽分享給愛侶或者拍檔。

這讓我們意識到,有些用戶可能沒有把自己視為“分享者”,但為了配合家人和朋友,幾乎所有用戶都在用某種溝通交流的產品。所以,我們去除了分享按鈕,用一個保存按鈕取而代之,這個新設置的按鈕可以提示使用者今後分享存下來的帖子。這種提示是圍繞溝通設計的,並不是為了傳播內容。它的效果相當好,使用者通過社交網路分享的帖子猛增了300%以上。

六、始終從需求著手。

從一開始,我們就設想,既要讓Winnie平臺成為一個父母們彼此溝通的天地,也要讓它成為一座橋樑,幫助父母與他們養育孩子和照看家人所依賴的企業、服務供應商、教育者、醫學專業人士聯繫。可這樣的設想得建立在成功發展雙方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對任何一家資源有限的初創公司而言,這都是極為艱巨的任務。

我們決定,從需求端——尋求資訊的父母、有消費潛力的觀眾著手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自行創造供應。Winnie公司誕生初期的很多推廣活動實際上都是獲取資料的專案,比如經過全面研究,擬定三藩市灣區5000多家日托機構和學前班的清單。事實證明,這是很有益的活動。因為這種寶貴的資料吸引了一批忠實的父母,現在他們吸引著企業提供為他們提供內容。(瞭解更多相關情況,請查看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的文章《聚合理論》)

七、不要再為已經擁有的使用者優化產品。

作為產品設計者,我必須嚴加恪守的一條規矩是,不要過多地把精力放在產品目前的反覆運算上。剛開始,Winnie這款應用只是對嬰幼兒的父母很有用,因為它可以幫這類父母找到有嬰兒座椅的餐廳和有寶寶餐椅的運動場地。但對於年長孩子的父母,它在早期給予幫助很少。

我們知道,為了讓Winnie移動應用變得更有效,就需要盡可能擴大它的適用範圍。因此,我們沒有加倍下功夫把Winnie打造成尋找嬰兒餐椅的出色應用,而是選擇設置一些鎖定新一批用戶的特色功能。比如搜索日托所和學前班,這吸引了3歲到5歲孩子的家長。還有一個新增特色是開設了不同主題的專題頁面。我們可以圍繞特殊群體的興趣提供相關的內容,比如少年和兒童過渡到少年階段的孩子、父母中的一方或雙方都有婚史或子女的混合家庭、單身父親或者母親。

哪些做法“靠不住”

一、與用戶面對面做市場推廣活動。

這類推廣活動確實對樹立品牌很有用,也可以在用戶中培養一種集體感。可它們太耗時間。從投資回報率看,相比能投入時間帶來更大幅度用戶增長的項目,這類活動從來就不值一試,對成員全都是工程師的創業團隊而言更是如此。

二、只在移動端下功夫。

這可能是我們創業之初犯的一個最大錯誤。因為Winnie屬於嚴重依賴消費者的應用,我們已經擴大了目標市場的範圍(85、90後父母)。可要想發展用戶,網頁端依然很重要。最近這段時間,很大一部分Winnie的有機增長都來自有機搜索、社交分享和口碑形式的網頁流量。優先做移動端推廣固然很好,但不能只在移動端下功夫。

三、一味依賴推送通知。

這是另一個因為移動優先而常犯的錯誤。我們創業者常常誤以為,假如用戶在手機上安裝一款應用,就很容易對它作出反應,因為可以通過推送把用戶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應用上。而推送僅僅是一種可選的方式,它不代表我們應該忽視更傳統的那些管道,比如電郵。電郵仍然很重要,不要視而不見!

(本文由36氪編譯組授權發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編輯:郝鵬程)

就很難把產品發展起來。幸運的是,一些自助式廣告平臺、特別是Facebook和穀歌可以提供幫助。這些平臺能幫你很有效地在不同的人群中測試自己的創意,以及創新程度。哪怕只投入少許資金,你也可以測試大量創意,看哪種表現最佳。這種測試也可以讓你獲得優質的資料,從中可以很好地把握消費者的需求。我們在一個測試中發現,對於“尋找孩子可以自由吃飯的地方”這個需求,受試者的反應非常積極。於是,我們對這方面內容投入心血,現在它是我們最受歡迎的一大特色。

四、包裝產品,贏得蘋果和穀歌的推薦。

要獲得有如神助的迅猛增長,應用商店的熱門推薦是你最觸手可及的工具。它可以讓你獲得大批新用戶,可你幾乎無法控制事態發展。Winnie公司曾經多次成為蘋果和谷歌應用商店的熱門應用。這主要源於我們做了一些工作,設法讓我們的應用具備成為這類熱門推薦的資格,有成為熱門的吸引力。

