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以史為鑒丨團結有多重要 看看《鴻門宴》就知道了

導讀: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我們不能更熟悉了, 但能否親身體驗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現在是互聯網“橫行”的時代, 人的分工越來越細化, 團結也就變得越來越要緊, 是否有團隊意識, 能否與他人良好的合作越來越成為公司招聘人才的一項重要指標。 其實不僅是現代, 在古代那個浪花淘盡英雄、諸侯紛爭的時代, 能否團結也是成敗的關鍵。 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證明了這一點, 也在“鴻門宴”中顯現地極為真切。

鴻門宴上的刀光劍影

項羽知道劉邦已經入咸陽後大怒, 攻破函谷關, 到了新豐鴻門,

想要進一步攻打劉邦。

當時項羽的軍隊有40萬人, 劉邦的軍隊有10萬人, 對比可謂極為懸殊。 況且劉邦出身農民, 項羽是楚國的貴族, 在天時上對項羽是有利的, 至於地理上的位置, 對於有雄才將略的項羽來說, 也並非難事。

然而項羽的叔叔項伯卻壞了事, 去劉邦軍營喚張良。 張良乃義士, 不肯拋下劉邦, 於是乎, 劉邦聽從張良的意見, 與項伯結為了親家, 說了一番看似發自肺腑的言辭, 意思是他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等待項羽來。 項伯回去告訴項羽後, 勸項羽第二天劉邦來謝罪時要好好地對待劉邦, 項羽也果真這麼做了。

劉邦來見項羽後, 首先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項羽邀請劉邦共飲。 在宴會上, 範增數次示意項羽趁機殺了劉邦, 項羽都“默然不應”, 範增無奈, 只能叫項莊舞劍趁機殺了劉邦, 而這時項伯又出來保護劉邦, 項莊不得擊。 張良見情勢不妙, 就出門和劉邦的參乘樊噲, 樊噲勇猛闖帳, 在宴會上怒視項王、豪飲酒、吃生肉、義責項羽, 他說的一番話和劉邦想要表明的是一個意思。

項羽無言以對。 劉邦趁機如廁, 與樊噲一同逃跑, 張良留下謝罪。

成敗之緣由:人和

鴻門宴結束了, 項羽失去了殺劉邦的良機, 也預示了未來二者的成功與失敗, 而這場宴會上的成敗正是因為“團結”。 孫武曾說:“上下同欲者勝。 ”也就是說:團隊裡的所有人都有同一個目標, 必然勝利。 劉邦一方面擁有義士張良、勇士樊噲, 並能謙虛聽取意見, 使人盡其才, 兩個臣子也能為君主效力, 三人在整個過程中合作得天衣無縫, 所有的人只有一個目的, 就是使劉邦成功逃脫;另一方面劉邦能夠拉攏項伯, 使本來團結的團隊更多了一分勝算。 反觀項羽, 有一謀士范增而不能聽取意見, 有一項伯已向他人, 有一項莊武藝不精,

每個人的目的都不相同, 失去了絕佳的機會。

項羽擁有了“天時”“地利”, 都不敵劉邦的“人和”, 三國時的孫權說“能用眾力, 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 則無畏于聖人矣。 ”劉邦正是用了眾力、眾智, 整個團隊的每個人都能盡力做好自己的職責, 並注重團隊的合作, 才有了這場政治鬥爭的勝利。

項羽乃“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 劉邦乃“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梟雄, 從二者所做的詩就可以看出他們的關注點一個在個人, 一個在集體的團結。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我們應該以史為鑒, 尤其在當今的社會, 不合作不團結就不會贏。 在工作、生活中, 做好自己的本職, 同時注重團隊間的合作, 才能夠無往不勝, 而團隊的勝利也反過來能更加突出個人的貢獻, 豈不一舉兩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