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留壩|一顆正在秦嶺深處冉冉升起的明珠……

昔日窮鄉僻壤的秦嶺深山留壩縣, 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釘子精神, 致力於生態文明建設, 短短幾年便獲得“國家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全省脫貧攻堅績效考核優秀縣”等榮譽, 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金不換”的美麗夢想。

瞅准綠水青山做文章

2011年的留壩, 人口不多, 負擔卻重;地域廣闊, 資源稟賦並不差。 新一屆縣委班子一成立, 就瞅准了這滿目的綠水青山, 打算做些文章。 當時, 一些林產品加工廠和礦山企業仍在蠶食這寶貴的綠水青山生態資源, 以支撐自身的存活和營利, 有的甚至還是全縣的納稅大戶。

是繼續蠶食綠水青山, 還是另闢蹊徑,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甯要綠水青山, 不要金山銀山, 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經過充分調研論證, 縣委縣政府班子決定大膽實踐, 瞄準“建設中國山地旅遊示範區”這個目標, 通過興旅遊旺百業, 走營林綠化、無碳發展的生態立縣之路。

這在當時的留壩引起了不小轟動。 反對的人認為, 無碳就是無工業, 而無工業何來經濟增幅?支持的人認為, 留壩因漢代張良喜愛這裡的清幽隱居於此並被封為留侯而得名, 何不利用這難得的文化底蘊和綠色資源打造出造福地方百姓的金山銀山呢?

說幹就幹, 縣裡隨即加大了退耕還林和培育公益林的力度, 把1224畝陡坡地全部退耕還林, 並把1.2萬畝公益林責任到戶加強管護, 形成了全縣上下打綠色牌的合力。 這些舉措使得當地的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80%提升到90%以上, 建成了“春有百花夏戲水、秋賞紅葉冬看雪”的美麗生態鄉村。

生態旅遊結碩果

為了營造全域生態旅遊的大環境, 留壩縣因勢利導, 決定整合資金6.4億元, 實施旅遊開發專案162個, 通過全面提升張良廟景區、中國古棧道水世界、留壩老街等生態旅遊骨幹項目, 讓更多農戶都能從綠水青山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旅遊興, 物流旺。 留壩縣將地方名優特產西洋參、土蜂蜜、板栗、銀杏等申報為中國地理產品認證標誌, 隨著遊客蜂擁而至, 全縣土特產銷售持續興旺, 一下子拉動了綠色產業大發展, 逐漸盤活了生態經濟, 順利實現了由重污染、高消耗的經濟增長模式向低碳、綠色GDP的平穩過渡。

如今的留壩, 漫步古街書吧, 你可以免費獲取知識, 享受靜美生活;

移步張良廟訪古,你能瞻仰先賢遺風,體驗道家文化的獨特魅力;

融入古棧道水世界戲水或淩空紫柏山滑雪,又是另一番康健超脫的人生體驗……

自駕遊、生態休閒遊、鄉村體驗遊四季火爆,以旅遊產業帶動生態綠色產業發展的良性格局已然形成。

過去5年來,全縣農業產值增長1.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旅遊收入占到全縣總產值的半壁江山,90%的農戶參與到旅遊產業中,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蹚出生態扶貧路

在大刀闊斧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以前,留壩全縣有1892戶4320人面臨無法走出大山、增收無門之困。如何讓這些貧困戶在2020年前順利脫貧?留壩縣委縣政府的做法是:在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科學實踐中輸送脫貧、致富的營養,為貧困戶務工增收當後盾、搭平臺。

為了讓村級黨支部有實力、有手段打贏全程幫扶貧困戶的攻堅戰,留壩縣創新出以支部書記為領頭雁、依託生態綠色產業優勢幫扶的扶貧互助合作社模式,即將村黨支部領導下的集體經濟、綠色產業、公益事業、小型建設、管理服務職能融為一體,由支部書記領銜,讓扶貧社下屬經濟組織來承擔經營職能,把貧困戶勞動力納入其中就地務工。此舉既創新了扶貧理念與模式,又強壯了村級黨支部的帶頭能力與影響力,建成了“黨支部+扶貧社+貧困戶”的命運共同體,蹚出了一條生態扶貧的康莊大道。目前,全縣73個扶貧社共吸納會員1143戶3182人,實現村村覆蓋。

留壩縣紫柏街道辦大潭村黨支部書記李宗安,既當領頭雁又當幫扶人。在把自己承包的5畝荒地全部率先綠化後,他領銜成立了扶貧合作社,帶動其他農戶連片發展成20餘畝綠色產業。幾年前,他們投資建起逸安園休閒農莊,吸納周邊農戶及扶貧合作社會員10余人務工。“原先家中老少4口,全指望我忙裡忙外,外出打工想都別想……現在可好了,在農莊務工,每月有了固定收入,還能照顧家裡,有了把日子往好過的心勁兒”,談起自己的變化,大潭村村民吳大章高興地說。

如今的留壩成為秦嶺地區最具人氣的旅遊目的地之一,隨著人物、物流滾滾而來,人們就近務工和勞動,在優美的大自然中實現創收,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金不換”的美好圖景。

移步張良廟訪古,你能瞻仰先賢遺風,體驗道家文化的獨特魅力;

融入古棧道水世界戲水或淩空紫柏山滑雪,又是另一番康健超脫的人生體驗……

自駕遊、生態休閒遊、鄉村體驗遊四季火爆,以旅遊產業帶動生態綠色產業發展的良性格局已然形成。

過去5年來,全縣農業產值增長1.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旅遊收入占到全縣總產值的半壁江山,90%的農戶參與到旅遊產業中,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蹚出生態扶貧路

在大刀闊斧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以前,留壩全縣有1892戶4320人面臨無法走出大山、增收無門之困。如何讓這些貧困戶在2020年前順利脫貧?留壩縣委縣政府的做法是:在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科學實踐中輸送脫貧、致富的營養,為貧困戶務工增收當後盾、搭平臺。

為了讓村級黨支部有實力、有手段打贏全程幫扶貧困戶的攻堅戰,留壩縣創新出以支部書記為領頭雁、依託生態綠色產業優勢幫扶的扶貧互助合作社模式,即將村黨支部領導下的集體經濟、綠色產業、公益事業、小型建設、管理服務職能融為一體,由支部書記領銜,讓扶貧社下屬經濟組織來承擔經營職能,把貧困戶勞動力納入其中就地務工。此舉既創新了扶貧理念與模式,又強壯了村級黨支部的帶頭能力與影響力,建成了“黨支部+扶貧社+貧困戶”的命運共同體,蹚出了一條生態扶貧的康莊大道。目前,全縣73個扶貧社共吸納會員1143戶3182人,實現村村覆蓋。

留壩縣紫柏街道辦大潭村黨支部書記李宗安,既當領頭雁又當幫扶人。在把自己承包的5畝荒地全部率先綠化後,他領銜成立了扶貧合作社,帶動其他農戶連片發展成20餘畝綠色產業。幾年前,他們投資建起逸安園休閒農莊,吸納周邊農戶及扶貧合作社會員10余人務工。“原先家中老少4口,全指望我忙裡忙外,外出打工想都別想……現在可好了,在農莊務工,每月有了固定收入,還能照顧家裡,有了把日子往好過的心勁兒”,談起自己的變化,大潭村村民吳大章高興地說。

如今的留壩成為秦嶺地區最具人氣的旅遊目的地之一,隨著人物、物流滾滾而來,人們就近務工和勞動,在優美的大自然中實現創收,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金不換”的美好圖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