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元朝大軍代表中國進行的六次海外大征伐

今天在鐵血看到一篇探討的帖子, 裡面有一網友說道:來看看作為中國歷史上不多的能夠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朝代是如何代表中國進行征戰的吧!

元世祖忽必烈視高麗為元朝的屬國和進攻日本的跳板。 至元五年(1268年)夏, 忽必烈責令高麗新國王在高麗製造可載4千石的海船1千艘, 以備元軍攻打日本或南宋之需。 元朝對高麗的控制和榨取, 使高麗朝野極為不滿。 1269年八月, 林衍廢其王。 同年十月, 忽必烈派頭輦哥率大兵壓境;封在京朝覲之高麗王世子為特進、上柱國, 並派兵護送他回國平亂;同時派兵部侍郎裡德一行出使高麗,

限期高麗林衍等來京陳情, 聽候決斷。 在元朝三懾之下, 高麗都統領崔坦、李延齡等以西京(今平壤)50餘城歸降。 高麗國王複其位, 並親自朝見忽必烈。

至元七年(1270年)正月, 忽必烈將高麗西京改為為東寧府(後升東甯路), 劃歸元朝遼陽行省。 同時派頭輦哥率領軍隊護送高麗國王父子回國, 委任脫脫朵兒、焦天翼為高麗達魯花赤(督官)。 同年春, 元軍兵臨王京(今開城)城下。 此時, 林衍已死, 其黨三別杪軍首領裴仲孫等擁立王室庶族承化侯王溫, 退守珍島(今南金羅道)堅持抗元。

1271年五月, 元將領忻都率兵攻佔珍島, 王溫等被殺。 金通精退往耽羅(今濟州島)。 1273年四月, 忻都攻佔耽羅, 捉拿了金通精等人。 元朝遂設耽羅國詔討司,

屯兵駐守。

1274年五月, 忽必烈將女兒忽都魯潔麗米斯嫁給高麗王子, 六月, 高麗老王逝世, 王子繼位。 翌年, 應忽必烈要求, 高麗新國王改變了所有與元朝相類似的省、院、台、部等官職名稱, 派遣20名貴族子弟前來"入侍"元朝。

至元十七年(1280年)夏, 元朝在高麗創設驛站, 加封高麗王儲為開府儀同三司和行省左丞相。 第二年, 元朝在高麗徵發軍士、水手25,000人, 戰船900艘, 參加侵日戰爭。 高麗民眾不堪其擾。 至元十九年(1282年), 日本侵擾高麗沿海, 在高麗國王請求下, 元軍駐防金州。 第二年, 元朝正式在高麗設置征東行中書省, 以高麗王與元軍將領阿塔海共領行省事(《元史》卷208《高麗傳》)。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 忽必烈將耽羅劃歸高麗。 直至元末, 高麗的內政與外交均受到元朝的控制。

元世祖忽必烈早就有使日本臣服之心。 5次通使不成, 忽必烈決心使用武力。 其實早在1270年, 忽必烈就曾下令在高麗屯田, 儲備攻日糧餉。 1274年, 忽必烈命令屯戍高麗的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 大小戰船900艘出征日本。 後又設立征東元帥府, 以忻都、洪茶丘為都、副元帥, 軍隊增加到25,000人。 十月, 元軍從合浦(今朝鮮馬山)出發, 直搗日本。 日本天皇徵集藩屬兵10萬餘人迎戰。 元軍攻佔對馬、一岐兩島, 在肥前松浦郡、築前博多灣(今福岡附近)登陸。 但在日軍堅決抵抗下, 首戰只獲小勝, 未能深入。 不久, 因颱風將大部分戰船毀壞, 加上已兵疲箭盡, 元軍只得倉促撤回。 因該年是日本龜山天皇文永十一年,

故這場戰役在日本史上被稱為"文永之役"。

1275年二月, 忽必烈派禮部侍郎杜世忠等出使日本。 杜世忠等一到日本, 就被鐮倉幕府處死。 這一消息直到1280年才傳到元朝。 於是, 忽必烈決心再次征討日本。 是年下半年, 元朝徵調軍隊(包括結集南宋新附軍), 成立征東行省(亦稱日本行省)主持征伐大計。

