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元旦將至,萬象更新!恭祝2018心中有風景,人生有詩意!

2018年的元旦就要到了。

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 “元”, 是開始的意思;“旦”, 是早晨的意思。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

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中國的元旦, 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 距今已有五千多年。 傳說上古的三位賢帝——堯、舜、禹親民愛民, 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受人愛戴。 後人就將堯死後, 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 視作一年的開始之日, 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 或“元正”, 這就是古代元旦的由來。

元旦, 一個閃爍著詩意光芒的詞彙:一元複始, 一輪新年初始的太陽在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而當我們走進古詩看元旦, 則更會見其光彩熠熠!

寫元旦最早的詩當屬南朝蕭子雲的《介雅》:“四氣新元旦, 萬壽初今朝。 ”中國的元旦, 據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 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而元旦一詞最早則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

其時正朔元旦之春。 ”即把正月稱為元, 初一為旦。 ”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卷一也有“正月”條目:“正月朔日, 謂之元旦, 俗呼為新年。 一歲節序, 此為之首。 ”所以古詩中的元旦, 不是現在通行的西曆一月一日, 而是指的陰曆正月初一。

然而, 古代並沒有法定新歲第一日一定叫元旦, 因此其他叫法也不少。 這些叫法在古詩中多有體現。 《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二·隋元會大饗歌》中稱“元春”:“展禮肆樂, 協此元春”;曹植《元會》詩中稱“元祚”:“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乃為嘉會, 宴此高堂”;晉·庾闡《揚都賦》詩中稱“元辰”:“歲惟元辰, 陰陽代紀”;晉·辛蘭曾《元正》詩中稱“元正”:“元正啟令節, 嘉慶肇自茲。 鹹奏萬年觴, 小大同悅熙”;唐·楊師道《奉和正日臨朝應詔》詩中稱“元辰”:“皇猷被寰宇,

端扆屬元辰”;唐·孟浩然《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詩中稱“新正”:“舊曲梅花唱, 新正柏酒傳”;唐·杜甫《遠懷舍弟穎、觀等》詩中稱“元日”:“舊時元日會, 鄉黨羨吾廬”;唐·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稱“元朔”:“獻歲視元朔, 萬方鹹在庭”;唐·溫庭筠《元日》詩中稱“端日”:“緒風調玉吹, 端日應銅渾”;宋·范成大《爆竹行》詩中稱“歲朝”:“歲朝爆竹傳自昔, 吳儂政用前五日”;宋·宋伯仁《歲旦》詩中稱“歲旦”等。 這些都是元旦的其他叫法。

再就是我國歷代元旦的月日也不一致, 伴隨朝代變更亦有變動。 夏在正月初一, 商在臘月初一, 周在十一月初一,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定為十月初一, 漢武帝太初元年時恢復夏朝以正月初一為元旦的紀年方法, 故又稱“夏曆”, 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

中華民國建立, 孫中山為了“行夏正, 所以順農時;從西曆, 所以便統計”, 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 而以西曆(西曆)1月1日為新年(元旦), 但當時並未正式公佈。 直到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 才正式決定採用西元紀年法, 將西曆(西曆)1月1日定為元旦。

品讀古詩, 盡享樂歲圖。 “一夜連雙歲, 五更分二年”, 晉·周處《風土記》曰:“除夕之夜, 改年更歲, 人們終夜不眠, 以待天明, 稱曰守歲”。 因此, “守”有“除”與“迎”的雙層含義, 人們格外看重這一天。 古人因此為我們留下了一幅幅豐富多彩的元旦“樂歲圖”。

元旦樂歲詩最有名的要屬北宋著名文學家王安石的那首名作《元日》了:“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詩人擇取過年時最典型的喜慶場景, 展現了一幅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民間元旦迎新圖;而唐·成文斡的《元旦》——“戴星先捧祝堯觴, 鏡裡堪驚兩鬢霜。 好是燈前偷失笑, 屠蘇應不得先嘗”, 則充分體現了年老童心與兒孫同樂的喜慶場面;唐代詩人厲元的“玉座臨新歲, 朝盈萬國人。 火連雙闕曉, 仗到五門春。 瑞雪銷鴛瓦, 祥光在日輪。 天顏不敢視, 稱賀拜空頻”, 讀之就像走進了一幅典雅隆重的宮廷賀年圖;“鄰牆旋打娛賓酒, 稚子齊歌樂歲詩。 老去又逢新歲月, 春來更有好花枝。 晚風何處江樓笛, 吹到東溟月上時”——明·陳獻章的這首《元旦試筆》, 更是將人們歡慶佳節的樂歲場景生動形象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夜雨解殘雪, 朝陽開積陰, 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陸遊的這首《己酉元旦》,描寫一夜細雨融化了殘雪,陽光燦爛,晴空一片,陰鬱一掃而光,又是何等清新美好。此刻,把酒寫聯,辭舊迎新,真是一件賞心樂事。清代愛國詩人張維屏的《新雷》——“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不著“元旦”“元日”等詞彙,卻寫出了人們賀歲、迎春的喜悅。

