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式父母社交:逢人必談孩子,孩子等於面子

有人在知乎上問:中國父母最喜歡聊的話題是什麼?

答案:孩子。

更精確點說, 是“優秀的孩子”。

炫完朋友圈,

再到社區、辦公室、聚會的餐桌上炫。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炫娃的父母。

打開朋友圈, 一大波花式炫娃讓你眼花繚亂:

小王的兒子今年學校抽考全年級第一;

小張的女兒, 五年級就寫了一本小說;

小李的女兒剛參加完香港芭蕾舞巡演;

......

1 沒有對比, 就沒有傷害

閨蜜蘇珊前兩天參加了大學畢業10周年聚會, 不少同學已過而立之年, 帶著孩子來參會。

酒過三巡, 年輕的父母們便開始閒聊, 同學小A說:“養孩子太不容易,

今年光給孩子報興趣班就花了五位數”。

B接上話茬說:“現在孩子講究全面發展, 我家兒子從幼稚園就要學習舞蹈、鋼琴、奧數。 總算沒辜負我的期望, 上次舞蹈大賽得了全校第一”。

C一聽話鋒不對, 說:“現在舞蹈、鋼琴都爛大街了, 要學就學冷門藝術, 比如葫蘆絲、嗩呐, 我家毛毛就學的嗩呐, 將來考試是可以加分的。 ”

同學們不停地誇自家孩子, 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家娃的“輝煌成就”。

蘇珊的女兒我很熟悉, 小傢伙長得眉清目秀, 雖然沒有太多“閃光點”, 但勝在懂事乖巧。

蘇珊聽到別人家孩子成績優異, 特長突出, 心裡很不是滋味, 突然瞪了女兒一眼, 說:“讓你去學芭蕾舞, 你偏不去, 看看人家, 再看看你。 ”

女兒聽了, 眼裡淚光點點, 默不作聲。

五十年前, 林語堂先生在《吾國吾民》中認為, 統治中國的三女神是“面子、命運和恩典”。

“講面子”是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民族心理。

炫耀孩子的行為反應了中國人強烈的自尊和虛榮心理, 丟面子就意味著否定自己的才能, 這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你是我的孩子, 就是我的面子。 只許比別人強, 不能比別人弱, 否則就是丟了我的臉。

易中天直言不諱地說:教育的目標是“望子成龍”, 標準是“成王敗寇”, 方法是“死記硬背”, 手段是“不斷施壓”。

有這樣一個故事:給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分別出了同一道題:有一艘船, 船上有15頭牛、25只羊, 船的主人劃著這艘船要去集市, 請問主人多大年齡?結果幾乎小學生, 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一律說不知道;初中生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而高中生,

按照數理邏輯的推導都能算出答案來。 這個題目的答案大家知道嗎?真正的答案是不知道。 因為有多少只羊、多少頭牛, 跟這個划船人的年齡沒有任何的關係。

為什麼越小的孩子的答案越能接近真理呢?

為什麼小孩子能說出皇帝沒穿任何衣服呢?

為什麼我們愛說童言無忌呢?

這是因為他們健康。

2 一封信, 滿紙心酸與無奈

新浪新聞報導了一位元11歲離家出走的女孩, 臨走前她留給媽媽的一封信讓無數網友淚崩:

媽媽, 我走了, 你不用來找我了。 因為學習已經成為了我們小學生的壓力, 我不希望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你們就當沒有生過我這個女兒!請不要再把壓力給我們小孩子了!

再見爸爸媽媽哥哥!

——愛你們的女兒

2017年1月9日下午1點

更讓網友淚崩的是, 孩子被發現時躲在樓道的雜物裡, 蜷縮著身體, 滿臉淚水。

女孩說, 她在班級學習成績名列前茅, 年年都拿全額獎學金, 但媽媽總是不滿意, 時常拿她和別的孩子比, 一旦比不過別人,

各種體罰、侮辱性的話就像刀子一樣砍過來, 戳的她心驚膽顫, 不堪重壓才想到離家出走。

虛榮、攀比是一座可怕的陷阱;

