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廣東這個700年的村子,“人民公社”沿用至今,成為珠三角的明星

鄉儂物語

崖口村,

珠江口伶仃洋邊的一個小村莊,

位於廣東省中山市東南部。

地理位置優越, 田園風光宜人。

南鄰珠海市, 東接伶仃洋,

隔海相望是香港。

背山面海, 土地肥沃, 氣候溫和。

然而這卻不是崖口村聲名遠播的原因,

村裡至今仍實行的人民公社制度, 才是它的立身之本。

這個獨樹一幟的村子,

依然頑強地生活在珠三角繁喧的市場經濟中,

堅持自己的發展道路。

01

一村兩制

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 有個叫崖口村的地方。 先祖是南宋時期遷徙到這的居民, 世代以農耕為主, 至今已有七百年歷史。

改革開放之後, 因為臨近港澳, 崖口村一些村民去了香港、澳門, 一部分做生意、開工廠, 一部分充當勞動力。 而留在村裡的都是些家底薄、學歷低、無技術的弱勢群體。

由於長期跟著政府走, 已經習慣了集體生產, 因此村黨支部提出全方位開放, 實行一村兩制的策略。 讓村民自由選擇, 可以走市場經濟道路, 也可以留下來, 繼續走共同富裕道路。

就這樣, 村黨支部把留下來的弱勢村民組織起來, 繼續搞集體生產, 保護弱者, 按勞分配。

當時,中山縣委謝明仁書記說:“中山不搞一刀切,村民喜歡這種辦法,隨其選擇。”因此村黨支部帶領這些留下的農民,延續這種體制直到現在。

02

“人民公社”風雨飄搖!

隨著珠三角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成為稀缺資源,珠三角地區的番禺、順德、中山等地常常曝出有村民因賣地“一夜暴富”的新聞,這讓崖口村的村民十分眼熱。於是,整個村子的氣氛開始變得不同尋常起來。

2008年中山政府提出開發東部沿海地區的戰略部署成了導火索,崖口村正處在該市開發範圍之內。7月23日,一千多名村民突然同時湧向村委會,將村幹部團團圍住,要求給個說法。此後,連續數日,天天晚上都有村民聚集在村委會。

一周之後,崖口進行了關於土地開發方式的村民公決,3334人中,只有28人表示反對,大多數股民同意一次賣給中山市土地儲備中心壹萬壹仟柒佰多畝土地,賣得伍億肆仟多萬元,全村買了社保、醫保後,每位股民還能分到壹拾肆萬貳仟元。

就在原村書記“下崗”之後,外界傳言最後的人民公社崖口村即將解體,引起了上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在深入崖口村調研後,最終得出結論——“解體不了”。

譚偉欽自從陸漢滿手上接任村委書記以來,越來越感覺到建設崖口村心有餘而力不足。

為了發展村裡的經濟,他決定引入旅遊專案。然而,最終因為建設用地的原因不了了之。“崖口村幾乎所有土地都是農保用地(只能種糧食,不能搞建設,政府規劃的農田保護用地),沒法改變其性質。要想發展,只能等政府重新規劃。”

03

海上牧場,花園漁村

崖口村雖然鬧出了賣地風波,而且也因此獲得了利益,但依舊沒能動搖集體生產。

為維繫集體經濟發展,崖口村用了兩種辦法,一種是集體經濟,這本是低效率的,單靠集體經濟,是不能維持持久發展。另一種經濟模式——市場經濟。兩種經濟並軌實施,利用市場經濟賺取財富,支持集體經濟的發展,補貼農民的農業收入,進行農田水利、道路建設,平整土地,引進農業機械,替代了傳統農業的落後耕作模式,減輕了農民勞動強度,縮短勞動時間,提高生產效率,完善各種農業基礎設施,從植保、品種、耕作方法等各個方面,實行科學管理。

為處理兩種體制利益分配關係,崖口村在2002年完成了土地開墾工程後,將其中二萬畝圍墾土地,實行了份制。2006年,又實行了第二次股份制。它的功能是:一、維繫村莊繼續實施一級管理;二、安置農民就業;三、承擔村莊各項建設;四、承擔社會管理費用;五、承擔社會福利;六、承擔不可預測的重大自然災害和其他開支。

如今,他們借著“珠三角最後的‘人民公社’”這塊招牌,將“海上牧場、花園漁村”作為總體定位,開始大力發展旅遊產業。以此來盤活古村文化、公社文化、飄色、水田、紅樹林、海灘等特色旅遊資源。

崖口特色美食街

將聚合崖口村周邊特色餐館,以崖口公社元素、田園元素統一整改餐館外立面風格,保留口碑較好的特色餐館,通過村委投資,鼓勵村民參與美食街建設,將本村的特色菜肴發揚出去,形成主題鮮明的特色美食街。

公社文化博覽廣場

一方面,以曬穀場、大糧倉、公社食堂為博覽廣場基本載體,用修舊如舊手法復原建築歷史風貌,使之具有公社年代感;另一方面,深度挖掘崖口公社文化以及全國公社文化,將公社年代的典型器物、經典場景等在博物館內展示;再一方面,利用微縮景觀重塑崖口公社集體生產景觀,豐富廣場文化景觀。

海上泡泡營地公園

景觀營造方面,在營地沿岸用圓形的燈泡、輕柔的燈光色彩打造螢光效果的水岸。為滿足遊人餐飲需要,同時又不影響片區靜謐的氛圍定位,可適當引進安靜的咖啡館。

飄色博物館

以飄色為展覽主題,將飄色的模型、製作工具等進行實物展示,建設飄色文化的主題展廳。建立媒體播放室,展演歷年崖口飄色巡迴演出。將崖口的建村、圍墾、集體生產故事通過微縮景觀的模式進行展示。除此之外,博物館還承辦與中山民俗文化相關的展覽,也可往舉辦音樂會、公益講座、古村論壇等方向發展。

