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看完這篇文章,你會為鎮江自豪的!

南朝石刻, 美在田野裡的國寶

在殘陽的輝映中, 我看到了一尊尊巨大的、長著翅膀的石獸, 雄奇而壯麗, 肅穆而莊嚴地站立在荒草萋萋的原野上, 昂首挺胸, 展翅欲飛。

於是, 時光之流席捲著我, 不停地倒退、倒退, 最終停泊在1500多年前的齊梁帝國。

那是一個刀光劍影、帝王更迭的亂世。 78個春秋中, 先後有15位從丹陽走出的蕭氏皇帝輪流登場, 上演了一段段血雨腥風的故事。 分裂、動盪的亂世令人心痛, 而亂世中呈現的對生命的漠視更讓人心寒。 然而, 歷史委實神奇而詭異, 那卻是一個在藝術上非常值得誇耀的時期, 尤其是那些矗立在帝王與諸侯陵墓前的, 被人們稱作天祿、麒麟、辟邪的石獸, 不僅是中國石雕史上的傑作, 也成了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

梁大同十年(544年)初春的一天, 81歲的梁武帝蕭衍, 率一行隨從浩浩蕩蕩地來到他的出生地丹陽, 拜謁其父梁文帝的建陵,

故鄉老少, 接踵而至。 領了賞錢的千餘名父老鄉親, 山呼萬歲。 在此起彼伏的歡呼聲中, 眼神迷離的武帝, 最後看了一眼父親陵前的天祿、麒麟石獸, 以及刻有正反文“太祖文皇帝之神道”的神道石柱, 依依不捨地打道回官。

梁武帝蕭衍

5年後,

在“候景之亂“中駕崩的他, 也被葬到了父親的身邊。 一層黃士, 埋葬了梁武帝, 同時也埋葬了一個朝代。 唯有陵墓前的石獸, 穿越漫漫的時間隧道, 雄踞在原野中, 昂首於天地間, 向後人講述著齊梁的那些事兒。

成語“中流擊楫”的幕後故事

西晉“永嘉之亂”讓司馬氏的王朝搖搖欲墜, 中原陷入水深火熱。 大批北方難民紛紛逃往江南, 其中有個叫祖逖的好漢, 率親族党宗幾百家一同南遷。 那時候, 坐鎮南京的琅琊王鎮東大將軍司馬睿儼然成為朝廷的代理人, 他任命祖逖為徐州刺史, 這顯然是個虛空頭街, 不過是做人情封官許願。 因為此時北方的徐州早已落入敵手, 是淪陷區, 祖逖人在江南, 只能望江興歎。

祖逖沒人、沒錢、沒裝備,

基本上就是一個光杆司令。 司馬睿發給他一千人的食糧和三千匹布, 讓他自己渡江去招募軍隊, 能做到哪一步算哪一步。

這無異於以卵擊石, 結果祖逖不畏艱難, 不怕流血犧牲, 從鎮江(時稱南徐州)西津渡出發渡江北上, 船行至長江中間, 面對浩瀚江水,

他敲著船槳說:“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 有如大江!”意思是說, 如果不能收復中原, 我就不再回來了。 這便是成語“中流擊楫”的出處。 多少年來, 人們很少去追究此次北伐是否成功, 甚至對祖逖具體在什麼日子渡江, 也沒有確切記載。

東晉南遷開始了長達260多年的南北大分裂,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東晉南遷之後, 尤其是南宋倉皇北顧, 習慣于強勢的中原漢族政權轉為劣勢, 處於明顯下風, 鎮江的軍事橋頭堡作用立刻彰顯出來。 退必須守, 進可以攻, 鎮江在, 江南還在;鎮江一失, 江南不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