我可以用一整篇博客文章探討如何獲得應用商店的青睞,但這裡我覺得應該列出更有價值的幾點建議:

1、別信那種“一次做好產品就能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鬼話,要把本地應用做成回應式的穩定應用,要能展示平臺的力量。

2、蘋果和穀歌都極其詳細的設計和使用者介面指導,尊重他們的要求。

3、投資做一個獨特又美觀的應用圖示,同時它還得是一筆很有推廣價值的藝術財富。

4、盡可能融入平臺,與平臺一體化,比如在蘋果應用商店大力推廣蘋果支付服務Apple Pay時,讓你的應用支援Apple Pay。

五、別忘了,分享也是一種溝通。

你應該讓分享內容或產品的功能顯眼可見,這當然很重要。可事實證明,對接受服務或產品的使用者來說,你設計這種分享行為的方式會產生很大的差別。起初,我們在每個帖子上設置了一個分享按鈕,後來注意到,沒有多少用戶使用它。不但如此,還有一些用戶請我們提供保存帖子的方法,以便他們今後重新來看相關的帖子,還有就是希望我們提供簡單的方法,把他們的書簽分享給愛侶或者拍檔。

這讓我們意識到,有些用戶可能沒有把自己視為“分享者”,但為了配合家人和朋友,幾乎所有用戶都在用某種溝通交流的產品。所以,我們去除了分享按鈕,用一個保存按鈕取而代之,這個新設置的按鈕可以提示使用者今後分享存下來的帖子。這種提示是圍繞溝通設計的,並不是為了傳播內容。它的效果相當好,使用者通過社交網路分享的帖子猛增了300%以上。

六、始終從需求著手。

從一開始,我們就設想,既要讓Winnie平臺成為一個父母們彼此溝通的天地,也要讓它成為一座橋樑,幫助父母與他們養育孩子和照看家人所依賴的企業、服務供應商、教育者、醫學專業人士聯繫。可這樣的設想得建立在成功發展雙方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對任何一家資源有限的初創公司而言,這都是極為艱巨的任務。

我們決定,從需求端——尋求資訊的父母、有消費潛力的觀眾著手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自行創造供應。Winnie公司誕生初期的很多推廣活動實際上都是獲取資料的專案,比如經過全面研究,擬定三藩市灣區5000多家日托機構和學前班的清單。事實證明,這是很有益的活動。因為這種寶貴的資料吸引了一批忠實的父母,現在他們吸引著企業提供為他們提供內容。(瞭解更多相關情況,請查看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的文章《聚合理論》)

七、不要再為已經擁有的使用者優化產品。

作為產品設計者,我必須嚴加恪守的一條規矩是,不要過多地把精力放在產品目前的反覆運算上。剛開始,Winnie這款應用只是對嬰幼兒的父母很有用,因為它可以幫這類父母找到有嬰兒座椅的餐廳和有寶寶餐椅的運動場地。但對於年長孩子的父母,它在早期給予幫助很少。

我們知道,為了讓Winnie移動應用變得更有效,就需要盡可能擴大它的適用範圍。因此,我們沒有加倍下功夫把Winnie打造成尋找嬰兒餐椅的出色應用,而是選擇設置一些鎖定新一批用戶的特色功能。比如搜索日托所和學前班,這吸引了3歲到5歲孩子的家長。還有一個新增特色是開設了不同主題的專題頁面。我們可以圍繞特殊群體的興趣提供相關的內容,比如少年和兒童過渡到少年階段的孩子、父母中的一方或雙方都有婚史或子女的混合家庭、單身父親或者母親。

哪些做法“靠不住”

一、與用戶面對面做市場推廣活動。

這類推廣活動確實對樹立品牌很有用,也可以在用戶中培養一種集體感。可它們太耗時間。從投資回報率看,相比能投入時間帶來更大幅度用戶增長的項目,這類活動從來就不值一試,對成員全都是工程師的創業團隊而言更是如此。

二、只在移動端下功夫。

這可能是我們創業之初犯的一個最大錯誤。因為Winnie屬於嚴重依賴消費者的應用,我們已經擴大了目標市場的範圍(85、90後父母)。可要想發展用戶,網頁端依然很重要。最近這段時間,很大一部分Winnie的有機增長都來自有機搜索、社交分享和口碑形式的網頁流量。優先做移動端推廣固然很好,但不能只在移動端下功夫。

三、一味依賴推送通知。

這是另一個因為移動優先而常犯的錯誤。我們創業者常常誤以為,假如用戶在手機上安裝一款應用,就很容易對它作出反應,因為可以通過推送把用戶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應用上。而推送僅僅是一種可選的方式,它不代表我們應該忽視更傳統的那些管道,比如電郵。電郵仍然很重要,不要視而不見!

(本文由36氪編譯組授權發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編輯:郝鵬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