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這3個CPU主機板選購誤區 你犯過幾個?

這兩天小編推送關於裝機的話題, 評論裡有小夥伴追問小編CPU和主機板的組合,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裝機時大家比較容易犯的錯誤, 正好利用今天的推送總結一下, 看看大家是不是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當然了, 如果你有類似的經驗, 也可以分享給大家, 評論區等你了!

CPU只看核心數量

CPU從最初的單核心逐步發展到雙核心, 再到現在的多核心, 仿佛核心數量越多越能體現CPU的性能。 CPU核心數量眾多, 代表的其實是並行處理能力強大, 比如玩遊戲的同時錄製直播, 就能體現出多核CPU的優勢。

但是, 單核心性能往往是決定一些應用的最根本運行速度, 比如遊戲本身, CPU單核心性能如何比有多少個核心更為重要。 這也是為什麼同為高端產品, Ryzen 7 1700(8核心16執行緒)在部分遊戲下表現不如Core i7 7700(4核心8執行緒)的原因。

價格只拼CPU 忽略主機板

近似性能下, 拼配套主機板的價格經常忽略是很多小夥伴裝機時候容易犯的錯, 最後一看預算超支, 但是又想不出究竟哪裡不對。

比如主機板版型大小。 大不一定不好, 但是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目前分化兩個極端, microATX規格的一般都是性價比突出的產品, 而超小的ITX主機板和ATX大板(尤其遊戲型)都較貴。

遊戲主機板、性價比主機板、超低價主機板, 這之間的價格差距可以達到幾百塊。 舉例來說, 同樣是Ryzen處理器配套的X370晶片組主機板, 價格低的可以不到900元就能買到, 同樣晶片組的高端遊戲型主機板, 價格可以達到5000元的水準!

另外還有一個要特別留意的事情, 不要錯搭主機板CPU的組合, 尤其是現在的8代酷睿, 雖然介面與7代酷睿相同, 但是前者只能使用300系列主機板, 100/200系列主機板不能使用。

一般來說, 老款CPU高端產品和新款中高端產品性能比較接近。 但是不要奢望新款的入門級能幹掉上一代的高端, 即便是強如8代酷睿, 對比7代酷睿CPU, 也不過是錯位一個檔次而已。

所以, 在衡量自己使用需求的基礎上, 結合自己的預算, 搭配一個價格適中的CPU主機板組合最重要。 比如7代酷睿i5/7+200系列晶片組主機板, 或者Ryzen3+B350晶片組主機板等等, 都是很好的選擇。

最後小編還要特別說一點, CPU+主機板的組合在整個裝機的總預算裡最好不超過1/2, 最理想的狀態是占預算的2/5左右, 這樣可以把更多的錢用在顯卡、存儲及其他方面, 用以拓展功能性, 而非追求單純的CPU處理性能, 最後弄得電腦“頭重腳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