1281年正月, 忽必烈命令元軍兵分兩路遠征日本。 五月, 征東行省右丞忻都、洪茶丘和都元帥金方慶率蒙、漢、高麗軍4萬人組成東路軍, 乘戰船900艘, 仍從高麗合浦出發, 在築前去駕島登陸。 遭到日軍頑強抵抗之後, 東路元軍退至鷹島, 轉攻對馬、一岐、長門等地。 六月, 行省右丞相阿塔海、右丞範文虎、左丞李庭、張禧等率新附軍及強行徵發來的江南士卒共10萬人組成的江南軍,

乘戰船3,500艘, 從慶元(今寧波)、定海啟航。 二路大軍約定六月以前會於壹岐島及平壺島。 七月, 兩路大軍在平壺島會合後, 主力駐屯鷹島, 偏師進屯平壺島, 計畫分數路進攻太宰府。 但是, 元軍統帥之間不和, 影響了軍務, 加上日軍戒備森嚴, 元軍在鷹島滯留達一個月之久。 八月初一夜, 元軍遭颶風襲擊, 大部分船隻沉沒, 軍士溺死者無數。 初五, 範文虎(南宋降將)臨陣脫逃, "獨帆走高麗"(方回《桐江續集》卷32《孔端卿東徵集序》), 竟把10多萬元軍將士遺棄在海島上。 日軍上島後, 元軍大部分將士背水戰死;數萬士卒被俘。 戰俘們被日軍押往八角島做奴隸。 此次背水大戰生還者概不足五分之一。 此年為日本俊宇多天皇弘安四年, 日本史志稱這一戰役為"弘安之役"。

兩次出師失利,並未使忽必烈放棄征服日本的計畫。後因部分大臣反對,尤其還要對安南用兵,忽必烈才不得不於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月下詔罷征日本。此後,元朝雖然還有過征伐日本的議論和準備,但均未能實現。

三戰臣服安南國

忽必烈於1257年秋,派使節招降安南陳朝(今越南北部)。安南國王扣留使節,拒絕投降。同年十一月,兀良哈台率大軍沿紅河進攻安南。十二月,大敗安南軍,一舉攻陷安南國都升龍(又名大羅城,今河內),安南國王逃往海島。次年二月,安南國王傳位於其子。至夏,安南新國王派使晉見兀良哈台,表示臣服。

1260年十二月,忽必烈派禮部侍郎中孟甲等出使安南,允許安南保持衣冠典禮風俗等本國舊制。作為回報,安南國王派族人通侍大夫陳奉公等覲見忽必烈,請求三年一貢。忽必烈同意其要求,並予以冊封。此後有一段時間,兩國使節往來頻繁。1267年,忽必烈應安南國王請求任命訥剌丁為安南達魯花赤(大督官)。不久,忽必烈又下詔要安南君長親自來朝,貴族子弟入質,編制戶口,出兵役,交納賦稅,設置各級達魯花赤。安南國王不接受這些要求,也不向元使跪拜,且還提出取消達魯花赤的要求。此時,元朝忙於滅宋,無力南顧。

1283年,忽必烈以進攻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古國)為名,派其子鎮南王脫歡、大將李恒率大軍南征,要求假道安南,讓安南給元軍提供糧草。安南國王斷然拒絕了元朝的要求。1284年十二月,元軍分六路侵入安南,安南興道王率兵憑險節節抵抗,安南國王親率10萬大軍佈防于升龍以北的富良江一線。經過激戰,安南國王軍隊於1285年正月十三日撤離升龍,退守天長府。脫歡佔領安南國都後竟焚毀了王宮,並揮師南下,同時命令駐紮在占城的元將唆都北上,合擊安南主力。元軍會合後,分水陸兩路追擊安南王國部隊。安南王屢戰屢敗,逃往安邦海口,藏于山林,後又退據清化府。其弟陳益稷投降。元軍雖然獲勝,但在安南叢林和水網地帶,蒙古軍騎兵亦無法施展其本領,又值暑雨疾疫,加上安南援兵日增,不斷襲擊元軍,脫歡被迫放棄已佔領的安南京城,于同年夏撤至思明州(今廣西寧明縣)屯守。而在元軍撤退途中,在如月江、冊江(乾滿江)等地一再遭到安南軍民的截擊,損失慘重,唆都、李恒等元帥戰死。安南一度收復了全部失地。

