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300年前中國有位“武器天才”,如果得以重用,中國將成世界第一

創新發展的背後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充裕的時間以及持之以恆的精神。 從古至今, 每一個朝代的鼎盛時期都是創新發展快速推進的時期, 湧現出來的一批批人才不斷為科技文化的大廈添磚加瓦。

在康熙年間就有這麼一位奇才名叫戴梓, 他發明了連珠火銃, 在平定戰亂中發揮了不可小視的作用。

戴梓出身於官宦世家, 他的父輩們都是清初的將軍, 自幼跟隨父輩們出入軍營, 久而久之, 對武器火藥就有了濃厚的興趣。 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就是火銃, 這是一種在戰鬥中用到的火器, 雖然, 威力並不是很大, 但是, 在當時的冷兵器時代, 大多數的將士們還在使用著刀矛一類的武器, 所以, 火銃這種射程遠的武器對敵人有著很強的威懾作用。

一六七四年, 福建等地的叛軍回應吳三桂一同進犯浙江, 康熙皇帝隨即派遣兩路軍隊奔赴閩浙地區剿滅叛賊。

時年二十五歲的戴梓也奉命隨軍一同前往, 他一路上為大將軍康親王分析當前的局勢, 並且, 將自己研製出的新型火銃——二十八連珠火銃獻給了康親王。

這種經過戴梓研發的新型火銃威力增強了不少, 它的設計十分巧妙, 銃背上的彈匣可以一次性貯存二十八枚火藥, 並且, 這些火藥的噴射都是相互銜接的, 扣動扳機之後彈藥就會自動落入銃筒中。 同時, 下一發彈藥也會隨之解脫等待發射, 甚至, 可以連續射出二十八枚火藥。

這在當時絕對可以算得上是殺傷力巨大的武器, 它不僅規避了舊式火銃容易受風雨潮濕影響的缺點, 同時, 還將西洋槍支射擊的優點吸收了進去。

這樣一來, 使用與操作更為便捷, 戰鬥力也提高了不少。 可以說, 這種連珠火銃比歐洲人馬克沁機槍的發明早了兩百多年, 可以稱得上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強的火器之一。 但是, 戴梓並沒有將這個“連珠銃”獻給軍營, 而是“藏器於家”。 原因據說是被一個夢給嚇怕了。

有一天晚上睡覺的時候,

戴梓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夢中人斥責他說, 上天有好生之德, 你如果將此器獻上使其“流布人間”, 你的子孫後代將沒有活人了。

一六八六年, 荷蘭政府派遣使者來到清朝, 獻上了他們國家製造的一種名叫“鳥槍”的槍支, 為了展示自己天朝大國的神威,

康熙皇帝下令讓戴梓在荷蘭使者歸國之前仿製出這種槍支。 之後, 戴梓果然不辱使命, 一口氣仿製出了十支類似的“鳥槍”。 朝廷將這些槍支全部回贈給了荷蘭使者, 以表示自己天朝大國無所不有, 宣揚國威成為了這些火器的使命。

由此, 我們也可以看出, 戴梓對於火器研究頗深。

然而, 令他自己最為得意的一件火器還是“子母炮”, 比利時的傳教士南懷仁來到清朝之後, 不斷鼓吹他們國家研製出的“子母炮”, 就連康熙皇帝聽完他的講述之後都稱讚不絕。 但是, 過了一年的時間這位傳教士都沒有研製出子母炮, 反而是戴梓在聽完他的講述之後自己開始動手製造, 花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將這種炮復原了出來。

這種火器長七十公分,重約一百八十千克,便於隨軍攜帶。它的火藥外形呈瓜狀,每枚重約三十斤,其中,還裝有數十顆小型彈藥,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將它稱作子母炮的原因。外殼撞擊炸裂之後其中的小型彈藥又會噴射而出,威力可想而知。康熙皇帝親自率領大臣們觀看試射,並且,將這門炮封為“威遠將軍”,還將戴梓的姓名刻到了炮身上以示紀念。

之後,這門炮在第二次遠征葛爾丹的時候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僅僅向敵軍大營開了三炮便將敵軍將士們嚇得魂飛魄散,康熙皇帝帶領著軍隊一路追殺了數十餘裡。

