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青島靈山灣畔“老人與海”的故事:大海·漁船·堅守·傳承……

入九以後

天氣比較冷

平時只在近海打魚的小馬力漁船

基本不出海了

漁民開始維護漁船

一些修船師傅又開始忙碌起來

靈山灣畔不少漁船已經不出海了, 停在碼頭上等待維修。

家住西海岸新區煙臺前村的老葛就是其中的一位。 最近一些日子, 他基本上過得是披星而出, 戴月而歸的生活, 每天能收入300元左右, 累並快樂著。

每天披星而出戴月而歸

老葛在給漁船上填縫劑。

12月27日, 天剛濛濛亮, 家住西海岸新區煙臺前村的老葛就駕駛三輪車來到了靈山灣畔, 今年50歲的老葛是一名漁民, 家裡養著一條十幾馬力的小漁船, 同時他也是一名修船師傅, 因為技術不錯, 附近村的漁民漁船需要維護了, 總會找到他。

老葛在認真檢查船的縫隙情況。

老葛先將填縫劑塞進船的縫隙裡, 然後認真抹平。

早上7時左右, 記者在西海岸新區風河入海口處看到, 呆著一頂黃色帽子的老葛正在敲打著漁船上接近腐爛的船板, 寒風很冷, 吹著他古銅色的臉, 但即便這樣, 他的額頭上依然閃著汗珠,

因為騰不開手, 有時就用肥大的袖子擦一把。

東方剛濛濛亮, 老葛已經開始做活了。

一望無際的大海, 空曠的沙灘上, 只有老葛一個人在忙活, 老葛說, 作為一名修船師傅, 必須適應這樣的生活。

漁船、遠處的靈山島、天上的雲彩跟正在工作的老葛一起, 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修一條漁船至少兩天時間

老葛十幾歲就開始跟著父輩出海打魚, 抽空學修船。 結婚後他獨立門戶, 依然幹著這些營生, 手藝也越來越精湛。 靠著打魚和修船手藝, 他娶妻生子, 那時候活多, 海裡的魚也多, 他收入還不錯, 小日子和和美美。

“我幹了幾年以後,修船師傅越來越多了,活接得少了。從上世紀90年代起,我安心出海打魚,逐漸就把修船的手藝撂下了。”老葛說,從10年前開始,海裡的魚越來越難打了,他又操起了修船的營生,多一份工作,就意味著多一份收入。

漁船的縫隙已經被填縫劑抹平。

一艘木船重量至少千把斤,老葛和幾名夥計需要在杠杆的支撐下,才能將船翻轉過來維修。在老葛的工具箱裡,裝著斧子、鉋子、鋸子、鑿子、鑽子、曲尺、墨斗、縫鉤等20多種工具。每修一隻船時,他都要仔細察看船體的損傷。

通常船頭養魚的部分以及船底因為跟水接觸多,比較容易爛,所以一般損傷都集中在這兩處,需要把破損嚴重的部分拆解下來,再用新的杉木料依照形狀做成新的部件,用船釘釘上。

老葛在認真工作。

如發現船縫的舊油石灰顏色變黑發黴,就說明裡面的麻絲已經爛了,需要更換新的桐油石灰,得用鑿子將船體縫隙裡的舊桐油石灰全部鑿掉後重新填補。

桐油石灰也叫填縫劑,需要用麻絲、桐油、石灰油三種材料混合而成。把剁成一寸長的麻絲放到桐油和石灰中去攪拌均勻,幹了加桐油,稀了加石灰,然後取出後,用錘子或秤砣不斷地捶打,越柔軟越好,直到用手捏不粘手才算捶打合格。

為了節省成本,老葛用廢棄的味極鮮瓶子來裝填縫劑。

糊桐油石灰是個技術活,整個工序必須一絲不苟,連針眼大的窟窿也不能放過,往往一隻小船需要修2天的時間。待每處船縫都塞實後,再在船身塗一遍桐油,桐油晾乾後,船就可以下水了,這個過程通常需要十幾天。

老葛正在維修的這條漁船並不大,還差幾個小縫隙沒填好。他先用鐵錘除去漁船上海水腐蝕的漆料和麻繩,在船板之間鑿出一條縫隙,嵌入填縫劑,刷上一層防護漆,最後再釘鐵釘,讓船體更牢固。