1286年正月,忽必烈罷征日本,調集軍隊、糧草,準備大舉進攻安南。到第二年正月,忽必烈調集8萬大軍(江淮、江西、湖廣蒙、漢軍7萬人、雲南兵、黎族兵約1萬人;船500艘),成立征交趾行省,以奧魯赤為平章政事,烏馬兒、樊楫為參知政事,受鎮南王脫歡節制。十一月,元軍分三路攻入安南境內。程鵬飛、孛羅合答兒由西道攻永平,大小十七戰,連破老鼠、陷沙、茨竹三關,直抵萬劫;脫歡、奧魯赤從東道攻女兒關;烏馬兒、樊楫從海道攻安邦口。各路元軍會合後,矛頭直指升龍。十二月,脫歡率諸軍渡過富良江,擊敗守軍,再次進佔了安南都城。安南國王逃進了敢喃堡。安南軍民以堅壁清野,藏粟逃匿的策略困擾元兵,而元軍糧船又在綠水洋受到安南軍的阻截,糧食全部沉入海中。元軍的長驅深入,造成士卒疲敝,糧餉短缺,加之天氣轉熱,疲病發生,使元軍陷於進退失據之困境,次年二月初,脫歡只得下令全師北撤。在元軍撤退途中,安南王集結重兵30萬據女兒關和丘急嶺一帶佈防百餘裡,準備再次截擊歸師。脫歡聞訊下令各路軍隊避開敵軍,分道撤回國內。元軍水師在白藤江遭安南軍阻擊,主將樊楫受傷被俘。總領脫歡也在且戰且退中毒箭傷腳,從單己縣撤回思明州。三月,安南國王遣使入元,歸還俘虜,進貢金人以代謝罪。忽必烈十分惱怒,但仍不得不恢復和好關係。

1293年七月,忽必烈第三次調集大軍出征安南。翌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病逝,成宗鐵穆耳即位,下詔罷征安南,寬宥其"抗命之罪"。此後,兩國邊境雖然發生過一些小規模衝突,但始終維持著安南對元朝的朝貢關係。

四戰降服占城國

1278年,元朝福建行省參政唆都派使節到達占城(越南中南部古國)。使節回報占城國王有歸順之意,元世祖忽必烈封其為占城郡王。1279年十二月,忽必烈派兵部侍郎驕華德、唆都等出使占城國,要求占城國王入朝。占城國王(保寶旦)派使者至元朝進貢,奉表歸降。貢物包括大象。1281年十月,元朝設立占城行省,以唆都為右丞、劉深為左丞。調集海船百艘、士卒水手萬人,準備第二年正月出征海外,要求占城郡王供給軍糧。未久,占城王子布德專權,扣押了元朝派往暹國(泰國)、馬八兒國(印度半島南端佩內爾河以南)的使者,忽必烈決心討伐之。

1282年六月,忽必烈下令調集淮、浙和福建、湖廣駐軍5,000人,海船100艘、戰船250艘,由唆都統率水陸兩軍循海道進攻占城。當年十一月,唆都率軍從廣州出發,航海到占城港(今越南平定省歸仁)登陸。占城國王(孛由補刺者吾)拒絕了元朝的招降。1283年正月十五日半夜,元軍分三路從北、東、南三面乘船攻擊木城。第二天早晨兩軍交戰,中午,元軍攻入木城。占城國王率部逃入山中。接著,元軍進兵大州,占城國王聞訊求降。元軍開到大州東南,准許占城國王投降??城國王一面派國舅寶脫禿花為使節應付唆都,一面在大州西北雅侯山立寨,集結2萬餘人,並速派使者向安南、真臘等國借兵。二月十九日,元軍進攻雅侯山,占城軍拼死抵抗,並利用地形切斷元軍歸路。唆都率軍苦戰,才得以突圍。隨後,唆都在舒眉蓮港建立木城,固守待援,並以此為根據地,繼續攻擊占城郡縣。1284年三月六日,唆都奉命北上協助脫歡大將進攻安南,率軍撤出占城。二十七日,占城國王見安南不支,遣使求降。

五戰大破緬國

1273年,忽必烈派勘馬拉史裡、奇得脫因等出使緬國,要求緬王派遣王室子弟或顯貴大臣來京朝貢。未料,元使一去不歸。據緬甸史籍記載,元使是因為晉見緬王不肯脫馬靴而被處死的。雲南行省見使臣久久不歸,緬王毫無表示,便向朝廷建議出兵征討緬國。忽必烈沒有批准,示意先觀其動向。