品讀古詩,領悟述懷情。“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元旦是回首舊歲、衝刺來年的起點。

北宋·蘇東坡《守歲》詩中道:“欲知垂盡歲,猶似走壑蛇……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詩人把飛逝的時光比作鑽洞的長蛇,到了一年的最後一天,如同剩下的蛇尾,想捉也捉不住了。詩人如此強烈地感歎時光飛逝,人生短暫,今日讀來仍是醒世警人。而唐·孟浩然《回家元日》——“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猶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既表達了大唐盛世老百姓迎春的喜悅心情,也展示出自己身為讀書人卻仍惦記百姓疾苦的情懷。宋·宋伯仁的《歲旦》雲:“居間無賀客,早起只如常。桃版隨人換,梅花隔歲香。春風回笑語,雲氣卜豐穰。柏酒何勞勸,心平壽自長。”詩人不僅知足常樂地歡度著新年,還告訴世人:春來了,只要快樂在心,安詳沉靜,一切順其自然,定會健康長壽。

明代才子文征明,25歲大好年華時元旦揮毫賦詩,既回首感慨“二十五年如水去,人生消得幾番除”,又激奮“人家除夕正忙時,我自挑燈揀舊詩,莫笑書生太迂腐,一年功夫是文詞”。清·孔尚任的《甲午元旦》:“蕭疏白髮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剪燭催幹宵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字裡行間躍動著一顆赤誠的童心,反映出他脫離官場後恬靜愉悅的心緒。

清代詩人趙翼在85歲耄耋之年寫了《除夕》一詩:“燭影搖紅焰尚明,寒深知己積瓊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聽雄雞第一聲。”足見老人依然惜時奮進之意,如此守歲達旦,心裡萌動一股活力,來年與時俱進,怎能不創造出人生新的輝煌?

“古歲今宵盡,新年明旦來”。元旦,是盤點人生、領悟生命的驛站。在這舊年與新年交替的門檻上,盤點過往,感悟人生,雖是時光飛逝,人生苦短,歲月不居,但“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我們自醒自悟,不斷補給加油,在新的一年裡,必能開啟一段昂揚向上的新征程。

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陸遊的這首《己酉元旦》,描寫一夜細雨融化了殘雪,陽光燦爛,晴空一片,陰鬱一掃而光,又是何等清新美好。此刻,把酒寫聯,辭舊迎新,真是一件賞心樂事。清代愛國詩人張維屏的《新雷》——“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不著“元旦”“元日”等詞彙,卻寫出了人們賀歲、迎春的喜悅。

品讀古詩,領悟述懷情。“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元旦是回首舊歲、衝刺來年的起點。

北宋·蘇東坡《守歲》詩中道:“欲知垂盡歲,猶似走壑蛇……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詩人把飛逝的時光比作鑽洞的長蛇,到了一年的最後一天,如同剩下的蛇尾,想捉也捉不住了。詩人如此強烈地感歎時光飛逝,人生短暫,今日讀來仍是醒世警人。而唐·孟浩然《回家元日》——“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猶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既表達了大唐盛世老百姓迎春的喜悅心情,也展示出自己身為讀書人卻仍惦記百姓疾苦的情懷。宋·宋伯仁的《歲旦》雲:“居間無賀客,早起只如常。桃版隨人換,梅花隔歲香。春風回笑語,雲氣卜豐穰。柏酒何勞勸,心平壽自長。”詩人不僅知足常樂地歡度著新年,還告訴世人:春來了,只要快樂在心,安詳沉靜,一切順其自然,定會健康長壽。

明代才子文征明,25歲大好年華時元旦揮毫賦詩,既回首感慨“二十五年如水去,人生消得幾番除”,又激奮“人家除夕正忙時,我自挑燈揀舊詩,莫笑書生太迂腐,一年功夫是文詞”。清·孔尚任的《甲午元旦》:“蕭疏白髮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剪燭催幹宵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字裡行間躍動著一顆赤誠的童心,反映出他脫離官場後恬靜愉悅的心緒。

清代詩人趙翼在85歲耄耋之年寫了《除夕》一詩:“燭影搖紅焰尚明,寒深知己積瓊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聽雄雞第一聲。”足見老人依然惜時奮進之意,如此守歲達旦,心裡萌動一股活力,來年與時俱進,怎能不創造出人生新的輝煌?

“古歲今宵盡,新年明旦來”。元旦,是盤點人生、領悟生命的驛站。在這舊年與新年交替的門檻上,盤點過往,感悟人生,雖是時光飛逝,人生苦短,歲月不居,但“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我們自醒自悟,不斷補給加油,在新的一年裡,必能開啟一段昂揚向上的新征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