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太平天國戰爭史上最慘烈的一戰——安慶保衛戰

1853年2月24日, 太平軍佔領了安慶, 不到一個月, 在3月20日, 太平軍又攻克南京, 並把南京改為天京, 作為太平天國的國都, 從此, 安慶就成為天京的西大門。

安慶是天京上游的重要門戶, 安慶的得失, 對太平天國後期戰爭的全域關係極大, 湘軍乘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和東征蘇州、常州的機會, 大舉向東進犯安慶, 1859年冬, 大清派湘軍曾國藩坐鎮指揮安慶之戰, 並分四路去圍攻安慶城。 湘軍統帥曾國藩深知攻取安慶的意義, 認為安慶為兩軍必爭之地, “目前關係淮南之全域, 將來即為克復金陵之本”。

1860年5月, 清軍水師提督楊載福率水師猛烈地進攻安慶下游的重鎮樅陽。

太平軍叛將韋志俊(北王韋昌輝之弟)挖開樅陽附近的羅德洲和下首的堤壩, 放水進入後湖, 使得湘軍得以水陸並驅。 夏天, 洪秀全調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西征武昌, 以解安慶之圍。

1860年夏, 正當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和東征蘇州、常州之際,

曾國藩和湖北巡撫胡林翼, 統率湘軍水陸師約50000人, 乘機自湖北大舉東進, 連陷太湖、潛山之後, 以太平軍所必救的安慶為主要攻擊目標, 曾國藩命令其弟道員曾國荃率陸師近萬人會同提督楊載福水師4000人開始圍困安慶城, 進紮安慶北面的集賢關, 並命副都統多隆阿、按察使李續宜率馬步2萬人來打援, 城外開挖了長壕二道, 前壕用以圍城, 後壕用以拒援。

1860年6月21日, 湘軍在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大軍進軍長江下游之際, 正式開始合圍太平天國天京的上游門戶安慶。

1860年11月, 英王陳玉成率軍十萬多人, 自桐城南下, 在垌城西南三十裡的掛車河與清軍李繼宜部展開激戰, 殺得清軍屍橫遍野。 眼看正是勝利在望, 不料被叛徒韋志俊突然從直搗練潭, 切斷了太平軍的糧道, 太平軍被迫追撤回到桐城, 因而第一次救援安慶失敗。

1860年秋冬之間, 忠王李秀成率南路大軍從太平縣出發, 經繁昌、石台而入黟縣, 離曾國藩設于祁門的指揮部只有60裡路。

當時的曾國藩聞聽之後, 驚恐萬狀, 當即寫下了一封遺書, 準備兵敗自刎, 只可惜, 忠王李秀成沒有去乘勝直搗祁門曾國藩部湘軍, 也沒有按預定的路線向湖北武漢進軍, 卻擅自揮師浙江, 轉向到江西去了, 致使太平軍失去了一次絕好的戰機。

1861年春,

太平軍開始從大江南北調集大軍, 直接進攻圍困安慶之敵, 但連連遭到挫敗。 太平軍決定再從皖南調輔王楊輔清部增援。

1861年3月, 英王陳玉成率北路太平軍從桐城出發, 所向披靡, 僅用了十二天時間, 就連下英山, 霍山, 進入湖北, 十八日攻克黃州。 當太平軍接近武昌對, 城內清軍慌作一團, 主管糧台的閻敬銘上吊自殺。 駐守安撤太湖的湘軍將領胡林翼, 在湘軍中素有“蕭何”之稱, 也心急如火, 料定武昌必失。 這時, 英國海軍提督何伯、參贊巴夏禮打著“保障外商貿易”的幌子, 使用外交和武力兩手進行干涉阻撓太平軍前進, 使清軍取得了喘息機會, 不久又加緊了對安慶的圍攻。

