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傳染性強、死亡率可達100%的神經壞死病毒是石斑魚養殖的絆腳石,基因疫苗初步取得成功

廣 · 告

石斑魚是閩南地區家喻戶曉的名貴魚類, 由於野生石斑魚的數量十分有限, 近年來, 人工養殖的石斑魚已逐漸成為市場主流。 隨著我國石斑魚類人工繁育技術水準的提高及養殖模式的不斷創新, 石斑魚養殖業發展迅猛, 年產值可達百億元以上。 但鮮為人知的是, 石斑魚養殖業空前輝煌的同時, 行業發展也面臨巨大的瓶頸, 對石斑魚苗有致命性打擊的神經壞死病毒長期以來一直是阻礙養殖業發展的絆腳石。

作為全國石斑魚人工繁育及養殖領域的“領頭羊”, 福建省在研究攻克石斑魚病害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在20多年石斑魚苗種培育和病害研發的基礎上,

開展石斑魚神經壞死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研發, 經過幾年的艱苦探索, 研發合成的疫苗已被證實具有非常顯著的免疫效果, 研究團隊同時實現了針對幼小石斑魚苗的給藥方式等關鍵技術。 目前, 疫苗在廈門小嶝水產有限公司石斑魚育苗場已展開了初步應用, 資料顯示, 苗種的總體保護率達到80%以上, 育苗成活率也由原來的10%上升至48.72%。

福建水產研究所人員開展疫苗研究實驗。

石斑魚養殖的絆腳石

神經壞死病毒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多樣

石斑魚神經壞死病毒的流行和蔓延, 對石斑魚的人工苗種生產往往造成嚴重打擊, 石斑魚養殖業也因此暗藏巨大的風險。 對4釐米以內的仔魚和幼魚而言, 神經壞死病毒相當於絕症, 一旦染病, 嚴重時在一周內的死亡率可達100%。

福建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林克冰告訴記者, 石斑魚神經壞死病毒在苗種培育的20天到60天是危害最嚴重的時期, 病毒侵害石斑魚神經系統如腦神經細胞、視網膜細胞、脊髓神經細胞等, 導致魚苗無法正常遊動, 只能在水面不停打轉, 同時無法正常攝食, 養殖戶對這種病害有一種非常形象的說法, 叫作“顛”。

更為致命的是, 病毒的傳染性非常強, 再加上傳播途徑很多,

既可以從親魚、受精卵垂直傳播感染, 也能從養殖環境、餌料等水準傳播感染, 所以“殃及池魚”的情況比比皆是。 “早期養殖戶是靠天吃飯, 魚卵在池子裡能收多少就收多少。 後期出現了工廠化養殖, 10%的成活率已經不錯了, 如果能到40%已經算是天量, 所以石斑魚的育苗成本非常高。 ”

浸泡型疫苗初製劑。

免疫手段取得突破

研究出通過科學口服和浸泡的給藥方式

由於在養殖過程中根本無藥可醫, 要對付石斑魚神經壞死病毒, 學術界普遍比較認可的方式是通過疫苗進行預防。 2014年, 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石斑魚團隊開始了相關疫苗的研發工作。

研究人員開展疫苗注射實驗。

“對於病毒病,疫苗仍然是最有效、安全且無環境副作用的首選。”林克冰介紹,早在福建省水產研究所開展研究之前,國內也有其他科研團隊開展過相關工作,但是無一例外地止步於生產階段之前,導致這個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疫苗雖然研發出來了,但在應用方面卻存在不小的困難。“魚苗在20日齡就可能感染病毒,但這時候的魚苗和蚊子差不多大,輕輕一碰就可能會死,傳統的疫苗注射方式幾乎等同於直接殺死魚苗。”簡單來說,要使疫苗達到效果,就必須研發出更為科學的使用方式。

經過反復實驗和總結提升,省水產研究所石斑魚團隊在免疫手段上取得了突破,研究出了通過科學口服和浸泡的給藥方式,從而對石斑魚苗進行免疫。林克冰介紹,以口服為例,簡單來說就是把疫苗導入活體餌料如鹵蟲、輪蟲等體內,再喂飼給魚苗食用,“疫苗是生物成分,不會有殘留,目前為止也沒有發現任何副作用。”而在廈門小嶝水產有限公司石斑魚育苗場展開的初步應用也證實,使用了疫苗的幼魚體質和成長速度都優於未使用疫苗的幼魚。