發展規劃內容很豐富,談及崖口村新的變化,已經60多歲的順伯充滿期待。“對於我們來說,如果這種改變能夠帶來長久的收益,我們一定支援。畢竟我們已經老了,村子需要新的變化,年輕人需要更好的生活。”

對於他而言,村集體收入增加,在外打工的兒子能早點回來團聚,便是他最大的期待。

當時,中山縣委謝明仁書記說:“中山不搞一刀切,村民喜歡這種辦法,隨其選擇。”因此村黨支部帶領這些留下的農民,延續這種體制直到現在。

02

“人民公社”風雨飄搖!

隨著珠三角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成為稀缺資源,珠三角地區的番禺、順德、中山等地常常曝出有村民因賣地“一夜暴富”的新聞,這讓崖口村的村民十分眼熱。於是,整個村子的氣氛開始變得不同尋常起來。

2008年中山政府提出開發東部沿海地區的戰略部署成了導火索,崖口村正處在該市開發範圍之內。7月23日,一千多名村民突然同時湧向村委會,將村幹部團團圍住,要求給個說法。此後,連續數日,天天晚上都有村民聚集在村委會。

一周之後,崖口進行了關於土地開發方式的村民公決,3334人中,只有28人表示反對,大多數股民同意一次賣給中山市土地儲備中心壹萬壹仟柒佰多畝土地,賣得伍億肆仟多萬元,全村買了社保、醫保後,每位股民還能分到壹拾肆萬貳仟元。

就在原村書記“下崗”之後,外界傳言最後的人民公社崖口村即將解體,引起了上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在深入崖口村調研後,最終得出結論——“解體不了”。

譚偉欽自從陸漢滿手上接任村委書記以來,越來越感覺到建設崖口村心有餘而力不足。

為了發展村裡的經濟,他決定引入旅遊專案。然而,最終因為建設用地的原因不了了之。“崖口村幾乎所有土地都是農保用地(只能種糧食,不能搞建設,政府規劃的農田保護用地),沒法改變其性質。要想發展,只能等政府重新規劃。”

03

海上牧場,花園漁村

崖口村雖然鬧出了賣地風波,而且也因此獲得了利益,但依舊沒能動搖集體生產。

為維繫集體經濟發展,崖口村用了兩種辦法,一種是集體經濟,這本是低效率的,單靠集體經濟,是不能維持持久發展。另一種經濟模式——市場經濟。兩種經濟並軌實施,利用市場經濟賺取財富,支持集體經濟的發展,補貼農民的農業收入,進行農田水利、道路建設,平整土地,引進農業機械,替代了傳統農業的落後耕作模式,減輕了農民勞動強度,縮短勞動時間,提高生產效率,完善各種農業基礎設施,從植保、品種、耕作方法等各個方面,實行科學管理。

為處理兩種體制利益分配關係,崖口村在2002年完成了土地開墾工程後,將其中二萬畝圍墾土地,實行了份制。2006年,又實行了第二次股份制。它的功能是:一、維繫村莊繼續實施一級管理;二、安置農民就業;三、承擔村莊各項建設;四、承擔社會管理費用;五、承擔社會福利;六、承擔不可預測的重大自然災害和其他開支。

如今,他們借著“珠三角最後的‘人民公社’”這塊招牌,將“海上牧場、花園漁村”作為總體定位,開始大力發展旅遊產業。以此來盤活古村文化、公社文化、飄色、水田、紅樹林、海灘等特色旅遊資源。

崖口特色美食街

將聚合崖口村周邊特色餐館,以崖口公社元素、田園元素統一整改餐館外立面風格,保留口碑較好的特色餐館,通過村委投資,鼓勵村民參與美食街建設,將本村的特色菜肴發揚出去,形成主題鮮明的特色美食街。

公社文化博覽廣場

一方面,以曬穀場、大糧倉、公社食堂為博覽廣場基本載體,用修舊如舊手法復原建築歷史風貌,使之具有公社年代感;另一方面,深度挖掘崖口公社文化以及全國公社文化,將公社年代的典型器物、經典場景等在博物館內展示;再一方面,利用微縮景觀重塑崖口公社集體生產景觀,豐富廣場文化景觀。

海上泡泡營地公園

景觀營造方面,在營地沿岸用圓形的燈泡、輕柔的燈光色彩打造螢光效果的水岸。為滿足遊人餐飲需要,同時又不影響片區靜謐的氛圍定位,可適當引進安靜的咖啡館。

飄色博物館

以飄色為展覽主題,將飄色的模型、製作工具等進行實物展示,建設飄色文化的主題展廳。建立媒體播放室,展演歷年崖口飄色巡迴演出。將崖口的建村、圍墾、集體生產故事通過微縮景觀的模式進行展示。除此之外,博物館還承辦與中山民俗文化相關的展覽,也可往舉辦音樂會、公益講座、古村論壇等方向發展。

發展規劃內容很豐富,談及崖口村新的變化,已經60多歲的順伯充滿期待。“對於我們來說,如果這種改變能夠帶來長久的收益,我們一定支援。畢竟我們已經老了,村子需要新的變化,年輕人需要更好的生活。”

對於他而言,村集體收入增加,在外打工的兒子能早點回來團聚,便是他最大的期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