1861年4月27日,英王率部折回,沖入重圍,與湘軍進行一系列戰鬥,終未能解安慶之圍。因西征失敗,陳玉成回救安慶,並派兵入城助守。太平軍和清軍各派援兵,雙方層層交戰。5月20日,鮑超、成大吉兩部湘軍共萬人抵達集賢關外,並立即進攻關外赤岡嶺太平軍四座營壘,被劉瑲琳擊退。湘軍在赤岡嶺附近修築炮臺數十座,從6月2日始,不斷對赤岡嶺四壘實施轟擊。8日,太平軍三壘被毀,惟劉瑲琳所在的第一壘仍頑強抵抗。此時,濟軍趁陳玉成到天京請求救兵,不在軍中的機會,集結重兵向太平軍陣地赤岡嶺(在集賢關北五華里,群眾稱為陳家嶺)發動進攻。9日,劉瑲琳向北突圍,被鮑超部打敗,劉瑲琳戰亡。赤岡嶺四壘太平軍4000人都是太平軍精銳,此次全部被殲,使陳玉成部的戰鬥力大受影響。此次戰鬥一直打了二十天,太平軍孤立無援,彈盡糧絕,守將李四福、賈仁貴、朱孔堂和三千多戰士戰死,主將劉琳率七百戰士突圍,因河水暴漲,湖水氾濫,陷於絕境,全部被俘。緊接著,清軍又向菱湖北岸的太平軍進攻,八千將士懷著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拚死決戰。6月20日,太平軍樅陽失守,安慶告急。六月下旬,楊輔清部會合陳玉成部連日輪番攻撲湘軍外壕,但一直都沒有攻破。

8月21日至24日,陳玉成、楊輔清等 部約四五萬人陸續進抵集賢關,列營40餘座。25日和26日,陳玉成、楊輔清督軍向曾國荃部後壕發起猛烈進攻,陳玉成親臨前線,把軍隊排成扇形,十路挺進,對安慶進行最後的一次救援。太平軍要求將士每人背負著一束茅草,沖到清軍的壕溝前,一面砍殺,一面用茅草把壕溝填平。清軍依靠堡壘頑強抵抗,並集中所有的炮火一齊向太平軍密集地轟擊。曾國荃督率各營堅守,待太平軍逼近時,然後再槍炮齊發,使得太平軍也傷亡甚多,太平軍前仆後繼,壕溝裡太平軍的屍體一層壓著一層,和茅草混在一起,把壕溝都填平了。安慶城中的守將吳定彩,趁陳玉成攻擊清軍壕溝之機,帶領著一批精銳將士,打開西門,繞過清軍的壕溝,向東猛攻清軍的新壘。主攻安慶的清軍將領曾國藩親自命令督戰部隊排在營壘的後萬,對後退清軍一律格殺,以阻擋太平軍前進。如此激戰了幾個晝夜後,安慶城外已是屍橫遍野,連河水也被鮮血染紅。因安慶守軍長期被圍困,糧食早已被吃光,只好搜食豬、狗、樹葉、樹皮來吃,當時有許多太平軍戰士是活活被餓死的。

8月28日至9月2日,太平軍每夜都對敵營進行襲擊。9月3日夜,太平軍再次發起猛烈進攻,同時用小船運米入城,可都被湘軍水師全部搶去。9月4日夜,清軍在安慶馬山腳下挖掘地道,暗暗通到城下,裝上大量火藥。9月5日上午八時,太平軍降將程學啟獻出北門穴地攻城之計,湘軍於北城轟塌城牆。清軍點燃火藥,一聲巨響,城牆被炸開幾十丈的缺口,之後大量湘軍攻入城內,會同長江水師,南北夾擊,程學啟親率部卒由炮眼殺入,攻陷北門外護城三壘,斷絕了守城之軍的陸路糧道。守將吳定彩、葉芸來率領太平軍將士用軀肉堵住缺口,拚死奮戰。最後,除謝天義張朝爵乘船突圍不知所終外, 其餘守城近兩萬將士全部戰亡,守城太平軍全軍覆沒,守將葉芸來、吳定彩壯烈殉難。