目前,省水產研究所石斑魚團隊已經研發出了口服、浸泡和注射三種劑型疫苗,從效果來看,疫苗研發已經取得初步成功,但對省水產研究所的科研團隊而言,這還遠遠未達到預期。林克冰說,根據過往的經驗,疫苗從臨床試驗階段過渡到實際使用,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同時,要真正促進石斑魚養殖業健康發展,還必須兼顧成本控制。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可操作性,將疫苗應用與產業化養殖科學地結合在一起,是我省水產科研工作者正在努力解決的問題。而從本質上來看,疫苗的應用不僅對石斑魚養殖業是一大利好,而且是利於普通消費者的一件事——使用生物疫苗可以大幅度降低養殖過程中藥物的使用量,從根本上消除水產品的藥物殘留隱患,為消費者帶來健康優質的綠色水產品。

【連結】

福建省石斑魚產業走在全國前列

福建省是國內最早研發石斑魚人工繁育及養殖技術的省份,多家科研單位及高校從上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相關研究工作,上世紀90年代臺灣地區石斑魚養殖技術的引進、交流也促進了我省石斑魚繁育技術的突破;同時,國內多方水產養殖研究力量向石斑魚聚焦,使石斑魚人工繁育技術取得極大的成功。2000年之後,福建和臺灣石斑魚養殖企業及大批技術人員南下海南,帶動了石斑魚產業的蓬勃發展,全國石斑魚苗種生產、養殖、流通等產業鏈逐步形成。

2011年,福建省開始實施石斑魚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建設,經過科研團隊多年來的不懈努力,通過實施石斑魚產業關鍵技術的集成、研究和示範,奠定了扎實的石斑魚研究基礎,推動了石斑魚產業的發展壯大和可持續健康發展。目前,國內石斑魚養殖年產量達10萬噸以上,苗種產量約2.5億尾,產業直接產值達100億元以上,產業主要集中海南、福建、廣東等南方省份,福建省苗種及養殖產量均居全國前列。

END

研究人員開展疫苗注射實驗。

“對於病毒病,疫苗仍然是最有效、安全且無環境副作用的首選。”林克冰介紹,早在福建省水產研究所開展研究之前,國內也有其他科研團隊開展過相關工作,但是無一例外地止步於生產階段之前,導致這個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疫苗雖然研發出來了,但在應用方面卻存在不小的困難。“魚苗在20日齡就可能感染病毒,但這時候的魚苗和蚊子差不多大,輕輕一碰就可能會死,傳統的疫苗注射方式幾乎等同於直接殺死魚苗。”簡單來說,要使疫苗達到效果,就必須研發出更為科學的使用方式。

經過反復實驗和總結提升,省水產研究所石斑魚團隊在免疫手段上取得了突破,研究出了通過科學口服和浸泡的給藥方式,從而對石斑魚苗進行免疫。林克冰介紹,以口服為例,簡單來說就是把疫苗導入活體餌料如鹵蟲、輪蟲等體內,再喂飼給魚苗食用,“疫苗是生物成分,不會有殘留,目前為止也沒有發現任何副作用。”而在廈門小嶝水產有限公司石斑魚育苗場展開的初步應用也證實,使用了疫苗的幼魚體質和成長速度都優於未使用疫苗的幼魚。

目前,省水產研究所石斑魚團隊已經研發出了口服、浸泡和注射三種劑型疫苗,從效果來看,疫苗研發已經取得初步成功,但對省水產研究所的科研團隊而言,這還遠遠未達到預期。林克冰說,根據過往的經驗,疫苗從臨床試驗階段過渡到實際使用,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同時,要真正促進石斑魚養殖業健康發展,還必須兼顧成本控制。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可操作性,將疫苗應用與產業化養殖科學地結合在一起,是我省水產科研工作者正在努力解決的問題。而從本質上來看,疫苗的應用不僅對石斑魚養殖業是一大利好,而且是利於普通消費者的一件事——使用生物疫苗可以大幅度降低養殖過程中藥物的使用量,從根本上消除水產品的藥物殘留隱患,為消費者帶來健康優質的綠色水產品。

【連結】

福建省石斑魚產業走在全國前列

福建省是國內最早研發石斑魚人工繁育及養殖技術的省份,多家科研單位及高校從上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相關研究工作,上世紀90年代臺灣地區石斑魚養殖技術的引進、交流也促進了我省石斑魚繁育技術的突破;同時,國內多方水產養殖研究力量向石斑魚聚焦,使石斑魚人工繁育技術取得極大的成功。2000年之後,福建和臺灣石斑魚養殖企業及大批技術人員南下海南,帶動了石斑魚產業的蓬勃發展,全國石斑魚苗種生產、養殖、流通等產業鏈逐步形成。

2011年,福建省開始實施石斑魚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建設,經過科研團隊多年來的不懈努力,通過實施石斑魚產業關鍵技術的集成、研究和示範,奠定了扎實的石斑魚研究基礎,推動了石斑魚產業的發展壯大和可持續健康發展。目前,國內石斑魚養殖年產量達10萬噸以上,苗種產量約2.5億尾,產業直接產值達100億元以上,產業主要集中海南、福建、廣東等南方省份,福建省苗種及養殖產量均居全國前列。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