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鄉村振興成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

在新的歷史時期, 鄉村振興上升到中央戰略層面, 越來越受到重視。

12月28日至29日, 2017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 會議提出,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是我們党“三農”工作一系列方針政策的繼承和發展,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安排, 會議也明確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走”的目標任務:到2020年, 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 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 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

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 鄉村全面振興,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一直以來, 解決好“三農”問題都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會議指出, 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並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 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 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 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 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上升到戰略高度的鄉村振興

十八大以來, 中央推動了“三農”工作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 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會議指出,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

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 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 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品質。

當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是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 並將其上升到戰略高度的重要原因。 因為“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並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 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 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 ”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中解讀稱, 當前, 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

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 是農村發展不充分。 現在, 農業發展品質效益競爭力不高, 農民增收後勁不足, 農村自我發展能力弱, 城鄉差距依然較大。 要採取超常規振興措施, 在城鄉統籌、融合發展制度設計、政策創新上想辦法、求突破。

此前,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陳錫文在“2018中國農業發展新年論壇暨中國農業企業領袖論壇”作了題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題演講。 他表示, 十九大報告一共提出了七大戰略, 唯獨鄉村振興是第一次被提出。

這一戰略提出的背景正值處在中國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歷史交匯點, 有其特殊背景,

在陳錫文看來, 這個背景就是中國的特殊國情。 作為人口大國, 中國的城鎮化率即便將來達到70%, 也意味著農村將居住有4.5億的人口。 “如果不把一個有著4.5億人生活的地域建設好、不讓他們能夠獲得像城裡人一樣的幸福生活——說句實在話——我們就對不起農民。 正是從這個角度去講, 一定要把農村建設好, 一定要讓農業更好地發展, 這樣才能促進整個中國的現代化穩步地、有根基地向前推進。 ”

此外, 基於此前中央領導對中國的人口城鎮化問題所提出的“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的判斷, 陳錫文認為, 在城鎮化這樣一個比較漫長的進程中, 如果農村還存在著數量相當大的人口, 怎麼可以讓農村衰落?而且在這麼大數量農村人口的背景下, 中國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讓農村衰敗的,否則這個國家就會產生一種難以承受的壓力。

正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中國在未來二三十年發展中的一種階段性特徵,陳錫文稱,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實際上是在提醒人們,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不能忽視農村、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忽視農民。而只有這個問題能夠得到更多人的重視,在城鎮和工業發展過程中,農村才真正不會衰敗。

有著“最大潛力和後勁”的農村

會議指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儘管農村的振興工作“最艱巨最繁重”,但有著“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的農村,也有著“最大的潛力和後勁”。農業農村的優先發展,並非只意味著投入。如今隨著城市消費群體對鄉村生活環境的需求越來越旺盛,恰恰提升了鄉村裡所蘊含的、有待深入挖掘的巨大商業價值。

此前,在億邦動力網主辦的“中國智慧三農大會”論壇上,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院長李鳴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而解決城鄉發展的不平衡、農村地區的發展不充分問題,也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成長機會。

他認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農村地區的具體表現是,農產品的供求結構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資源環境壓力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乏力,這些問題依然突出。同時增加產量與提升品質、成本攀升與價格低迷、庫存高企與銷售不暢、小生產與大市場、國內外價值倒掛等矛盾亟待破解。

李鳴濤認為,如果以互聯網的新思維去看待農村地區資源的整合,那麼未來農村地區將成為共用經濟的藍海,具有非常巨大的發展潛力,那麼這其中就有很大的創新空間。比如農村物流,在解決的過程中,就有很多共用經濟的雛形,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將分散資源對接起來。再比如,農村電商自身有著對需求的精准把握,資料、服務體驗的創新等優勢,也將會為解決矛盾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為此,會議強調,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就需要走好走城鄉融合發展、共同富裕、品質興農、鄉村綠色發展、鄉村文化興盛、鄉村善治、中國特色減貧這七條道路。此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還必須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啟動主體、啟動要素、啟動市場,著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會議強調,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党,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切實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域、協調各方,提高新時代党領導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水準。

值得關注的是,跟扶貧攻堅戰一樣,中央要求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並且要強化鄉村振興規劃引領,制定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計畫、重大行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要科學規劃、注重品質、從容建設,不追求速度,更不能颳風搞運動。

中國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讓農村衰敗的,否則這個國家就會產生一種難以承受的壓力。

正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中國在未來二三十年發展中的一種階段性特徵,陳錫文稱,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實際上是在提醒人們,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不能忽視農村、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忽視農民。而只有這個問題能夠得到更多人的重視,在城鎮和工業發展過程中,農村才真正不會衰敗。

有著“最大潛力和後勁”的農村

會議指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儘管農村的振興工作“最艱巨最繁重”,但有著“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的農村,也有著“最大的潛力和後勁”。農業農村的優先發展,並非只意味著投入。如今隨著城市消費群體對鄉村生活環境的需求越來越旺盛,恰恰提升了鄉村裡所蘊含的、有待深入挖掘的巨大商業價值。

此前,在億邦動力網主辦的“中國智慧三農大會”論壇上,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院長李鳴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而解決城鄉發展的不平衡、農村地區的發展不充分問題,也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成長機會。

他認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農村地區的具體表現是,農產品的供求結構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資源環境壓力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乏力,這些問題依然突出。同時增加產量與提升品質、成本攀升與價格低迷、庫存高企與銷售不暢、小生產與大市場、國內外價值倒掛等矛盾亟待破解。

李鳴濤認為,如果以互聯網的新思維去看待農村地區資源的整合,那麼未來農村地區將成為共用經濟的藍海,具有非常巨大的發展潛力,那麼這其中就有很大的創新空間。比如農村物流,在解決的過程中,就有很多共用經濟的雛形,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將分散資源對接起來。再比如,農村電商自身有著對需求的精准把握,資料、服務體驗的創新等優勢,也將會為解決矛盾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為此,會議強調,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就需要走好走城鄉融合發展、共同富裕、品質興農、鄉村綠色發展、鄉村文化興盛、鄉村善治、中國特色減貧這七條道路。此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還必須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啟動主體、啟動要素、啟動市場,著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會議強調,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党,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切實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域、協調各方,提高新時代党領導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水準。

值得關注的是,跟扶貧攻堅戰一樣,中央要求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並且要強化鄉村振興規劃引領,制定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計畫、重大行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要科學規劃、注重品質、從容建設,不追求速度,更不能颳風搞運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