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讀資治通鑒劄記501 秦國滅亡的軍事經濟原因

錯又上言曰【按:軍事經濟問題。 這是個比前面的問題更為複雜的問題。 從秦亡的歷史經驗談起, 繼而徙民邊塞, 繼而安民, 繼而教民,

共是四個部分, 仍舊是兵民和一的體制。 】:"臣聞秦起兵而攻胡、粵者【按:倆個方向。 南部和北邊。 】, 非以衛邊地而救民死也, 貪戾而欲廣大也【按:目的是擴張。 這是秦國滅亡的根本原因。 】, 故功未立而天下亂【按:秦國亡國的歷史經驗。 這次就更為深刻了。 也客觀了。 明顯沒有什麼暴秦的說法了】。 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勢【按:擴張領土的戰爭的發展趨勢。 】, 戰則為人禽【按:戰則敗。 】, 屯則卒積死【按:屯則死。 這是對秦國在南北兵敗的補充說明。 到此算是一層, 對秦國滅國的基本總結。 】。 夫胡、貉之人, 其性耐寒;揚、粵之人, 其性耐暑【按:從此句開始進入第二層, 這句是介紹南北人民的體質特點和氣候的特點。 】。 秦之戍卒不耐其水土, 戍者死于邊, 輸者僨於道【按:秦人不服水土,
自然不會長久。 】。 〔耐, 乃代翻。 服虔曰:僨, 僕也, 如淳曰:僨, 音奮。 〕

秦民見行, 如往棄市, 因以謫發之, 名曰『謫戍』【按:所以開始厭戰了。 】;先發吏有謫及贅婿、賈人, 後以嘗有市籍者, 又後以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 後入閭取其左。 〔應劭曰:秦以謫發戍,

先自吏有過至於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曹輩盡, 複入閭取其左者發之, 未及取右而秦亡。 孟康曰:秦時複除者居閭之左, 後發役不供, 複役之也。 師古從應說。 閭, 裡門也;居閭之左者, 一切發之。 〕【按:徵調人的順序。 總之是層次越來越低了。 這自然也就得罪的人多了。 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大。 這就是往回回溯秦朝歷史, 再補充歷史細節。 這在當初我們寫秦代的時候反倒沒有。 】發之不順, 行者憤怨【按:這是惡果。 自然大家都討厭。 】, 有萬死之害而亡銖兩之報, 〔亡, 古無字通。 〕死事之後, 不得一算之複【按:算得上是經濟賬。 這才是最根本的厲害關係。 資治通鑒就是如此, 大面上是仁義道德, 但是歷史關鍵點上卻全都是利益在作祟。 這其實也是大歷史學家和大歷史著作成功的所在,
就是在關鍵點上絕不馬虎。 如果冠以哲學的稱呼, 那就是在關鍵點上肯定是唯物主義的。 在關鍵點上馬虎也是很多史學不成功的原因。 然而《漢書》原文在“萬死之害”前面還有一句, 個人覺得還是很重要的。 即:“故戰勝守固則有拜爵之賞, 攻城屠邑則得其財鹵(擄)以富家室, 故能使其眾蒙矢石, 赴湯火, 視死如生。 ”我覺著這句話不該刪去。 因為這句話的引申的意思恰恰是說秦帝國在沒有達到疆域的定點的時候, 還有發展潛力, 秦國的統一戰爭還可以為士兵帶來好處。 而後面 的話恰恰是說到了定點了, 秦帝國就不能再給士兵任何好處了。 發展到頂點就沒有生命力, 沒有生產力了。 這是個很好的正反兩面。
這也讓我們看到秦國的獎勵耕戰的制度其實也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 】, 〔漢律:人出一算, 算百二十錢。 〕天下明知禍烈及己也【按:已經成為天下共識了。 這也就意味著已經成為整體的問題, 成為系統的危機了。 】;〔師古曰:猛火曰烈, 取以喻耳。 〕陳勝行戍, 至於大澤, 為天下先倡, 〔事見七卷二世元年。 〕天下從之如流水者, 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按:進而補之于陳勝的事情。 此處下筆不多, 但是筆筆連環, 步步遞推, 邏輯緊密。 如此小地方, 文章也是滴水不漏。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