正當元朝在是否出兵問題上猶豫不決時,緬國卻先發動了戰爭。1277年,緬國出動士卒四五萬、戰象800頭大舉向元朝鎮西路新附千額(今雲南盈江縣城)及原附金齒(今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區)侵襲,千額總管阿禾遂向元廷告急。大理路(治所在今大理市)蒙古千戶忽都、總管信苴日率領700名騎兵馳援阿禾。元軍與緬軍在行進中遭遇,激戰兩日。元軍首先破其象隊方陣,緬軍大亂而敗退。元軍追逐30餘裡,攻破其17寨。同年十月,元朝雲南諸路宣慰使都元帥納速剌丁統兵3848人出征緬國。元軍進佔江頭城(今緬甸蠻莫縣江新),招降了附近的撣族部落35200戶(約300寨)。後因天氣炎熱,未深入緬境。納速剌丁回國後,向朝廷上奏曰:緬國地形虛實,全在我掌中,大可伐之。

1280年二月,納速剌丁等再次請求征伐緬國,忽必烈予以批准,下詔調兵遣將,積極籌備,正式任命諸王相吾答爾為征緬大軍統帥。1283年,征緬元軍水陸並進,攻破了江頭城、太公城(今緬甸拉因公縣境內)等地,分兵駐守。過後,緬王的臣屬建都(緬甸北部地方)王烏蒙、金齒西南夷等12個部落歸順元朝。但緬王一直堅持到1285年十一月才向元朝求降。忽必烈允許他悔過自新,重申要緬甸權貴親自來京朝貢,並為此派兵護送怯烈出使緬甸。然而,怯烈還未到達緬甸首都蒲甘,緬甸就發生了內亂。

1287年,緬國王室發生內訌。緬王庶子不速速古裡殺害了緬王,還殺害了元朝雲南王派去的官員阿南達等人。不久,不速速古裡也在與諸兄弟爭位的紛亂中被殺。緬甸蒲甘王朝實際上已經解體,分成若干撣邦。各地紛紛擁兵自立的貴族和撣族部落首領為尋求政治上的支持,大多向元朝投降,接受了元朝任命的宣慰司等各種官職名號。1289年,緬王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也向元朝納貢稱臣,並派自己的兒子信合八到大都朝見元朝皇帝。直到大元末期,緬甸一直保持著對元朝的朝貢及臣屬關係。

六戰爪哇,長途跋涉無功而返

13世紀下半葉,爪哇杜馬班(新柯沙裡)王朝國王哈裡葛達那加剌稱雄於南洋,與中國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爪哇於是也成為大元帝國放眼南洋的首要目標。

1278年三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詔設立福建行省,該行省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詔撫海外各國。第二年,福建行省右(元代尚右)丞相唆都派遣趙玉出使爪哇(今印尼爪哇島)。十二月,忽必烈特別下令詔撫海內海外各國。1280年十月,元朝遣使爪哇,爪哇亦回派使節表示通好。但忽必烈要求爪哇國王親自來大都朝覲,遭對方拒絕。1289年,爪哇國王反而還將元朝使臣孟琪黥面(黥即一種刑罰:在臉上刺字或記號並塗墨),送還國內。忽必烈以此為藉口,發動了南征爪哇的戰爭。

1292年二月,忽必烈任命史弼、高興、亦黑米石為福建行省平章正事,率兵2萬,戰船千艘,備軍糧1年出征爪哇。十二月,史弼等率軍從泉州出發,經七洲洋、萬里石塘、安南、占城,於第二年二月十三日抵達爪哇杜並足(廚閩)。然後分水陸兩路進攻八節澗(泗水)。這時,爪哇正處於內亂之中。曾被杜馬班王朝征服的鄰國葛朗國(諫義裡)王室後裔查耶卡班起兵反抗,殺死爪哇國王哈裡葛達那加剌。哈裡葛達那加剌的女婿拉登"韋查耶逃到麻喏八歇,積聚力量,伺機反攻。三月一日,元軍會師並攻佔了八節澗。韋查耶向元軍表示歸順,說要奉獻當地山川、戶口及葛朗國圖籍等,請求元軍幫助復仇,進兵葛朗國。史弼等人接受了這一請求,派兵增援麻喏八歇。三月七日,葛朗軍兵分三路進攻麻喏八歇。第二天,高興等率兵擊退了葛朗軍;十五日,元軍分三路進攻葛朗。元軍與查耶卡班率領的10余萬葛朗軍激戰于答哈,三戰三捷,殲滅其主力,查耶卡班投降元軍。四月二日,拉登"韋查耶請求離開元軍大營,聲稱回麻喏八歇取正式的歸降表和朝貢禮品。史弼等派200名元軍護送。中途,拉登"韋查耶竟恩將仇報,殺死護送元兵,集結軍隊,回頭突襲元軍大營。元軍本來在以少勝多的答哈之戰後尚未休整補充,疲憊不堪,只得且戰且退,於四月二十四日登舟回國。這次,爪哇國拉登"韋查耶(士罕必都耶)背信棄義,集結軍隊堵截元軍歸路,造成元軍官兵死亡多達3000多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非小編原創,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日本史志稱這一戰役為"弘安之役"。

