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長白山的“老把頭”傳說

在長白山提起“老把頭”, 可謂婦孺皆知。 因為“老把頭”在長白山一帶被奉為開山、挖參、伐木的先祖, 同時也是誠信守諾、吃苦耐勞精神的化身。

“老把頭”的傳說將東北人團結互助、吃苦耐勞、不畏艱險、誠實守信、惠及後人、人與人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優秀傳統展現的淋漓盡致。

相傳明末清初, 山東萊陽人孫良與老鄉張祿前往長白山挖參, 兩人每天一同出去挖參。 誰知在最後幾天裡, 張祿卻和孫良走散了, 孫良為了尋找老鄉最終也餓死在蝲蛄河畔。 據說孫良臨死前留下一首絕命詩:“家住萊陽本姓孫, 翻山過海來挖參。 路上丟了好兄弟, 找不到兄弟不甘心。 三天吃了蝲蝲蛄, 你說傷心不傷心。 家中有人來找我, 順著古河往上尋。 再有入山迷路者, 我當作為引路神。 ”從此以後, 凡來長白山放山挖參的, 都把孫良尊為長白山放山挖參之鼻祖。

山東萊陽縣有兩個很要好的朋友, 一個叫孫良, 一個叫張祿, 他倆都給地主扛活, 一年到頭, 累斷了脊樑骨, 還是缺吃少穿, 日子實在過不下去。 他倆聽人說, 長白山上有棒槌, 比黃金還珍貴, 挖著了它, 就可以過好日子。 這兄弟倆為了活命, 也顧不得危險, 決定到長白山去闖一闖。

他倆一路上貪黑起早, 緊趕慢趕, 走了好多日子, 好容易來到了長白山邊。

不知不覺, 哥倆已經挖了好多棒槌, 大概也有好幾十兩啦。 這些棒槌裝得足有兩背夾子, 什麼燈檯兒、五品葉、六品葉啦, 真是應有盡有。 這天晚上, 哥倆核計了一下, 決定再挖三天棒槌, 就動身回關裡老家。 為了多挖一些棒槌, 他倆商量, 這回哥倆分開走。 一個在山南, 一個在山北, 日落以前回戧子。

第二天, 哥倆分別到兩個山溝裡去。 太陽下山時候, 孫良拿著兩苗六品葉回到戧子, 可是張祿沒有回來。 孫良一宿沒合眼, 一直等到第二天, 張祿還沒回來, 孫良猜張祿一定出了什麼事, 生死弟兄, 應該有福同享, 有罪同受。 想到這裡, 他收拾收拾就動身去找張祿了。

他走啊走, 不知走了有多遠, 走得他腰酸腿痛, 又渴又餓。 正在這時, 忽然聽到嗚嗚地刮來一陣大風, 隨著“哢嚓、哢嚓”的樹枝響, 他一看, 原來是一隻大老虎張牙舞爪地撲來了。 孫良兩手緊緊攥住木棒, 向迎頭撲來的猛虎沖過去。 說也怪, 這老虎一看孫良這樣,

反倒拖著長尾巴跑了。

他翻過一道大嶺, 有一座懸崖橫在面前。 要想找到丟失的兄弟, 就得爬過這座懸崖。 可是這座懸崖又高又險, 仰臉往懸崖頂上看, 上頭粗底下細, 懸崖上邊突出一大塊, 就象一隻大獅子跳起來要撲人。 孫良咬著牙攀著樹枝, 一步一步地爬上去。 可是懸崖上也沒有他兄弟的影子。 他又向前找去, 走著走著, 有一個山澗橫在他面前。 他不加思索跳進水裡, 山澗水冰涼冰涼的, 冰得他又麻又木, 就象沒有了大腿……