1861年9月6日,安慶陷落的第二天,英王陳玉成、輔王楊輔清看見大勢已去,忍痛著率部退出了集賢關外,清軍多隆阿部由間道抄出安慶西北之王橋頭,從側面堵擊退向桐城的陳玉成、楊輔清的太平軍,陳玉成後越山而走。9月7日,桐城被多隆阿部穆圖善、石清吉、雷正綰、譚仁芳等部清軍侵佔。9月8日,陳玉成、楊輔清等部退至安慶石牌之蠟樹窠,多隆阿又派溫德勒克西,舒亮等人分三路進行追擊,楊輔清率部折回皖南,陳玉成率部西走太湖、宿松,“欲上德安、襄陽一帶招兵,不意將兵不肯前去,……連夜各扯隊由六安而下廬州,……爾言我語,各有一心,……主又嚴責,革其職權,心繁意亂,願老於廬城……愚忠於國。”

安慶陷落,天京西線屏障已經開始失去,太平天國上下為之震動,從此,太平軍對清軍轉入防禦階段。安慶陷落,是安徽當時軍事形勢的一個大轉捩點,太平軍之後只能是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面清軍則可憑藉軍事上的優勢,以水、陸二軍在安徽廣大地區展開一系列的軍事活動。太平軍的許多重要城市與據點,如池州、無為和州及東關、運糟等處,之後都一一被湘軍曾國荃奪取。無為失守之後,“南北之氣中斷”了;池州一方面是同安慶互為犄角,又是阻止徽州清軍進軍之路,所以在太平軍池州失守後,曾國藩即彈冠相慶:“方幸克復安慶,而池州亦相繼而下,從此皖省軍務當有起色。”東關,自古視為要地,三國用兵,常在此決雌雄;運糟,是當時主要糧台之地;這些重要城市與據點的失陷,對於當時廬州、巢縣、三河等地的太平軍,也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安慶失陷後,曾國藩在1861年9月11日由東流趕到安慶城內,親自指揮屠殺當地民眾,殺得城內“實無一人得脫”,還說“大快人心”,難怪後來的兩湖民眾都喊他為“曾剃頭”,皖南人民喊他是“舂骨灰”。10月10日,退守廬州的陳玉成,為阻止湘軍繼續東下,率部駐防三河,令吳如孝加強巢縣的防禦力量。由於太平軍在江西、江蘇、浙江等處的軍事活動,不斷地取得巨大的進展;同時湘軍在這個時候在兵餉方面發生了很大的困難,各營欠餉有七、八個月之久;另外,侵佔了太平軍的許多城市鄉村,又要分兵把守,所以“人數尚嫌單薄,別無進取之兵”。因此,在清軍侵佔安慶後,還不能馬上順流而下圍困天京。

在長達一年多的安慶保衛戰中,太平軍先後投入數十萬的兵力,最終都無法守住安慶,從戰略上看,太平軍是處於被動保守地位,為安慶一城的得失而左右,與湘軍進行戰略決戰,且在作戰指揮中又犯了一系列嚴重錯誤:主要是將領缺乏堅定一致的決心。除陳玉成積極主張救援安慶外,李秀成主要將領則無動於衷。再者,李秀成貿然放棄合攻湖北計畫,不堅決奪取武漢,而且當時在太平天國沒有指定的前線最高指揮官,各部主將基本上是各行其是,這是安慶保衛戰失敗最主要原因。所有這些錯誤,最終導致了安慶的失守,從此,太平天國革命的形勢開始急轉直下,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局面。安慶陷落,長江以下無險可固守,沿江城市相繼失陷之後,太平軍自此開始節節敗退,兩年之後,導致了天京的陷落。

更多精彩見容可點擊:

1、太平天國上海之戰,崛起了一支地方武裝新軍——淮軍

2、太平天國常州保衛戰,護王陳坤書率八千將士對十萬清軍與城共存亡

3、太平天國李秀成軼事:忠王被蕭孚泗活捉,刺客受忠王恩反殺告密者

1861年4月27日,英王率部折回,沖入重圍,與湘軍進行一系列戰鬥,終未能解安慶之圍。因西征失敗,陳玉成回救安慶,並派兵入城助守。太平軍和清軍各派援兵,雙方層層交戰。5月20日,鮑超、成大吉兩部湘軍共萬人抵達集賢關外,並立即進攻關外赤岡嶺太平軍四座營壘,被劉瑲琳擊退。湘軍在赤岡嶺附近修築炮臺數十座,從6月2日始,不斷對赤岡嶺四壘實施轟擊。8日,太平軍三壘被毀,惟劉瑲琳所在的第一壘仍頑強抵抗。此時,濟軍趁陳玉成到天京請求救兵,不在軍中的機會,集結重兵向太平軍陣地赤岡嶺(在集賢關北五華里,群眾稱為陳家嶺)發動進攻。9日,劉瑲琳向北突圍,被鮑超部打敗,劉瑲琳戰亡。赤岡嶺四壘太平軍4000人都是太平軍精銳,此次全部被殲,使陳玉成部的戰鬥力大受影響。此次戰鬥一直打了二十天,太平軍孤立無援,彈盡糧絕,守將李四福、賈仁貴、朱孔堂和三千多戰士戰死,主將劉琳率七百戰士突圍,因河水暴漲,湖水氾濫,陷於絕境,全部被俘。緊接著,清軍又向菱湖北岸的太平軍進攻,八千將士懷著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拚死決戰。6月20日,太平軍樅陽失守,安慶告急。六月下旬,楊輔清部會合陳玉成部連日輪番攻撲湘軍外壕,但一直都沒有攻破。

8月21日至24日,陳玉成、楊輔清等 部約四五萬人陸續進抵集賢關,列營40餘座。25日和26日,陳玉成、楊輔清督軍向曾國荃部後壕發起猛烈進攻,陳玉成親臨前線,把軍隊排成扇形,十路挺進,對安慶進行最後的一次救援。太平軍要求將士每人背負著一束茅草,沖到清軍的壕溝前,一面砍殺,一面用茅草把壕溝填平。清軍依靠堡壘頑強抵抗,並集中所有的炮火一齊向太平軍密集地轟擊。曾國荃督率各營堅守,待太平軍逼近時,然後再槍炮齊發,使得太平軍也傷亡甚多,太平軍前仆後繼,壕溝裡太平軍的屍體一層壓著一層,和茅草混在一起,把壕溝都填平了。安慶城中的守將吳定彩,趁陳玉成攻擊清軍壕溝之機,帶領著一批精銳將士,打開西門,繞過清軍的壕溝,向東猛攻清軍的新壘。主攻安慶的清軍將領曾國藩親自命令督戰部隊排在營壘的後萬,對後退清軍一律格殺,以阻擋太平軍前進。如此激戰了幾個晝夜後,安慶城外已是屍橫遍野,連河水也被鮮血染紅。因安慶守軍長期被圍困,糧食早已被吃光,只好搜食豬、狗、樹葉、樹皮來吃,當時有許多太平軍戰士是活活被餓死的。

8月28日至9月2日,太平軍每夜都對敵營進行襲擊。9月3日夜,太平軍再次發起猛烈進攻,同時用小船運米入城,可都被湘軍水師全部搶去。9月4日夜,清軍在安慶馬山腳下挖掘地道,暗暗通到城下,裝上大量火藥。9月5日上午八時,太平軍降將程學啟獻出北門穴地攻城之計,湘軍於北城轟塌城牆。清軍點燃火藥,一聲巨響,城牆被炸開幾十丈的缺口,之後大量湘軍攻入城內,會同長江水師,南北夾擊,程學啟親率部卒由炮眼殺入,攻陷北門外護城三壘,斷絕了守城之軍的陸路糧道。守將吳定彩、葉芸來率領太平軍將士用軀肉堵住缺口,拚死奮戰。最後,除謝天義張朝爵乘船突圍不知所終外, 其餘守城近兩萬將士全部戰亡,守城太平軍全軍覆沒,守將葉芸來、吳定彩壯烈殉難。