兩次出師失利,並未使忽必烈放棄征服日本的計畫。後因部分大臣反對,尤其還要對安南用兵,忽必烈才不得不於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月下詔罷征日本。此後,元朝雖然還有過征伐日本的議論和準備,但均未能實現。

三戰臣服安南國

忽必烈於1257年秋,派使節招降安南陳朝(今越南北部)。安南國王扣留使節,拒絕投降。同年十一月,兀良哈台率大軍沿紅河進攻安南。十二月,大敗安南軍,一舉攻陷安南國都升龍(又名大羅城,今河內),安南國王逃往海島。次年二月,安南國王傳位於其子。至夏,安南新國王派使晉見兀良哈台,表示臣服。

1260年十二月,忽必烈派禮部侍郎中孟甲等出使安南,允許安南保持衣冠典禮風俗等本國舊制。作為回報,安南國王派族人通侍大夫陳奉公等覲見忽必烈,請求三年一貢。忽必烈同意其要求,並予以冊封。此後有一段時間,兩國使節往來頻繁。1267年,忽必烈應安南國王請求任命訥剌丁為安南達魯花赤(大督官)。不久,忽必烈又下詔要安南君長親自來朝,貴族子弟入質,編制戶口,出兵役,交納賦稅,設置各級達魯花赤。安南國王不接受這些要求,也不向元使跪拜,且還提出取消達魯花赤的要求。此時,元朝忙於滅宋,無力南顧。

1283年,忽必烈以進攻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古國)為名,派其子鎮南王脫歡、大將李恒率大軍南征,要求假道安南,讓安南給元軍提供糧草。安南國王斷然拒絕了元朝的要求。1284年十二月,元軍分六路侵入安南,安南興道王率兵憑險節節抵抗,安南國王親率10萬大軍佈防于升龍以北的富良江一線。經過激戰,安南國王軍隊於1285年正月十三日撤離升龍,退守天長府。脫歡佔領安南國都後竟焚毀了王宮,並揮師南下,同時命令駐紮在占城的元將唆都北上,合擊安南主力。元軍會合後,分水陸兩路追擊安南王國部隊。安南王屢戰屢敗,逃往安邦海口,藏于山林,後又退據清化府。其弟陳益稷投降。元軍雖然獲勝,但在安南叢林和水網地帶,蒙古軍騎兵亦無法施展其本領,又值暑雨疾疫,加上安南援兵日增,不斷襲擊元軍,脫歡被迫放棄已佔領的安南京城,于同年夏撤至思明州(今廣西寧明縣)屯守。而在元軍撤退途中,在如月江、冊江(乾滿江)等地一再遭到安南軍民的截擊,損失慘重,唆都、李恒等元帥戰死。安南一度收復了全部失地。

1286年正月,忽必烈罷征日本,調集軍隊、糧草,準備大舉進攻安南。到第二年正月,忽必烈調集8萬大軍(江淮、江西、湖廣蒙、漢軍7萬人、雲南兵、黎族兵約1萬人;船500艘),成立征交趾行省,以奧魯赤為平章政事,烏馬兒、樊楫為參知政事,受鎮南王脫歡節制。十一月,元軍分三路攻入安南境內。程鵬飛、孛羅合答兒由西道攻永平,大小十七戰,連破老鼠、陷沙、茨竹三關,直抵萬劫;脫歡、奧魯赤從東道攻女兒關;烏馬兒、樊楫從海道攻安邦口。各路元軍會合後,矛頭直指升龍。十二月,脫歡率諸軍渡過富良江,擊敗守軍,再次進佔了安南都城。安南國王逃進了敢喃堡。安南軍民以堅壁清野,藏粟逃匿的策略困擾元兵,而元軍糧船又在綠水洋受到安南軍的阻截,糧食全部沉入海中。元軍的長驅深入,造成士卒疲敝,糧餉短缺,加之天氣轉熱,疲病發生,使元軍陷於進退失據之困境,次年二月初,脫歡只得下令全師北撤。在元軍撤退途中,安南王集結重兵30萬據女兒關和丘急嶺一帶佈防百餘裡,準備再次截擊歸師。脫歡聞訊下令各路軍隊避開敵軍,分道撤回國內。元軍水師在白藤江遭安南軍阻擊,主將樊楫受傷被俘。總領脫歡也在且戰且退中毒箭傷腳,從單己縣撤回思明州。三月,安南國王遣使入元,歸還俘虜,進貢金人以代謝罪。忽必烈十分惱怒,但仍不得不恢復和好關係。