就這樣,孫良爬山過嶺,走了七天七夜,也沒找到兄弟張祿。乾糧早吃光了,只好見著蘑菇吃蘑菇,見著山果吃山果。以後蘑菇、山果也沒有了,他就餓著肚子往前找。孫良終於昏倒在了地上。等他蘇醒過來,強打精神爬到小河邊,喝了幾口水,偏巧抓到一隻蝲蛄,就生吃了。吃完了這只蝲蛄,覺得略微有了點精神,就拿起一塊尖石頭,在一塊大臥牛石上劃下了一首詩:“家住萊陽本姓孫,翻山過海來挖參。路上丟了好兄弟,找不到兄弟不甘心。三天吃了蝲蝲蛄,你說傷心不傷心。家中有人來找我,順著古河往上尋。再有入山迷路者,我當作為引路神。”劃完,吐了幾口血,就累死在這裡了。

後來有許多窮人逃進長白山的深山老林裡躲兵禍,躲租稅,找生活進山的人越來越多了。他們來到這條小河,讀到這首詩,看見了孫良的一堆屍骨,這才知道在他們進山之前,有兩個很要好的異姓兄弟早就進了這座長白山,給他們踩出挖棒槌的毛道來。後人因為孫良心地善良,對朋友有義氣,特別尊重他,就傳說孫良成了神,掌管著長白山,保護放山的人們不遇上狼蟲虎豹。還說常有個白鬍子老頭,手柱著索拔棍把一些迷了路的人背出山來。從此,挖參的人們都管孫良叫“老把頭”。為了紀念他,還把那條小河叫做“蝲蛄河”。

在參鄉放山習俗中,有許多行規都與“老把頭”有關。比如放山之初,要燒香跪拜“老把頭”;放山累了,樹墩不能坐,因為那是“老把頭”的座位;放山挖到“棒槌”,要跪謝“老把頭”“開眼”等。據說“老把頭”的生日是農曆三月十六,這一天,放山挖參人都要沽酒市肉去祭拜“老把頭”,以求風調雨順,年豐人壽。

就這樣,孫良爬山過嶺,走了七天七夜,也沒找到兄弟張祿。乾糧早吃光了,只好見著蘑菇吃蘑菇,見著山果吃山果。以後蘑菇、山果也沒有了,他就餓著肚子往前找。孫良終於昏倒在了地上。等他蘇醒過來,強打精神爬到小河邊,喝了幾口水,偏巧抓到一隻蝲蛄,就生吃了。吃完了這只蝲蛄,覺得略微有了點精神,就拿起一塊尖石頭,在一塊大臥牛石上劃下了一首詩:“家住萊陽本姓孫,翻山過海來挖參。路上丟了好兄弟,找不到兄弟不甘心。三天吃了蝲蝲蛄,你說傷心不傷心。家中有人來找我,順著古河往上尋。再有入山迷路者,我當作為引路神。”劃完,吐了幾口血,就累死在這裡了。

後來有許多窮人逃進長白山的深山老林裡躲兵禍,躲租稅,找生活進山的人越來越多了。他們來到這條小河,讀到這首詩,看見了孫良的一堆屍骨,這才知道在他們進山之前,有兩個很要好的異姓兄弟早就進了這座長白山,給他們踩出挖棒槌的毛道來。後人因為孫良心地善良,對朋友有義氣,特別尊重他,就傳說孫良成了神,掌管著長白山,保護放山的人們不遇上狼蟲虎豹。還說常有個白鬍子老頭,手柱著索拔棍把一些迷了路的人背出山來。從此,挖參的人們都管孫良叫“老把頭”。為了紀念他,還把那條小河叫做“蝲蛄河”。

在參鄉放山習俗中,有許多行規都與“老把頭”有關。比如放山之初,要燒香跪拜“老把頭”;放山累了,樹墩不能坐,因為那是“老把頭”的座位;放山挖到“棒槌”,要跪謝“老把頭”“開眼”等。據說“老把頭”的生日是農曆三月十六,這一天,放山挖參人都要沽酒市肉去祭拜“老把頭”,以求風調雨順,年豐人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