好時候每天能掙300元

老葛調配好的填縫劑。

在當地,修船師傅一天8小時的工薪是200元,如果需要加班,工資可達300元。“船修得好不好,船體牢不牢固,這涉及到出海人的生命安全,必須慢工出細活,不能追求速度。因此修船師傅都是算日工資,沒有包工包料的。”老葛說,修船這門手藝,現在會的人是越來越少了,而且基本都是40歲上的中老年人,現在的年輕人,根本不稀罕學這個。

家住西海岸新區阡上村的劉永先在給船刷防護漆。

跟老葛一樣,家住西海岸新區阡上村的劉永先也是一名漁民兼修船師傅,今天下午,記者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給一條漁船刷防護漆。他戴著一副手套,雙手用力拿著刷子,臉繃得緊緊的,神情嚴肅,幹得非常認真。

“修船是個良心活兒,你只有做得精、做得好,名聲打出去了,來找你做活的才會越來越多。”劉永先說。

劉永先今年46歲,兒女雙全,女兒已經參加工作了,兒子還在上高中。“孩子以後面臨著上大學、結婚生子買房子,我希望能多掙些錢,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劉永先說。

青島早報(微信號:qdzaobao)

“我幹了幾年以後,修船師傅越來越多了,活接得少了。從上世紀90年代起,我安心出海打魚,逐漸就把修船的手藝撂下了。”老葛說,從10年前開始,海裡的魚越來越難打了,他又操起了修船的營生,多一份工作,就意味著多一份收入。

漁船的縫隙已經被填縫劑抹平。

一艘木船重量至少千把斤,老葛和幾名夥計需要在杠杆的支撐下,才能將船翻轉過來維修。在老葛的工具箱裡,裝著斧子、鉋子、鋸子、鑿子、鑽子、曲尺、墨斗、縫鉤等20多種工具。每修一隻船時,他都要仔細察看船體的損傷。

通常船頭養魚的部分以及船底因為跟水接觸多,比較容易爛,所以一般損傷都集中在這兩處,需要把破損嚴重的部分拆解下來,再用新的杉木料依照形狀做成新的部件,用船釘釘上。

老葛在認真工作。

如發現船縫的舊油石灰顏色變黑發黴,就說明裡面的麻絲已經爛了,需要更換新的桐油石灰,得用鑿子將船體縫隙裡的舊桐油石灰全部鑿掉後重新填補。

桐油石灰也叫填縫劑,需要用麻絲、桐油、石灰油三種材料混合而成。把剁成一寸長的麻絲放到桐油和石灰中去攪拌均勻,幹了加桐油,稀了加石灰,然後取出後,用錘子或秤砣不斷地捶打,越柔軟越好,直到用手捏不粘手才算捶打合格。

為了節省成本,老葛用廢棄的味極鮮瓶子來裝填縫劑。

糊桐油石灰是個技術活,整個工序必須一絲不苟,連針眼大的窟窿也不能放過,往往一隻小船需要修2天的時間。待每處船縫都塞實後,再在船身塗一遍桐油,桐油晾乾後,船就可以下水了,這個過程通常需要十幾天。

老葛正在維修的這條漁船並不大,還差幾個小縫隙沒填好。他先用鐵錘除去漁船上海水腐蝕的漆料和麻繩,在船板之間鑿出一條縫隙,嵌入填縫劑,刷上一層防護漆,最後再釘鐵釘,讓船體更牢固。

好時候每天能掙300元

老葛調配好的填縫劑。

在當地,修船師傅一天8小時的工薪是200元,如果需要加班,工資可達300元。“船修得好不好,船體牢不牢固,這涉及到出海人的生命安全,必須慢工出細活,不能追求速度。因此修船師傅都是算日工資,沒有包工包料的。”老葛說,修船這門手藝,現在會的人是越來越少了,而且基本都是40歲上的中老年人,現在的年輕人,根本不稀罕學這個。

家住西海岸新區阡上村的劉永先在給船刷防護漆。

跟老葛一樣,家住西海岸新區阡上村的劉永先也是一名漁民兼修船師傅,今天下午,記者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給一條漁船刷防護漆。他戴著一副手套,雙手用力拿著刷子,臉繃得緊緊的,神情嚴肅,幹得非常認真。

“修船是個良心活兒,你只有做得精、做得好,名聲打出去了,來找你做活的才會越來越多。”劉永先說。

劉永先今年46歲,兒女雙全,女兒已經參加工作了,兒子還在上高中。“孩子以後面臨著上大學、結婚生子買房子,我希望能多掙些錢,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劉永先說。

青島早報(微信號:qdzaobao)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