1293年七月,忽必烈第三次調集大軍出征安南。翌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病逝,成宗鐵穆耳即位,下詔罷征安南,寬宥其"抗命之罪"。此後,兩國邊境雖然發生過一些小規模衝突,但始終維持著安南對元朝的朝貢關係。

四戰降服占城國

1278年,元朝福建行省參政唆都派使節到達占城(越南中南部古國)。使節回報占城國王有歸順之意,元世祖忽必烈封其為占城郡王。1279年十二月,忽必烈派兵部侍郎驕華德、唆都等出使占城國,要求占城國王入朝。占城國王(保寶旦)派使者至元朝進貢,奉表歸降。貢物包括大象。1281年十月,元朝設立占城行省,以唆都為右丞、劉深為左丞。調集海船百艘、士卒水手萬人,準備第二年正月出征海外,要求占城郡王供給軍糧。未久,占城王子布德專權,扣押了元朝派往暹國(泰國)、馬八兒國(印度半島南端佩內爾河以南)的使者,忽必烈決心討伐之。

1282年六月,忽必烈下令調集淮、浙和福建、湖廣駐軍5,000人,海船100艘、戰船250艘,由唆都統率水陸兩軍循海道進攻占城。當年十一月,唆都率軍從廣州出發,航海到占城港(今越南平定省歸仁)登陸。占城國王(孛由補刺者吾)拒絕了元朝的招降。1283年正月十五日半夜,元軍分三路從北、東、南三面乘船攻擊木城。第二天早晨兩軍交戰,中午,元軍攻入木城。占城國王率部逃入山中。接著,元軍進兵大州,占城國王聞訊求降。元軍開到大州東南,准許占城國王投降??城國王一面派國舅寶脫禿花為使節應付唆都,一面在大州西北雅侯山立寨,集結2萬餘人,並速派使者向安南、真臘等國借兵。二月十九日,元軍進攻雅侯山,占城軍拼死抵抗,並利用地形切斷元軍歸路。唆都率軍苦戰,才得以突圍。隨後,唆都在舒眉蓮港建立木城,固守待援,並以此為根據地,繼續攻擊占城郡縣。1284年三月六日,唆都奉命北上協助脫歡大將進攻安南,率軍撤出占城。二十七日,占城國王見安南不支,遣使求降。

五戰大破緬國

1273年,忽必烈派勘馬拉史裡、奇得脫因等出使緬國,要求緬王派遣王室子弟或顯貴大臣來京朝貢。未料,元使一去不歸。據緬甸史籍記載,元使是因為晉見緬王不肯脫馬靴而被處死的。雲南行省見使臣久久不歸,緬王毫無表示,便向朝廷建議出兵征討緬國。忽必烈沒有批准,示意先觀其動向。

正當元朝在是否出兵問題上猶豫不決時,緬國卻先發動了戰爭。1277年,緬國出動士卒四五萬、戰象800頭大舉向元朝鎮西路新附千額(今雲南盈江縣城)及原附金齒(今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區)侵襲,千額總管阿禾遂向元廷告急。大理路(治所在今大理市)蒙古千戶忽都、總管信苴日率領700名騎兵馳援阿禾。元軍與緬軍在行進中遭遇,激戰兩日。元軍首先破其象隊方陣,緬軍大亂而敗退。元軍追逐30餘裡,攻破其17寨。同年十月,元朝雲南諸路宣慰使都元帥納速剌丁統兵3848人出征緬國。元軍進佔江頭城(今緬甸蠻莫縣江新),招降了附近的撣族部落35200戶(約300寨)。後因天氣炎熱,未深入緬境。納速剌丁回國後,向朝廷上奏曰:緬國地形虛實,全在我掌中,大可伐之。

