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很短……道理很深——於丹

▲人年輕時都是在用加法生活, 但是到一定層次時, 要學會用減法生活。 你的心靈如果被所得堆滿, 最後就會累於得。

▲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 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 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

▲該放下時且放下, 你寬容別人, 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 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

▲從某種意義上說, 一個人心中有什麼, 他看到的就是什麼。 ­

▲迷惑多是因為眼界不夠大, 井底之蛙怎麼能知道什麼叫海闊天空呢?

▲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

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 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 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 去輻射他人, 溫暖他人, 讓家人朋友乃至於更廣闊的社會, 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

▲《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 是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 ­

▲ "神於天, 聖於地"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 可以自由翱翔不妥協于現實世界上很多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 能夠在這個大地上進行他行為的拓展。

▲中國哲學崇尚的是一種莊嚴、理性和溫柔敦厚之美。

▲真正的和諧決不僅僅是一個社區鄰里之間的和諧, 也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還包括大地上萬物和諧而快樂地共同成長;人對自然萬物,

有一種敬畏, 有一種順應, 有一種默契。 ­

▲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個指標, 而真正從內心感到安定和對於政權的認可, 則來自於信仰。

▲只有真正的賢者, 才能不被物質物質生活所累, 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 ­

▲越是競爭激烈, 越是需要調整心態, 並且調整與他人的關係。 ­

▲你寬容一點, 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你需要幫助的人, 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 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 一點不能拖延。 ­

▲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 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 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用平和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

▲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 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

▲仁者不憂, 智者不惑, 勇者不懼, 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遺憾。

▲要做到內心的強大, 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

▲內心有一種在理性制約下的自信與鎮定, 這是因為他有著寬廣的胸懷和高遠的志向。 ­

▲其實就像我們面前有半瓶子酒, 悲觀主義者說:這麼好的酒, 怎麼就剩半瓶了?樂觀主義者說:這麼好的酒還有半瓶呢!

▲如果你的心靈很敞亮, 很仁厚, 你有一種坦率和勇敢, 那麼你有可能收穫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

▲你想要做一個別人願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 最關鍵是的你要有一個敞亮的心懷。

­

▲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 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 ­

▲如果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國君(領導)旁邊, 雖然表示親近, 但離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朋友旁邊, 雖然看起來親密, 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

▲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 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 有一點餘地。 花未全開, 月未圓。 這是人間最好的境界, 花一旦全開, 馬上就要凋謝了, 月一旦全圓, 馬上就要缺損了。 而未全開未全圓, 仍使你的心有所期待, 有所憧憬。 ­

▲如何謀其政, 首先是做事的原則, 要講究道義, 其次是做事的方式, 要少言多行;慎言, 就是說話要小心, 不要說自己做不到的事。 ­

▲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這麼做的好處就是讓自己的少一點後悔。

我們在做一件事這前要先想後果, 我們做事要先往遠處想想, 謹慎再謹慎, 以求避免對他人的傷害, 減少自己之後的悔恨。 說話要用腦子, 做事要考慮後果, 這是為人處事很重要的一點。 ­

▲“修己以敬”好好修煉自己, 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 “修己以安人”在修煉好自己的前提下, 再想法讓別人安樂。 “修身”是對國家、對社會負責任的第一前提。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是一種信仰, 一種情懷, 一種社會擔當, 但是前提是樸素的, 是始自腳下的。 修身養性、做好自我, 就是起點。 ­

▲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 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 讓自己成為使他人快樂的人, 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 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

▲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對外界的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小人就是沒有大眼界,搶佔眼前小便宜的人。­

­▲生活中真正的快樂是心靈的快樂,它有時不見得與外在的物質生活有緊密的聯繫。真正快樂的力量,來自心靈的富足,來自於一種教養,來自於對理想的憧憬,也來自於與良朋益友的切磋與交流。

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

▲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對外界的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小人就是沒有大眼界,搶佔眼前小便宜的人。­

­▲生活中真正的快樂是心靈的快樂,它有時不見得與外在的物質生活有緊密的聯繫。真正快樂的力量,來自心靈的富足,來自於一種教養,來自於對理想的憧憬,也來自於與良朋益友的切磋與交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