而且這個陷阱是父母們親手挖掘的。

只有極低自尊心的父母

才通過炫耀孩子來填補內心的空洞感和焦慮,

通過炫耀孩子,

會讓他們自尊感爆棚,

於是就把過高的期望值過繼到孩子身上。

3 不要給孩子虛假的勝利

作為父母, 人到中年, 青春漸消,

工作波瀾不驚, 生活平淡如水,

他們迫切需要找一種方式填補心裡空缺,

達到精神上的撫慰。

言語上的炫耀, 滿足他們內心對憧憬美好的渴望,

愛來自父母,

令人悲哀的是傷害也來自父母,

而這種愛與傷害卻隱性而沉重。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

孩子比大人想像的脆弱且敏感,

成長在父母言語誇耀中的孩子,

難免壓力巨大且焦慮。

父母從孩子身上借一道光,照亮自己的全世界。事與願違,這道光最終帶給孩子的卻是一種痛。

父母用虛假的勝利,達到虛榮的目的,孩子求真的價值觀被扭曲,痛苦與嫌惡在心裡交織,矛盾在心裡翻滾。痛在心裡口難開。

愛攀比的父母們,別因虛榮而被孩子看輕!

今天關於成功學的教育太多,

關於失敗學的教育太少,

所以現在渴望成功的孩子不少,

但是懂得成長的孩子不多。

有多少孩子能說我為自己買單,有問題我自己處理?

我真的想說這樣的教育是小學的功課,不能等到碩士畢業再去學。

著名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曾經說過:“孩子的性格和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

愛攀比炫耀的父母,

不會養出謙虛樸素的孩子。

在父母極力的攀比之下,孩子有樣學樣,自小就有強烈的攀比心理。一旦無可炫耀,就怨天尤人,或對父母心懷不滿。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這是普世道理。愛的方式有很多種,唯獨炫耀是色厲內荏的一種。

與其誇誇其談,不如低頭看清腳下的路;與其焦慮攀比,不如帶孩子開拓眼見,和孩子再經歷一次童年。

孩子,不是商品,不需要用標籤來標明價格,

更不需要通過父母之口來大肆叫賣。

他們的好壞,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

別人也無法感受你的驕傲。

別讓炫耀的話,毒害孩子,毀了他們的前程。

如果喜歡,就把一切當做榮耀,而不是炫耀。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蒼天的法則有利於萬物生長,

“聖人”的準則,

是幫助別人而不和別人爭奪。

北師大教授于丹說:每當我在學校的教學樓進出時,看見各省考來650分以上的尖子生簇擁在電梯門口,門一開就一擁而上時,我都很不痛快。我想說大學生就沒學過乘電梯時要先下後上嗎?一定都要那麼著急的往裡擠嗎?這就是因為他們從上小學時老師就告訴他什麼叫競爭,不爭就沒你位置,要競爭要表現自我你才有立足之地。

教育不是一張通知書,

而是成全孩子的尊嚴、人性和未來。

中國式父母,容易沉浸在這樣一種自我感動中:為了孩子,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好像有了孩子之後,就完成了人生大事,沒有自我,也不用再去追求個人卓越。

可是,這些沒有自我的父母,很容易把一切寄託在孩子身上,像是一種投資:我毫無原則地滿足你的要求,你將來也需要這樣回報我。

上幼稚園時,有一群雞血爸媽自發建了個群,叫“超常兒童家長群”;

到了小學,群名被改為“學霸家長群”;

到了中學,這個群依然還在,只是名字變成了大家都認可的“普娃家長群”……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的心氣兒總會容易特別高——

不到4個月,偶然間發了個類似“mama”的音,我們會驚呼Ta是個語言天才;

剛過1歲,就能原地和著音樂上下彎腿,我們就斷言Ta有藝術細胞;

還沒到2歲生日,就能騎著踏行車滑得倍兒溜,這簡直就是幹體育的料兒……

可忽然有一天,這個一直被我們認為聰明伶俐天賦異稟的孩子,或早或晚,或多或少,慢慢地好像突然光芒不復從前,尤其站在“別人家孩子”身邊,開始變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這時,要如何接受一個也許真的不夠優秀,甚至平庸的孩子?