1280年二月,納速剌丁等再次請求征伐緬國,忽必烈予以批准,下詔調兵遣將,積極籌備,正式任命諸王相吾答爾為征緬大軍統帥。1283年,征緬元軍水陸並進,攻破了江頭城、太公城(今緬甸拉因公縣境內)等地,分兵駐守。過後,緬王的臣屬建都(緬甸北部地方)王烏蒙、金齒西南夷等12個部落歸順元朝。但緬王一直堅持到1285年十一月才向元朝求降。忽必烈允許他悔過自新,重申要緬甸權貴親自來京朝貢,並為此派兵護送怯烈出使緬甸。然而,怯烈還未到達緬甸首都蒲甘,緬甸就發生了內亂。

1287年,緬國王室發生內訌。緬王庶子不速速古裡殺害了緬王,還殺害了元朝雲南王派去的官員阿南達等人。不久,不速速古裡也在與諸兄弟爭位的紛亂中被殺。緬甸蒲甘王朝實際上已經解體,分成若干撣邦。各地紛紛擁兵自立的貴族和撣族部落首領為尋求政治上的支持,大多向元朝投降,接受了元朝任命的宣慰司等各種官職名號。1289年,緬王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也向元朝納貢稱臣,並派自己的兒子信合八到大都朝見元朝皇帝。直到大元末期,緬甸一直保持著對元朝的朝貢及臣屬關係。

六戰爪哇,長途跋涉無功而返

13世紀下半葉,爪哇杜馬班(新柯沙裡)王朝國王哈裡葛達那加剌稱雄於南洋,與中國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爪哇於是也成為大元帝國放眼南洋的首要目標。

1278年三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詔設立福建行省,該行省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詔撫海外各國。第二年,福建行省右(元代尚右)丞相唆都派遣趙玉出使爪哇(今印尼爪哇島)。十二月,忽必烈特別下令詔撫海內海外各國。1280年十月,元朝遣使爪哇,爪哇亦回派使節表示通好。但忽必烈要求爪哇國王親自來大都朝覲,遭對方拒絕。1289年,爪哇國王反而還將元朝使臣孟琪黥面(黥即一種刑罰:在臉上刺字或記號並塗墨),送還國內。忽必烈以此為藉口,發動了南征爪哇的戰爭。

1292年二月,忽必烈任命史弼、高興、亦黑米石為福建行省平章正事,率兵2萬,戰船千艘,備軍糧1年出征爪哇。十二月,史弼等率軍從泉州出發,經七洲洋、萬里石塘、安南、占城,於第二年二月十三日抵達爪哇杜並足(廚閩)。然後分水陸兩路進攻八節澗(泗水)。這時,爪哇正處於內亂之中。曾被杜馬班王朝征服的鄰國葛朗國(諫義裡)王室後裔查耶卡班起兵反抗,殺死爪哇國王哈裡葛達那加剌。哈裡葛達那加剌的女婿拉登"韋查耶逃到麻喏八歇,積聚力量,伺機反攻。三月一日,元軍會師並攻佔了八節澗。韋查耶向元軍表示歸順,說要奉獻當地山川、戶口及葛朗國圖籍等,請求元軍幫助復仇,進兵葛朗國。史弼等人接受了這一請求,派兵增援麻喏八歇。三月七日,葛朗軍兵分三路進攻麻喏八歇。第二天,高興等率兵擊退了葛朗軍;十五日,元軍分三路進攻葛朗。元軍與查耶卡班率領的10余萬葛朗軍激戰于答哈,三戰三捷,殲滅其主力,查耶卡班投降元軍。四月二日,拉登"韋查耶請求離開元軍大營,聲稱回麻喏八歇取正式的歸降表和朝貢禮品。史弼等派200名元軍護送。中途,拉登"韋查耶竟恩將仇報,殺死護送元兵,集結軍隊,回頭突襲元軍大營。元軍本來在以少勝多的答哈之戰後尚未休整補充,疲憊不堪,只得且戰且退,於四月二十四日登舟回國。這次,爪哇國拉登"韋查耶(士罕必都耶)背信棄義,集結軍隊堵截元軍歸路,造成元軍官兵死亡多達3000多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非小編原創,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