然而,這門大炮的製造者,火器天才戴梓的結局卻令人唏噓不已。因為子母炮的事情,康熙皇帝對他一再封賞而對南懷仁的態度變得不冷不熱,這就使得他們二人之間結下了仇恨。南懷仁時常派人觀察他的動向,伺機報復。

張獻忠的養子在投降了清朝之後被授予官爵,有一次故意刁難戴梓並且企圖勒索錢財,兩人言語不和轉為互毆。

事後南懷仁暗中造謠中傷戴梓,誣陷他“私通敵國”(即日本),朝廷將他的官職全部罷免後又貶到了瀋陽。

戴梓在盛京流放期間,生活極其困苦,冬夜中擁敗絮臥冷炕,淩晨還要踏著冰霜進山拾榛子,用以充饑。幸虧他的畫作還有人喜愛,遂多以賣書畫維持生計。戴梓在盛京期間,寫下了《早行》、《春日泛舟沈水》、《南塔柳蔭口占》、《南塔柳蔭》等吟詠盛京風物和名勝的諸多詩篇。

他在《早行》詩中吟道:“驅人寒夜起,行役意如迷。野火燒殘戌,霜披五更雞。冷灶吹餘燼,開門參正西”。描繪他在戌所服役,早夜起身在外時所見荒涼景象,抒發了淒苦之情。

這名朝廷的特殊罪犯在瀋陽艱難地生活了三十多年,由於他也屬於掌握國家軍事機密的大臣,所以,朝廷還派了專門的人員看守他。每到歲末還必須親自到京城接受刑部的審訊。直到他七十七歲時才被朝廷下令赦免,但是,沒過幾個月這位研究火器的天才便去世了。

參考資料:

『《清朝文獻通考·兵十六》、《清史稿·藝術傳四·戴梓傳》、《國朝省獻類征初編·戴梓傳》、《嘯亭雜錄》』

這種火器長七十公分,重約一百八十千克,便於隨軍攜帶。它的火藥外形呈瓜狀,每枚重約三十斤,其中,還裝有數十顆小型彈藥,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將它稱作子母炮的原因。外殼撞擊炸裂之後其中的小型彈藥又會噴射而出,威力可想而知。康熙皇帝親自率領大臣們觀看試射,並且,將這門炮封為“威遠將軍”,還將戴梓的姓名刻到了炮身上以示紀念。

之後,這門炮在第二次遠征葛爾丹的時候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僅僅向敵軍大營開了三炮便將敵軍將士們嚇得魂飛魄散,康熙皇帝帶領著軍隊一路追殺了數十餘裡。

然而,這門大炮的製造者,火器天才戴梓的結局卻令人唏噓不已。因為子母炮的事情,康熙皇帝對他一再封賞而對南懷仁的態度變得不冷不熱,這就使得他們二人之間結下了仇恨。南懷仁時常派人觀察他的動向,伺機報復。

張獻忠的養子在投降了清朝之後被授予官爵,有一次故意刁難戴梓並且企圖勒索錢財,兩人言語不和轉為互毆。

事後南懷仁暗中造謠中傷戴梓,誣陷他“私通敵國”(即日本),朝廷將他的官職全部罷免後又貶到了瀋陽。

戴梓在盛京流放期間,生活極其困苦,冬夜中擁敗絮臥冷炕,淩晨還要踏著冰霜進山拾榛子,用以充饑。幸虧他的畫作還有人喜愛,遂多以賣書畫維持生計。戴梓在盛京期間,寫下了《早行》、《春日泛舟沈水》、《南塔柳蔭口占》、《南塔柳蔭》等吟詠盛京風物和名勝的諸多詩篇。

他在《早行》詩中吟道:“驅人寒夜起,行役意如迷。野火燒殘戌,霜披五更雞。冷灶吹餘燼,開門參正西”。描繪他在戌所服役,早夜起身在外時所見荒涼景象,抒發了淒苦之情。

這名朝廷的特殊罪犯在瀋陽艱難地生活了三十多年,由於他也屬於掌握國家軍事機密的大臣,所以,朝廷還派了專門的人員看守他。每到歲末還必須親自到京城接受刑部的審訊。直到他七十七歲時才被朝廷下令赦免,但是,沒過幾個月這位研究火器的天才便去世了。

參考資料:

『《清朝文獻通考·兵十六》、《清史稿·藝術傳四·戴梓傳》、《國朝省獻類征初編·戴梓傳》、《嘯亭雜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