還是用紀伯倫的這首《論孩子》結尾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所生的兒女。

他們經由你所生,但不是從你而來,

雖然在你身旁,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蔽護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你夢中也無法企及的明天。

你要向他們學習,而不是使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昨日留連。

你是弓,孩子是從你弦上發射而出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望著永恆之路上的箭靶,

他會施全力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成長在父母言語誇耀中的孩子,

難免壓力巨大且焦慮。

父母從孩子身上借一道光,照亮自己的全世界。事與願違,這道光最終帶給孩子的卻是一種痛。

父母用虛假的勝利,達到虛榮的目的,孩子求真的價值觀被扭曲,痛苦與嫌惡在心裡交織,矛盾在心裡翻滾。痛在心裡口難開。

愛攀比的父母們,別因虛榮而被孩子看輕!

今天關於成功學的教育太多,

關於失敗學的教育太少,

所以現在渴望成功的孩子不少,

但是懂得成長的孩子不多。

有多少孩子能說我為自己買單,有問題我自己處理?

我真的想說這樣的教育是小學的功課,不能等到碩士畢業再去學。

著名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曾經說過:“孩子的性格和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

愛攀比炫耀的父母,

不會養出謙虛樸素的孩子。

在父母極力的攀比之下,孩子有樣學樣,自小就有強烈的攀比心理。一旦無可炫耀,就怨天尤人,或對父母心懷不滿。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這是普世道理。愛的方式有很多種,唯獨炫耀是色厲內荏的一種。

與其誇誇其談,不如低頭看清腳下的路;與其焦慮攀比,不如帶孩子開拓眼見,和孩子再經歷一次童年。

孩子,不是商品,不需要用標籤來標明價格,

更不需要通過父母之口來大肆叫賣。

他們的好壞,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

別人也無法感受你的驕傲。

別讓炫耀的話,毒害孩子,毀了他們的前程。

如果喜歡,就把一切當做榮耀,而不是炫耀。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蒼天的法則有利於萬物生長,

“聖人”的準則,

是幫助別人而不和別人爭奪。

北師大教授于丹說:每當我在學校的教學樓進出時,看見各省考來650分以上的尖子生簇擁在電梯門口,門一開就一擁而上時,我都很不痛快。我想說大學生就沒學過乘電梯時要先下後上嗎?一定都要那麼著急的往裡擠嗎?這就是因為他們從上小學時老師就告訴他什麼叫競爭,不爭就沒你位置,要競爭要表現自我你才有立足之地。

教育不是一張通知書,

而是成全孩子的尊嚴、人性和未來。

中國式父母,容易沉浸在這樣一種自我感動中:為了孩子,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好像有了孩子之後,就完成了人生大事,沒有自我,也不用再去追求個人卓越。

可是,這些沒有自我的父母,很容易把一切寄託在孩子身上,像是一種投資:我毫無原則地滿足你的要求,你將來也需要這樣回報我。

上幼稚園時,有一群雞血爸媽自發建了個群,叫“超常兒童家長群”;

到了小學,群名被改為“學霸家長群”;

到了中學,這個群依然還在,只是名字變成了大家都認可的“普娃家長群”……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的心氣兒總會容易特別高——

不到4個月,偶然間發了個類似“mama”的音,我們會驚呼Ta是個語言天才;

剛過1歲,就能原地和著音樂上下彎腿,我們就斷言Ta有藝術細胞;

還沒到2歲生日,就能騎著踏行車滑得倍兒溜,這簡直就是幹體育的料兒……

可忽然有一天,這個一直被我們認為聰明伶俐天賦異稟的孩子,或早或晚,或多或少,慢慢地好像突然光芒不復從前,尤其站在“別人家孩子”身邊,開始變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這時,要如何接受一個也許真的不夠優秀,甚至平庸的孩子?

還是用紀伯倫的這首《論孩子》結尾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所生的兒女。

他們經由你所生,但不是從你而來,

雖然在你身旁,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蔽護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你夢中也無法企及的明天。

你要向他們學習,而不是使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昨日留連。

你是弓,孩子是從你弦上發射而出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望著永恆之路上的箭靶,

他會施全力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