1861年9月6日,安慶陷落的第二天,英王陳玉成、輔王楊輔清看見大勢已去,忍痛著率部退出了集賢關外,清軍多隆阿部由間道抄出安慶西北之王橋頭,從側面堵擊退向桐城的陳玉成、楊輔清的太平軍,陳玉成後越山而走。9月7日,桐城被多隆阿部穆圖善、石清吉、雷正綰、譚仁芳等部清軍侵佔。9月8日,陳玉成、楊輔清等部退至安慶石牌之蠟樹窠,多隆阿又派溫德勒克西,舒亮等人分三路進行追擊,楊輔清率部折回皖南,陳玉成率部西走太湖、宿松,“欲上德安、襄陽一帶招兵,不意將兵不肯前去,……連夜各扯隊由六安而下廬州,……爾言我語,各有一心,……主又嚴責,革其職權,心繁意亂,願老於廬城……愚忠於國。”

安慶陷落,天京西線屏障已經開始失去,太平天國上下為之震動,從此,太平軍對清軍轉入防禦階段。安慶陷落,是安徽當時軍事形勢的一個大轉捩點,太平軍之後只能是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面清軍則可憑藉軍事上的優勢,以水、陸二軍在安徽廣大地區展開一系列的軍事活動。太平軍的許多重要城市與據點,如池州、無為和州及東關、運糟等處,之後都一一被湘軍曾國荃奪取。無為失守之後,“南北之氣中斷”了;池州一方面是同安慶互為犄角,又是阻止徽州清軍進軍之路,所以在太平軍池州失守後,曾國藩即彈冠相慶:“方幸克復安慶,而池州亦相繼而下,從此皖省軍務當有起色。”東關,自古視為要地,三國用兵,常在此決雌雄;運糟,是當時主要糧台之地;這些重要城市與據點的失陷,對於當時廬州、巢縣、三河等地的太平軍,也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安慶失陷後,曾國藩在1861年9月11日由東流趕到安慶城內,親自指揮屠殺當地民眾,殺得城內“實無一人得脫”,還說“大快人心”,難怪後來的兩湖民眾都喊他為“曾剃頭”,皖南人民喊他是“舂骨灰”。10月10日,退守廬州的陳玉成,為阻止湘軍繼續東下,率部駐防三河,令吳如孝加強巢縣的防禦力量。由於太平軍在江西、江蘇、浙江等處的軍事活動,不斷地取得巨大的進展;同時湘軍在這個時候在兵餉方面發生了很大的困難,各營欠餉有七、八個月之久;另外,侵佔了太平軍的許多城市鄉村,又要分兵把守,所以“人數尚嫌單薄,別無進取之兵”。因此,在清軍侵佔安慶後,還不能馬上順流而下圍困天京。

在長達一年多的安慶保衛戰中,太平軍先後投入數十萬的兵力,最終都無法守住安慶,從戰略上看,太平軍是處於被動保守地位,為安慶一城的得失而左右,與湘軍進行戰略決戰,且在作戰指揮中又犯了一系列嚴重錯誤:主要是將領缺乏堅定一致的決心。除陳玉成積極主張救援安慶外,李秀成主要將領則無動於衷。再者,李秀成貿然放棄合攻湖北計畫,不堅決奪取武漢,而且當時在太平天國沒有指定的前線最高指揮官,各部主將基本上是各行其是,這是安慶保衛戰失敗最主要原因。所有這些錯誤,最終導致了安慶的失守,從此,太平天國革命的形勢開始急轉直下,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局面。安慶陷落,長江以下無險可固守,沿江城市相繼失陷之後,太平軍自此開始節節敗退,兩年之後,導致了天京的陷落。

更多精彩見容可點擊:

1、太平天國上海之戰,崛起了一支地方武裝新軍——淮軍

2、太平天國常州保衛戰,護王陳坤書率八千將士對十萬清軍與城共存亡

3、太平天國李秀成軼事:忠王被蕭孚泗活捉,刺客受忠王恩反殺告密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